<p class="ql-block">“忠”,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八德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就有释意:尽心竭力、毫不动摇,无论对上还是对下。每个时期,对“忠”有不同的诠释,但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大事大非,还是普通百姓的立身处世,“忠”都是魂,都是本。</p><p class="ql-block">在新中国成立73周年、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忠县文物保护中心、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联合开展了探秘忠县历史文化公益宣传活动,志愿者们走进忠县,在它闪耀千年的风华中感知“忠诚”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忠县,古名临江、忠州,位于重庆中心,三峡库心。因城内有世界八大建筑奇迹之一的石宝寨无法搬迁,成为了三峡库区蓄水后唯一留存部分旧城的城市。</p><p class="ql-block">忠县名不见经传,却拥有诸多名片,汉阙之乡、柑橘之乡、三峡留城、长江盆景,但最响亮的还是“忠”。</p><p class="ql-block">随着探寻的步伐慢慢走进这个被人们称作半城山水满城橘的地方,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忠”文化。</p> <p class="ql-block">忠县是一座现代与淳朴并存的古城,留存的老街固守着原来的味道,爬满苔痕的古城门和每一步石梯都有千年深厚的沉淀。</p> <p class="ql-block">在古城门旁,立着一块刻着“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的石碑,聊聊几字却重如泰山。巴蔓子将军是古巴国临江(忠县)人,他忠勇爱国,爱惜子民,在国家遭受战乱,面临四分五裂之时,他用生命捍卫国土完整,保卫百姓不受流离之苦。巴蔓子将军虽已离开我们2000多年,但他为国捐躯、忠信两全的事迹依然在中华大地广泛传颂,他是忠义之士的代表,爱国精神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停驻在石碑旁,我仰望城墙,仿佛听见了巴将军那刺破苍穹的吼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p><p class="ql-block">随着探寻不断深入,一连串的问题在我脑海里蹦了出来:临江,边陲之地,为何会战乱不断?临江,为何会涌现出巴蔓子将军这等忠义之士?临江,为何会改名忠州?</p> <p class="ql-block">带着疑问我走进了忠州博物馆,希望能在这里寻找到答案。当我看完中坝遗址介绍,历史的碎片被慢慢整合。</p><p class="ql-block">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的车轮都是伴随着烽烟战火、朝代更替滚滚向前。古时都邑的选择,要不出于军事防御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不就是为了控制特殊资源,尤其是盐。</p> <p class="ql-block">1997年,在忠县中坝遗址发掘中,考古学者在商至西周早期地层发现了大量的花边束颈圆底罐和陶角杯,经研究,这些器物是制作盐块的模子和运送时的容器。通过对三峡古盐业发展史的串联与研究,专家得出结论,忠县与宁厂、郁山等同为因盐而生的城镇。</p> <p class="ql-block">古巴国是主宰三峡盐业较早的强大民族,他们拥有盐泉,并掌握了先进的制盐工艺,形成了产销一体的业态。随着盐源源不断销售至川、黔、鄂等四面八方,巴国迅速积累了巨大财富。</p><p class="ql-block">有利益的地方就有争端与杀戮,盐业带来的巨大利益引起楚国的觊觎,为取得盐卤资源,西周中期楚人便西进峡江,攻巴夺盐。到了战国中后期,楚人已占据峡江大部分地区,《华阳国志》载:“江州以东,滨江山险,其人半楚,静敏轻疾”。</p> <p class="ql-block">战争,最考验的是民族的气节,最需要的是将士的忠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p><p class="ql-block">身居三峡腹地的巴国儿女,血液里早已渗透了大山的坚韧与不屈,强悍与顽强的他们岂肯卖国投降。巴蔓子将军的精神鼓舞和引领着世代忠县人民,严颜、甘宁、巾帼英雄秦良玉等忠义之士,前仆后继地用忠肝义胆铸就着血性刚毅的“忠”。</p><p class="ql-block">一城忠烈感召天地,唐贞观八年(634)唐太宗赐临江城名忠州,中国历史上唯一以忠命名的城市诞生。</p> <p class="ql-block">此次探访忠县,我有一个心愿,到白公祠纪念伟大诗人白居易。全国白公祠仅有两座,一座在河南洛阳,一座就在忠县。</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爱读白居易的诗,但对大诗人的生平知之甚少,他与忠州有何渊源?为何忠州百姓要为他修建祠庙?</p> <p class="ql-block">在白公祠里,我看到了大诗人以外的另一个白居易。</p><p class="ql-block">元和十三年(818)深冬的一天,一道圣谕快马加鞭送到白府,白居易被调至忠州任刺史。白居易性格刚正,不善阿谀奉承,因写作大量反映社会现象的诗歌和直言上书得罪权贵。忠州在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白居易虽主政忠州,实则是被贬。</p><p class="ql-block">次年三月,白居易乘一叶扁舟溯江而上,从繁华的长安城到穷乡僻壤的忠州。初到忠州,白居易的心情极度沉闷,看什么都不顺眼,写下了《初到忠州赠李六》这首诗,其中“吏人生梗都如鹿,市井蔬芜只抵村”这一句把他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虽然此时白居易心态发生了变化,但报国和爱民的初心始终未变,他深知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这才是为人臣、为人父母官应有的忠诚和责任。在短暂的沉闷后,白居易调整好心态走马上任。</p><p class="ql-block">他实地调查民情,体恤百姓疾苦,积极出台利民政策;他大力改善忠州环境,与百姓一起植树栽花,规划建设一座诗意的山水之城。</p> <p class="ql-block">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忠州变漂亮了,百姓日子红火了,白居易深深地融入了这座城市,不再把自己当成异乡客,而是与它相濡以沫、荣辱与共。</p><p class="ql-block">此时,白居易历经千帆后内心变得平静与豁达,对忠州从最初的憎恶变成了热爱,对未来也有了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无论天涯与海角,大抵心安既是家”,大诗人用文人的风骨抒写了家国情怀,诠释了尽心履责,不分上下的“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感念白居易,为其修建祠庙,后辈继承他种树美德,忠县青山常绿,“江中盆景”、“柑橘之乡”美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告别白公祠,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巴蔓子、秦良玉、白居易一个个忠烈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浮现,我被这座城市的赤城所打动,但接下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更加感动。</p><p class="ql-block">回到老街,刚进街口我们就看见一位剃头匠师傅正在给客人修面,难得一见的传统技艺配上斑驳的城墙,浓浓的怀旧风让我们惊喜不已,赶紧用镜头对准了他们。面对镜头,剃头匠师傅淡定自如,专注地为客人精修细琢。</p> <p class="ql-block">有人问道:“这么多人看,你紧张吗”?师傅回答:“紧张啥子嘛,手头有活必须全神贯注,要对得起顾客”。</p><p class="ql-block">旁边等候的客人告诉我们,剃头匠从20几岁就在这里摆摊,如今70多岁了,50年风雨无阻、童叟无欺,不晓得给好多人剃过脑壳,老街人都喜欢找他。剃头匠师傅笑着答道:“习惯了,习惯了,我就喜欢这里”。</p><p class="ql-block">看着这一幕,我眼睛竟有些湿润了,对剃头匠师傅从开始的好奇变成了尊重。我尊重他“对得起顾客”的职业操守,尊重他几十年不变的坚守,尊重他对老街的忠诚。</p> <p class="ql-block">老街墙上挂着的一排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照片上不是什么名人,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们大多世居在老街里。照片上的人物神态祥和、面带微笑,非常有感染力。</p><p class="ql-block">我从未见过哪座城市会这样荣耀地去展示自己的老百姓,去记录他们平凡的生活,去聆听他们对家的眷恋与倾述。</p><p class="ql-block">忠州老城历经千年不衰,如陈年老酿日久醇香。这样一个有气度、有温度的城市,老百姓怎能不热爱它,不忠诚它。</p> <p class="ql-block">在忠县,“忠”的感染与感动随处可见,它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大街小巷,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第二日清晨,巴王路广场,一派热闹景象:精神矍铄的老者带领众人练太极拳;时髦的妇女结伴甩呼啦圈;大爷大妈们围着小贩看稀奇货;一大群人围着一张张小桌打长牌。</p><p class="ql-block">我东瞧瞧西望望,尽乐在其中不知归路。</p> <p class="ql-block">一位资深文保志愿者将这一幕分享到了朋友圈,一会功夫居然有200多人点赞,很多朋友留言:“国泰民安,祝福祖国繁荣昌盛”,这成了他朋友圈关注度最高的一条信息。</p><p class="ql-block">忠县人民把家乡建设得美好宜居,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这不正是白居易笔下的“家”吗。</p><p class="ql-block">巴蔓子、严颜、甘宁、秦良玉,一个个英雄随着时间的流逝终将离开我们,但是千千万万的忠州人还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与生活。他们继承先贤遗志,执守“忠诚”信念,对祖国信任,对故土热爱,对生活充满信心,这就是忠诚。</p> <p class="ql-block">忠州之行,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在这里,我看见了上对国家大义凛然的“忠”,看见了下对百姓尽职履责的“忠”,看见了老百姓对生活积极认真的“忠”。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传承千年的“忠”文化,才能在历次磨难中浴火重生、砥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将在“忠诚”的信仰中闪耀实现!</p> <p class="ql-block">一趟远行最深的记忆,不是照片上的风景和游记里走过了多少足迹,而是你指掌之间,那些可以亲手触摸的温暖和有所感悟的人生。</p><p class="ql-block">文化为忠县增添了无穷魅力,文物为忠县厚积了历史底蕴,一个城市充满了信仰就有了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p><p class="ql-block">此次活动非常成功,让我受益匪浅,这得益于忠县文物中心、忠县博物馆以及为此次活动辛勤付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共同的努力,感谢你们对工作的忠诚与担当!</p><p class="ql-block">也许不久的将来,我还会踏上这片温暖的土地再探究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