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赵延绪,字缵之,1897年出生于山西省寿阳县围后村的一个显赫晋商家族。<br><br> 赵延绪之父赵绵寿曾是太谷“广源兴”字号的掌柜,在清朝年间为山西著名中成药 “龟龄集”、“定坤丹” 的经销商。赵延绪自幼丧母,从小喜爱书画,发奋读书,13岁考入太原师范高小,三年后入太原省立第一中学。因参加学潮,中学未毕业就被迫参加山西大学预科班的录取考试,并顺利考取山西大学。192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文科;次年入北京大学画法研究所学习,师从胡佩衡、黄宾虹等大师,学习山水花鸟技法,并拜外籍美术家盖大士为师学习西洋画。1922年赴日本求学;1926年毕业于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回国后,担任太原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主任,并先后任山西国民师范学校、太原第一师范学校、女子师范学校、平民中学和成成中学的美术教员。他把当时西方的教育思想带进山西课堂,并带领学生野外写生,亲临大自然。曾与新中国开国元勋薄一波在战争年代结下友谊,并在艰难困苦时期慷慨相助程子华、戎子和、王大任等进步青年,他们后来皆成为新中国的老一辈革命家。同期,他还培养了著名版画家力群、著名美术理论家阎丽川、电影表演艺术家赵子岳等一批美术和文艺人才。<br><br>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辗转陕西,曾任教于西安民众教育馆和西安二中,到达重庆后又在国立七中和铭贤中学任教。在颠沛流离之中,不忘作画,并在重庆举办个人画展,所得全部救助学生。抗战胜利后,他在上海举办了个人画展,受到各界好评。徐悲鸿先生曾评价道:“赵延绪先生的速写情韵甚茂,其以中国画笔墨挥写者磅礴有奇气。” 1946年赵延绪先生北上担任北平燕冀中学美术教员。<br><br> 解放后,先生受邀从北京返回太原,全心全意为了振兴山西的艺术教育事业。先后任太原第二师范学校、太原九中等校美术教员。1959年调任新成立的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后于1963年转入山西大学艺术系任教,直至1965年退休。<br><br> 赵延绪一生布衣素食,宽以待人,襟怀坦白,淡泊名利。他热爱生活,热爱家庭,与结发夫人至小成婚,相伴终身。夫人虽不识字,又是裹脚的旧时代女性,然留学归来的赵延绪先生,仍对结发夫人恩爱有加,并亲自照料晚年瘫痪在床的夫人。<br><br> 1998年10月,赵延绪先生在太原安然谢世,享年102岁。</h3> <h3> 赵延绪一生坚持“艺术至上”,不懈追求,埋头创作,大量作品在极其困难的战乱中散失,后来又在“文革”中遭到查抄,但他的创作热情一如既往。先生对国画、书法、油画、水彩、素描、粉笔画等无所不精,熔中西画法于一炉。他的画或清闲淡雅,或笔墨重彩,深得人们喜爱;书法作品功力老到,底蕴深厚。1959年,他与画家黄景涛联合创作了大型山水画《同浦风光》,作为国庆10周年的献礼,被载入新中国美术史册。赵延绪被誉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大师之一,作品同时受到海峡两岸博物馆包括毛主席纪念堂和中正纪念堂的珍藏。<br><br> 赵延绪一生乐于栽培后学,献身于文学艺术教育,桃李遍天下,为山西艺术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h3> <h3> 百二岁画翁赵延绪漫长的艺术生命当中,到底为这个世界留下了多少作品?由于此前针对赵延绪先生的个案研究并没有实质性的展开,准确的数据自然无从谈起。如果参照同时代的典型中国画家的情形,似乎只有齐白石可以和赵延绪相仿佛。1956年版的《齐白石作品选集》载有大师一篇《自序》,称“予少贫……无时而酷好文艺,为之八十余年,今将百岁矣。作画凡数千幅,诗数千首,治印亦千余……”据此,或可做一个保守估计:创作勤勉不减白石老人的赵延绪先生,留下的中国画作品数量应该不会低于万件。</h3> <h3><br>欣赏赵延绪先生的画作,总使人无由生出天光水色、春风亲切的遐想;心胸中长久郁结的牢骚、暴戾、霸悍之气亦为之少散。那些所谓崇山峻岭、万顷烟波到了先生笔下,龙威虎振、剑拔驽张都化作了深沉厚重、含蓄内敛。<br>所见赵延绪先生的画作很少大幅,但纤而不弱;题材也就寻常,却平而不俗。作品自然流露出的温柔蕴藉,正是画家高度文化修养的体现,也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具魅力的部分。<br>赵延绪先生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画家。他出身清季末叶晋商世家,得以受到较好的传统艺术启迪;舞勺之年出入新式学堂,开眼界广见闻,明确了追求艺术的人生目标;及长,更游学海外多年,深入钻研绘画的写实体系,打下了深厚的西学基础。<br>中西文化如何结合,这是几乎贯穿现代中国文化运动的重要思考。具体到绘画领域,就是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和结合。而对于使用传统工具和绘画语言进行创作的中国画家来说,能否成功地向传统中引入新意<br><br></h3> <h3>赵延绪先生是公认的学贯中西的画家。他出身清季末叶晋商世家,得以受到较好的传统艺术启迪;舞勺之年出入新式学堂,开眼界广见闻,明确了追求艺术的人生目标;及长,更游学海外多年,深入钻研绘画的写实体系,打下了深厚的西学基础。</h3> <h3>中西文化如何结合,这是几乎贯穿现代中国文化运动的重要思考。具体到绘画领域,就是中国画和西洋画的比较和结合。而对于使用传统工具和绘画语言进行创作的中国画家来说,能否成功地向传统中引入新意,赵延绪先生很早就自觉在这个课题上进行着认真的探索与实践。“以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赵延绪有其独到的见解。无论是中国画山水还是西洋技法的写生,在面对自然景物时,用画笔记录的其实都是身为画家的他最真实的情感。中国山水画自确立以来,历代归纳出的笔法皴法与形式已经相对稳定,很难动摇。赵延绪先生试图突破这种习见桎梏的努力,就在于将西法的写生引入,以速写方式积累创作素材,在技法描景上添加情感因素,从而得以调和传统山水画的笔墨趣味与西洋写实风景,爆发出新的创见。在这一点上或许是受到了国画研究会时期导师胡佩衡提出所谓“古法写生”的影响。现在我们还有机会见到赵延绪先生在抗战胜利后漫游长江时积累的速写资料,以及根据这些资料陆续创作完成的一批中国画作品。1947年赵延绪先生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时,作为画展介绍人的徐悲鸿先生以书面的方式做出评价:……速写情韵甚茂,其用中国笔墨挥写者,则磅礴有奇气。……肯定了赵延绪先生在这个领域所做的探索性实践是具有进步意义的,并领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h3> <h3>尽管这个时期的赵延绪先生已经充分理解并熟练掌握了写实的技巧,但他为什么没有在自己熟悉和擅长的西画领域做更多停留,反而完全转向了中国画的创作呢?事实上这种转向在早期的中国西画家群体中并非个例,林风眠、吴作人、朱屺瞻、吴冠中莫不如此。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经历了连年的战争,物资匮乏,油画材料、工具都很难得,迫使一部分画家被动放弃;其次,十九世纪中叶之后,西方艺术急转而激变,现代派以反传统的姿态兴起,并且明显的趋向东方式的写意原则,这触发了很多画家对艺术道路的反思;第三,对中国传统艺术价值出现再讨论、再认识,复兴传统中国画逐渐成为社会共同呼声。在众多的主客观因素叠加作用下,许多画家尤其是油画家转而从事国画创作。而赵延绪先生的不同在于:他始终没有停止在中国画领域的探索,西画的训练只是用来丰富他的中国画创作的手段。从1932年南京全国美展以水彩入展;再到1962年在太原迎泽公园个人展上,中国画以外还展出部分水彩、速写作品。作为成熟的中国画画家的赵延绪先生,他的艺术双修实践事实上忠实反映了他的艺术观。</h3> <h3>赵延绪先生在传统文化上一直积学不辍,底蕴深厚,是当代画家群体中极富书卷气的前辈学者之一。<br>当一种画风趋向繁琐雕饰之后,就往往有重简约的新风气而代之。因而在清初“四王”之后,出现了八大、石涛等远绍元、明文人画的“贵简”风格。<br>上世纪二十年代初,齐白石、陈师曾、陈半丁、萧谦中等均推崇石涛,赵延绪先生不免受他们影响,在对石涛的临摹学习上下过很大的功夫。而且,这种学习一直贯穿他的整个艺术生涯。能够兼容中西绘画的赵延绪,不会拘于一家一派。倪云林、徐青藤、一直到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都曾是他剖析、研学的对象。兼收并蓄的赵延绪先生形成了自己“简要、刚健、清新”的艺术风格。<br>运用最简练的笔墨,刻画最准确生动的意象。所谓胸中自有丘壑,落笔就是确定的形貌。浓淡枯湿,方圆收放,从不瞻前顾后,犹豫不定;虚实之间、信手转运,又自成化机,变化无穷。简要,这是需要高度修养的一种审美境界。</h3> <h3>此外,按照中国画传统评价体系,“刚健、清新”的画品,似乎正可以视作对赵延绪先生艺术特色恰如其分的概括。刚健,就是充盈于形象本身,迸发于形外的一段壮气;清新,就是流露于想象之外,新鲜活泼的一种自然情真。刚健使清新不致流于轻薄,清新使刚健不至流于霸悍。这两者,既彼此有所冲突,有所制约;但同时又彼此倚伏、彼此成全。那些司空见惯的平常山水,一旦化为画家笔下的意向,就自见清雅。</h3> <h3>赵延绪先生的画,空间幽远,画境空清明洁,用笔运墨极为谨慎,通景不沾一丝尘息。平凡四时光景或剪裁山川一角,透过画家的文人心眼,诉诸笔墨形成意象,自然能引导观赏者进入别有洞天的诗境。他的画从无造作,始终待我以真诚;从不标新立异,也不眩人眼目。看似平平无奇,却能在万丈红尘中,凭一段静气冲破尘劳关锁,令人寓目难忘。所流露出浓厚的文人素养,自见高下得品格,一直令人赞叹。</h3> <h3>作为艺术家的赵延绪先生视绘画创作为生命的呈现方式。到了晚年,“胸中丘壑”如鬼斧神工般流诸笔端,这种自然挥洒,使得后人有可能无法从传统所谓的“功力”去分别他的艺术。白石老人那句“他日何人识此翁”?赵延绪先生曾借来题画,似乎也表达了一种一切交与时光评说的从容淡定。</h3> <h3>赵延绪书法</h3> <h3> 赵延绪先生画画长达九十余年,目前是我国画龄最长的画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