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辉煌半生辱

香樟一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有感《李鸿章传》</p> 题记:饭入千人口,罪过一人担。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劳劳车马未离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临事方知一死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百年来伤国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千里外吊民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秋风宝剑孤臣泪,</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落日旌旗大将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海外尘氛犹未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诸君莫作等闲看。</p><p class="ql-block"> 这是出自一个耄耋之年、生命奄奄一息之际老泪纵横之口的遗言,他虽不能执笔书写,但豪言与肝胆俱在,爱国为民之心俱全,可,生命拗不过岁月,大局拗不过大势已去。一颗赤诚之心,生命休矣,功过逝矣。但他的赤诚炽热之心,在矣。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大清,他劝告中国人民团结起来驱逐列强,这赤诚的爱国之心,让几千万的中国人心生敬佩,为之动容。读彼诗,入此境,心有波,泪有痕。此人就是被慈禧称为再造玄黄之人的——李鸿章。</p> 李鸿章是一位与大清朝的脉搏和命运息息相关了几十年的风云人物,晚清帝国这套破旧的马车,他苦苦拉扯,真真付出。李鸿章的一生,都在为大清帝国呕心沥血。 读李鸿章传,知晚清日薄西山史。读懂李鸿章传,就等同于读懂晚清漫长的屈辱史。 李鸿章半生灿烂辉煌。他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他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与恩师曾国藩一起平定太平军、剿灭捻军与回民起义,使清王朝转危为安。因军事上的节节胜利,深得慈禧老佛爷的赏识,功名利禄节节攀升,官运亨通,大权在握。在他访欧访美期间,看到了欧美帝国的兴旺与发达,军事的强大与霸道,也看清大清政府的落后腐败与无能。他求富求强,兴办洋务,成为洋务运动的领袖。搞成了许多自古以来的中国第一:第一个军工厂,第一批留学生,第一个炼钢厂,第一个织布局,第一个矿务局,第一条铁路,第一个电报局,第一个轮船招商局,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他花大力气,指望用一系列的洋务运动兴办国业来挽救大清朝日渐衰落的危局。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仕途辉煌,功勋卓著,恩威居高。 李鸿章为人处世很老道。他处事圆滑,思维敏捷,比同僚清醒,更早更深刻地了解中国需要变革,必须变革,才能应付“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为此大声呼吁,在他的能力之内采取积极措施,使中国能够与不请自来的“洋鬼子”打交道,他领导了这个过程,并尽力推动整个中国向这个方向挪动,采用以夷制夷的方法,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从认识与实践意义上说,这个做法有一定益处,但也局限他的思维。 李鸿章又是半生屈辱。读着李鸿章的传记,看清大清的历史。你的心是愤怒的,委屈的,悲凉的,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一个人,再了不起,再能干,都得有个平台。腐朽的大清国,只剩一具躯壳,想再现往日雄风,已经是微乎其微。而李鸿章就是微乎其微中的一点光,给国家百姓希望。在历史书里,他是丧权辱国的罪人,是卖国求荣的权臣;在他的人生画卷里,描摹的更多的是可耻,卖国贼的形象。他的一生,走过许多地方,有夹道欢迎的,有心旷神怡的,有卑躬屈膝的,有低声下气的,有不卑不亢的,有力挽狂澜的,他是个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更是签字家。他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他李鸿章想这样做吗?愿意这样做吗?有资格这样做吗?一个年迈的老人,东渡日本,为了给国家争得一些利益,长跪日本街,最后遭遇暗杀,险些命丧他国,身首异处。他那么精明,那么圆滑,怎能不知道签字的后果,就如他所说的:卖国是要有资格的!饭入千人口,罪过一人担。 李鸿章,在他的79个春秋里,遥指大清朝政,以一身系天下安危长达30余年,世人尊为合肥相国。他虚怀若谷,世人对他的评价又是褒贬不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说他是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梁启超却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人活一世,好坏由人说,功过由人评。李鸿章知道自己这辈子所做之事遭人唾弃,甚至死会有遗臭万年之名,但这些他都不怕,正如他所说:赐我荣宠者,太后也;断我名声者,太后也。功过如何,只要不昧良心。荣誉和臭名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他自认自己有生之年没有损国害民之心,即便真有,那也是属于迫不得已。他所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次革新,每一个创举都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四万万百姓。他为苦难的民众做了一件件好事,在有生之年为大清做过一些些事,他以一己之力尽心尽力,为大清朝廷也算得上是呕心沥血,死而后已。他辉煌过,灿烂过,大权在握过,位高权重过,但也承受着历代朝廷重臣最多的屈辱。 看完李鸿章传,深有感叹:做人要学曾国藩,做事要学李鸿章,性格偶尔左宗棠。说实在,读完此书,我很难下笔,因为很难写出他一生的辉煌与屈辱,太难。特别是他耄耋之年,病榻之中,身负重担,背着屈辱,完成人生最后一步行走。其实,我很希望他早点离世,这样屈辱可以少一些,谩骂可以减轻一些,为国为民忧心淡一点。因为,他已经无能为力,他已经尽力,凭他一己之力已经彻底挽救不了风雨飘摇的大清。有时,离开,就是解脱;打破,可以重获新生。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历史成就了你,你就是功臣;你改变了历史,就是伟人。</p>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