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中国——参观故宫文华殿“何以中国”展览

筱叶

<p class="ql-block">农历壬寅年春节,我通过故宫博物院官微,了解到故宫文华殿将举办名为“何以中国”的展览。<span style="font-size:18px;">“何以中国”?</span>展览提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个大问题,为了一探究竟,我两次前往故宫文华殿参观这一展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个展览荟萃了大量的国内顶级国宝级文物,通过介绍使我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加深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进入故宫午门,通过太和门广场右侧的协和门,我前往文华殿。</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外休闲广场上,故宫里指示牌和休息区的小石墩都带着故宫特色的设计。</p> <p class="ql-block">文华门——文华殿院落的大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华门外广场上,“何以中国”的展览广告牌立在了显著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故宫文华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位于外朝午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文华殿初为皇帝便殿,是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明天顺、成化两朝,太子践祚之前,先摄事于文华殿。清嘉靖十五年(1536年)改为皇帝便殿,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始重建,为明清皇帝经筵之所。</p><p class="ql-block">1915-1916年文华殿首次被改造为展览馆,当时展陈内容是书画。</p><p class="ql-block">2018年,故宫博物院宣布,武英殿与文华殿的展陈内容是武英殿为陶瓷馆,文华殿为书画馆。</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明末毁于李自成焚宫,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前后殿成工字型结构,东西配殿分别是本仁殿、集义殿。按五行学说,东方属木色为绿主生长,故太子使用的宫殿屋顶覆绿色琉璃瓦。这里在明代曾一度作为太子东宫,即“太子视事之所”。亦曾用作皇帝的便殿。明清两代更多的是于春秋仲月在此举行经筵典礼,此外殿试阅卷也曾在文华殿进行。文华殿后面是主敬殿,清宫重建时,在此基础上建了文渊阁。著名的“四库全书”就藏于此。</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的屋檐和精美的斗拱建筑。</p> <p class="ql-block">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多为曲线,厚重的屋顶因此显得轻盈、舒展。</p><p class="ql-block">文华殿属歇山顶式建筑,通过大殿顶部垂脊、戗脊和仙人走兽的照片可以看出,文华殿的精美和豪华大气相当可观。</p><p class="ql-block">文华殿房顶上加装了房屋保护装置避雷针,以防范和化解雷击对于殿宇的破坏。此时,一只乌鸦正落在房顶的龙吻上小憩。</p> <p class="ql-block">大殿屋顶上威严的龙吻和伶俐活泼的乌鸦相映成趣。</p> <p class="ql-block">文渊阁,位于文华殿后,是一座清代皇家藏书楼。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文渊阁建成,用于专贮《四库全书》。</p><p class="ql-block">文渊阁坐北面南,在建筑规制、建筑功能和理念上,都仿效浙江宁波范氏天一阁。文渊阁则采取“明二暗三”的建造方式,即外观看上去重檐两层,实际全阁共有上、中、下三层。文渊阁面宽33米,进深14米,面阔6间。</p><p class="ql-block">黑色琉璃瓦顶、绿色琉璃瓦剪边,所以有金红宫中一抹绿之称。阁前凿一方池,引金水河水流入。这是故宫内唯一黑顶建筑,喻意黑色主水,以水压火,以保藏书楼的安全。</p><p class="ql-block">文渊阁建筑装饰和油漆彩画以冷色为主,其建筑结构反映了清代宫廷建筑在工程设计和建造艺术上的高度技巧和水平,对于研究中国清代藏书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文华殿匾额。由正门进入展厅开始参观。</p> <p class="ql-block">展览路线示意图。提示展览分为源、流、汇三大部分。</p> <p class="ql-block">读前言,了解了故宫办展的立意、初衷和目的(节选)</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始自涓微,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后发祥,如满天星斗又如重瓣花朵,是谓“源”;而后逐次凝聚,成涧成溪,沿民族融合、交流互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不断演进,是谓“流”;荟萃精华,兼济天下,创造基于人民福祉的思想、制度体系和科学文化艺术成果,深刻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是为“汇”。</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本展览即依托一条浩丽江河的生动形象,在“源”“流”“汇”三个贯穿一体的单元中,展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脉络、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概括而鲜明地呈示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明何以不朽。</p> <p class="ql-block">第一单元 源</p><p class="ql-block">(主办方言)源,水之本也。为雨为露,为泉为渊。在亿万年演化而成的神州大地上,先民们象天法祖,开物成务,垦地成田、化兽为畜、聚土作陶、驱牲以牧,共存共生,互通有无,孕育了多元一体的早期文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人为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和而不同、天下为公的民族性格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建构,由是奠基!</p> <p class="ql-block">先民们在参悟天地、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将思索与感知具象为一件件物品,遂铸羲和之金乌,礼天地以璧琮,定四方于瓦当,见文化于玉龙。而中华文明之河,便在此时涌出第一滴水。</p> <p class="ql-block">太阳崇拜</p> <p class="ql-block">铜太阳形器,三星堆文化</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采用二次铸造法制成,构型为圆形,正中阳部凸起,其周围五芒的 列形式呈放射状,芒条与外围晕圈相连接。阳部中心圆孔、晕圈上等距分布5个起安装固定作用的圆孔。作为成都平原古族的重要信奉习俗之一,“太阳崇拜”一直延及东周。</p> <p class="ql-block">铜神树枝头立鸟</p><p class="ql-block">三星堆文化</p> <p class="ql-block">四象四向</p> <p class="ql-block">瓦当是覆盖在屋顶筒瓦最前端的圆形或半圆形装饰构件,当面常装饰有动物、植物、文字等纹饰。汉代常用"四神"图案装饰瓦当。"四神"是四种具象的神兽,是古人从四方星宿的天象中联想、抽象出的艺术形象,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p> <p class="ql-block">四神瓦当:白虎纹瓦当(左)、玄武纹瓦当(上)、朱雀纹瓦当(下)、青龙纹瓦当(右)</p><p class="ql-block">汉代,故宫博物院藏品</p> <p class="ql-block">青玉琮</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 良渚文化</p> <p class="ql-block">玉龙。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p><p class="ql-block">高25.5厘米,宽21.8厘米 曲长60厘米,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距今五千年左右,有着发达的玉文化以动物形玉器为主要特色,属于中国史前六大考古文化区系中的燕辽区。</p><p class="ql-block">红山文化中“龙”的形象是对多种动物形象的神化,反映出先民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史前宗教祭祀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在红山文化中,牛河梁遗址及周边出土的玉雕龙数量较多,这与牛河梁大型祭祀遗址群不无关系,玉龙应是史前巫师沟通神灵的重要工具。此后,龙的形象也逐渐成为权力地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这件玉龙简约、神秘,是目前所见同类器中最大的一件。它是史前红山人的神灵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文明的源泉之一。</p> <p class="ql-block">何尊,西周,陕西省宝鸡市贾村源出土,通高38.5厘米、口径28.8厘米、圈足底径20×20厘米,重14.6千克。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何尊是西周早期贵族“何”铸造的一件祭祀先祖的青铜礼器。器物整体呈椭方形,口圆而外敞;通体饰四道透雕的扉棱,器身纹饰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均以可沟通天地的动物纹为主题。纹饰严谨,且富有变化。颈饰兽型蕉叶纹,其下与蛇纹相结合,中段和圈足饰大兽面纹,全器纹饰以细雷纹为底,纹饰采用高浮雕手法。使兽面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翘出器面。庄严狞厉,气势恢宏,豪华典雅,造型极富艺术特色。</p> <p class="ql-block">尊作为专名,是敞口、高颈、圈足的大型酒器。由于酒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盛酒的青铜尊便成为先秦社会礼仪的象征。‘尊彝’也成为商周青铜礼器的通称,并衍生出现代汉语中的尊敬、尊贵、尊严等词语。</p> <p class="ql-block">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市贾村镇。发现之初,何尊曾被村民拿回家中装粮食,两年后又流落到废品收购站,差点就被销毁。恰逢宝鸡市博物馆的专家到收购站寻宝,何尊才以30元钱的身价被专家购回。当时,何尊周身被一层锈迹覆盖,专家也并未发现它的不凡,只认为这是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尊。</p><p class="ql-block">逃过一劫的何尊,在十年后才终于展露出其“腹内乾坤”。1975年,国家文物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全国新出土文物汇报展”,这件青铜器被调往北京展出。由于年代久远,铜器表面被腐蚀严重,在展览前,它被送到故宫博物院的修复部作除锈处理。没想到的是,清理掉表层的斑斑锈迹后,何尊的内底100多平方厘米的面积上竟然刻有12行共122字的铭文。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造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极具史料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何尊”底部铸有铭文122字,其中“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是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铭文记载!(“宅兹中国”大意为: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p><p class="ql-block">铭文大意是:成王五年四月,周王开始在成周营建都城,对武王进行丰福之祭。周王于丙戌日在京宫大室中对何进行训诰,内容讲到何的先公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周王赏赐何贝30朋,何因此做尊,以作纪念。</p><p class="ql-block">何尊腹底铭文中蕴藏着极为重要的历史价值。何尊是已知西周初年第一件有记年铭文的铜器,其铭文记载了周成王五年营建东都洛邑的史实,与《尚书》中《洛诰》、《召诰》等历史文献完全吻合,起到了证实、补史的作用,为西周历史的研究和青铜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铭文中的“中国”两字(图片来源于网络)。</p><p class="ql-block">有专家认为,铭文中的周王,是周成王姬诵。那时的姬诵才十几岁,但已开始励精图治,并依照父王姬发临终的遗愿,在距离当时王朝都城300多公里以外的洛阳建一座城市,用以管理广大的领土。陈亮说,从铭文可知,营建新都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抉择,对于维护和巩固西周王朝至关重要。被周王看重并召见的同宗贵族何,也是年轻人。他专门铸造了一件青铜尊,在尊底有限的范围里,记载了这次召见和告诫。当时的那两位年轻人,也许并不能意识到,他们的举动会给这片土地上的后来者,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在殷商甲骨文卜辞里,“中”和“国”都没有放在一起连用,铸造于公元前1038年的何尊上的铭文“宅兹中国”,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的最早出现。</p><p class="ql-block">此“中国”指的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地理中国”的体现。从东周开始地理中国逐步向政治中国演变。这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学界研究中国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冶陶</p><p class="ql-block">虽然世界上许多文明中都出现了陶器,但充分发掘陶器的潜质、将制作技术持续发展到炉火纯青地步、唯有中国。在烧造陶器的基础上,中国继续发明出了烧造难度更高、外观更加精美的瓷器。陶器的吉朴敦以,瓷器的温润细腻,都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审美风尚与性格。</p> <p class="ql-block">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新石器时代,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出土。</p><p class="ql-block">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 底径6.8厘米</p><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藏陶瓶,材质为细泥红陶,含有少量的白色细砂,距今已有5500多年历史。它集颜值高,内涵丰富等特点。陶瓶质地为夹白色细沙的细泥红陶;从造型来看,器口为人头形象,挺鼻小嘴,五官端正,还有齐刘海;双耳有系挂饰物的小口,宛若一位穿着花衣的少女;瓶身绘有黑彩纹饰,圆弧纹与变体鸟纹恰似滚动的黄河水蕴藏着勃勃生机。如果将人头形器口与葫芦瓶结合来看,瓶身腹部微微隆起让人不禁联想到孕育华夏文明的黄河母亲。</p><p class="ql-block">这件造型精巧的彩瓶是农民干农活时的偶然发现,为考古人提供了重要线索。经正式考古发掘证实属于大地湾遗址,瓶身花瓣形的几何纹是以陕晋豫交界一带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的典型纹样,仰韶时代庙底沟文化是中国彩陶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件彩陶瓶无论是创意构思还是表现手法都体现了先民高超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水平是史前先民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商代和新石器时代的玉蚕、玉轮。</p><p class="ql-block">玉作</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治玉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红山、良诸、齐家、石家河等制玉工艺高超的史前文化。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质部分,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 的典型特征之一。早期玉器常以礼仅的道具出现;及至周代,玉器的各种品质又与人的德行相关联,成为“君子”随身饰物的标配,不同于对“宝石”的崇拜,尚玉反映出中国人对美好意愿的孜孜以求。</p> <p class="ql-block">第二单元 流</p><p class="ql-block">流,集多源之水。中华文明之流,亘古及今,延绵不绝。 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倾听了世界。在与自然万物的一次次对话互动中,中华民族不断更新对宇宙的认知、调整与环境的关系,凝练出天、地、人合一的东方智慧。历经数千载的积淀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步伐日益坚定,流向与时俱新。凭仗历代先贤的智慧、自然造化的瑰丽,中华文明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道路上奋勇前行。</p> <p class="ql-block">玉圭</p> <p class="ql-block">波斯孔雀蓝柚陶瓶,五代十国,福建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汉代,高48厘米,河北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长信宫灯出土于窦绾墓,因灯上有铭文“长信”字样,故得名。灯的材质为铜质鎏金,造型为一名跪 执灯的年轻宫女,由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六个部分组成。执灯宫女神态安然,左手执灯,右臂上扬,袖口自然下垂,烟灰通过右臂吸入体内,以保持室内清洁。灯盘、灯罩可随意转动开合调节照射方向。灯盘的铜钎可以用来插灯烛,灯烛点燃后,袅袅青烟顺着宫女的袖管进入体内,从而起到保持室内清洁的作用。此外,宫女的头部、袖管、灯盘等部位都可拆卸,方便清洁。灯体有9处铭文,共65字,分别记载了灯的重量、容量和所属者,从铭文推知,使用者几经变更而至窦绾。</p> <p class="ql-block">牛虎铜案,战国﹣汉代,高43.0厘米,长76.0厘米,宽36.0厘米,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李家山遗址出土,云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虎噬牛”是滇文化里的常见题材,虎象征权威与力量,牛象征财富与生命。这件“牛虎铜案”为云南李家山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之一,用于在祭祀活动中盛放献祭的牲畜,造型、功能均与中原地区的四足案俎类似。铜案以大瘤牛的脊背为案面,后有老虎攀噬,下有小牛新生,自然界的弱肉强食、生生不息得以瞬间体现。古滇族器物的自然主义装饰,与北方草原游牧民族器物上更为风格化的动物母题,形成鲜明对比。古滇族没有文字,而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以一种前所未见的方式,把当时滇人的社会生活真实、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这件牛虎铜案,来自现今云南地区,是滇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的造型具有中原地区四足案俎的特征,装饰题材则体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这些边疆考古成果,亦证实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中华文明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四牛骑士贮贝器(战国—汉代)</p><p class="ql-block">云南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晋代驼钮官印</p><p class="ql-block">官印不仅是持信之物,更是权力的象征。少数民族官印也是民族关系的重要见证。玺印顶部通常铸制或雕刻简单的印钮,钮式含驼、马、羊等式样,其中驼钮多见于东汉至魏晋时期中央朝廷颁发给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p> <p class="ql-block">青釉塑贴飞天团龙纹仰覆莲花尊</p><p class="ql-block">年代北朝,藏址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景县北朝封氏、祖氏墓群出土。</p><p class="ql-block">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期广为盛行。北朝时期,大量开凿石窟、兴建寺院,佛教艺术深入各个领域,因此莲瓣纹成为南北朝时瓷器装饰的主要纹饰。此莲花尊系1948年河北省景县封氏、祖氏墓群出土的4件莲花尊之一。造型古朴端庄,集刻划、塑贴、模印、雕刻等多种技法为一体,纹饰繁精美。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此莲花尊充分运用覆、仰莲瓣纹装饰,而且每层莲瓣纹的装饰技法各不相同。其形体之高大,装饰技法之丰富,纹饰之优美,堪称北朝青瓷的代表作。在中国南方地区也出土有类似的莲花尊,只是胎、釉化学成分差异较大,说明在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瓷器装饰方法相互交流,具有相同的时代特点。</p> <p class="ql-block">《步攀图》卷</p><p class="ql-block">贞观十四年(640年),吐游赞替松赞干布派使者禄东赞至长安请求和亲。唐太宗李世民慨然应允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赴吐蕃完婚,开启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此卷描绘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臣禄东赞的情景,是一幅歌颂古代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像,此造像位于布达拉宫法王洞内。</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将中原地区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文化典籍、谷物种子等带入吐蕃,对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等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在沟通汉藏民族情谊,促进中原和藏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等方面,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文成公主的事迹在藏族民间家喻户晓,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镶珠金翅鸟,宋代,云南博物馆藏。尺寸通高18.0厘米。</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云南省大理市崇圣寺三塔主塔塔顶出金翅鸟又称“迦楼罗”,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最初是印度教三相神之一毗湿奴的坐骑,后来被佛教吸纳为护法神。</p><p class="ql-block">据佛经记载,金翅鸟两翼伸开的距离为360万里,以龙为食。传说大理水患频频发生,百姓将此归咎为邪龙作怪,创造出“求鹏伏龙治水”的神话。因此,金翅鸟又被尊为大理的护卫神鸟。此金翅鸟为银质,通体鎏金,呈昂首展翅飞翔状,头饰美丽的羽冠,尾羽呈火焰状向上伸展并饰5粒水晶珠,足踏莲座之上,体态雄健,生机勃勃。金翅鸟也是当时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中常见的装饰题材之一。</p> <p class="ql-block">银鎏金马鞍带饰(辽代)</p> <p class="ql-block">蒙古新字:八思巴文</p><p class="ql-block">元朝建立前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语言文字庞杂,政令下达颇有不便,忽必烈(元世祖)遂命藏传佛教大师萨迦派喇嘛八思巴重新创制蒙古文字,即后来的“八思巴文”,也称“蒙古新字”。八思巴文脱胎于古藏文字母,可以拼写蒙、汉、藏、梵、回鸺等多种语言,是以一 通用字母拼写多民族语言的一次创造性尝试,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至元六年(1269年),蒙古新字创制完成,后成为元朝官方法定的文字,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使用和推广。</p><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主要用于书写元朝的官方文书,现存实物有西藏档案馆藏元朝圣旨原件等,另外、在甘肃、陕西、河南等地寺院的圣旨碑上也有传刻。该文字还用于官印、钱币上的铭文和书籍刊刻,还有符牌。元代疆域辽阔,国家治理需以畅达的交通为前提,因元朝最早在全国范围内设立水陆两类驿站,使者往来于驿站之间,符牌即为通行的凭证。</p> <p class="ql-block">黑釉赐刻牡丹纹六系罐,西夏,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甘肃省左右司印,珍贵的北元官印。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八思巴文虎符圆牌,元代,甘肃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里模印外画龙纹高足杯</p> <p class="ql-block">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p> <p class="ql-block">金动物咬斗文牌饰,战国—西汉,故宫博物院藏品</p> <p class="ql-block">驿使图画像砖(复制),魏晋,甘肃省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唐代后期,“海上丝绸之路”持续发展,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对话的另一关键。人宋以来,中国南部口岸通往亚、非、欧、美大陆的航路纷纷开通与延伸,海上贸易进人空前发达的历史阶段。中国面向出口的规模化产品.如陶瓷、丝绸、漆器、家具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了国内工商业的昌盛和全球文明的协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三彩陶双鱼瓶,唐,南京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佛杵柄绒鞘丹书刻剑,清,故宫藏</p> <p class="ql-block">金瓯永固杯,清,故宫藏</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白釉褐彩唐僧取经图枕</p> <p class="ql-block">青釉塑贴人物动物谷仓罐</p><p class="ql-block">西晋</p> <p class="ql-block">早期绘画中的人物与山水</p> <p class="ql-block">铜镜</p> <p class="ql-block">“侯瑾枝”方镜</p> <p class="ql-block">孔雀莲花纹葵花式镜</p> <p class="ql-block">雀绕花枝纹菱花式镜</p><p class="ql-block">唐代</p> <p class="ql-block">定窑白釉刻画萱草纹折腰碗,北宋,故宫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三彩陶双鱼瓶</p> <p class="ql-block">第三单元 汇</p> <p class="ql-block">金瓯永固杯(清代)故宫博物院藏品</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金瓯永固杯以黄金铸就,龙耳、象足,杯身錾刻缠枝花卉图案并镶嵌红、蓝宝石及珍珠等。杯沿两侧相对铸刻篆书“金瓯永固”四字及“乾隆年制”款。此杯造型规整,装饰华丽,集多种贵重材质于一体。从雍正年间开始,金瓯永固杯作为清代帝在每年元旦子时举行“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有着“愿政通人和,祈江山永固”的寓意。这一樽小小的酒杯,像是见证着紫禁城的新年祈愿,承载着时和岁丰的祝愿,亦是皇帝对家国天下的一份担当。</p> <p class="ql-block">三圣像,明代绢本水墨,孔府旧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图绘“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三位圣贤。画面中间长者为孔子,头戴礼冠,身穿玄衣,弟子颜回侍立左侧,弟子曾参侍立右侧。二人均头束巾,着交领大袖长衣。背衬松柏,结合《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暗喻君子之德。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他安贫乐道,以谦虚敏学、尊重师长、仁德出众而著称,被后世尊为“复圣”。</p> <p class="ql-block">根据《清史稿,儒林传四):</p><p class="ql-block">乾降三十六年(1771年),乾降帝第五次驾临曲阜,颁赐孔府“姬朝铜器十事”,习称“周十供”或“十供”,用于祭祀先师孔子,其中木工册鼎等三件后经鉴定为商代铜器,遂改称“商周十供”。除在春秋丁祭等重大祭祀场合陈列于大成殿,孔府平时敬谨收藏,秘不示人。</p> <p class="ql-block">木工册鼎(商代)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木鼎。圆口鼓腹,立耳圆底,三柱形足。口沿下饰六组兽面纹,下腹素面无纹饰。柱形足上部与器底承接处饰兽面纹,口沿下饰六组兽面纹。内铸铭文七字:“作父戊鼎木工册”。清代配紫檀盖,上嵌透雕龙纹玉钮,内刻“乾隆御赏”款。</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觚(商代)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亚尊。喇叭形口,长颈,腹微鼓,高圈足,腹与足均铸四道扉棱,饰兽面纹,腹下有两个“十”字镂孔,足内壁铸铭文二字“亚弓”。</p> <p class="ql-block">牲尊(周代)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牺尊。牺尊身体肥壮,双耳向后竖立,短尾。背上有一小椭圆形盖,可开合。器身素面无纹。</p> <p class="ql-block">四足方鼎(周代)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四足鬲。长方形,平折沿,双立耳,腹微鼓,下有四蹄形足。器腹一周饰有八个凸起的矩形图案。清代配紫檀盖,上嵌透雕花鸟纹玉钮,内刻“乾隆御赏”款。</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簠(kuí lóng wén guǐ)</p><p class="ql-block">(周代)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宝簠。长方形,平口折沿,兽吞式耳,斜直腹,方圈足有缺。口沿下乳丁云雷纹,腹饰夔龙纹,内底铸有铭文:“ロ自作口簠其子子孙孙永宝用”。</p> <p class="ql-block">窃取纹簋(周代)孔子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蟠夔敦。覆碗式盖,子母口,垂腹,兽耳,下有垂珥,蹄形足。盖与器身饰瓦纹、窃曲纹。</p> <p class="ql-block">册父乙卣(商代)孔子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原名周册。有盖,子母口,绳纹提梁,鼓腹下垂,圈足外撇。口沿下饰菱形雷纹,中饰一兽首,腹部素面,圈足饰两道凸弦纹,盖、内底铸对铭“册父乙”三字。</p> <p class="ql-block">力士博山炉(东汉)故宫博物院藏品</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炉体呈盂形,中部饰一周微凸的宽带纹,作子口。盖为圆尖锥形,下缘光素,其上流云缭绕,山峦重叠错落,并于峰壑间辟出烟孔。山峦之间有人物驾牛车;猎人巡猎,张弓搭箭瞄准飞禽,追逐逃窜的野猪;虎、狼等猛兽猎捕牛、鹿或与人搏斗。一幅秀丽的自然山景和生动的狩猎场面跃然呈现。盘座系失蜡法铸成,座把立雕袒胸的壮士,手擎炉钵,身下骑虎。博山炉是熏香用具,因造型设计模仿云气缭绕的海中仙山而得名,是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展的熏香文化和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严氏家庙碑拓片</p> <p class="ql-block">佛杵柄绒鞘丹书克剑</p><p class="ql-block">清代</p> <p class="ql-block">胡人吃饼骑驼俑(隋代)山西省太原市斛律彻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骆驼背上驮着沉重的皮囊,装满了成卷的丝绸与布帛。一位短发胡儿坐在高高的驼背上,拿着一饼正在啃食,仿佛在长途旅行中享受难得的休憩间歇。这件生动的陶俑出自隋代斛(音胡)律彻墓。</p><p class="ql-block">斛律部是漠北高车六大部落之一,以部落名为姓,北魏时内附,迁居至山西北部。大家耳熟能详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就是由斛律彻的曾祖父斛律金最先唱出而被史书记录的。斛律家世出武将,地位显赫,历经北魏到隋朝,已经完 融入到了中华民族大熔炉中。从这件俑上,我们 到了丝绸之路上各民族贸易往来、和谐共处的社会一面。</p><p class="ql-block">这件异域特色胡人吃饼骆驼俑,骆驼身形高大,昂首伫立背上跨骑一胡人,高鼻深目大胡子身穿圆领窄袖袍和紧腿条纹裤右手正抓饼啃食形象直观地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商旅的生活情景。</p> <p class="ql-block">“御制回生第一仙丹”药方</p> <p class="ql-block">四部医典</p> <p class="ql-block">木活字戳</p><p class="ql-block">清代</p> <p class="ql-block">铜镀金嵌珐琅日晷</p><p class="ql-block">清代</p> <p class="ql-block">痕都斯坦墨玉嵌宝石角形火药筒</p><p class="ql-block">清代</p> <p class="ql-block">天文图碑拓片(南宋)苏州碑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藏品简介:青石质地,碑石完好。《天文图》由南宋黄裳绘制。淳七年(1247年)由王致远组织刊刻上石,并树立于苏州府学。1961年与《平江图》碑、《地理图》碑、《帝王绍运图》碑一起,入选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碑石主体分为星图与图说两部分。星图,是根据元丰年间(1078-1085)的观测结果绘制的。</p><p class="ql-block">碑石上部镌刻圆形全天星图,采用我国古代盖图法绘制,以北极为圆心,用三个同心圆表示:《天文图》碑是世界上现存较早、较完整、并且比较精确的大型石刻星图,是对当时天文学研究最简明、最权威的阐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11世纪之前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榫卯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主要结构,是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其中,尚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span style="font-size:18px;">卯</span>。一榫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卯</span>之间,一转一折之际,凝结着中国儿千年传统家具文化的智慧,也造就了简约却简单的明式家具。而这套出自王锡爵夫妇合葬墓的微缩明式家具,即以一定比例缩小的明式家具的明器模型,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为研究明式家具以及明代文人生活场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参考。</p> <p class="ql-block">微缩明式家具:木衣架</p><p class="ql-block">年代明</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p><p class="ql-block">立柱上端出榫插入搭脑,搭脑中平,两端上翘作祥云形,下端出榫植入墩式足。足上圆下 ,略似桥形,两侧有站牙挟扶。中部透雕“곤”字形花板。</p> <p class="ql-block">微缩明式家具:小木床、 马桶(男墓)</p><p class="ql-block">(明代)</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此床为王锡爵夫妇合葬墓出土微缩明式家具之。形制为拔步床,俗称八步床,主要出现在明代晚期富庶的江南地区。床体庞大,上有顶盖,下有底座,前有廊庑,四周设矮围栏。床前中间部位,留出可以上下的床门。廊庑两侧可入人,亦可放置小桌、凳、衣箱、马桶、灯盏等物。楣板上镂雕“禹门洞”图案,床四周围“권”字纹栏杆。</p> <p class="ql-block">微缩明式家具(明代):木盆架</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p><p class="ql-block">六足,高背,上端后倾,出榫与横木相接。横木中平,两端上翘作祥云形。足间上有星字两道,放置锡脸盆。足上端饰宝塔形的柱顶。</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官方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儒家“石经”,是供士子学习和校写经书所依据的标准文字,对于规范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后蜀石经是中国历代石经中费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其既刻经文,又刻注文,经注并行.且校刻精确,体例严整,长期为学林所宝爱,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后蜀残石经</p><p class="ql-block">后蜀</p><p class="ql-block">四川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官方在碑石上刊刻的官定儒家经书,被称为儒家“石经”,是供士子学习和校写经书所依据的标准文字,对于规范文字、推广教育有重要作用。后蜀石经是中国历代石经中费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种,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内的儒家十三部经典,其既刻经文,又刻注文,经注并行,且校刻精确,体例严整,长期为学林所宝,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和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有极重要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此石经为碑下段,正书阴刻,内容为《诗经》,一面刻《周颂》,残存十行,经文大字51,注文144,另一面为《鲁颂》,经文大字59,注文110。</p> <p class="ql-block">碧玉描金云龙纹特磬(清乾隆)</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p><p class="ql-block">特磬采用整块新疆和田碧玉琢磨而成。玉质纯净莹润,琢磨精致光洁,两面饰以描金双龙戏珠和流云纹,线条生动流畅,纹饰的金黄色与玉质的碧绿色相映生辉。磬体规整平阔,类似木匠用的曲尺,只是倨句角度为钝角而非直角。磬的长边为鼓,短边为股,即《周礼?考工记》中所记载的“股二鼓三”。鼓股相交处钻有圆孔,用以穿系明黄色绦绳、悬挂于篪之上,以备敲击发声。前面篆乾隆帝御制磬铭,后纂律名“特磬第三太簇”和年款“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已,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p><p class="ql-block">与镈钟相同,特磬也系“特悬”,十二枚一套,以对应十二律和一年十二月,以磬体大小调节音高,磬愈大发音愈低。悬挂特磬的架座规格与镈钟架座相同,所不同者,上左右雕以凤首,页板上雕凤戏牡丹纹,左右两承以卧凫。特磬作为八音之中石之属的乐器,同样专用于清朝宫廷中和韶乐,是天地尊神和至尊权的身份象征。演奏时,每唱一句,先击镈钟一声,以宣其声;一句结束,击特磬一声,以收一句之韵,即孟子所谓“金声玉振”。精致辉煌的特磬,折射出乾隆帝崇奉儒家礼乐教化的观念。</p> <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清)</p><p class="ql-block">藏品介绍</p><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清代乾隆帝敕辑。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诏开“四库全书馆”以纪晓岚、陆锡熊、孙士毅等三人为总纂官,衷辑《永乐大典》散篇,并收罗天下之遗书,参其事者4400余人,历时10年完成。四库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分,共收书3461种、79309卷、凡6114函、36381册 内容涉及广泛,基本包罗了先秦至清代所有重要文献图书。对整理保存古代文献起了极大作用。</p><p class="ql-block">《四库全书》以丝绢作书皮,分别贮藏于楠木书匣中,再放置在书架上,十分考究。该书首缮四部,放置于大内的文渊阁、奉天的文溯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热河的文津阁,史称“内廷四阁全书”或“北四阁”,专为御览。后又抄写三部分藏于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孤山圣寺的文澜阁,史称“江浙三阁”或“南三阁”,供“好古之士欲读中秘书者任其入览”。文宗、文汇、文源各本已亡失,现保存较为完整的四部中文津阁本现藏国家图书馆,文溯阁本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澜阁本散佚后补抄复原现藏浙江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纪昀(晓岚)楷书,《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p> <p class="ql-block">文渊阁简介及内景</p> <p class="ql-block">青玉《文渊阁记》册,故宫博物院藏品</p> <p class="ql-block">展览结语(节选):</p><p class="ql-block">“何以中国”,实为中华民族之永恒命题。</p><p class="ql-block">展厅之内,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精工绝艺,融通中外。天地造化,入我胸怀。此即万千年以来,我百世祖先同心书写之答案。</p><p class="ql-block">展厅之外,国家强大坚毅,社会生机勃勃,科技日新月异,人民幸福安康,此即百余年来,无数志士先驱以青春、汗水、生命与信仰砥砺铸就之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后人回望我们的事业时,希望能一如我们凝视前人的成就一样,满怀自豪地说出:“这,就是中国!”</p> <p class="ql-block">后记:当我看完展览,走出文华殿。回望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对“何以中国”有了初步的认识。写美篇时才发现,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和知识点还不是很清楚,又有了第二次看展。第二次带着问题重点看,相对知识丰富连贯了。</p><p class="ql-block">此篇文字资料多源于展览内容,图片为本人手机拍摄。欢迎师友对传统国宝一睹为快,来访留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