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粥一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思来处不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半丝半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恒念物力维艰。</p> <p class="ql-block"> 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p><p class="ql-block"> 1979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第20届大会决定从1981年起,把每年的10月16日(粮农组织创建纪念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旨在促进人们重视粮食生产,鼓励发展中国家开展经济和技术合作,增强公众对于世界饥饿问题的了解,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等。</p> <p class="ql-block">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19年9月29日,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袁隆平等8人获颁“共和国勋章”。颁奖词这样评价袁隆平:他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家长们、小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树立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观念,自觉地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节约每一粒粮食,抵制和反对浪费粮食的行为。我们提倡:</p> 向老师提倡 <p class="ql-block"> 1.勤俭节约。</p><p class="ql-block"> 2.光盘行动。</p><p class="ql-block"> 树立好榜样,言传身教,时刻谨记自身的文明用餐行为习惯,养成吃多少盛多少,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以身作则,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并教育幼儿践行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p> 向小朋友提倡 <p class="ql-block"> 1.珍惜粮食,适量定餐,避免剩餐,减少浪费。</p> <p class="ql-block"> 2.不挑食,不偏食,营养均衡身体好。</p> <p class="ql-block"> 3.节约习惯,从小养成。</p> <p class="ql-block">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小朋友都要做一个“爱惜粮食”的好孩子,做到不剩饭,知道农民伯伯的辛苦,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我们要节约每一粒粮食,每一口饭菜。</p> 向家长提倡 <p class="ql-block"> 1. 面对浪费,及时劝导。</p><p class="ql-block"> 2. 不攀比,以节约为荣,浪费为耻。</p><p class="ql-block"> 3. 吃多少盛多少,盛饭盛菜要打包,做光盘行动的拥护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爱惜粮食不仅是一种习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是一种观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节约粮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仅是一种美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更是一种责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让我们一起行“粮”言“粮”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爱拉手,这个世界更美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珍惜粮食,从我做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 辑:文 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审 核:陈宁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