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里的“势”是什么?

yunli

<p class="ql-block">我们常听说,中国画要注意“势”,这“势”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那么重要?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画里的“势”。</p> <p class="ql-block">一、“势”是中国画里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在一首优美的乐曲中,通常有一个能给听众深刻印象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一幅好的中国画也一样,画中事物通过本身形态或排列组合,形成一种独特的运动趋势,这就是“势”。</p><p class="ql-block">别小看国画中的“势”,它犹如音乐的主旋律,能引导观者的主观感受,传达出作者不同的情绪,营造出不同的氛围。</p><p class="ql-block">我们来看下面几幅图。</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一幅张大千的山水画,画面中巨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巨石顶端一株青松反身回探。</p><p class="ql-block">两者充满强烈反差的造型互相配合,营造出一种险绝的情境,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关山月的《南山春晓》,中间的山占据了绝大部分的画面,地势从平缓逐渐变得陡峭,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向远处和高处延伸,从而突显了山川的雄壮。</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关山月的《尼加拉瀑布之秋》,画面采用了对角线构图,左上瀑布一线排开,右下的留白象征着翻滚的巨浪,两者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大气磅礴的震撼效果。</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孙其峰的《迎阳》,画面中通过几只麻雀的排列组合,形成了向上的运动趋势,呈现出了一种飞扬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关山月的梅花图,画中突出了树干盘曲的造型,表现出了梅花历尽沧桑,却依然顽强遒劲的风骨。</p><p class="ql-block">可见,在一幅好的国画中,“势”是塑造画面氛围的“主旋律”,在“势”的牵引下,画面为观者呈现出或险绝,或雄壮,或磅礴,或飞扬,或盘曲……各种迥异的艺术形态,直击人们的心灵。</p><p class="ql-block">二、“势”分为哪几大类?</p><p class="ql-block">从整体效果来说,中国画里的“势”可以分为开散、聚合、敛张等几大类。</p><p class="ql-block">下面逐一举例说明一下。</p> <p class="ql-block">上面是八大山人画的荷花,画面中的茎、叶、花自下而上发散,给人一种心襟逐渐打开的感觉,也就是说作者在画面里营造了一种“开散”的“势”。</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齐白石的虾,虾群由上至下形成了一个汇聚的趋势,引导观者关注下方的焦点,同时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究竟是什么在吸引着这群虾。</p><p class="ql-block">这就是画面中“聚合”之“势”。</p><p class="ql-block">上面说的是画面中效果整体呈现出“聚”或“散”的例子,但绝大部分的国画中是既有“聚”又有“散”的。</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张大千的《谷口人家》,图中的山与水相配合,形成了聚和散的变化,给人一种一呼一吸的变化之感,也就是国画中所谓的“敛张”之“势”。</p><p class="ql-block">三、“势”是如何构成的?</p><p class="ql-block">既然“势”是中国画画面中的“主旋律”,那这个“势”究竟依靠什么来构成呢?</p><p class="ql-block">总的说来,中国画中的“势”有两种形式,一是“形势”,二是“趋势”。</p><p class="ql-block">所谓“形势”,就是事物本身的形状结构所展现出来的运动势态。</p><p class="ql-block">例如下面这幅画。</p> <p class="ql-block">这是齐白石的《牵牛花》,画中的藤蔓整体呈倾斜向下的趋势,且枝条蜿蜒伸展,营造出缓缓向外蔓延的动态;花朵与藤蔓相垂直,向上翘首,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作者借牵牛花形状所展现出来的态势,向观者传达出一派朝气蓬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王原祁的《溪野山居》,画中主体是一座山脉,山脉造型整体延绵向上,给人一种山川延绵不绝、高耸入云的感觉。</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纵排展示山脉全貌的方式,表现出河山的清秀与壮美。</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唐寅的《牡丹仕女图》,画中主角是一名仕女,其造型略呈“S”型,一则表现了其娉婷的姿态,二则体现了她缓步前行的动态。</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画中仕女的造型,向观者传达了一种闲情逸致的情怀。</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看看中国画中的“趋势”又是什么?</p><p class="ql-block">所谓“趋势”,就是画面里事物的形状及排列组合所形成的运动倾向。</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任伯年的《有凤来仪图》,画面中的凤凰、梧桐树、石块构成了一个“三角形”,达到了一个十分稳定及牢固的动态效果。</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这种构图,体现了“凤栖梧”牢不可破的关系,有祝愿情人之间感情稳定而亲密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李可染的《清漓帆影图》,江岸、帆船近乎平行地一字排列,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儿,同时也给观者塑造了一种帆船逐渐远行的动态,将观者的思绪带向画面之外。</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这种布置,向观者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悠远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图中用大量的人物及流线型的衣袂,营造出一种队伍徐徐向前、浩浩荡荡的趋势。</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这种构图,为观者构建了一个庞大、宏伟而壮丽的神仙队伍。</p><p class="ql-block">当然,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中国画里的“形势”和“趋势”并不能完全分离,往往“形势”造就“趋势”,“趋势”也影响着“形势”。</p><p class="ql-block">四、如何奠定“势”的基础?</p><p class="ql-block">中国画里的“势”是需要作者“经营”的,也就是说,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作者要精心谋划画面里的“势”。</p><p class="ql-block">那究竟该如何来经营呢?</p><p class="ql-block">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通常要结合创作意图和作者的经验、技法来仔细琢磨。</p><p class="ql-block">不过,无论怎么造“势”,这个“势”不可能凭空出现,也不可能凭空消失,因此“势”的经营就必须有一个主线——起承转合。</p><p class="ql-block">起承转合是国画中“势”的基础,做好了这几个步骤,“势”的框架就形成了,这里面是有门道可以探寻的。</p><p class="ql-block">“起”就是“势”的起点,它往往是近景部分,位置、大小要得宜,还要有气势。</p><p class="ql-block">“承”是“起”的延续,连接着“转”,引导观者向着作者设定的目标前行,它可虚可实,但不能喧宾夺主。</p><p class="ql-block">“转”是转折变化,是画面最重要的部分,变化要丰富,位置也很灵活,要给观者强烈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合”是结束,但不能突兀,要与“起”相呼应,才能给观者完整的观感。</p><p class="ql-block">正如潘天寿所说:</p><p class="ql-block">起如开门见山,突见峥嵘;承如草灰蛇线,不即不离;转如洪波万倾,必有高源;合见回气聚,渊深含蓄。</p><p class="ql-block">这么说感觉有些抽象,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p> <p class="ql-block">大家能看出其中的“起承转合”吗?</p><p class="ql-block">画中的起承转合如下图所示,右下角的芭蕉干和竹叶是“起”,巨石的外沿是“承”,鸟群是“转”,最后的蕉叶是“合”。</p> <p class="ql-block">可见,画面中的“起”是铺垫,“承”是指引,“转”是变化,“合”是呼应。</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画里,把“起承转合”构思好了,画面里的“势”也就基本定型了,画中的气韵也就初具雏形了,是画家们必须要下功夫去“经营”的事情。</p><p class="ql-block">最后,留给大家一道思考题。</p><p class="ql-block">下面这幅图是潘天寿的《先春梅花图》,大家能看出它的“起承转合”在哪里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