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苑讲书人·卫峥】《自卑与超越》

教师的自我修养

近期读完的这本《自卑与超越》还是读书生涯快结束时购入的,一直对心理学有着一些兴趣,想是作为教师,掌握一些心理学的知识还是十分必要的,但想起之前学校学习的,大多理论知识丰富,却很少将之用在实际的教学之中。这之类的书也读起来略有些枯燥和深奥,当然,这也是我读这本书第一章的感受,但后面有几章读起来发现还挺有意思,对于教学也有一些指导意义。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阐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义的通俗性读物。但通俗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br> 书中描述道,人从出生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在最初几年对孩子的行为也影响着孩子日后的发展。父母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但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必须得合作,必须合理协商有关孩子教育的每件事情。母亲是与孩子发生联系的第一人,在母亲对待孩子的各种活动中,我们能看出她对孩子的态度,你给孩子的温柔会让他感到踏实与安全,而你给的粗暴与不耐心则会让孩子挫伤和不舒服。而这种种都会让孩子在早期产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认知。 因此,为人父母是一件十分辛苦且需要责任和技巧的事情,就如同对待一份工作。母亲的技巧要让孩子与自己能合作,但却不能过分强调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在后期,需要将孩子的兴趣转移到父亲身上,转向家庭中其他的孩子,亲戚以及平常的人类。她要让孩子相信这个世界是可以依赖的。而父亲也必须证明自己对妻子对子女,以及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伙伴,即使家里的经济是一人支撑,也要让孩子认为这是家庭共有的。同时,在家庭教育中,以前一直有这样一个说法,需要有一个权威,必须要让孩子怕一个人。而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出的观点是在家庭里没有权威,不能说让爸爸做那个坏人,进行惩罚教育,这样可能会造成孩子对其中一方的仇恨,我想,应该是父母双方在教育的过程中都应该同时给孩子规则意识,划定界限,相互配合合作。 当然,在参加工作之后,见证了很多学生背后的家庭,发现很多身上有各种问题的学生大多家庭关系不太和谐,或者父母并没有完成合作的关系。孩子久而久之衍生出各种行为和性格上的问题。这种孩子日后的发展则更多的需要专业人士的纠正,而老师则是学生在家庭之后接触最多,影响也比较深远的一个人群。<br> 教师所要做的,是和母亲一样,和学生联系在一起,对学生发生兴趣。我想,对学生不感兴趣的人,也是很难去发现学生问题的人,在这本书里,作者更多的是谈到教师作为一个心理学家一样,在学生的成长路上扮演的是纠正错误、促进发展的角色。在教育中,我们常常很早就定义了一个孩子的智商,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并不足以预见教育的失败,而是孩子自己认为他已经具有了各种限制。作为教师,还是要想办法增加他们的信心与勇气,消除他为自己能力低下的各种限制。当然,这无疑是相当有难度的,要想应用心理学去区分各种孩子的个性,再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这是需要时间和契机的。教育的发生虽有规律,但总觉得巧合与偶然因素太多,因为你总不知道这个有效的方法在这个孩子身上是否适用。 书中介绍了一些孩子的普遍类型,但要如何对这些类的孩子提出建议和方法是基本没有涉及的,我想这也是在我在其它书里需要去找到答案的地方。当然,教育需要尝试,总结,反思,归类。我们常常为那些难搞的孩子头疼,他们将学校视为让人痛苦的场所,有时候可能只是因为在这里他们找不到被人重视的感觉,也无法体验到成就感,但他们在糊弄老师等方面却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老师还是要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花费一些功夫,了解他们的兴趣是什么,但目前来说,还是有相当大困难的,但我想,这应该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问题,或者试着去努力做的事情。 书的最后三章围绕人生须面对的三个问题:职业,社会(与他人合作相处及合作问题),性(两性关系)展开。人需要面对的这三个问题似乎最终都与合作有关,在职业中我们需要与他人合作,成为良好的工作者,尤其现代社会单打独斗已经不符合现实,在社会中我们需要成为他人可靠而值得信赖的朋友,在爱情和婚姻中成为好的伴侣,这对于一个“人”的所有要求,都来自于合作,而这种合作,是需要从小进行培养的。 所以再回到书的题目《自卑与超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没有一个人对其现时的地位感到满意;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然而,并不是人人都能超越自卑、关键在于正确对待职业、社会和性,在于正确理解生活。那些自幼就有器官缺陷或被娇纵、被忽视的儿童,以后在生活中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家长和教师应培养他们对别人、对社会的兴趣,使他们真正认识“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这样,他们就能够从自卑走向超越。作为个体的我们同样也可以在长长的人生路上,通过对人类三大问题的探索,不断地成长和超越自己本身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