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胜龙脊梯田一年有几个摄影的最佳时间,一是梯田放水之后,一层的水面象一面面的镜片,洒落人间;二就是梯田水稻熟了,山岭间一片片的金黄铺在山岭间,美不胜收;再就是雪景,当洁白如玉的雪花铺满山岭,山岭上的村落房顶盖上雪被,银装素裹,在南国的雪景又是一翻风味。</p><p class="ql-block">这次我们是10月8日去龙脊金坑,下午和9日早上在金坑2号景点拍摄,然后驱车前往壮寨九龙五虎。都赶上雾,拍了几段延时摄影片段。</p> <p class="ql-block">卜算子·龙脊</p><p class="ql-block">金灿灿龙脊,</p><p class="ql-block">摄影娇宠地。</p><p class="ql-block">瑶壮隔山望月居,</p><p class="ql-block">傍晚炊烟起。</p><p class="ql-block">寒露稻田黄,</p><p class="ql-block">景色山山异。</p><p class="ql-block">水酒一壶醉客人,</p><p class="ql-block">醒又油茶沏。</p> <p class="ql-block">清平乐·龙脊美醉</p><p class="ql-block">龙脊美醉,更有黄金穗。望月阳台思旧岁,共赞先人智慧。</p><p class="ql-block">雾涌壮寨烹茶,神仙羡慕农家。四季风光入画,百千摄友寻她。</p> <p class="ql-block">如梦令·龙脊雪</p><p class="ql-block">龙脊茫茫银裹,曲线蜿蜒盘索。云雾绕山凝,山似玉石雕刻。可贺。可贺。游客雪花喜乐。</p> <p class="ql-block">龙脊雾</p><p class="ql-block">自古山沟田不见,</p><p class="ql-block">平坡引水灌腰间。</p><p class="ql-block">初冬登顶茫茫雾,</p><p class="ql-block">稻草石桥配众仙。</p> <p class="ql-block">龙脊雾 </p><p class="ql-block">索道登金顶,</p><p class="ql-block">梯田剩稻茎。</p><p class="ql-block">雾飘山岭处,</p><p class="ql-block">唯见眼前青。</p> <p class="ql-block">金坑红瑶梯田位于龙胜梯田景区内,是龙脊梯田的一个部分,与龙脊梯田相距6公里。金坑红瑶梯田海拔最高处为1180m,站在顶端,便可一览金坑红瑶梯田的全景,层层叠叠,气势磅礴;在秋季,和风吹过,黄橙橙的稻谷随风摇荡,尽显柔美之情。金坑红瑶梯田共有3个观景点,西山韶乐、大界千层天梯、金佛顶,在这3个观景点,您可观赏到金坑红瑶梯田最美的景色。</p><p class="ql-block">广西桂林市龙胜县和平乡东北部的丛山峻岭中,有一个叫金坑的地方,它方圆10多平方公里,有大小山寨20余个,人口5000多人,人均水田1亩左右,主要住着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红瑶(瑶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祖籍山东青州,于明代末期迁徙到金坑,至今有400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红瑶自己没有文字,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过去一直是以山歌形式用口头流传。红瑶人勤劳勇敢、忠厚朴实,待客热情。妇女更为心灵手巧,手工技艺,以织花、挑花、蜡染、制丝著称。红瑶妇女喜爱穿红色衣服,红瑶因此得名。金坑梯田被誉为世界旅游景观一绝,恢弘磅礴的气势,云雾缭绕的山颠,独具特色的瑶寨,多姿多彩的风情,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画卷。这里不仅是中外摄影家向往的摄影天堂,也是中外游客休闲观光的世界奇观。绵延10多平方公里的金坑梯田开挖于元朝时期,历经几百年风风雨雨,最近几年才为世人所了解,并逐渐成为旅游热点 。</p><p class="ql-block"> 1994年5月中旬,桂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社教部联合组成了一个摄制组,进入金坑小寨小学,采访拍摄了一部反映希望工程的电视记录片,片名叫《龙脊》。</p><p class="ql-block"> 冯玉祥将军的孙女美籍华人冯文真来过8次之多。冯文真在美国如今是个旅游摄影家,她拍金坑的目的是想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上发表一组图片。1995年以前几乎没有来金坑的游客,1996年后,则逐年有所发展。1999年,光是田头寨就接待了六、七百人,还有一些外国人和港澳摄影家,到2000年,田头寨接待游客已经突破千人大关。</p> <p class="ql-block">龙脊古壮寨地处桂北越城岭山脉西南麓,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的东北部,距所属的和平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距龙胜县城21公里,距桂林市区约76公里。古壮寨包括廖家寨、侯家寨、平段和平寨4个壮族村寨。</p><p class="ql-block">龙脊古壮寨至少有430多年的历史。据古壮寨廖姓、侯姓族谱以及潘家祖坟碑刻记载,三姓祖先均来自南丹庆远府。据《龙胜县志》载,龙脊廖姓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迁入居地。古壮寨拥有广西乃至全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壮族干栏式吊脚木楼建筑群,其中有5处木楼已经有超过1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最老的木楼达250年的历史,古老而富有神韵。建筑文化龙脊古壮寨是传统风水选址的典型。村寨旁边有一条山脊像一条巨龙盘旋而下直到金江,古壮寨就座落在这一山脊上,“龙脊”因此得名。村寨的两旁各有一条巨大的山脊蔓延而下,像座椅的两个扶手,龙脊古壮寨坐落其间,就像是坐在一把龙椅上,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龙脊人民世世代代辛苦劳作并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形成了从山顶的高山林地—村寨—梯田的和谐生态环境,表现出人土构建的均衡布局,森林、溪流、村寨、梯田四者在不同海拔层次上的有序分布和协调布局,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美。村寨风雨桥上著名的石刻“三鱼共首”的一个寓意是廖、候、潘三姓的和谐团结,更深一层的寓意是壮、瑶、侗三族的和谐团结,而其最深层的寓意则是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思想的体现,包含人类宇宙最基本的规律即:天、地、人和谐。壮族石刻文化龙脊人民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材,创造出独特的壮族石文化。村寨内百转千回的青石板路、57座青石板桥、层层叠叠的木楼石地基、太平清缸、石水槽、石寨门、石碾、石磨、石臼、石头墙、石绣球、石庙、三鱼共首石刻,以及从清朝、民国至今的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石碑刻,可谓是“三步一石,五步一刻,十步一碑”。古壮寨的石板路与石板桥是龙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象征,许多石板桥上都刻画着莲花、宝剑、太极、八卦等道教符号,最具有代表性和最为珍贵的是村公所门前的风雨桥上刻的“三鱼共首图”。村寨内遗存着大量从清代到近代民国时期的石刻碑文,其中最著名的是刻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桂林府严禁衙门书差藉端滋扰僮瑶碑》。另外,龙脊古壮寨的莫一大王石像、石刻绣球图和石寨门为广西所独有。2旅游特色龙胜全县总人口17.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75%以上,其中壮族约3.3万人。“无山不瑶、无水不壮”,龙胜壮族主要分布在沿河的和平、瓢里、龙胜镇、泗水等乡镇。龙脊壮乡风情早已冲出山寨,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那些极具古朴气息的壮寨、饱经风雨的石板桥以及火辣辣的红辣椒为世人所痴迷。悠悠古壮寨2张龙脊古壮寨在享誉海内外的龙脊梯田景区内,镶嵌着一个十分古老的山寨,这就是龙脊古壮寨。人们所说的龙脊壮乡泛指平安、马海、金江、白石、金竹、枫木等十三个壮族自然村寨,其中扬名于世的平安村,就是由古壮寨分割出去而独自成立的行政村。龙脊壮寨,由廖姓、潘姓、侯姓三个大自然村寨组成,其中廖姓人口最多、寨子最大,有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朝的乾隆年间。据《龙胜厅志》所载:“城东八十里有龙脊茶向办士贡……”。在清朝乾隆年间一度被定为“贡茶”的龙脊茶,须以茶抵税,不准上市。当时的龙脊村民潘天红等为民请愿,于乾隆五十七年,上书朝庭,奉宪颁如,准予龙脊茶上市,亦奉旨勒石刻于平段寨中;清同治十一年用青石板建成的古水缸至今也完好地置于寨中,如今仍为壮民所用,水缸上的石雕动物栩栩如生,仍清晰可见;镶嵌在水渠上的分水碑依旧如故,渠水如今仍为壮民灌溉所用……坚实的石板桥走进龙脊壮寨,在繁华的旅游区,摇曳的灯光、浪漫的酒吧以及各种肤色的朋友已经让这里充满现代气息,但如果你在村间小道上漫步,你会发现,其实这里的古石板桥也有其独特的韵味。相关资料显示,在龙脊方圆20公里内,共有石板桥将近300座,光龙脊村就有57座。这些石板桥能够经年长存,与其建造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开凿石板一般在秋末到次年开春进行,由各村寨的能工巧匠先行到大山里去寻找质地坚硬的石块,再由村民前往开采。石桥一般由两块长条青石板合并而成,多则五块、少则一块。石板长约6米,最短2米,一般为3至4米。据说,很久以前,官府时常进寨抓兵,进行烧杀掳掠,龙脊十三寨及临近的其他民族村寨的百姓过着极不平静的日子。为了百姓的平安,壮、瑶、汉三个民族的人在各自的村寨中选出德高望重并具有号召力的人士为代表,集中在龙脊壮寨商讨举义之事,议事地点为寨中的一座石板桥。经过长时间的商议,最终决定结为异族兄弟。各代表立即回去联络各自村民聚义。一支反官兵的民族起义队伍组织起来了,经过斗争,终于将这座桥命名为“快乐桥”,并在桥的石板上刻下“三鱼共首”的图案,象征着壮、瑶、汉三个民族永恒的团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