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母亲百年诞辰日(刘正亮)

法泉酒仙

<p class="ql-block">爹娘的时代其实是一个啥也没有的时代,用一穷二白我感觉都上了好几个层次,那时可能到处都是一样,爹娘也是从一个穷的不能再穷的永新二队山拉吊庄到东升二队定居,二队的名字应该是沿着二队山的名字取的,上淌大队再没有一队三队只说。小时候就觉得二队很不错,上淌大队队部驻地,比起肖庄,何庄,李家沟要洋气的多,有学校,而且上学的路我们称之为大路,当时感觉就很宽也很长,后来走出二队到靖远城上高中,就感觉家乡的路一般了,比起城里的街道那是没得比了,其实靖远城里的南街当时也就一个勉勉强强的两车道,我们曾经为之自豪的二队大路也就是比羊肠小道宽了一点的架子车畅行的乡村小路而已。</p> <p class="ql-block">我十四岁就离开二队,基本上一年也就几天在老家,但二队老家的样子,二队的沟沟岔岔一直都萦绕在眼前。现在说起老家也还是二队老家的概念,既就是后来父母随三哥搬离二队到墩墩洼,对墩墩洼还是建立不起太多的老家印象,以致经常找不到家。有一年给老爹过完生日我回到单位,单位的领导听说是老爹过寿非要去老家看望,开车到墩墩洼基本到傍晚,我硬是失去了方位感找不到家了,把单位领导笑的前仰后合,用一口会宁话说“正亮你哈(下)车把念(脸)捂住,问一哈刘正亮家在啊达呢?”这个典故让单位的同事讲了好多年。</p><p class="ql-block"> 其实,铺垫这么多,我只是想表露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什么二队这样一个山沟沟让我时常想起?这些与当时的认知上淌大队部所在地的自豪、从一年级到初中年级都不用跑路去上学的便利等等都没有关系,那么真正种在儿时心田二队的美好源于什么?现在想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二队有一个值得我自豪的家!这个家是在当时父母的勤劳操持下成为二队no.1的家,这个家有勤劳智慧的父母,有父母慈祥而严格的教养!这个家有众多团结奋斗的兄弟姊妹,这个家有家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现如今,我们可以说过上了一个啥也不愁的日子,但其实我们发愁的事还是很多很多。我经常在想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那样一个啥也没有的时代,我的爹娘拉扯着十个子女,是怎样过来的,而且没怎么见过爹娘的愁眉苦脸,现在想起的都是二老慈祥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p><p class="ql-block"> 说起爹娘感觉有千言万语,又感觉无处下笔。多年的思考,最终我觉得爹娘的伟大在于两个方面,其一是抚育十个子女个个成人成才,其二是把日子过成了村子里的别人的羡慕。</p> <p class="ql-block">在那样一个到处都是文盲、小孩好多都在辍学的年代,我们十姊妹或多或少都上了些学,文凭高低不同,但做人的品德都学到家了,这些虽然学校里可学,但更多的是爹娘的言传身教。记得爹娘那个时候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学就学好的,经常给我们举例子讲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若要不报,时间没到。就是工作以后,每每回家,爹每次都是同样的安顿:把工作给人家干好。爹虽然没有进过学堂,但做人做事的道理可掌握的精通,教给子女的都是浅显易懂的为人处世良策,“把啥事都往好做”几个字的教诲让我们从不敢懈怠,也让我们受益终生。娘依然是那句问每个在外的子女同样的话:啥时候再来?其实这句问话每回都让我很内疚,年轻不懂事,加之那个时候交通条件有限,几乎都是逢年过节才回去一趟,去了也是匆匆忙忙,特别是过年时间总是忙自己玩,也没有多少时间陪伴爹娘,现在想真是后悔莫及。那个时候娘总是心急,其实都是思儿盼女的原因,子女因工因嫁多数在外,一年也就见着几面,不急才怪。所以家里来个邻居来个亲戚,娘本身好客,就总是千般挽留,多喧一会儿,村子里的婶婶嫂子、左邻右舍隔三差五都喜欢来,来了还都说的实心话,娘也是个调节矛盾的高手,谁家有了难心事烦心事,娘三说两比就化解了。有时候我在想,娘没有念过书,但有一肚子谚语故事,小时候经常听娘讲古今,而且还很励志,我们上了不少学,读了不少书,现在想给小孙子讲个故事如果不看小人书啥也不会讲。娘没有进修培训过,但很会做人的工作,化解矛盾纠纷信手拈来,庄子上有个大事小情,邻居里有个大争小吵,都愿意听听爹娘的意见,往往是爹娘一出面,阴天变晴天。我们这儿培训那儿学习,遇到一些问题有时候还是觉得束手无策。单位里遇到一些问题,经常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思想时而有之。</p> <p class="ql-block">这些虽然普通,其实正是爹娘育儿育女的过人之处,从小灌输子女的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走端行正的生活戒律让后人们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 乐善好施是爹娘最值得称赞的品质。有一句话爹娘经常吊在嘴上,“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小时候经常听到爹娘讲这句话,尤其是邻居亲戚生活艰难少米缺面、借油要醋的时候,爹娘总是不打推辞,没多有少,从不让人难堪,等人走了后,爹娘总会借机教育我们,要学会过日子,要会计划,那句“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就会见缝插针式的钻进我们的耳朵,实际上也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兄弟姊妹。有时候,到了耕种时节,一些邻居亲朋也可能是出于无奈让籽种下了肚,没有办法只能向父母求助,我小时候也听到过求助者的酸心话“到谁家去借没有借上”,唯有爹娘能够让失面子者挽回颜面,心满意足拿上愿望回家。就是这样爹娘也会利用机会教育子女,“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还有什么低借高还之类的提醒都要让子女知晓。爹娘正是遵循这些亘古不变的道理把日子过在了前面。</p> <p class="ql-block">爹娘虽然没有上过学堂,也不知道未雨绸缪这样的华丽辞藻,但老人家奉行的是天晴修路的理念,正是他们高度的计划性才把贫瘠山沟沟里的光阴过在了人前头。记得小时候,只要是天阴下雨,别人都奉行的是天阴下雨好睡懒觉,而我们必须跟上老爹不是修水路、就是砌地埂,或者拔席子、扎扫帚、撕毛捻线,老爹常说啥时间有啥时间的活儿,哪有闲着没事儿的时间。夏天只要粮食成熟,老爹总是天不亮就叫醒大家去收割,我那个时候年轻瞌睡多,经常就偷偷生气耍脾气,老爹就教训我们“抢黄天,不抢能行吗?”可真是,1978年那年准备第二天开始收割的麦子被一场冰雹就打光了,那一年正是全县统考我考到城里念书的那一年,记得冰雹肆虐之后,所有的麦穗都打到了地里,老娘在地里艰难的捡麦穗麦粒儿,边捡边给我宽心,“不要怕,你还是能在城里去念书,口粮妈妈给你想办法。”现在想起来,眼泪就不由自主的往下流。总之在父母的作息时间里就没有闲的时间安排。</p> <p class="ql-block">爹娘的计划性表现在方方面面。那时候日子再紧,不能把籽种吃了,粮食再多,不能有丝毫浪费,爹娘的口头禅是不能“有了一顿,没有了抱棍”,可能老娘年少时饱受了抱棍要饭的滋味,也让她得到了经营日子的真谛。就是个养猪这样的简单事情,可庄子上有的人家过年了猪还没有养大,而老娘每年什么时候抓小猪娃,都有细致的计划列入,所以保证每年都有大肥猪宰了过年,现在想起那个时候过年猪肉的香真让人流口水。我们姊妹多,过年大家都起码要有新衣服新鞋袜,老娘一年四季都在计划,都在落实,天天晚上都是挑灯夜战,纳鞋底,缝衣服,昏暗的煤油灯下,成就了多少子女穿新衣新鞋的愿望,只是熏黑了老娘的鼻孔,熬白了老娘的黑发,挣歪了老娘的手指。现在想,可能人都是逼出来的,被逼之下,人有不可估量的能力。封闭、落后加匮乏,造就了爹娘浑身的技能,老爹会纺织,庄子上大多数装粮口袋出自老爹之手,织手套打毛袜不在话下;会裁缝,从熟羊皮到裁剪缝制二毛大衣全链条制作;会木工,制农具,打耙磨,造架子车样样精通。老娘的凉粉凉面酒醅子现在都能想起那个香,农家妇女针线茶饭之外的针灸推拿解除了不少庄邻的病痛。如此等等,实际上都是现实逼出来的,也就逼出了爹娘的计划性,结出了计划性的硕果,这正是凡事必须有其目的性,有了目的就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必须想办法,想办法就得有计划,落实计划最终达到目的。爹娘虽然没有逻辑上的系统性,但正是按照这朴素的道理在实践在努力,最终把日子过到了二队的no.1。</p> <p class="ql-block">回想爹娘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爹娘的功劳是教养子女成人,爹娘的品质是乐善好施。只有把日子经营好了,你才有乐善好施的资本,而唯有乐善好施之人方能福报绵长。</p><p class="ql-block">文化之光长在,精神之火不息。今天我们将把“崇德向善,孝亲悌友”的家训作为刘氏家族的传家宝传承好!发扬好!</p> <p class="ql-block">刘正亮,男,1964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当过教师,干过秘书,从事过经济体制改革、宣传、纪检等工作,历任白银市国防办主任、白银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白银区纪委书记、白银市委巡察办主任等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