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滹沱河的前世今生

高原行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滹沱河上古传说</p><p class="ql-block"> 四五千年前,地球村还处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刀耕斧种逐水而居。</p><p class="ql-block"> 那年尧帝把帝位禅让给舜,都城在蒲阪(今山西运城),说是帝位,其实就是各大原始部落组成的联盟盟主。还称不上国家。</p><p class="ql-block"> 在尧舜时期,普天之下,连年暴雨,洪水泛滥,世间万物深受其害,后人称之为“史前大洪水”。人们东挪西躲苦不堪言。舜帝招集群臣商量对策。</p><p class="ql-block"> 《尚书·尧典》记载: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p><p class="ql-block"> 四岳,东南西北四位部落首领,其实就是四大奴隶主。舜帝说:尊贵的四方族长,多年来,特大洪水泛滥,已成公害,它冲上山顶,淹没丘陵,百姓们困苦不堪 ,你们看看谁有能力治理水患?族长们举起手异口同声地回答:鲧最合适!鲧(gun)也是当时一个较有实力的部落首领,一句“皆曰鲧可”说明这人的办事能力得到了大家的一至认可。</p><p class="ql-block"> 又有传说,鲧是天上的神,看到人间疾苦,便私自下凡,还偷了天帝一件宝物带到人间,宝物名曰“息壤”,一种能自主生长的土壤。他治水的策略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p><p class="ql-block"> 鲧组织人们尽量择高地集中居住,在周围积土成墙,阻挡洪水,再将息壤置于土墙之上,只见那,墙随水长,水大墙厚,任你洪水滔天,我自高出一尺,任尔东西南北风,我只一墙挡之!</p><p class="ql-block"> 他依法炮制,使好多地方水患得以缓解。他率众东奔西走,兢兢业业,不敢懈怠。</p><p class="ql-block"> 当人们刚刚缓过一口气,眼看治理水患初见成效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偷宝物私自下凡,便命祝融率兵到人间将鲧杀死于羽山之上,于是鲧治水九年最终功亏一篑,大水再次冲毁了人们的家园。</p><p class="ql-block"> 鲧治水失败,一方面方法欠妥,最主要是运气不好,生不逢时,那些年倾盆大雨不曾停歇,滔天大水没完没了,这些事情都不是人力可以解决的,失败也是必然的。虽然治水失败,但他却为后来人们聚集为城,修建城墙提供了思路,也算是无心插柳了。</p><p class="ql-block"> 鲧死后,舜帝命鲧的儿子禹,子承父业,接着治水。禹字前加大字,是为尊敬,后人皆称大禹。</p><p class="ql-block"> 传说大禹治水,得到了诸路神仙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阵容相当豪华,手里有西王母派九天玄女送来的地形图做参考,有太上老君打造的定海神珍测量水位,有肋生双翼的应龙相助,这条神龙能以尾抢地开挖沟渠,比现在的挖掘机厉害多了,还有一个巨型神龟帮忙日夜运送材料,那才叫万众一心齐上阵,敢教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 大禹吸取了其父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堵结合,以疏导为主的策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率领治水团队首先疏通了黄河,解除了南部水灾。接着要治理太行山区的水患。</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南北走向,东部地区山高沟深,气势雄伟,西部地区,海拔比东部高,地势较缓与黄土高原接壤,地域辽阔,水系众多,尧舜时期天量降水,又有青藏高原来水加持,使太行山区水患更加严重。东部,雄伟坚固的高山,把所有洪水牢牢锁在大山以西,水位日益升高,沟满壕平,进一步压缩了人们的生存空间。</p><p class="ql-block"> 大禹带领治水团队,在太行山区昼夜勘察,最后选定,在今天的港南和黄碧庄两处开山泄洪,使其流归东海。</p><p class="ql-block"> 大禹一声令下,只见那条应龙从天而降,运足神力以尾击山,霎时间,声震九宵地动山摇,硬生生将山拦腰劈开,山内之水如天河决口,倾泻而下,浊浪滔天,雷鸣海啸,汹涌滚荡,势不可挡。</p><p class="ql-block"> 大禹又命应龙在下游因势开沟引流,命神龟运送土石在两边积土做岸,约束洪流,使其直达东海。这样,中原地区又多了一条大河流,古称“滹池”,就是今天的滹沱河。</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理滹沱河,史书多有记载,真实情况远比传说艰苦得多,传说中神仙们屈指一弹,尾部一甩就能解决的事,都是人们用血肉之躯一点一点完成的。</p><p class="ql-block"> 大禹治水患,救黎民,定九州,安天下,立下不世之功,舜帝就把帝位传给了他。</p><p class="ql-block"> 李白有诗云:</p><p class="ql-block">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p><p class="ql-block">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p><p class="ql-block">大禹为了治理水患,疏通天下河流,顾不上回家看望家人,十三年间更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到水患解除了,九州大地又开始了农业生产,人们得以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滹沱河的历史演变</p><p class="ql-block"> 滹沱河发原于太行山西部五台山附近,黄土高原的边上,东西落差大,河水出太行山时水流湍急,裹携着大量泥沙,浑浊程度与黄河不相上下。进入平原后地势趋缓,泥沙沉积,河床升高,每每过不了多长时间,大河就会被迫改道。</p><p class="ql-block"> 《冀县志》记载:滹沱河善徙,滏阳以北,兹水(潴龙河)以南,百数十里,皆其纵横冲荡之区,断港沙滩蔓延殆遍。民间也有:南不过衡(衡水),北不过平(安平)的说法。千百年来滹沱河在衡水和安平这一百多里的区域内不知滚荡了多少个来回。提到黄河人们总会想到十年河东十年河西,滹沱河河道变迁甚至比黄河还要频繁。</p><p class="ql-block"> 天下之事,都是有一弊就会有一利, 滹沱河的来回迁徙,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却也冲积出了中下游的千里良田,人口和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河流上下,行船渡口,商贾往来,相当繁荣。</p><p class="ql-block"> 《安平县志》记载,1912年滹沱河最后一次改道,一直维持至今。 </p><p class="ql-block"> 1958年国家决定在港南和黄碧庄串联修两座水库,以彻底解除水患。当时人们战天斗地,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沿岸百姓铁锹推车齐上阵,硬是靠双手,让工程顺利完成。</p><p class="ql-block"> 水库建成后,洪涝灾害基本解除。下游流水得到控制。让人意外的是河水流量逐年减少,70年代以后,又赶上几十年的枯水期,河水干脆断流了。直到近几年,说是生态补水,才从水库里放出一股细流,如小溪般缓缓地在干涸的河床上蜿蜒流过。小河弯弯鱼儿闲,柳色青青燕徘徊。却也算得上一道美景,为人们休闲散心提供了一个不错的场所。但是遥想当年的波澜壮阔,百舸争流,渡口喧嚣,也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p><p class="ql-block">神龙摆尾破太行,飞湍瀑流啸山岗</p><p class="ql-block">泥沙俱下中原地,百转千回向扶桑</p><p class="ql-block">十年河北十年南,一朝水患万倾田</p><p class="ql-block">福兮祸兮天来定,爱恨情愁几循环</p><p class="ql-block">河滩赛马一时欢,水库放流细如涓</p><p class="ql-block">常忆当年偷戏水,先生横眉扬教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