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新教学 ——中原区小学数学新课标专题系列培训(一)

中原区教学研究室

<p class="ql-block">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为更好地领会与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高教师解读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的能力,切实把新课标的教育理念与基本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22年10月8日下午,中原区小学数学业务领导及全体数学教师相聚云端,参加小学数学新课标专题系列培训(一)。会议由中原区教学研究室精心组织,中原区教学研究室李志华副主任主讲,小学数学教研员刘惠萍老师、李燕老师全程参与。</p> <p class="ql-block">  李主任分别从课标的修订态势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变化两大方面进行了解读。</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十年磨剑的修订态势 </span><span style="color:inherit;"> </span></h1><p class="ql-block"> 回望是为了更好发展,展望是为了让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2001年版(实验稿),开启了课程改革的第一个风雨飘摇的10年,将“双基”修订为“三维目标”;2011年版课标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清晰为“四基、四能”;2022年版课程标准在“四基、四能”的基础上改为“核心素养”,继承了双基,发展了获取双基的学习方式和主动建构的过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课程标准每一次的修订都是在继承中发展,知识和技能几乎不变,变化的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方式!课标的改革引领了基础教育战线教育理念的更新,带动了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更牵动了基础教育全方位的变革和发展。</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课程标准的变化及解读</span></h1><p class="ql-block">变化一:强调课程育人</p><p class="ql-block"> 数学教师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育人。通过这句话李主任告诉我们平时教学时要注重:通过数学学科的严谨性、广泛性 、逻辑性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养育。首先,教学要抓关系,寻本质,成结构,能迁移,形素养; 其次,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能带走的才是素养: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情境时,综合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理解、态度、价值观、欲望等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变化二:修改了课程目标</p><p class="ql-block"> 李主任指出,新课标的课程目标由原来的“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四基、四能”最后到现在的“核心素养”即“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详细地从”三会“和“现实世界”之间的联系、”三会“的源头、“双基”“四基”和“三会”的关系为我们揭示了双基”“四基”和“三会”是一个有层次的目标结构,层层递进的体系。并且让我们一起领略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整体性、一致性、发展性!</p> <p class="ql-block">变化三:调整了课程内容</p><p class="ql-block"> 经过对比发现四个内容领域是不变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但领域下的主题有所整合,重点是对内容进行了结构化,明确提出了“主题”。李主任以“数与运算”主题为例详细阐述了进行主题合并的原因。深入浅出的话语让每位老师感受到可以从计数单位的角度打通数域之间的关联,架起了数与运算的桥梁。另外,新课标变化最大的就是综合与实践领域,它主要包括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其中主题活动分两类:一、融入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活动。二、运用数学知识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主题活动。李主任也以“度量衡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主题如何具体实施。</p> <p class="ql-block">变化四:突出了课程实施要求</p><p class="ql-block"> 如何通过知识内容的教学达成相应的素养?李主任指出首先要实现四个转向: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学科割裂转向学科整合。以“坐而论道”转向学科实践,再以单元整体教学为抓手,强化学科实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消除假探究、走向真实践。我们在教学实施时要优化内容结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要求,提炼出数学核心概念,以此统领学生数学知识、技能、观念的学习,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的“一致性”。</p> <p class="ql-block">变化五:新课标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独立部分——学业质量</p><p class="ql-block"> 李主任的详细解读让我们明晰了学业质量的价值,知道了它是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达到学科育人的目的,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关键要素。学业质量标准可以从三个方面评估,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建立新的学业质量观,改变过分关注零碎的数学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做法,关注整体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的评价理念,树立素养本位学业质量观。</p><p class="ql-block">变化六:重划学段,加强学段衔接</p><p class="ql-block"> 为体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发展性,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划分为四个学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四个阶段,三个衔接,充分体现了整体设计、一致性思考、进阶性发展!</p> <p class="ql-block">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践行课标理念,赋能新课堂是我们的责任,面对课程改革的新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但只有经过跋涉和探索,才能抵达课改的彼岸;只有内心澎湃的力量,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此次培训就是为了帮助数学教师完成“从理念到课程的最后一公里”,中原小数人也会在持续的培训学习中不断汲取知识,深入学习课标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深刻感悟教材,用新课标引领新教学,用新理念引领新思考,在教学实践中且行且思,真正去理解、践行新课标。</p>

新课标

素养

数学

教学

学习

主题

课程标准

学业

学段

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