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老铁道兵胡万功离世(上)

王觅汀

<p class="ql-block">  胡万功:河南巩义市西村镇人。1934年出生,1950年入伍,1951年参加集中训练后分至铁道兵四师独立营四连。1952年入朝参战。2022年9月28日逝世。享年89岁。</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胡万功的二女儿胡惠萍撰写的纪念父亲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家的传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胡惠萍</p><p class="ql-block"> 河南省巩义市西村镇滹沱村,从网上获息全镇面积轧底储藏有五亿吨煤碳,以西村镇为范围内还有铝矿石等矿藏资源。地面上有大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宋太祖)的皇陵-永昌陵。俗称"大社陵”。以及其胞弟赵光义(宋太宗)的陵院一永熙陵,俗称"二社陵”,就在滹沱村边。周边还有八千岁(八贤王)、寇准、包拯等宋朝官员的陵墓。是一片风水宝地。</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四年十一月十九日(农历)父亲就出生在此地。幼年记忆一直处在吃不饱的年代。一九四二年河南大旱灾。两年内颗粒无收,老百姓把能吃的树叶都捋光了,无法生存拖家带口,挑着扁担沿路乞讨赴往外省,很多人就饿死在逃荒路上。爸爸只有八岁,有次奶奶给了一点钱让提着小篮去距离家五里路的芝田镇一家小粮店买了两盒玉米,大约二斤左右。回家的路上爸爸就一粒粒生吃,还不敢多吃,怕奶奶发现要体罚。回家后将玉米倒在磨子上推磨成面粉,而后做成稀饭供一家人食用。推磨时跟着奶奶一起推,不敢偷懒,小小年纪实在推不动,就想着啥时候能吃顿饱饭,那是啥感觉?</p><p class="ql-block"> 旱灾年景,滹沱村照常上课,不过少了很多学生。全村不到三十名,还分一二三四年级。在一孔窑洞里上课,分别讲课,不上课的班级就埋头写作业。老师讲课非常认真,不听话吵闹是要打板子的。所以大家都很规矩的坐在空间狭少的范围内,课间有时候也到小院内活动一下。到了一九四三年才算有了正式的滹沱村国民小学。在胡家祠堂院里共三间教室还是分设四个年级。老师由周学義、郜玉贵、郜元功、郜锡建、郜小根、郜天光、胡松书前后在此任教。直到一九四七年夏初小毕业,到西村乡中心小学就读。西村中心小学共有三百五十名学生,除了分设一年级至四年级外,还分设有五年级两个班,分别为甲班乙班,六年级两个班,甲班乙班。到了一九四七年底由于战乱休学,迎接解放军进入巩县各区。一九四八年河南省全部解放接着继续上学,先后在两所学校读完了六年级课程,算是高小毕业了,上中学的愿望是有的,怎奈家里供不起上学费用,就此中断学业走向社会。</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九年六月经爷爷求好友王玉秀老人,亲自找李占先乡亲,介绍爸爸去郑州市范陵街(238)号私营福华烟厂作学徒工。该厂经理李開基武掌柜、赵章福股东、刘经理是北山口人。爸爸出门时只带了一条棉被两件单衣,就和同乡李雷福师兄由滹沱村出发徒步十二里路走到益家窝村,中午在武家粮食商号吃了一顿烩面片,第一次知道面食还有这种美食,香味浓郁,记忆犹新。而后二人过鸭窝河到黑石关火车站,当时客车尚未运营,为了省钱就扒了一列货车,带着行李坐在车厢顶上,一路到汜水站火车停站不走了。李雷福是老职工经验丰富,为赶路二人雇了赶毛驴拉脚的人,各自骑上毛驴继续前往郑州。资费由李富福一起付清,到厂里统一报销。爸爸作为学徒工身无分文,只能靠厂里管待一切。学徒期间只管吃住,无工资、每人发一套工作服及劳保防护用品。当时私营厂家都是一贯做法、一样刻薄,所以从六月份到年底没有领到一分钱。平时下班可自由上街溜圈,初到城市看什么都新鲜,尤其是刚解放新旧交替,资本家以及私营富商生活上照样富足,和社会基层工人,农民有很大差别,城里不充许批斗资本家,还鼓励他们开放经营,以保障基层工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因为不开工大家都没饭吃,普通底层工人就得继续挨饿。一直到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才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一九四九年七月一日爸爸加入厂工会,十月一日开国大典,在郑州市参加庆典大会。一九五零年八月经家人安排和妈妈(魏风英、西村镇坞罗村人)结婚。</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零年底国家发生了抗美援朝大事件,号召年轻人参军入伍。这时私营福华烟厂在大环境下生意逐渐萧条。爸爸和同厂职工王振卿,王建路三人报名参军。</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一年元月五日报到集结驻扎在洛阳市西宫吴佩俘兵营、集中训练至七月奉调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屯车辆厂,番号铁道兵第四师独立营四连。师长:张云山、政委:刘学理、独立营营长,段金华、教导员:赵顺芝,全连驻扎在火车站运兵车厢半年、而后转入厂区房子,爸爸当时任班长。一九五二年国庆节在接受检阅后,于十月五日全连抵达安东(即丹东),下午五时分乘五辆吉斯150卡车跨过鸭绿江大桥,入朝以后车速慢慢减下来。因为随时都有敌机飞过,每隔一华里都有防空哨兵执勤瞭望,若有敌机飞来方向,即刻鸣枪警示。此时车上人立即拍驾驶室车顶,司机立即停下大家迅速下来往两边疏散隐蔽,汽车停在路边沿。敌机底空飞行其马达声轰鸣惊人。随即往地面投弹偏离方向,异常惊险。过后大家匆匆继续乘车前行,好象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初上战场没有感到害怕,也考虑不到还会发生什么,一晚上发生两次,行程二百公里,天亮赶到休息地方。进餐是自带熟食面包和饼干,炊事员想办法烧一些开水供大家饮用,又各自加满水壶以备路上使用。又经过半夜行程终于到达其他部队给准备的部分驻地-新城川巨行里火车站,大部分住进了当地村民住房。在老百姓腾出来的房子住了一个冬天,一九五三年春天自己动手盖了很简陋但还适用的房子。这时爸爸任连队文书,协助连队起草文件、接收上级下发文件等工作。连队主要任务是负责修建铁轨改道叉、修抽水机,推土机、鼓风机、汽车、各种枪支器械等。这期间还时常受到敌机轰炸,必须保持时刻警惕。一次连队休息正在不大的简易篮球场打比赛,敌机飞过来了,大家赶紧疏散隐蔽,飞机调过头回来就往球场上丢炸弹,球场中间瞬时被炸了三十多米的大坑。还有一次,爸爸和连队通讯员往营部送报表,中途遭到敌机轰炸,幸亏跑得快,躲避在树底下予以幸免。敌机飞得很低,地上行走的单兵都能清楚看到。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七日,中国与朝鲜,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签订了《朝鲜停战协议》,这意味着三年之久的战斗,终于有了停歇。随后后勤部队随即准备回国,待十一月一切准备就绪,只等一声令下。中旬全连登上一列军用列车晚上通过集车站回国,没有欢送全当一列撤回国的物资。因为有联合国检查人员监督,直奔天津站,才停车在站台上溜了一圈,然后一路不停全是绿灯,中间有过军供需站稍停一下补充,直接到达陕西渭南。</p><p class="ql-block"> 在陕西渭南休整十个月,这期间五四年三月老家大伯忠义到部队探亲,请求批准获得一个月回乡探亲假,此时已离开家乡四年之久。一九五四年八月部队奉命赴广东省湛江修建黎湛铁路,这是建国后铁道兵第一次参与修建的铁路。全长315.8公里。根据国家布署,一九五四年九月成立粤西区黎湛铁路筑路委员会,铁道兵先后投入第一师(一师当年12月从宝鸡迁至广西陆县)、第二师(9月刚从朝鲜回国驻玉林)、四师、六师、十师、十一师及独立桥梁团,进驻黎塘和贵县的是第四师、六师、二师(一部分)、八师分别有挑头4、6字头和8字开头的四支部队。爸爸所属第四师驻扎在陕西渭南,距离广西黎塘大约两千公里,中间有一段不通公路,全长330公里,需要步行。入伍以来第一次徒步行军,共走了十一天,因为各自带着行李所以走的慢一些。赶至九月前到达施工地点。上万人涌入黎塘,抢建任务重、时间紧、标准高。因此只能边设计、边审查、边施工,困难极大。大家同心协力,互相配合,克服了无数困难,仅用九个月时间,于一九五五年七月一日全线建成通车。这期间五五年元月大姐出生在滹沱村,三月份上级从基层抽调部分同志赴沈阳市解放军第九十速成中学学习文化知识,爸爸幸运被选中。在校学习至十一月起赴江西省鹰潭镇接受整顿,准备接收一批新兵。任铁道兵第四师新兵支队大队一级文书。年底赴浙江省锦华地区兰溪县前后一个月,接收新兵六百名。在江西省鹰潭新建的营房开始训练新兵,一九五六年七月份训练结束。随新兵奔赴福建省漳平县卓宅村驻扎,在铁道兵第三师四支队司令部协助工作。农历十一月底获得参军后第二次探亲假,回家后向奶奶递上300元积蓄,奶奶很高兴。在当时农村算是相当一笔财富,令村里很多人羡慕。一九五七年开始从中央到地方全民展开整风运动,部队整天以开会为主学习文件,搞夏季整风运动,大鸣大放向右派开火。但连队筑路工程没有停歇,照样开山放炮填土修路。农历八月第二个女儿也就是我出生在滹沱村。九月份上级抽调爸爸赴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校学习。实际上没有开课程,继续坐在宿舍里学习文件,搞大鸣大放大字报。一直持续的整风运动提高了官兵的政治觉悟,同时由于城市粮油,日用品等供应短缺,复员军人安置遇到困难。王震亲赴东北视察,报请中央决定开垦北大荒,投入大批转业军人屯垦拓荒。爸爸就是服从组织安排,于一九五八年二月批准转业,随即赴黑龙江省抚远县报到。是最早将太阳迎进祖国的地方,素有"华夏东极"和“东方第一域‘’之美誉。</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八年三月正式成立黑龙江省抚远县国营勤得利农场—856农场。第一任场长曹实改为周培然书记、李付书记,周书记系河南籍,原攻打四平战役的英雄人物之一。李付书记为原预备七师属下领导。于一九五八年八月集体转业,成为建设农场之初骨干成员之一。爸爸被分配农场机械厂工作,任车间主任。主要是车间钳工。原来在部队所学钳工技术派上用场。机械厂主要负责修理大型农机具,如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等。同年冬天爷爷头上出了对口(浓包),病得很严重。爸爸请假回家给爷爷看病,病好后爸爸就带着妈妈抱着我去北大荒安家落户,大姐留在滹沱村陪爷爷奶奶。农场为了安排家属居住,盖了几排茅草房,墙体是泥胚拓成。每个单元有一大门,进去有一过道两边分四户居住。前边两户门对门,后进两户门挨门,后边两户都是一室一厨隔开,进门处是灶房里边卧室,卧室内一大通炕,剩余一米多宽的地上还有垫了木板,底下是菜窖。大炕上后边有一扇不大的玻璃窗。厨房就一简易锅台加面板上简单灶具,不大的地上堆着柴火,上面架板子码着收获的粮食和粮店买的面粉等。前边两户就一室大通炕前连着锅台,什么东西都堆放在一起,整个房间昏暗潮湿。我们家就在后边左户。平时我们就在炕上玩。房子后面是一望无际的庄稼地。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一日早上3点46分老三小妮出生在勤得利农场医院,接生的是四川人。这时奶奶、大姐由村里会叔陪同来到农场,得知老三又是个丫头,奶奶还不高兴,时间不长奶奶和大姐以及会叔又回滹沱村了。一九六零年闹饥荒,妈妈娘家亲戚六外爷、大舅、四姨,二姨父先后都来逃荒,在当地渔船上干活,混口饭吃。一九六一年七月一日(农历)大弟出生在泥胚房里,是农场医生上门接生。后来四姨帮忙照看,农场给每户家属分地两垄,自行种植。妈妈种的玉米、大豆、黄豆、还有蔬菜等等。玉米从嫩时掰下煮着吃,快熟了剥下玉米粒炒着吃、满炕席沿下都是我们吃剩的玉米豆,黄豆。内地饥饿,多亏我们在北大荒人烟稀少不缺食物的地方。一九六三年九月十三日(农历七月二十六日滹沱村会),早上三点四十分小弟出生在泥坯房里,是爸爸接生。十月份小弟还未满月,全家搬到了厂里分配盖的新红砖瓦房里。每排十户,每户一室一厨,面积大约三十多平米,进门有一过道一边通着卧室门,一边正对厨房门,厨房里盘有锅台,后边有一扇不大的玻璃窗。卧室盘有大通炕,靠门口墙角砌着火炉连着炕沿,用来烧水取暖。大炕正前方也是朝阳面有一三开玻璃窗,大炕后墙上有两开玻璃窗,墙体为双层火墙,整个房间明亮舒适,进入冬天烧起火炕通入墙体,满屋子都是暖气洋洋。同年农历十月已进入冬天,大弟忽然感冒发烧,且高烧不退,紧接着腿无法站立,爸爸赶紧在本地医院无法治疗的情况下,背到佳木斯市大医院治疗诊断为“小儿麻痹症”。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四年,六年时间爸爸掌握了钳工技术,虽不十分精通,但一般活还可以拿下来。在当时钳工离开车间少了机床工具无法工作,在社会上用途不十分广泛。期间国家经历了中苏关系恶化,持续三年自然灾害,前所未有的大饥荒。直到一九六三年,国民经济暂时艰难爬出泥潭,窥见到一缕曙光。一九六四年,国民经济终于跃出泥潭,渐渐走上正轨。为了确保国家安全,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此时北大荒已初步形成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于是抽调大批转业军人支援建设大西北,爸爸是第一批抽调干部。服从组织安排调往甘肃省正宁县机械厂工作。后面转业军人陆读调回本省工作。</p><p class="ql-block"> (接下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