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图/邓起文</p> <p class="ql-block"> 厨中百味盐为首,是盐对食品调味功能的高度赞誉。事实上盐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作用,远不是调味那么简单,它对稳定体液的渗透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说它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是非常重要的民生物资。清朝年间,墨江辖区内有勐野、磨铺两个盐井生产食盐,江城县成立后勐野井化归江城,磨铺井是现今墨江辖区内唯一的盐井。史料记载:磨铺井开自雍正三年,夷民汲卤自煎自食,雍正四年起纳课(征税)。如此算来,磨铺井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磨铺盐井位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潭乡三家村小平掌家脚磨铺河边,位于磨铺河顺流右岸。磨铺井距离墨江县城100余千米,如果从龙潭乡政府启程,经龙潭到梁子、石屏的乡村公路,前行十余千米就到达盐井附近,稍作徒步就可到达盐井遗址。从磨铺河左岸趟过小河,再沿右岸攀登二三十米,即可看到吸取卤水(盐水)的古井。</p> <p class="ql-block">磨铺盐井为四方形竖井,长1.8米、宽1.2米、深20米,外口稍大,内侧为规则的长方形。盐井凿于坚硬细砂岩石至河谷谷底,通过竹龙汲取卤水。竹龙由竹筒和龙芯组成,龙芯底部安装有皮阀,顶部有便于抽提的手柄。汲取卤水的过程为人力操作,龙芯按下时皮阀收缩深入卤水之中,龙芯上提时皮阀打开,卤水提至从竹筒顶口溢出。经过两级竹龙提升,卤水被提到井口上面,用竹卷槽输送至熬盐场沉淀池中,澄清的卤水即可入锅煎煮,水分蒸发完之后成为颗粒状结晶——沙盐。若要制成板结的大盐块——锅盐,需经二次加工熬制。盐井外侧3米处有一口斜井,与竖井相连,是排水出渣的通道。每年盐场开工前先要掏井,把落入井中的枯枝落叶、土块、石子清理干净,这些杂物即通过斜井运送到井外。</p> <p class="ql-block"> 磨铺盐井往南300~400米处为平坦开阔地,为熬盐场遗址。2022年8月5日,云南民族大学教授古盐井研究专家李何春博士,在墨江县文物管理所负责人杨舒燕、县地方志办四级调研员邓起文同志陪同下,亲临磨铺井实地考察调研,发现古井保存完好,熬盐场沉淀池遗迹、熬盐灶遗迹清晰可见,场中有断石残碑凌乱分布,石刻中有的是对联,有的是花鸟鱼虫雕饰,有的是刻满文字的碑石,只可惜因为年代久远已字迹模糊难于辨认。</p> <p class="ql-block"> 熬盐场上方建有古庙一座,古庙高4.06米、宽3.6米、进深2.6米,用红砂块石翻拱仿瓦屋面建筑,飞檐翘角,庙顶用石头雕刻成仿木斗拱形状,石拱上方正中央雕有双象托举的“威震千古”石匾一块,之上为雕有喜鹊、花卉、祥云等吉祥图案若干的石刻斗拱,整个古庙精致大气、气势雄伟。两个大象图案在庙头拱门上方居中位置,显然是所有雕刻图案中的主角,让我联想到磨黑盐井生产的白象牌盐巴,象与盐到底有什么关联?</p> <p class="ql-block"> 研究大象的寓意得知,大象因其憨态可掬、诚实忠厚的形象成为全世界的吉祥物,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祥”字谐音,故象被赋予了更多吉祥的寓意。大象善于吸水(象鼻向下为吸水象),制盐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把卤水吸上来,盐厂用大象作吉祥物也就太正常不过了。象鼻向上的大象称为喷水象,喷水造型生动活泼,象征喷出欢乐喜悦,磨铺井古庙的雕像正是喷水象。</p> <p class="ql-block"> 磨铺井自雍正三年开办以来(也许更早,有的资料表述为雍正三年复开),有时官办有时民办,管理机制多次变更,但盐井一直没有封闭过。他郎厅志载:“嘉庆四年,奉文裁革额销之数,听民自便,所有磨铺各井,准民自行备本汲卤,采薪煎熬小锅盐块,附近居民买食,官不经理。”民国十二年至民国二十年间实行包办,年产量为5.89万斤。1965年由龙潭区开办,后下放为三家村村办盐厂,职工10人,年产盐10万余斤,兼种茶叶、养牛。1981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磨铺盐厂停办。</p> <p class="ql-block"> 从龙潭乡政府经三家村、梁子村再到石屏村,一路上的山川秀丽河流奔腾,田园风光目不暇接。公路沿河而下,前行十余千米即到达磨铺井,再前行十余千米下新寨家脚河边有天然温泉,在前行到达磨铺河入江口,可观赏把边江梯级电站建设形成的高峡平湖,可进行大江野钓。龙潭乡拟以巩固脱贫攻坚推进乡村振兴为契机,将这一区域开发成旅游景区,我们期待着这个景区早日建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