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尊雕像

舒弘

<p class="ql-block"> 读一尊雕像</p><p class="ql-block">&nbsp; 在古色古香的龙山街北端广场上,有一尊3米多高的人物雕塑:春秋装束,腰后佩剑,手执长卷,雄视前方,威仪凛然。这就是公元前490年孔子的学生子路——长垣县第一任县长。</p><p class="ql-block"> 长垣当时为春秋卫国蒲邑,秦统一天下设郡县,始名长垣。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孔子著名弟子,鲁国卞(今山东泗水)人。子路自幼忠厚善良,勇武豪爽,孝敬父母,为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14年,子路一直追随左右,为其驾车、保镖。他在“夫子被逐于鲁,削迹于卫,代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籍夫子者不禁”中经爱了历练,提升了才干。</p><p class="ql-block"> 子路擅长政事,孔子说他“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公元前487年,子路被卫国聘为蒲邑之宰,《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样记载:子路辞孔子,孔子说:“蒲多壮士,很难治理。但我告诉你:只要谦虚严肃,就可以驾驭那里的勇武之人;只要宽和公正,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只要做到恭谨、宽正与稳重,就不会辜负君上的付托。”子路信心十足地赴任了。</p><p class="ql-block"> 《孔子家语》说,子路治蒲三年,成绩卓著,孔子由子贡驾车过往察看。一进入蒲境,就看到百姓在田间愉快的劳作,或耕耘,或修渠,井然有序,不禁夸赞道:干得好呀子路,真是有威信,把生产组织得这么好!进入城内,看到人来人往,街道宽敞,房舍整齐,树木茂盛,不禁又称赞道:干得好呀子路,对人诚实,施政宽宏!来到县衙,看到子路非常清闲,上司属下很和谐,没有冤狱,就又夸奖道:干得好呀子路,明察秋毫,断案公正!这就是子路治蒲孔子“三称其善”的故事,故史称长垣为“三善之地”。</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480年,子路治蒲离任后,为卫国大夫孔悝之臣,守戚城公元前480年,子路治蒲离任后,为卫国大夫孔悝之臣,守戚城(今濮阳市辖区)。这一年卫国发生夺位之乱,子路仗义执言,被杀害。</p><p class="ql-block"> 据《长垣县志》载:子路死后,长垣人民为纪念这位治蒲有功的圣门先贤,就在城东北三华里处(今岳庄北)的一片“风水旺地”葬其衣冠,修墓建祠。经历代官府累次岁修,到民国初年已初具规模。墓丘高大,翠柏拱卫。墓前有祠、东西两侧有廊房,立石碑数通。墓园整齐,有垣有门。周围广植楸梧柳桑,祭田四五十亩。每年重阳节,子路坟前筑台唱戏,大会五天,谓之敬贤会。大会期间,四方商贾云集于此,盛况空前。官员、百姓和儒生隆重祭祀,香火极盛。子路坟成为蒲城“四致八景”之一。如今,由于历史的变迁,子路坟除了重阳敬贤古会还延续着,其他早已空有遗址风光不再,但子路治蒲的业绩却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历代朝野对子路极为尊崇。唐以十二哲配享孔子,并封“卫侯”。宋改封为“河内侯”,后又加封为“卫公”。明称先贤仲夫子。</p><p class="ql-block"> 今天子路这尊雕像,既不是长垣城的点缀,也不是龙山街的装饰,而是长垣人民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标志。它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在向人们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它和古色古香的以龙山文化命名的龙山街相匹配,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都在以弘扬古代文化来繁荣我们今天的新长垣。</p><p class="ql-block"> 注:“十二哲配享”:指的是孔子左边的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右边的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十二哲人。其中除宋代大儒朱熹外,都是孔门著名弟子。所谓配享,就是孔子的门人或在经学上有成就的人,死去随孔子一起受到祭祀。“十二哲配享”在文庙排在“四配享”(左为颜回、孔伋,右为曾参、孟轲)之后。</p><p class="ql-block">&nbsp; 户廷相2010.8.31第一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