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课标 提升学科素养 促教师专业发展——记广东省王联新名教师工作室研修活动(二)

王联新名教师工作室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别过夏花绚烂,迎来秋叶静美,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继续第二天的研修活动。10月5日,工作室邀请到了江门市的两位专家,从2022年广东省生物高考试题入手,分析其与生物学的学科素养的密切联系,从而要求教师以评价指导教与学,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 上午,叶凯欣老师带来了精彩的分享。叶老师是一位非常年轻的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工作热情、努力,虽然教龄只有3年,但已经成为江门市生物学核心教研组成员。短短的3年就获2020年广东省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活动一等奖、广东省中学化学和生物学实验操作与创新技能竞赛一等奖、第36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科技教育创新成果竞赛项目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本次活动,她给我们带来的分享是《提升素养为要——广东高考试题分析和教学建议》。 如何科学分析高考试题,叶老师认为应该从核心素养、能力点、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情境几个方面分析。以2022年广东省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几个经典试题按照上述的依据进行分析,并对整套试题进行了归纳整理,从而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从高考评价体系中可以看出,高考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服务选才,选什么样的“才”呢?要能够解决各种情境中的问题。 叶老师还分析了2022年广东省生物高考试题中的各种情境分类,更多的是在生产生活中的情境。 那么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设置情境?情境的选择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遵从高考命题理念。 最后,叶老师还给我们带来了个精彩的彩蛋。借鉴北京生物高考试题,与新课标的要求是吻合的,还是以提升素养为要。 叶老师对高考试题的分析非常深入,有依有据,对我们教学有较为深刻的启发。大家都非常期待叶老师以后还有更多的机会跟我们分享。 下午,精彩继续!下午分享的是生物学学科的专家余景耀老师。余景耀老师是中学正高级教师,江门市教育研究院高中组组长及生物学科教研员,江门市第八届督学,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一批理科名教师培养对象。2017年被评为江门市基础教育系统“名师名医名家”。广东省高考研究会生物专家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肇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师。余老师的教学成绩非常优秀,曾有多名学生获江门市高考生物单科第一名和省总分第一名。近年有十多篇论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还主持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三五”规划课题,是一位全才。 余老师今天带给我们的是《从教学评一致性看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余老师的讲座从教师的疑问开始,从学生的疑问发展,提醒我们教学评的一致性,要以评价指导教师的教和辅导学生怎么学。 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一种情况就是学生遇到情境改变就不会做题。学生如果只刷题不归纳概括,知识会形成“惰性”。教师如果急于将概念模型以结论形式呈现给学生,脱离情境,变成一种“纯知识“(架空);花大量时间对概念进行辨析或细节考查,追求知识的“过细、过全、过准”(固化)。要解决这类问题,第一是知识要“活”起来,不能记死知识(要有情境刺激);第二是注意各个学科的写作、探究等能力(要有外显反应);第三是在刺激→反应中聚焦观察学生的思维过程。 第二个问题是,教学中的选题用题要如何与专家思维对接。如何体现立德树人?如何体现依标命题?如何体现教学导向? 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看命题立意。 核心问题的选择要兼具价值判断和思维挑战。 科学家通过统计认为:教师是学生成长历程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好环境可以使一个人产生变好的愿望并为之持续努力。放大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直面问题。分析学生的问题,可能是相应的学习系统故障。针对不同的“故障”,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 分享的最后,余老师提出了问题:如何教?提出好问题,回答好问题是一种很好的答案。教师提问时,要关注问题的开放性,关注问题背后学习能力的生长。 认真学习的我们 “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人生价值体现的过程,是教师在充分认识教育意义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的精神追求。以“把握当下,方可遇见未来”与大家共勉。<div><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撰稿:刘慧芳</div>

教师

情境

考试题

老师

教学

广东省

江门市

学生

高考

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