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每次走进课堂心中都充满喜悦和期待,每次课程带给我的又是意想不到的惊喜。从不知所措到平静淡然,从碎片的概念到高维度感悟生命与自然的规律。我看到自己心智的成长和提升。“心智赋能”课程是“生命智慧”系列课程的进阶课程,让我再次看到了自己内在心智的障碍,找到了提高生命价值、实现人生梦想的途径。</p> <p class="ql-block">一、 紧迫感和责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第一天的课程里,包老师给大家播放了“非对抗性战争”、“现代金融战”、“AI与工程师的对话”、“高温的背后”四个短视频,让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我们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看到了事物的真相和本质,让我感受到了紧迫感和责任。我们外在的都是内在的需求,一切都与我们有关,看见就有责任。严峻的国际形势、自然和生态状态,让我知道: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行动起来,唤醒人的良知与智慧,践行敬天爱人,扬善利他精神,运用心智的力量,应对种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保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二、 把心安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课堂上,老师问大家:为什么现在的人都很焦虑?人心的距离越来越远?通过小组讨论和课程的学习,我知道:是因为看不到方向,心乱了。因为没有把心安住,常被别人和环境左右。这些和外在没有关系,只有把心安住了,才会有根,有了根,遇到任何事情就知道寻到自己的本心,不会失方寸,知道如何去应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六祖慧能大师风动幡动还是心动的故事:禅师给弟子讲经时,忽然起了一阵风,旗幡随之轻轻飘动。这引起了听讲法的两个弟子的争论,一个弟子看到风吹动了幡,说:“你们看,幡动了。”另一个不以为然地说:“你错了,是风在吹动。”两人争论不休。这时六祖大师走过来说:“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的心在动。”如果一个人看不见、听不见、不能说、不能想,那么他能知道风幡和山川大地的存在吗?风也罢、幡也罢,动与不动对它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内心的活动,万物的存在对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二位的心在动。一切争端的升起,矛盾的产生,都是源自我们内心对不同价值取舍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我自己有切身的感受。上次上课我和一个学长一个房间,学长是一个大公司的高管,而我因为小时候经历的原因:在领导面前会紧张,特别是生活中,对领导会敬而远之。听到和高管一屋,从心里就有些顾虑。在几天的相处中,白天一切安好,我们很和谐。可晚上,却很难入睡,心不静,一会觉得热,一会怕吵醒她,总在纠结中,最后一天上课都昏昏沉沉的当时我想是因为我们住的地方(不是原来每次上课的那栋楼)和没开空调原因。</p><p class="ql-block"> 这次上课我和这个学长仍然一屋。因为第一天课上给我解决了汽车上撞伤的情绪处理(详见:《让我看见、知道、重生》分享),我不再对领导有紧张、害怕的情绪。晚上睡得特别好。什么空调呀、楼层位置呀,都不是问题了。学长为了照顾我,特意打开了空调。晚上醒来,我还主动把空调关上。几个晚上下来,我也不觉得热了,睡眠特别好。</p> <p class="ql-block"> 这件事也验证了:对于事物的看法,多由心态决定,这就如同故事中说的,是幡动还是风在吹动,其实是看一个人的心态,最主要是一个人的心如何动。任何现象都是有表象和本质的区分,我们需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上面。幡动是现象,风动是原因,而心动则是本质。</p> <p class="ql-block"> 想要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只是从外在的表现出发是不行的,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修炼自己的内心。而如何修炼自己的内心,把心定住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把心定住,好好说话、真诚地说话,去感受身边的人和事时,才能看到人的内心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才能感受到心与心的距离越来越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人、任何事,都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当把心安住时,一切都平和了,自然就能转境。当天地合一时,你就会拥有天地的能量,充满力量和慈悲。人的一生终将失去一切,在我们还拥有一些人、事、物的时候,请多多珍惜跟他们在一起的时光,珍惜拥有的一切,多用心体验他们、体会他们,我们在失去的时候,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三、 用思辨学历史,启发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小都学过历史,当时学习历史就是死记硬背,什么历史背景、什么历史意义……让人觉得很枯燥。课堂上包老师告诉我们:古代的帝王、领袖为什么学历史?怎么学历史?并用《张良拾履》、与庄子对话,启发我们从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p><p class="ql-block"> 古人学历史是启发智慧。当你读到一个历史事件时,请你合上书,思考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怎么做?然后打开书,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历史是无穷力量的来源,历史是无穷力量的宝库。我们学历史就是用古人的智慧,来磨练、启迪我们的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良拾屡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人生要不就“忍”,不然就请你一“忍”到底,最后获得了大智慧。在战略上出乎对方意料之外,就是绝对的“先”。</p> <p class="ql-block"> 庄子告诉我们:人的认知范围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上限,人摆脱不了自己认知的局限。拿掉人内心的偏执,站在世俗之外。不给自己的思维设定上限,也不会让自己的思维形成一个闭环,而是一直主动的向外延伸,才能不断地刷新世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如果能抛弃偏执、世俗牵绊的话,打破原有的思维,那么人类就会变成一个自由的生命体,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事物能够驾驭和驱使你。所以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要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运行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从前老子曾经说过,真正的圣人,可以欲火不焚,入水不溺,就算是最凶猛的猛兽和毒性最强的昆虫,也不能对他们造成伤害。这里并不是说圣人能够抵挡烈火和洪水,或者是对抗毒虫和猛兽,而是因为圣人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规律,知晓万物发展的过程,所以不会给任何事物留下伤害自己的机会,因为圣人知道人类无法抵抗洪水,所以他们不会深入险境之中。正是因为人的欲望和偏执,会局限一个人的思维与认知,所以圣人才会抛弃世俗地观念,转而用道来对待世间地一切。</p> <p class="ql-block"> 用思辨的方式学历史,就是看到别人,回看自己,以古为师。我们遇到的所有事,都是我们经历过的,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曾经遇见,问题也是你经历过解决过的问题,做到正直、善良、简单、用心,你的问题和你的答案同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非常感恩包丰源老师让我看到、让我知道、让我改变和提升。就像我们学长所说的:包老师不仅启迪了我们遮风挡雨的智慧,还赋予了我们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p> <p class="ql-block"><b>附一:张良拾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传说张良闲暇时在桥上散步,有一位老者,身穿粗布短衣,这位老者来到张良面前时,故意把他的鞋子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拾鞋。”张良猛然一惊,真想揍他一顿,但念及他年纪大了,便忍气吞声地下去将鞋子取上来。老者要张良替他穿上,张良既已为他拾鞋了,也就跪下来为他穿鞋。老者伸着脚,穿上了鞋子后,便笑着离开了。老者走了大约一里路又返了回来,对张良说:“你小子是可教之材。五天过后,天刚透亮的时候在此地等我。”张良对此甚为纳闷,但还是跪应道:“好。”</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五天后天刚一亮,张良便来到了桥上,老者已经在那里等候了。他生气地说:“怎么能来得这么晚?你回去吧,五天以后还是在天亮时来见我。”第二次,五天后,张良在鸡鸣时分便来到这里了,但老者又已经等候在这里了。老者又发怒道:“怎么又来晚了?你回去吧,五天以后再过来见我。”第三次,五天后,张良在夜半时分便到了这里。过了一会儿,老者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就应当这样。”说着他便取出一部书,说:“读了这些书,你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过后天下将出现大变,十三年后,如果你想见我,便去找济北毂城山下的黄石,那便是我。”说着便不见了踪影。张良天明时将这书打开一看,才知是《太公兵法》。张良得到这本书后,认真阅读,终于学到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本领。</span></p> <p class="ql-block"><b>附二:庄子《秋水篇》——开启穿越之旅 节选摘录</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篇2000年前的古文,突破了现代人的认知极限,让人开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font color="#167efb">井蛙不可言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夏虫不可语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而粗浅之人,则不可以与之谈论大道,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因为他</font><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认识不到自身的渺小和不足,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更为辽阔的东西。人的认知范围就意味着你的人生上限,人摆脱不了自己认知的局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总有一些人会为了各种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去不断地探索,因为他们从来不给自己的思维设定上限,也不会让自己的思维形成一个闭环,而是一直主动地向外延伸,所以才能不断的刷新世人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span></p> <font color="#167efb">所谓的认知上限,就是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的认知,都已经形成了一个闭环,把自己封闭在里面,而且很多人都不在主动突破这个范围,就像一个装睡的人,你永远都叫不醒他一样,他根本不接受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甚至极力否定超出自己认知的存在,那么对于这样的现象,又该如何破解呢?</font> <font color="#167efb"> 庄子说:拿掉人内心的偏执,站在世俗之外。人们所谓的偏执,无非就是世俗当中的荣辱得失、是非曲直,以及名声财力。人在哪方面所受到牵扯,就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局限,从而导致自己的认知形成闭环,不在主动的向外拓展。</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font></div><div> <font color="#167efb"> 所以真正得道之人,不会过于在意自己那些世俗的概念。他们既不会刻意对别人造成伤害,也不会刻意怀有目的性的对别人进行恩惠;既不会为了财力而争夺,也不会为了名声而谦让;既不会瞧不起低贱的人,也不会尊重高贵的人;既不会推崇高尚的品格,也不会指责人类的贪婪与污秽;因为在他们的心里早就没有了界限,所以根本不会因此计较这些什么,更不会让自己的内心被这些世俗的概念所牵绊。<br></font></div> <font color="#167efb">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可以作为是非善恶、高低贵贱的依据。从古至今所有衡量的标准,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人们所奉行的标准,往往都需要一个顺应时代的趋势来衡量。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能够符合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就会被人尊重,甚至被尊称为圣人。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违背了这个时代的价值观,那么他就会招人唾弃,成为人们口中的耻辱。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固定的是非善恶,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罢了。</font> <font color="#167efb">放弃了对于这个世界的衡量与批判,固然是能够让人破除原有的思维上限,让人们的思维从对立走向统一;但是离开这个世俗标准之后,我们之前所固有的认知体系、乃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也随之崩塌了吗?毕竟人生在世,从小就受到各种世俗观念的影响,当我们把这种观念抛弃了,应该以什么样的观念来代替呢?</font> <font color="#167efb">庄子说:离开了世俗的观念,不是还有道吗?用道的观念来观察,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高低贵贱,一切都是往复循环的。而这个世界上的兴衰更替,也都是一个发展和延续的过程,宇宙万物本是混同其一的,大道又始终利于万物之外。所以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个方面,要以一种超脱的心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运行状态。懂得了这个道理,你才能够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 原来道的概念就是让一切自然地变化,所谓的得道之人,就是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参透各种变化规律的人。</font><br></div> <font color="#167efb">从前老子曾经说过,真正的圣人,可以欲火不焚,入水不溺,就算是最凶猛地猛兽和毒性最强的昆虫,也不能对他们造成伤害。这里并不是说圣人能够抵挡烈火和洪水,或者是对抗毒虫和猛兽,而是因为圣人看到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规律,知晓万物发展的过程,所以不会给任何事物留下伤害自己的机会,因为圣人知道人类无法抵抗洪水,所以他们不会深入险境之中。正是因为人的欲望和偏执,会局限一个人的思维与认知,所以圣人才会抛弃世俗地观念,转而用道来对待世间地一切。</font> <font color="#167efb">庄子说:世人对世俗的理念和偏执,其实就像是牛马被穿上了鼻环,戴上了缰绳,处处都受限于外界的事物,但是如果能抛出这些牵绊地话,打破原有的思维,那么人类就会变成一个自由的生命体,这个世界没有任何的事物能够驾驭和驱使你。</font><div><font color="#167efb"><br> 其实从大道的角度上来看,周天子的分封制,必然会如同上一个时代的禅让制一样,成为过去式,被一种新的制度所取代。而这种新的制度也会逐渐地变得陈旧,在千百年之后,被一种新的秩序所取代,所以你不用拿你的认知,试图去推测未来的形势,因为你能推测的,只是在你认知局限范围之内的。但是你不要忘了,一个人所能认知的范畴毕竟是有限的,与其用有限地认知来推演无限地时空,那倒不如来跟我看水里的鱼儿来的有意思啊。<br></font><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