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顺天府大慈阁素食香油研究!</p><p class="ql-block">2021-01-05 </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素食香油(香油品牌)</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始于大蒙古国镇国上将军拔督太师汝南忠武王蔡国公张柔出资建于(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大慈阁香油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香油之一。</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1香油历史</p><p class="ql-block">2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3香油故事</p><p class="ql-block">4大慈阁</p><p class="ql-block">1香油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经保定时,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 class="ql-block">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选料上乘、做工严谨,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其颜色呈棕红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阁香油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变迁,但其风味依旧。</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并传承至今,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p><p class="ql-block">2制作工艺</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采用的是“水代法”(传统小磨工艺法)生产,这是一种最优秀的工艺。小磨香油的主要工具就是石磨。芝麻炒熟后,通过石磨的研磨,形成酱坯。在酱坯中倒入一定比例的优质饮用水,利用油水比重不同,将油从酱坯中代换出来,在现行的国家标准中称为“水代法”。这种工艺具体有四大好处:</p><p class="ql-block">一、芝麻胚胎培育</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营养丰富,关键在于原料投料前,先将芝麻培育成芝麻胚胎,促进生成对人体有益的芝麻酚、芝麻素、芝麻酚林素等营养物质。经科学研究,这一技术与现代生命科学高度吻合。这是其它工艺所不具备的。</p><p class="ql-block">二、传统石磨磨制</p><p class="ql-block">石磨磨制过程是低温、低压,过程温度仅60—65℃,所以不会破坏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质及功能性营养成份。而金属榨油设备生产过程易产生高温、高压,过程温度高达260℃,香油中芳香味物质及功能性营养成份被完全破坏。</p><p class="ql-block">三、传统水代法取油</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采用优质饮用水轻松实现油胚分离,取油过程无需添加任何化学溶剂,所以不存在任何化学溶剂残留。因此,用这种方法制取的香油是完全健康的。</p><p class="ql-block">四、专有物理净化技术</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采用专有物理过滤技术,以天然植物纤维作介质,经恒温自然沉淀、物理过滤,滤掉香油中杂质、异物,净化后大慈阁香油外观呈棕红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p><p class="ql-block">3香油故事</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历史悠久,据载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一直以来,大慈阁香油有“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之说。</p><p class="ql-block">这“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很容易引发人们探究的兴致。这古寺是哪座寺庙?这庄园又是哪座庄园?这古寺和庄园今犹在否?这香油与古寺和庄园又有怎样的联系,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经考证,这里说的古寺就是保定大慈阁(也叫真觉禅寺),庄园就是保定腰山王氏庄园。</p><p class="ql-block">清代王锡衮受封于保定府后,开始在保定腰山建造王氏庄园。当时,在庄园后厨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强干,手脚利索,白案红案都很在行,技艺与众不同。每天饭菜花样层出,味道鲜嫩清香,老幼皆宜,众人不免交口称赞。王锡衮一家久居关外,长年戎马生涯,无暇过多顾及饮食,再加之东北天寒地冻,食品种类不多,难得消受这中原内地的珍馐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喜欢,很快便当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师傅。</p><p class="ql-block">一日,王锡衮与管家谈起后厨事,管家告诉他饭菜之所以味道独特,除了菜品精细外,还缘于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独特。等到王锡衮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问起这香油技艺的来历,没想到小伙子面露难色,几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锡衮觉得这里面定有隐情,经多方开导和一再追问,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说起来。</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何伯祥曾经在元朝为官。在金朝末年,国势日衰,河北一带盗寇蜂起,局势混乱。家在定兴的张柔乘机聚众结寨,招兵买马,建立队伍,族党壮士纷纷响附,势力很快扩大。他的行为和势力引起金国中都经略使苗道润的注意和赞赏,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不久又提拔为青州防御使。而此时,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润麾下。后来,苗道润被其副将贾瑀陷害,张柔怒传檄苗道润的部下,发誓为他复仇,这位何伯祥想方设法得到苗道润所佩的金虎符,并把它进献给张柔。于是,众人就推举张柔代行苗道润的职权,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随张柔南征北战。</p><p class="ql-block">蒙古兵出紫荆口,张柔率所部于狼牙岭迎击,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张柔的重大价值。遂许诺承认和保留张柔在金朝时的所有职务和级别,继续维持他在河北一带原有的“世侯”地位,对辖区继续进行统治和扩充。即集军事、行政、财政、监察等大权于一身。世侯的权力可以父去子继,兄终弟及。在自己封地内还可以开设幕府,招贤纳士。</p><p class="ql-block">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力很不方便。而东面的保州城,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塞,战略地位显然要比满城重要得多。这年春天,张柔移镇保州,走进顺天府这座荒芜之城。他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参加施工的劳力,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p><p class="ql-block">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香油坊最为出名。其香油味道独特,特色鲜明,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香油。</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小磨香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佣工。</p><p class="ql-block">王锡衮听完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嘘不已,世事无常,风云变换!同时,王锡衮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了商机,香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有可为,也开始更多的关照何姓小伙子。王氏庄园发展很快,等到开始筹备香油坊时,已经人到中年的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为大慈阁香油坊的大掌柜。</p><p class="ql-block">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秉承的大慈阁香油却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沧桑变迁,但其古朴风味依旧飘香!</p><p class="ql-block">4大慈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建于宋元时期(公元1227年),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寺。</p><p class="ql-block">据载,大慈阁为元代蔡国公张柔所建,是全市最高大的古代建筑。大慈阁重檐三层,歇山布瓦顶,底岐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登上三层阁楼,可以鸟瞰保定全市景致。</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有“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古诗句赞美大慈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是一组壮观的古建筑群体,坐北向南。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钟楼、鼓楼、大慈阁和关帝庙。</p><p class="ql-block">天王殿门前置石狮一对,门楣上嵌“真觉禅寺”横额。天王殿内梁架上遗存有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绘制的龙棉枋心墨线小点金彩画痕迹。穿过天王殿,东西有钟鼓二楼对称而立,迎面是主体建筑---大慈阁。</p><p class="ql-block">钟鼓二楼高度、造形相同,各通高10.9米,其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施十字脊,分上下两层。</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通高31米,阁前是22级台阶,移目阁内,观音菩萨矗立于莲瓣须弥座上,神态安然。观音像高5.5米,42支手臂持各种法器。阁内两侧有壁画十八罗汉及经变故事,为清末作品,尚清晰可见,神态各异,是阁内艺术珍品。二、三层皆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阁内藻井、檩枋均绘旋子彩绘,四周作围廊,依栏鸟瞰,市井民宅历历在目。登上三层,凭窗极目,西部群山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大慈阁背后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原名“汉寿亭侯庙”,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一大间,为歇山式建筑,前置卷棚。因其坐南朝北,故称倒座关帝庙,在全国罕见。</p><p class="ql-block">2006年,大慈阁作为古代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顺天府保定素食文化研究!</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7日 ·</p><p class="ql-block">顺天府保定大慈阁香油概况</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载:大元太师汝南忠武王镇国上将军拔督开国元勋顺天府都元帅张德刚为推进蒙元汉化,在1227年他出资建造保定城,建造城隍庙,风雨雷电山川祭祀天地坛,老子孔子庙,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刘关张三帝庙,北岳庙,东岳庙,神祀四座,张柔堪测鸡距泉和一亩泉入城解决人民吃水,改善民生生活环境,张柔为四位夫人各建园林,马氏夫人育有二子张弘略和张弘范居住雪香园,建造万卷楼书院,救护五十多名儒仕,保护中华文化书籍《金实录秘府图书》几十万卷,张柔开办顺天府书院,招贤纳士,大江南北文人儒士居住万卷楼书院,大慈善家张柔管吃管住几十年如一日,1253年张柔把救护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王鄂、王槃、郝经等儒士介绍给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府共同教导忽必烈国学文化,推进蒙元实施汉制汉法进去汉化鼎立功勋。</p><p class="ql-block">1260年顺天张家军辅助忽必烈登基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大帝国做出巨贡献。</p><p class="ql-block">真觉禅师救治张柔女儿病,张柔感恩大德出资建造大慈阁,留下真觉禅师为百姓治病救人行善积德,从此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释学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有“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古诗句赞美大慈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始于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传承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经保定时,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 class="ql-block">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选料上乘、做工严谨,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大慈阁香油“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历代薪火相传,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p><p class="ql-block">顺天府大慈阁香油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坊历史悠久,据载始建于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张柔建造。一直以来,大慈阁香油有“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之说。</p><p class="ql-block">这“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很容易引发人们探究的兴致。这古寺是哪座寺庙?这庄园又是哪座庄园?这古寺和庄园今犹在否?这香油与古寺和庄园又有怎样的联系,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经考证,这里说的古寺就是保定大慈阁(也叫真觉禅寺),庄园就是保定。</p><p class="ql-block">清代王锡衮受封于保定府后,开始在保定腰山建造庄园。当时,在庄园后厨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强干,手脚利索,白案红案都很在行,技艺与众不同。每天饭菜花样层出,味道鲜嫩清香,老幼皆宜,众人不免交口称赞。王锡衮一家久居关外,长年戎马生涯,无暇过多顾及饮食,再加之东北天寒地冻,食品种类不多,难得消受这中原内地的珍馐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喜欢,很快便当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师傅。</p><p class="ql-block">一日,王锡衮与管家谈起后厨事,管家告诉他饭菜之所以味道独特,除了菜品精细外,还缘于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独特。等到王锡衮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问起这香油技艺的来历,没想到小伙子面露难色,几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锡衮觉得这里面定有隐情,经多方开导和一再追问,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说起来。</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张柔女婿何伯祥曾经在元朝为官。在金朝末年,国势日衰,河北一带盗寇蜂起,局势混乱。家在定兴的张柔乘机聚众结寨,张柔招兵买马,建立队伍,族党壮士纷纷响附,势力很快扩大。他的行为和势力引起金国中都经略使苗道润的注意和赞赏,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不久又提拔为青沧州防御使。而此时,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润麾下。后来,苗道润被其副将贾r陷害,张柔怒传檄苗道润的部下,发誓为他复仇,这位何伯祥想方设法得到苗道润所佩的金虎符,并把它进献给张柔。于是,众人就推举张柔代行苗道润的职权,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随张柔南征北战。</p><p class="ql-block">蒙古兵出紫荆口,张柔率所部于狼牙岭迎击,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张柔文治武功的重大价值。遂许诺承认和保留张柔在金朝时的所有职务和级别,镇国上将军拔督顺天府都元帅继续维持他在河北一带原有的“世侯”地位,对辖区继续进行统治和扩充。即集军事、行政、财政、监察等大权于一身。世侯的权力可以父去子继,兄终弟及。在自己封地内还可以开设幕府,招贤纳士。</p><p class="ql-block">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力很不方便。而东面的保州城,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塞北控三关南辖九省军幾重地也,战略地位显然要比满城重要得多。这年春天,张柔移镇保州,走进顺天府这座荒芜之城十五年。他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参加施工的劳力,张柔招军民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张柔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顺天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张柔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张柔女婿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p><p class="ql-block">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香油坊最为出名。其香油味道独特,特色鲜明,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香油。</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小磨香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佣工。</p><p class="ql-block">王锡衮听完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嘘不已,世事无常,风云变换!同时,王锡衮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了商机,香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有可为,也开始更多的关照何姓小伙子。王氏庄园发展很快,等到开始筹备香油坊时,已经人到中年的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为大慈阁香油坊的大掌柜。</p><p class="ql-block">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秉承的大慈阁香油却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沧桑变迁,但其古朴风味依旧飘香! 大慈阁素面始于大蒙古国张柔出资建造于(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大慈阁素面起源于大慈阁禅院,传承于腰山庄园。</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p><p class="ql-block">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p><p class="ql-block">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p><p class="ql-block">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 大慈阁酱菜概况</p><p class="ql-block">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保定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特点甜、咸、嫩、脆,酱香浓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品种众多,有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酱八宝菜、大慈阁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其形状有条、丝、丁、角、块、片,颜色呈酱黄色或金黄色。</p><p class="ql-block">上述各种酱菜可以篓装、瓶装、袋装或再配以酱杏仁、酱核桃仁等辅菜制成什锦酱菜,其风味古朴,色、香、味、形具佳。</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大慈阁酱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菜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始终保持着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老辈子口味。</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园的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p><p class="ql-block">大蒙古国张柔于(公元1227年)建造,时任元朝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对保州城的重建。当时,张柔女婿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p><p class="ql-block">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酱园尤为出名。其酱小菜甜、咸、嫩、脆,酱香浓郁,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酱园为大慈阁酱园,呼其酱小菜为大慈阁酱菜。</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酱菜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四年,正黄旗武官王锡衮受封于保定腰山定居,并开始兴建腰山王氏庄园,此时,何伯策的后裔凭着高超的厨艺也已成为王氏庄园伙房的大师傅。随着腰山王氏庄园的兴建,王锡衮带领族人开始经商,同时,并特意设酱园腌制酱菜售卖。王氏族人创办的“和”字商号遍布全国,他们把自己腌制的酱菜同其他货物一并通过“和”字号行销各地。由于王锡衮为人宽厚又深谙商道,“和”字号的生意如日中天。</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当时在棉花种植、生产、纺织和加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时值天气燥热,在用膳时乾隆皇帝食欲不振,这时王氏族人将自己腌制的酱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后甚喜,并对该酱菜独有的鲜、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王氏庄园的酱菜作为宫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阁上香时,特将该酱菜作为素斋赠与僧众。</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御题棉花图,该棉花图便是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为背景组创而出的。</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为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有着老辈子口味的大慈阁酱菜,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本着尊重历史才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亲自主理秘方,并在太行山下种植了数百亩绿色良田,不仅在源头上控制了酱菜选料的原始品质,而且还在腌制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工艺保持了大慈阁酱菜既有的老辈子口味。</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园概况</p> <p class="ql-block">《河北日报》北岳范阳张氏先祖是大汉留侯张良后裔研究!</p><p class="ql-block">考证轩辕黄帝五子张氏挥公第八十世张良后裔范阳郡张华、张浩、张宇、张说后代大元开国元勋军功贵族镇国上将军抜督蔡国公张柔父子尊奉祖德张良张说张载教言:三界唯识万法唯心,</p><p class="ql-block">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继觉学,为万世开太平,尚武崇儒家风,</p><p class="ql-block">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p><p class="ql-block">三者当中以心识最为根本,心为法本,心尊心使。根境识三者缘起而成心身世界所依据的,乃是缘起心枢的法则,直至最后,三者终汇为一心,归于万法唯心的世界本体,</p><p class="ql-block">《经集》云:一切依识而立。《杂阿含经》云:心持世界去,心拘引世界,其心为一法,能制御世间,</p><p class="ql-block">《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舍品》云:“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间杂秽。我佛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又如《华严经. 夜摩宫偈赞品》所云:心如画工师,能画诸世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秽故世间杂秽。我法中以心为主,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又如《华严经. 夜摩宫偈赞品》所云:心如画工师,能画诸世间。</p><p class="ql-block">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尚武崇儒家风辅助太祖至世六朝八帝北战南征收复失地开疆拓土,推进多民族融合海纳百川四海一家实现中华第一次大一统实施汉化,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p><p class="ql-block">张柔师从真觉禅师、邱处机蔡真人学习儒释道堪测奇门盾甲九天玄女天书兵法,教导要积德行善为本,敬天爱民,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辅助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天下推行汉法,张柔娶四位夫人共育十二子十女,张柔继承弘扬中华文化,特意为子女起名字辈都是“弘”字,其长子张弘福、张弘禄、张弘禄、张弘寿、张弘彦、张弘道、张弘基、张弘规、张弘略、张弘范、张弘正、张弘庆、张弘毅等都从邱处机高徒蔡真人郝经等五十四位大德儒士教导国学文化,成为儒释道堪测奇门盾甲九天玄女天书和詩词歌赋国学文化,共同拯救腐宋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分裂局面,张弘范北战南征开疆拓土实现中华重归大一统成就斐然,淮阳集著作颇丰。成为元朝开国元勋三军统帅推进海纳百川民族融合四海一家大一统行中华文化之道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诗词学家、文学家、奇门盾甲理学家、哲学家、九天玄女排兵布阵家、外交家、天文学家、教育学家、书法家等,堪称历史通宗通学奇才。最引世界人民注目的,是他以靠`高祖大汉留侯和大唐燕国公张说传承尚武崇儒祖德家风,张弘范追随世祖北战南征开疆拓土大一统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张弘范祖辈直接参与了忽必烈开创建立元朝大帝国国、统一中华民族的宏伟大业中国版图奠基人缔造者!</p><p class="ql-block">范阳张氏先祖大汉留侯张良传承素书相传为秦末老子化身黄石公作,民间视为奇书、天书。它虽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素书》以道理为宗旨,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本原。</p><p class="ql-block">传说黄石公三试张良,而后把此书授予张良。张良凭借此书,助刘邦定江山。</p><p class="ql-block">张良与“素书”</p><p class="ql-block">《张良与"素书"》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书名内容简介</p><p class="ql-block">秦末时期,满怀家仇国恨的张良行刺秦始皇,虽然失败却也一举成名天下知,此后就步入了反秦之路,辅佐刘邦入关破秦。楚汉争霸时期,张良淋漓尽致地一展才华,辅佐刘邦充分利用了韩信的军事才能,以小博大地灭了西楚霸王,建立了西汉王朝。建国之后,张良再一次运筹帷幄,不仅躲过了刘邦的猜忌,而且还出谋划策地帮助刘邦安抚了众多功臣,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成功地身退。而指导着张良后半生的,正是那部千古奇书《素书》。文章以小说的笔墨,将张良的一生落在纸上,构筑了无数个可以动人心弦的细节场面,用一环套一环、步步惊心的历史情节,展露出张良天才级的谋略大才,并以夹叙夹议之笔不时解析了《素书》。</p><p class="ql-block">图书目录</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天下奇书</p><p class="ql-block">原始章第一</p><p class="ql-block">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p><p class="ql-block">第二章博浪沙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正道章第二</p><p class="ql-block">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义足以得众,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此人之俊也!</p><p class="ql-block">行足以为仪表,智足以决嫌疑,信可以使守约,廉可以使分财,此人之豪也!</p><p class="ql-block">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家仇国恨</p><p class="ql-block">求人之志章第三</p><p class="ql-block">绝嗜禁欲,所以除累。抑非损恶,所以禳过。贬酒阙色,所以无污。</p><p class="ql-block">避嫌远疑,所以不误。博学切问,所以广知。高行微言,所以修身。</p><p class="ql-block">恭俭谦约,所以自守。深计远虑,所以不穷。亲仁友直,所以扶颠。</p><p class="ql-block">近恕笃行,所以接人。任材使能,所以济世。殚恶斥谗,所以止乱。</p><p class="ql-block">推古验今,所以不惑。先揆后度,所以应卒。设变致权,所以解结。</p><p class="ql-block">括囊顺会,所以无咎。橛橛梗梗,所以立功。孜孜淑淑,所以保终。</p><p class="ql-block">第四章圯上老人传奇书</p><p class="ql-block">本德宗道章第四</p><p class="ql-block">夫志心笃行之术。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悲莫悲于精散,病莫病于无常,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败莫败于多私。</p><p class="ql-block">第五章潜居抱道,以待其时</p><p class="ql-block">遵义章第五</p><p class="ql-block">以明示下者暗,有过不知者蔽,迷而不返者惑,以言取怨者祸,令与心乖者废,后令谬前者毁,怒而无威者犯,好众辱人者殃,戮辱所任者危,慢其所敬者凶,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近色远贤者昏,女谒公行者乱,私人以官者浮,凌下取胜者侵,名不胜实者耗。略己而责人者不治,自厚而薄人者弃废。以过弃功者损,群下外异者沦,既用不任者疏,行赏吝色者沮。多许少与者怨,既迎而拒者乖。薄施厚望者不报,贵而忘贱者不久。念旧怨而弃新功者凶,用人不正者殆,强用人者不畜,为人择官者乱,失其所强者弱,决策于不仁者险,阴计外泄者败,厚敛薄施者凋。战士贫游士富者衰;货赂公行者昧;闻善忽略,记过不忘者暴;所任不可信,所信不可任者浊。牧人以德者集,绳人以刑者散。小功不赏,则大功不立;小怨不赦,则大怨必生。赏不服人,罚不甘心者叛。赏及无功,罚及无罪者酷。听谗而美,闻谏而仇者亡。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p><p class="ql-block">第六章足寒伤心,人怨伤国</p><p class="ql-block">安礼章第六</p><p class="ql-block">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豫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惰织。安在得人,危在失士。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皆归,邦将亡者贤先避。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山峭者崩,泽满者溢。弃玉取石者盲,羊质虎皮者柔。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民先毙。根枯枝朽,民困国残。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见已失者慎将失,恶其迹者须避之。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圣,自然所钟。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同志相得,同仁相忧,同恶相党,同爱相求,同美相妒,同智相谋。同贵相害,同利相忌,同声相应,同气相感。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同道相成,同艺相规,同巧相胜。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释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如此理身、理家、理国,可也!</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天下第一奇书</p><p class="ql-block">第二章博浪沙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第三章家仇国恨</p><p class="ql-block">第四章圯上老人传奇书</p><p class="ql-block">第五章潜居抱道,以待其时</p><p class="ql-block">第六章足寒伤心,人怨伤国</p><p class="ql-block">第七章天下大势</p><p class="ql-block">第八章煎熬</p><p class="ql-block">第九章邂逅</p><p class="ql-block">第十章借力</p><p class="ql-block">第十一章风云变幻</p><p class="ql-block">第十二章重逢</p><p class="ql-block">第十三章西征之道:衣不举领者倒</p><p class="ql-block">第十四章推古验今,所以不惑</p><p class="ql-block">第十五章鸿门序幕</p><p class="ql-block">第十六章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p><p class="ql-block">第十七章东征之谋:橛橛梗梗,所以立功</p><p class="ql-block">第十八章神莫神于至诚</p><p class="ql-block">第十九章仁者:人之所亲</p><p class="ql-block">第二十章布局天下:安在得人,危在失士</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一章危难时刻</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二章短莫短于苟得</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三章山峭者崩,泽满者溢</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四章收网之谋</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五章见嫌而不苟免之:梦想成真</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六章无可奈何将星陨落</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七章左手退避,右手出力</p><p class="ql-block">第二十八章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p><p class="ql-block">第二十九章亲仁友直,所以扶颠</p><p class="ql-block">第三十章 出手平乱</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一章未盖棺自定论,全身而退</p><p class="ql-block">第三十二章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附录一北宋张商英为《素书》所作原序</p><p class="ql-block">附录二 《素书》原文</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我想我应该声明一点:《素书》原本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奇文,而笔者才疏学浅,诸多地方只能蜻蜓点水般地敞开心扉,聊聊自己的感悟,这些解读也不一定正确,仅仅只代表我个人的解读。</p><p class="ql-block">再次,笔者想说,关于西汉这一段历史,诸多地方还是存在着学术争议的,如韩信是否参与了彭城之战这类的细节,在学术方面是存疑的,笔者只是按照自己对历史的理解与研究给出了我的观点:在笔者看来,韩信是一定参与并指挥了的,虽然此战终于还是败给了项羽,但是谁的开始又不曾失败过呢!</p><p class="ql-block">原始章第一</p><p class="ql-block">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p><p class="ql-block">北岳大儒张载顺天府范阳弘扬程朱理学渊源</p><p class="ql-block">历史上,除了西晋文学家张载,还有一位更为有名的、与之同名的历史人物,也与河北颇有渊源。</p><p class="ql-block">他就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张载。</p><p class="ql-block">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凤翔府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是北宋理学支脉“关学”的创始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言简意宏,传颂不衰。</p><p class="ql-block">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张载进士登第,第二年赴祁州(今河北安国)任司法参军。</p><p class="ql-block">《安国县志》记载,“宋仁宗时,著名理学家张载莅任司法参军,于县城东北角辟馆讲学,‘启群蒙于旭旦’,时人称为张子书院。张载离任,书馆寻废,书院改为张子祠。”</p><p class="ql-block">北宋时安国短暂出现的张子书院,是一所以传授、讲习理学为重点的书院。</p><p class="ql-block">北宋政治软弱,但学术思想却有巨大发展。从宋代勃兴的理学,代表儒学发展的新高峰,分为四个主要学派。张载是其中关学学派的主要代表,因而张子书院也就成为这一学派的主要传承地。</p><p class="ql-block">张载教学,谨严刻苦,他要求学生“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分秒必争,一刻也不能停止。</p><p class="ql-block">书院这种独具特色的文教机构萌芽于唐,制度形成于宋。宋代全国多地书院快速崛起,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但依据现有文献材料,张子书院是两宋300多年中,保定仅有的一所书院。</p><p class="ql-block">这与两宋时期保定的历史和地理区位有关。北宋时期,保定是宋辽对峙的前线,南宋时期,处于北方民族统治之下。数百年间,整个河北有历史记载的书院只有5座。</p><p class="ql-block">张载离任后,先后任丹州云岩(今陕西宜川县)县令、渭州(今甘肃陇西县)军事判官公事等官职。</p><p class="ql-block">51岁时,张载辞官回到横渠镇,读书讲学,著书立说,专心治学。</p><p class="ql-block">公元1076年,张载把研究成果集成《正蒙》一书,这是张载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唯物论的重要篇章。1077年,57岁的张载辞世。</p><p class="ql-block">安国的张子书院改为张子祠,纪念这位曾在此讲学的关中大儒。</p><p class="ql-block">张载去世后,关学式微。直到元代推行“汉法”,尊崇儒学,张载五世孙张晋被元廷封为定远大将军,“赐第于燕,并食邑于滦(今唐山滦州)”。</p><p class="ql-block">张晋由原籍陕西眉县到封地滦州定居后,因见滦州有横山,追思祖号“横渠”及韩昌黎(韩愈,祖籍秦皇岛昌黎)“云横秦岭家何在”诗句,遂于其居室题匾曰“横云清逸”。</p><p class="ql-block">1234年,张晋在滦州首建“横渠书院”,在多民族多元文化之地弘扬关学,再由滦州辐射全国。这是古滦州乃至京东一带正规教育的真正开端,</p> <p class="ql-block">顺天府督元帅张氏家族传承千年的非遗素食饽饼统一天下走出家乡!</p><p class="ql-block">今日定兴 美文赏析</p><p class="ql-block">定兴历史学名门军功旺族北岳范阳顺天张氏家族素食文化研究!</p><p class="ql-block"> 顺天府张氏传承千年——素食棒子面饽饼辅助太祖至世祖六朝八帝北战南征统一天下鼎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文/ 张海利</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氏棒子面素食饽饼是河北省保定市顺天府定兴县张氏家族的一种传统的民间特色食品,又称“玉米面饽饼又称”“黄金饽饼”,它独具特色,以圆如月、薄如纸、黄似金、硬而酥、香而脆著称,2013年被保定市政府列入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自古传说,顺天张氏祖籍范定兴的元朝大帝国开国功臣名将张柔军功旺族,性格豪爽,文武双全,武功高强。</p><p class="ql-block">元朝太师、汝南王张柔出生金国籍贯(1189---1268)祖居河北顺天府范阳郡定兴河内村:</p><p class="ql-block">张柔原始祖轩辕大帝五子张氏挥公第八十世远高祖为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张飞后裔也,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家族,其开基始祖为三国张飞、张苍、张良后裔,范阳张华公,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张说、张载、张伸后裔均为传承程朱理学三界唯识、万法唯心、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中华儒释道优秀文化,崇文尚武家风,张柔家族成为军事战略家族,军事筑城专家,堪舆园林家的名门军功望族也。</p><p class="ql-block">唐朝范阳张氏家族,唐代诗,著《张司业集》。唐朝张说(667——730),唐代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世居河东,官至宰相,谥文贞。有《张燕公集》、《张说之集》传世。</p><p class="ql-block">顺天府张氏家族为统一中华民族建立元朝大帝国开国元勋家族军旅豪门,国家社科院考证《元史列传记载》元朝太师汝南忠武王、安肃公张柔原始祖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五千年前轩辕大帝长期居住在涿郡安肃县釜山而居住,考古发现黄河古道源远流长经北岳太行山东鹿涿郡安肃县釜山再向东入渤海湾形成华北平原,釜山上保存皇帝生活遗迹尚存、</p><p class="ql-block">1260年顺天军张柔父子辅助忽必烈登基大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皇帝加封轩辕大帝张良、张天师、张华、张浩、张宇、张说、张载后裔张柔为安肃公改蔡国公、镇国上将军拔督、开国儒将张柔为开国元勋。历史学家元好问撰《顺天府营造记》载: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张柔在1227年出资规划设计建造保定城,修建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刘关张三帝庙,风雨雷电祭祀天坛,城隍庙,关羽庙,岳飞庙,月明寺,玉清观,慈云阁,张柔为四位夫人各建园林,马氏夫人育有二子张弘略和张弘范居住雪香园(古莲花池)建造藏经楼储存书籍达凣十万卷因此得名万卷楼书院,开始招贤纳士收藏中华儒释道历史文化书籍。</p><p class="ql-block">1232年张柔经常到铁佛寺参禅悟道,发现九岁郝经跟随父母从河南逃难来此顺天府,郝经以砍柴为生孝敬父母,在铁佛寺读书,张柔特别感动接回府邸古莲花池万卷楼读书、张柔教导郝经说我把经典藏汝腹中,长大后我把您介绍给皇帝,咱们共同努力推进蒙古汉化,张柔联襟元好问教导郝经程朱理学文化,郝经后来自然成为张柔十二子十女老师、1234年张柔奉旨攻克汴梁今开封时到从战火中救取金国实录,又救护状元王鄂、王槃等五十多名汉人儒士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家万卷楼书院管吃管住几十年,张柔成为招贤纳士大慈善家,五十多名儒士们长期居顺天府张柔府邸,教导张柔十二子十女程朱理学文化,都成为张柔培养第一批学士,五十多名儒士们自然后成为张氏家庭教师教授张柔十二子十女优秀文化。</p><p class="ql-block">张氏历史记载:范阳郡涿州安肃釜山是公元五千年前轩辕大帝和炎帝八战蚩尤不胜,第五子挥精通星术,善于夜观测天星象,他发现弧星座有流星穿过之天象启示而发明弓箭奉献黄帝,大败蚩尤部落,统一中华民族各个地方部落有功,黄帝赐姓张名挥公,封地墓葬于清河郡,轩辕黄帝长期住在太行山东部,黄河古道经过涿州安肃县釜山转向东经过保定府各县州再向东经过沧州地区入渤海湾而形成华北平原,轩辕黄帝招集各个地方部落在釜山上合龙画符,从此以后中华民族成为龙的图腾出现于世,自然中华民族成为龙的传人炎黄帝的子孙。</p><p class="ql-block">元朝太祖一天娇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知道张柔是轩辕黄帝五子张氏挥公第八十张良后裔也,忽必烈才加封张柔为安肃公,张柔氏家族长期居住保定涿州安肃东定兴县河内村,所以说属于范阳郡,张氏家族是镇国将军开国元勋王候将相名门旺族,张柔高祖张良、张华、张浩子张宇、张说、张伸后裔,曾祖父张溱,祖父张辛,父亲武穆公张福宽祖辈都是虔诚儒释道堪舆学武术崇文尚武传承家族,乐善好施,行善积德,财力雄厚,为当地大户,开仓放粮,解贫济困,不图回报,广结善缘,数代为农,承传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儒释道优秀文化,每日读诵大乘经典日夜不倦,继承弘扬儒释道学伏羲阴阳太极,子午流注四象五行八卦周易学,孔儒文化,承传弘扬儒释道优秀文化,制定家教家规教授诸子,修续家史家谱家规不墯家训,心邸慈悲善良直爽,平易近人,轻财乐善好施,解贫济困,常在灾难年或遇青黄不收年,开苍放粮,救济灾民,慷慨解囊捐赠,以赈济困,贫穷者无以为继,《乾隆年定兴县志》、《金石志》记载:张柔高祖信奉读诵大乘经典日夜不倦,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戒害放生,修十善业,劝进行者,尊重戒律:诸觉大戒序,孝名为戒,异名制止一切不善行为,戒体清净,戒如众等大师,戒如明日月,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暗,戒如真宝镜,戒如璎珞珠,照法尽无余,戒如摩尼珠,雨物济贫穷,戒如贫人得宝,唯此法为最,应当勤护戒,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觉悟本源,觉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觉性,皆入觉性戒中,一切有心者,戒应摄觉戒,(波罗提木釵出于世界),众生受觉戒,即入诸觉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觉子,是一切法戒众生顶戴受持,存念三宝,戒如佛陀住世无异此也,波罗提木釵就是孝顺父母和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一切不善之事,一切众生皆受持戒,欢喜奉行,一切大众受持读诵,解说其义意如是诵,千百亿世界,莲花臧世界,微尘世界,一切觉心臧,地臧,戒臧,无量行愿臧,因果觉性臧,无量一切臧,千百亿世界中,一切众生受持戒,欢喜奉行,性戒福慧满,此是诸戒子,智慧善思量,计我著相者,欲长菩提苗,光明照世间,应当静观察,诸法真实相,不亦不灭,不常复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去,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菩萨所应作,应当次第学,于学于无学,忽生分别想,是名第一道,亦名摩诃衍,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觉净戒,护持如明珠,己于是中学,未来者当学,现在者今学,我已随顺说,福德海无量聚,回以施众生,共向一切智,愿闻是法者,悉得成觉道。高祖如是传承此教育子孙后代读诵受持,广行六度万行,无为布施,行菩萨道,广结善缘,排悠解难,岁飢出贷,不立劵质,贫穷能赏,送之不问,不求回报,依财力布施,广结善缘,因而颇获众望,当地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良好声誉,张柔曾祖父张溱承传族谱族规祖训,喜佛诵经,祖父张辛信奉儒释道文化,行善积德,待人如父,迎来送去,宾治有礼,父亲张福宽继承祖德承传儒释道文化,聘请国学家武术家教授五子张柔等,文武双全,从高祖父祖母曾祖父母,祖父母到父亲母亲都是虔诚的儒释道堪舆风水学传承人,全家每日读涌大乘经典,纯正优秀文化传承家族,信奉儒释道优秀汉化育子孙后代,为人善施好学,聪明智慧,善解仁义,行善积德,福泽千秋万代,吉祥温和,心净如古莲花池水,健康长寿,寿司都在八十岁以上,可以说父慈子孝,继承弘扬儒释道堪舆优秀文化崇儒尚武家风,为乡曲歌颂所推崇,父亲张福宽忠厚老实,为人善良,曾多次拜访名人学士和武术家教授诸子崇儒尚武家风,待人必起立诚迎鞠躬,相敬如宾,豪无福贵大户架子,张柔母亲牛氏为人尤为朴实,礼待邻里宾安,虽母依子贵,亦诀不摆阔夫人的派头,被众人称赞为贤妻良母,张柔儒释道优秀文化家族,给人依宁静安祥,而厚实富裕,广积善德。</p><p class="ql-block">张柔曾参拜真觉得师、海云禅师、邱处机蔡真人为师教导张柔说:</p><p class="ql-block">你的面像不凡,必有大用,中原自唐朝后开始分裂割距战乱五百多年,契丹女真辽国灭亡贪污腐败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导致北宋灭亡,因国祚气数已尽,历史车轮推动改朝换代新旧朝代更替,1206年北方铁木真统一蒙古各个部落,以蒙古骑兵立国横扫欧亚征服六十多个国家,多次西征统一中亚欧大陆720民族,很快南征金国必有新朝代立大一统,你若辅助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新朝,功德无量,张氏家族位居王候将相者如莲花朵多,蔡真人说罢恩赐张柔一本世外天书,瞩附张柔回家再看,原来是一本秘而不传九天玄女天书的兵法,书中记载几千年历代各家著名的军事家兵法,真是稀世之兵家奇书,正宗的救国救民于水火统一中华民族宝典,兵家奇书,张柔这才如梦初醒,觉悟到蔡真人莫非是菩萨再来,观世音转世的女神仙来指点迷津,张柔顿觉信心倍增,蔡真人又说:你要帮助他统一中原,吉人之家必有余庆,子孙后代将相如莲,成吉思汗统一世界乃天机大势所趋,非人类可及,如今之计,张元帅可以劝谏元朝皇帝禁止屠城恶习,劝说腐宋将相投降就行,不要伤害无辜百姓,你要尽量保护汉人儒士和儒释道经典历史书藉,着力保护中原文明优秀文化,你要敬天爱民,积德为本,多行善事,广施仁政,行善积德,爱护人民,自然会名标青史,教育后人,这个是贫道浅见也,让张元帅见笑了,张柔听到师父教导,真如拔云见日,使我茅塞顿开,如菩萨重负,目瞪口呆,张柔赶紧立刻施礼道:师父教授张柔刻骨铭心,弟子永志不会忘记。</p><p class="ql-block">张柔听从蔡真人教导说服父亲拿出家产组织范阳张氏宗亲族人乡里成立顺天军自保,张柔开始招兵买马,招贤纳士依求保护百姓,所以张柔以号召。能得到千呼百应之效果,张柔万分感恩师父教授继承祖德保护儒释道经典书籍,进行收集储存,从此以后张柔不愿再守家业,侠义豪杰,智勇双全,施展自己才能和理想,拯救战乱的世界,就夸下海口道:张柔身为男子大仗夫,宁愿焚身碎骨,听从师父教导一定为大一统而尽力,才为王公诸候所敬仰,田舍翁不足道也,吾要忠君报国也。</p><p class="ql-block">张柔继承祖德,忠厚老实,善良仁义,侠肝义胆,除暴安良,又显露出壯志豪迈,旷达理想信念和自信,决定统一中原的意志和崇高信心气节特志,张柔长得身高七尺,身材魁武,虎背熊腰,力大无穷,身高马大,手持长槊,长须飘冉,好比再世关公也,威镇河溯,张柔胎里带额头上长有一枚铜钱大的月牙肉迹,张柔怒发冲冠时额头胎迹会自动鼓起老高,世人称奇,张柔自觉不凡,以豪侠杖义,为乡里称赞。张柔开始招贤纳士,招兵买马,聚集张氏家族在定兴内的西山东流寨竖起来张柔义勇军大旗,赢得民心,几百里内名士将领竟慕名而来,纷纷响应,投靠张柔旗下,张柔制军有方,军紀严明,爱民如子,保护乡里,武术世家,武功高强,善于骑马射箭,手持长槊,无人能敌,威镇河溯,为人慷慨解囊镇灾济困,德高望重,气节高尚,侠义豪强,除暴安良,好打报不平之事。</p><p class="ql-block">1213年金朝宣宗皇帝任用张柔为定兴县令,即升青沧州防御使</p> <p class="ql-block">1213年金朝宣宗皇帝任用张柔为定兴县令,即升青沧州防御使,大兴府尹,永定军结度使,中都留守经略使、骠骑将军,昭毅大将军。</p><p class="ql-block">蒙古国太祖成吉思汗军队攻陷金朝中都燕京,金帝弃国捐城南逃迁汴梁今开封。</p><p class="ql-block">1217年张柔28岁加封为昭毅大将军,右都监权都元帅、</p><p class="ql-block">1218年蒙古军天兵成吉思汗攻破紫荆关,张柔率部队战役于狼牙山岭,马失前蹄被执,宁死不屈,成吉思汗爱惜张柔德才兼备,勇猛无敌,就绑架其父母进行威胁,张柔为尽孝道而被迫降蒙,成吉思汗任用张柔为镇国上将军拔督顺天等路都元帅,张柔开府于保定满城为根据地,历经百战,太祖成吉思汗加封张柔为荣禄大夫,拔都鲁(民族英雄之意)统领十万大军,但是遭到蒙古奸臣孱赤台诬陷张柔谋反遥言未果,张柔36岁升为行军千户,保州定州涿州雄州安州蓟州等路都元帅。</p><p class="ql-block">1227年蒙古国太祖22年成吉思汗病世,历史学家元好问撰《顺天府营造记》载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堪测北控三关南辖九省军幾重地保定做为根据地,张柔出资发愿重修营造保州城,修建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城皇帝,刘关张关帝庙孔庙,真觉禅寺,大慈阁真觉禅寺,月明寺及玉清观(现今日光庵),张柔为四位夫人各建园林,其中马氏夫人育张弘略和张弘范居住在雪香园(现今古莲花池)臧经楼万卷楼孔子儒学院等,张柔祖传儒释道程朱理学优秀文化教育,所以特别著重抢救保护古老儒释道优秀文化经典,1234年张柔奉旨攻克汴京时,张柔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抢救出《金实录秘府图书》等历史文献,为日后劝说成吉思汗实施汉制汉法汉化,修著国史做准备工作,张柔还从刑场救出状元王鄂王槃等五十多个名将和大学士,还到处访求金朝遗耆大德名臣及燕赵贵族,并且命令兵将护运保定顺天府古莲花池万卷楼内厚待,救护儒士郝经元好问刘駰姚枢等学士教授诸子国学经典文化。</p><p class="ql-block">《元太宗本纪》万户侯张柔</p><p class="ql-block">太宗谥号为英文皇帝,名窝阔台,是太祖的第三个儿子。母亲是光献皇后,出身于弘吉剌氏族。太祖讨伐金朝平定西域时,</p><p class="ql-block"> 太宗四年(1232)春,正月初七,太宗由白坡渡过黄河。初九拖雷渡过汉江,派信使来报告,太宗便下诏,命各军前进。</p><p class="ql-block"> 三月,太宗命令速不台等包围金朝首都南京(开封),张柔从刑场救出王鄂等五十多位儒士,张柔不贪涂金银财宝,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珍藏为修续国史储备资料。</p><p class="ql-block"> 太宗皇后元年(1242)春天,六皇后乃马真氏开始临时听政。</p><p class="ql-block"> 秋,七月,张柔从五河口渡过淮河,进攻宋朝的扬州、滁州、和州等州。</p><p class="ql-block"> 二年春,正月,张柔分出一部分士卒在襄城屯田。</p><p class="ql-block"> 夏,五月,荧惑星(火星)干犯房宿天区。</p><p class="ql-block"> 秋,皇后乃马真氏命令张柔统兵戍守杞州。</p><p class="ql-block"> 三年夏,五月,中书令耶律楚材去世。</p><p class="ql-block"> 四年秋,皇后命令马步军都元帅察罕等率领三万名骑兵劫掠淮西,进攻寿州,攻占之后,便进攻泗州、盱眙及扬州。宋朝制置使赵察求和,蒙古军就回师了。)</p><p class="ql-block">元太祖八年(1213年),面对蒙古军南侵,聚集乡邻结寨自保,授定兴县令,迁中都留守兼大兴知府。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大战蒙古军于狼牙山,兵败被俘。归降于蒙古,出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四年(1232年),奉命讨伐金朝,包围并攻克开封,运走史馆《金朝实录》和秘府图书、耆旧望族,护送北归。元太宗十四年(1234年),入觐窝阔台汗,升任万户,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出镇河南杞县。元宪宗四年(1254年),移镇亳州。宪宗九年(1259年),跟从忽必烈攻打鄂州。忽必烈北还,留驻白鹿矶待命。中统元年(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奉诏班师。中统二年,献上《金实录》,年老致仕,受封安肃公。至元三年(1266年),检校工部尚书,参与营建大都,进封蔡国公。</p><p class="ql-block">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去世,获赠太师,谥号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凭借儿子张弘范、孙子张珪的功勋,追封汝南王,赐谥忠武。</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 金末元初</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 1190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 易州定兴(今保定市定兴</p><p class="ql-block">谥号 武康、忠武</p><p class="ql-block">张柔字德刚</p><p class="ql-block">官职 荣禄大夫</p><p class="ql-block">河北东西路都元帅</p><p class="ql-block">蒙哥汗时将领、蒙古窝阔台汗</p><p class="ql-block">封爵 昭毅大将军安肃公,蔡国公</p><p class="ql-block">金末元初时期中国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复建保州</p><p class="ql-block">金末元初中原地方武装首领</p><p class="ql-block">复建保州城</p><p class="ql-block">张柔(1190年~1268年),字德刚,易州定兴县(今河北省保定市定兴县高里乡河内村)人。金末元初名将,军阀,名将张弘范的父亲。 </p><p class="ql-block">元太祖八年(1213年),面对蒙古军南侵,聚集乡邻结寨自保,授定兴县令,迁中都留守兼大兴知府。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大战蒙古军于狼牙山,兵败被俘。归降于蒙古,出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元太宗四年(1232年),奉命讨伐金朝,包围并攻克开封,运走史馆《金朝实录》和秘府图书、耆旧望族,护送北归。元太宗十四年(1234年),入觐窝阔台汗,升任万户,成为独据一方的汉军首领之一。乃马真后二年(1243年),出镇建河南杞州。元宪宗四年(1254年),移镇建亳州。宪宗九年(1259年),跟从忽必烈攻打鄂州。忽必烈北还,留驻白鹿矶待命。中统元年(1260年),辅助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奉诏班师。中统二年,献上《金实录》,年老致仕,受封安肃公。至元三年(1266年),检校工部尚书,参与营建大都,进封蔡国公。</p><p class="ql-block">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去世,获赠太师,谥号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凭借儿子张弘范、孙子张珪的功勋,追封汝南王,赐谥忠武。</p><p class="ql-block">所处时代 金末元初</p><p class="ql-block">出生地 易州定兴(今保定市定兴县)人</p><p class="ql-block">谥号 武康、忠武</p><p class="ql-block">张柔字 德刚</p><p class="ql-block">官职 荣禄大夫</p><p class="ql-block">河北东西路都元帅</p><p class="ql-block">蒙哥汗时将领、蒙古窝阔台汗</p><p class="ql-block">封爵 昭毅大将军,安肃公,蔡国公</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 </p><p class="ql-block">金末元初时期中国中原地方武装首领之一复建保州城</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地方割据</p><p class="ql-block">张柔出生金明昌元年(1190--1268年),易州定兴(今河北定兴河内村)。家族世代务农。少年时期是个慷慨之人,善于骑射,以豪侠之气著称当地。</p><p class="ql-block">金朝贞祐年间,河北地区盗贼蜂起,张柔把当地世家大族组织起来保卫西山东流寨,在当地选拔壮士,组织起队伍来自卫,使得盗贼不敢进犯。当地人张信借张柔的名义,纳当地流民的女儿为妻,知道后鞭打张信一百然后归还了人家的女儿。张信因此惧怕张柔,想要谋害张柔。过了不久,张信因罪应该被诛,因张柔救他而得以幸免,于是当地的骁勇之士,都来投奔他。</p><p class="ql-block">追随灭金</p><p class="ql-block">元太宗四年(1232年)参加伐金,升任汉军万户。张柔对部众说:“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围攻汴京,张柔军在城西北,金兵屡出接战,他横戈单骑陷阵,所向披靡。当金帝渡河企图进围卫州时,张柔等在沤麻冈(长垣西北)击败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黄河以南。</p><p class="ql-block">元太宗五年(1233年)正月金帝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张柔劝说崔立以汴京降,张柔入城,于金帛一无所取,唯独进入史馆,取走《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并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五十余人护卫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管吃管住。接着,他参与进攻归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时他的军队率先攻入。金亡后,张柔入朝,窝阔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战功,授以金虎符。</p><p class="ql-block">攻伐南宋</p><p class="ql-block">元太宗七年(1235年)春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中、东、西三路南下。这年十月,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又作曲出)所领中路军攻下枣阳时,张柔夺外城并绕出敌后立功。</p><p class="ql-block">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p><p class="ql-block">元太宗十二年(1240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p><p class="ql-block">元太宗十三年(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但张柔率军驻于建筑杞州城(今河南杞县之南)。</p><p class="ql-block">1240至1242年间不止一次从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p><p class="ql-block">乃马真四年(1244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泗州(在今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此后,张柔仍驻杞县,不断进扰淮西与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p><p class="ql-block">1251年蒙哥即汗位后,仍为军民万户。</p><p class="ql-block">元宪宗四年(1254年)他奉命移镇建筑亳州(今安徽亳县)。亳州四面皆水,他在这里“葺民居,张柔建张氏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他还在这里修复孔子庙,张柔设府学授徒。</p><p class="ql-block">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古大举伐宋,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p><p class="ql-block">中统元年(1260年)顺天张家军辅助忽必烈登基即汗位,张柔奉诏班师,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但1262年刘秉忠推荐王文统李壇发动叛乱,忽必烈诏令顺天张家军讨伐王文统李璮之变叛乱时,仍召顺天军张柔与弘略张弘范率军出征,张柔觉悟推进蒙古汉化天时地利人和具足时把珍藏三十年《金实录秘府图书》献给忽必烈修续国史,张柔效仿高祖张良和张说功成名就身遂告老还乡顺天府。</p><p class="ql-block">至元三年(1266年)诏回京师加封张柔荣禄大夫,判行工程部司事总指挥,张柔主持元大都的城建宫城,张弘略也辅佐其父亲为建筑元大都宫城总管。</p><p class="ql-block">晚年逝世</p><p class="ql-block">至元四年(1267年),张柔进封蔡国公。至元五年(1268年),张柔积劳成疾去世。元初汉人开国勋臣中,张柔都被称为“镇国上将军拔都”(英雄)。据载,后来忽必烈曾说:“史徒以筹议,不如张氏百战之立功也。”后赠太师,谥武康。延祐五年(1318年),加封汝南王,谥忠武王。</p><p class="ql-block">主要成就</p><p class="ql-block">张柔归顺蒙古之后,保州因战乱,已是一片废墟,张柔对州城重新营建,规划市井,营建民居,修建城垣,并引护城河水入城,疏浚河道,排涝防旱,修莲花池,建书院,迁庙学,利交通,利农商工,改善生产条件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使保州城得以复兴,成为“燕南一大都会”,奠定了保定旧城的基础,历经元、明、清,保定的城市格局都无太大的改变。</p><p class="ql-block">北岳范阳顺天张氏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关系姓名简介</p><p class="ql-block">张柔轩辕五子张氏挥公第八十世张良张浩张宇张说后裔,</p><p class="ql-block">曾祖父张溱道学家</p><p class="ql-block">俱以农为业,隐德荣耀</p><p class="ql-block">祖父张辛继承儒释道三学祖德</p><p class="ql-block">父亲益武穆王张福宽</p><p class="ql-block">张柔妻子李氏居寿香园</p><p class="ql-block">二妻子靖氏居春香园</p><p class="ql-block">岳父靖安民,(金国)中都西路经略使</p><p class="ql-block">四妻子毛氏</p><p class="ql-block">岳父毛伯朋毛正卿设计保州城,(金帝)加封为大名潞州录事</p><p class="ql-block">三妻子马氏育二子张弘略和张弘范居雪香园(今古莲花池)</p><p class="ql-block">五妻子赵氏</p><p class="ql-block">共育十儿子十女庞大张氏家族</p><p class="ql-block">长子张弘福,次子张弘禄,三子张弘寿早卒。</p><p class="ql-block">第四儿子张弘彦号燕山,为元大都侍卫军副指挥使,定远大将军。</p><p class="ql-block">五子张弘道号德山,为裕贤公子张金字君宝号三丰也!</p><p class="ql-block">第六儿子张弘基号明山为顺天宣权万户侯,新旧军总管。</p><p class="ql-block">第七儿子张弘规字仲贵号贵山为昭毅大将军迁河南郑州中牟县,儿子张瑜。新旧军总管。</p><p class="ql-block">第八儿子张弘略字仲杰号杰山(1235--1296)大元忠毅王,蔡国公,中书平章政事,河南行省参政,荣禄大夫,元大都工程司事总管,江西道宣慰使负责景德镇开办浮梁御窑局制造元青花瓷器远销欧亚。</p><p class="ql-block">第九儿子张弘范字仲畴号荆山出生大蒙古国籍贯臣民(1238--1280)为保定万户侯,亳州万户侯,军民总管,江东宣慰使,镇国上将军拔督(蒙语英雄),蒙古汉军都元帅,齐国公,大元太师,淮阳王,献武王,开府仪同三司,平章政事,荣禄大夫,益武烈。</p><p class="ql-block">第十儿子张弘正字仲美为前部正印先锋官,顺天宣权万户侯。</p><p class="ql-block">第十一儿子张弘庆字松山质子元大都宿卫副督指挥使。</p><p class="ql-block">第十二儿子张弘毅号云山迁陕西</p><p class="ql-block">张柔十女儿张氏号“静华君”,适乔琚</p><p class="ql-block">女儿张文婉适郭弘敬</p><p class="ql-block">张柔孙子张弘略育有三子</p><p class="ql-block">长子张玠元大都南台御史</p><p class="ql-block">二孙子张瑾为翰林待制</p><p class="ql-block">三孙子张琰开化县尹</p><p class="ql-block">张柔孙子</p><p class="ql-block">张弘范儿子张珪字公瑞(1262--1328),为大元太师,镇国上将军,蔡国公,累朝为丞相,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翰林学士承旨修续元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元世祖钦定四库全书青崖集》卷五已故元大都判行工程司事总管汝南忠武王神道碑墓志铭:</p><p class="ql-block">已故元大都判行工程司事总管汝南忠武王张柔公神道碑墓志铭,</p><p class="ql-block">蔡国公武康张公自满城移镇兵戌治于保州时,河朔未平,群雄蜂起,蔡国公张柔尊崇原始轩辕五子张氏挥公第八十世大汉留侯张良后裔范阳张浩、张宇、大唐燕国公张说、张载祖训:三界唯识、万法唯心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译:二十五聖圓通章</p><p class="ql-block">彌勒識大</p><p class="ql-block">彌勒觉者,即從座起,頂禮觉足,而白悟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觉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悟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三界唯识万法唯心識得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恆沙觉,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觉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三界唯識心三昧,乃至盡虚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万法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觉處。悟問圓通,我以諦觀三界十方唯識心造,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法忍,斯為第一觉悟也。</p><p class="ql-block">万法唯心为天地立心:万法为推进蒙元汉化社会重建中华儒释道精神的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正确忠君报国孝悌礼义廉耻为人生观的意义、为往圣继绝学:继承弘扬原始祖轩辕黄帝五子张氏挥公汉唐张良张说张载优秀文化的古圣先贤的已经传承《素书》的程朱理学,为万世开太平:为海纳百川中华多民族团结融合四海一家大一统千秋万代伟业,开疆拓土,天下大一统开创和平富强基业的祖德。</p><p class="ql-block">范阳顺天军辅助太祖至世祖六朝八帝海纳百川多民族融合四海一家统一天下用兵,张柔师从真觉禅师邱处机蔡真人教导要以敬天爱民积德行善为本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音德,以程朱张载理学,译:</p><p class="ql-block">1227年张柔出资建造保州城,张柔建造雪香园万卷楼书院,救护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王鄂、王槃、郝经等五十多位儒士教导其十二子十女程朱理学之创始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以及朱熹。朕观朱熹集注《楞严径》、《华严经》、《大学》、《论语》、《老子、孔子、孟子》《中庸》, 发挥古圣贤蕴奥,有补蒙元汉化治道优秀文化。</p><p class="ql-block">自元朝顺天张柔幕府联襟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王鄂、王槃、女婿郝经等五十多位儒仕教导张柔十二子十女程朱理学反对南宋狭隘华夷分裂之变,推崇四海一家,天下大一统思想推进蒙元汉化,张柔推荐给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府官学实施汉制汉法兴盛以后,程朱理学元朝还传播在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国影响也颇大。</p><p class="ql-block">张柔高祖张载庄严宣告:“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根本特点就是将中华儒释道三家合一万相唯识,万法唯心的思想推进蒙元社会、民族团结融合四海一家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这使得程朱理学具有极 强的自主意识,形成了理高于势,道统高于治统的政治理念,为抑制君权,让中国政治在元明两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间参政议政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使得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国及世界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p><p class="ql-block">1253年张柔把救护五十多位儒仕介绍元世祖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府共同指导忽必烈为了维护自身政权的稳固,统治者往往会从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军事在内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实施汉制汉法进行汉文化治理国家。</p><p class="ql-block">正有治国安邦志士閣与右合者,威武智棱所至人,莫敢当然亦张柔喜欢救护收养五十多位儒仕保护中华书籍类,癸已张柔奉旨南征河南汴梁平叛,从刑场救护如前金国状元监察御史王鄂、王槃、乐夔进士敬铉等五十多位儒仕,张柔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馆,皆为在其张柔门下儒生也,万卷楼书馆书客则陵川掌郝经书记则张柔公也,又尝遣张柔公赴北奏陈军机,张柔公于御运筹幃幄指陈天军一统,开示敌已在于目中,皇上为耸动因问曰:此赐若张公语巴图蒙语英雄耶,对曰意则张柔公巴图语则忠臣良将也,皇上以张柔文治武功奇材以实益奇之,重用是蔡国张公之顺天军旅之机兵戌屯成之策,张柔公悉智慧谋略顺天府议士论亦,张公以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目标遠大长期推进蒙元汉化唯张柔公也。</p><p class="ql-block">张公讳柔汝明字宜之姓汝南忠武王张氏本燕人也,张柔公身长七尺,虎背熊腰,力大无穹,美须髯公也,眉目开朗,议论亶</p><p class="ql-block">亶凛然,战国魁杰士张飞在世也,祖宗张良后裔范阳张浩、张宇、张华、张说、张载,祖张某尝贷保州满城抱阳山圣安寺钱千缙建造燕国公张说书院也。</p><p class="ql-block">张柔联襟元好问父遇赦卒还乡之,父子元好问明经三赴殿选试补御史台掾有能名公,张柔公少颖悟昆季弟兄五人也,皆克隆家庭忠厚传于赀张公独以文治武功遠大伟业,自长期读书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无不善用之程朱理学,母赵氏分家赀资以白金百镒付张柔公,张公曰儿子不肖能自给愿,以此奉甘旨及诸昆季弟兄甲午,从蔡国张公奉旨南征,蔡国张公以兵将千人,俾张公屯襄樊之,皇王度而田焉,所以省馈饷遏南寇也,兵苦于田欲鸠众,以足廪额张公不可仍督垦辟颇,忤众意且忘其有功,遂使酒扬言几于骂置张公若不闻者卒大开田畝是歳大熟困储野积人不乏食,张公能忍以济事此又不可及者庚子秋,蔡国张公与尼玛哈征滁宋人清野,我军大饥是时张公具舟于汝乃诉以入淮漕米千斛三军之士,有勇气而无菜</p><p class="ql-block">色,张公之力也,甲辰蔡国张公戍戌兵武镇守建筑杞州治三岔,张</p><p class="ql-block">公在幕府以曲阳一军失治,俾张公</p><p class="ql-block">摄之,庚戍皇帝奏赐授张柔公金虎符,真领千夫长,癸已张柔公移镇建筑成毫州,以旧军不及万奏以</p><p class="ql-block">新军足之,仍以张柔公之子张弘略和张弘范俨代治,曲阳军以张公为新军总管,至元乙丑从阿珠丞相攻击荆南及诸山寨有功,阿珠召与语张公懸陈山川要害出入之形势,张公与夫救民汤火之急一异缎一比至张公已卒矣,公之卒在戊辰二月十有八日也享年六十,娶克石烈氏顺淑有容中表爱敬后公二十年卒,男八人,长日俨先袭曲阳千长公,没后复承袭顺天新军总管,某年改襄樊旧军总管,又张某年山东经副使,又张某年佩金虎符,岳州管军万户、昭勇大将军,岳州路达噜噶齐魁梧干敏有局量读书五行俱下挽强近六钧遇虎鲰毙之惜其年寿不永,某年月日卒于岳州之,公署时年四十有三次日侃袭俨千戸侯,攻克襄樊有功,改管军总管,又改淮西宣慰副使,某年佩金符,嘉议大夫沿海左都副元帅,今除宁国路万户侯镇守高邮诗笔清峻有时名次日杰以质子扈从一十九年特授奉训大夫,毫州知州兼管内诸军鄂啰,次日某次日某次日张荆山早卒,次日某次日似皆读书有立志称其家儿</p><p class="ql-block">也,女六人长女适千户宋山甫,次女适万户邸泽,次女适初,次女适总管孚某,次女适史某。丞相开府张公之孙也,孙男五人,长子日张某就元降虎符,承袭其父昭勇大将军之职,今镇郴州,余尚幼女</p><p class="ql-block">孙六人,二十八年初奉命行台江</p><p class="ql-block">南过高邮侃谓初言先人,于吾子最知爱先人,没二十有五年墓碑</p><p class="ql-block">最知爱先人,没二十有五年墓碑</p><p class="ql-block">未有铭于义,吾子亦当为先人大</p><p class="ql-block">书特书也,初闻之耸然曰窃念淮阳王辰北渡后,诸侯各有分邑开府忠武张公之于真定鲁国武恵严公</p><p class="ql-block">之于东平,蔡国武康张公之于管辖保定地方二三千里胜兵合数万,如</p><p class="ql-block">异时齐、晋、燕、赵、吴、楚等之国,张公竞救护收纳贤俊儒士,以系军民称赞德高望众,以为枭雄夸迨,</p><p class="ql-block">中统建元顺天军奉旨讨伐刘秉忠推荐王文统李壇叛乱立功后,叛臣王文统李壇等伏诛,皇帝开始对汉臣消番罢侯,张公置守诸贤萃于朝及分布内外迄今余十年,其生存零落</p><p class="ql-block">功成名就事业,因大小之不齐考其有子有孙,张公终始以享荣禄大夫位,如张公家者蓋不一二数也,初未壮时,曾接张公警效观其沉毅雅重不见崖岸,如异时齐、晋、燕、赵、吴、楚之国,张公竞救护收纳贤俊儒士,以系军民称赞德高望众,以张公为枭雄夸迨,</p><p class="ql-block">中统建元罢侯置守诸贤萃于朝及分布内外迄今余十年其生存零落功名事业因大小之不齐考其有子有孙终始以享荣位如公家者蓋不一二数也初未壮时曾接公警效观其沉毅雅重不见崖岸如万顷陂运筹模府料敌制胜如右宿将酒酣歌諾慷慨则如幽并豪杰至于治家教子种种有法以今观之如公岂易得哉初不佞辱公东床之选今有是命何敢以不才辞谨作铭日。</p><p class="ql-block">其实张载程朱理学在两宋时并没有多少优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自元朝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载:1227年张柔为推进蒙元汉化,他出资建造保定城万卷楼书馆,1232年顺天军张柔奉旨攻克汴梁城时,张柔不贪涂金银财宝,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张柔寻求救护元好问、姚枢、赵复、敬炫、王鄂、王槃等五十多位儒士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珍藏,张柔管吃管住宾客厚待郝经等儒士,共同教导张柔十二子十女程朱理学文化,1253年张柔把救护五十多位儒仕介绍给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府被统治者忽必烈定为官学兴盛以后,</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本意是旨在约束君权的政治哲学。意在以“理”抗衡皇权之势、以“正心诚意”格“君心之非”的程朱理学本义,</p><p class="ql-block">原初教义的理学强调的是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柔高祖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p><p class="ql-block">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在后面延续至明清两朝,及后传至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琉球、越南等附属国的影响也颇大。而北宋的朱文公在生前其实也是郁郁不得志,身后却极尽哀荣。</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府继承弘扬程朱理学传承元、明、清三朝都将顺天张柔幕府程朱理学学说尊为正统,使程朱理学万相唯识,万法唯心思想完成了从一门社会思想学说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的跳跃。明王朝更是将程朱理学列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继朱熹之後,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p><p class="ql-block">理学尊奉的是道德“内圣”准则,但它自觉不自觉地同时成为了儒家礼法与王权统治的合法性依据,由此而发展和提出的一些禁锢思想,特别是在理学从社会伦理道德学说走上政治神坛、程朱理学思想万相唯识,三界万法唯心所见,唯识所变,何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华严经》讲:“外境如虚幻,唯识与心作,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觉,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世间上有唯物论、唯识论、唯心论及唯人论,儒释道三学讲的是唯识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里的“心”指的是“识”,不同于唯心论站在反对唯物论的立场,否认一切物质存在的说法。唯识家认为宇宙万有的存在,必须透过“识”,依识的虚妄分别执持万有,才能产生一切生命现象。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见相非相一切法皆空无实有!空无自性!识得上述真理真相,那还爭什么财色名闻利禄?还执着什么也带不走?哪有什么对与错?是非何曾有是与非?心在分辨是非有无而已...一切非真,非空非有,唯当下觉察中见真实有,楞严经云: .见见之时,见非所见,见犹离见,非见所及...</p><p class="ql-block">真心如镜照物,物来则照,物去不留,美丑尽收,其实原本眼睛看到耳朵听到的瞬间都是清澈毫无污染,动心动念才见是非对错,活在当下觉知即留在最初之见,原见真见亦是见非所见,觉知当下之中就停留在此不来不去不动不搖之真性,见诸心自性本来具足...</p><p class="ql-block">明此真理恒常持守,常住当下觉知,住而无住无住而住!古大德所说觉明空之圣言无不离此而言说...</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府</p> <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府儒士培育张柔十二子十女程朱理学,世祖钦定《四库全书》收录顺天军开国元勋张柔其第九子弘范撰《淮阳集150首》之木兰花慢奉旨 征南三首 : 张弘范生平许身报国,为平定中原从唐末四百多年战乱北战南征整顿乾坤原文</p><p class="ql-block">混鱼龙人海,快一夕,起鹍鹏。驾万里长风,高掀北海,直入南溟。</p><p class="ql-block">生平许身报国,等人閒、生死一毫轻。落日旌旗万马,秋风鼓角连营。</p><p class="ql-block">炎方灰冷已如冰,馀烬淡孤星。爱铜柱新功,玉关奇节,特请高缨。</p><p class="ql-block">胸中泠然冰雪,任蛮烟瘴雾不须惊。整顿乾坤事了,归来虎拜龙庭。</p><p class="ql-block">淮阳集木兰花慢 张弘范奉旨征南三首 其一</p><p class="ql-block">元代: 原文张弘范为天下大一统奉旨北战南征讨伐贪污腐败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的贪官污吏,钦定亁坤定中华:</p><p class="ql-block">乾坤秋更老,听鼓角,壮边声。</p><p class="ql-block">纵马蹙重山,舟横沧海,戮虎诛鲸。</p><p class="ql-block">笑入蛮烟瘴雾,看旌麾、一举要澄清。</p><p class="ql-block">《张弘范十首·木兰花慢》原文赏析张弘范忠君报国统一天下仰报九重圣德,俯怜悯四海苍生:</p><p class="ql-block">乾坤秋更老,听鼓角,壮边声。纵马蹙重山,舟横沧海,戮虎诛鲸。笑入蛮烟瘴雾,看旌麾、一举要澄清。仰报九重圣德,俯怜四海苍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天府保定素食文化研究!</p><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27日 ·</p><p class="ql-block">顺天府保定大慈阁香油概况</p><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载:大元太师汝南忠武王镇国上将军拔督开国元勋顺天府都元帅张德刚为推进蒙元汉化,在1227年他出资建造保定城,建造城隍庙,风雨雷电山川祭祀天地坛,老子孔子庙,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刘关张三帝庙,北岳庙,东岳庙,神祀四座,张柔堪测鸡距泉和一亩泉入城解决人民吃水,改善民生生活环境,张柔为四位夫人各建园林,马氏夫人育有二子张弘略和张弘范居住雪香园,建造万卷楼书院,救护五十多名儒仕,保护中华文化书籍《金实录秘府图书》几十万卷,张柔开办顺天府书院,招贤纳士,大江南北文人儒士居住万卷楼书院,大慈善家张柔管吃管住几十年如一日,1253年张柔把救护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王鄂、王槃、郝经等儒士介绍给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府共同教导忽必烈国学文化,推进蒙元实施汉制汉法进去汉化鼎立功勋。</p><p class="ql-block">1260年顺天张家军辅助忽必烈登基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大帝国做出巨贡献。</p><p class="ql-block">真觉禅师救治张柔女儿病,张柔感恩大德出资建造大慈阁,留下真觉禅师为百姓治病救人行善积德,从此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释学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有“通衢谁建凌虚阁,留与居人作伟观”、“燕市珠楼树梢看,祗园金阁碧云端”、“不染菩提云外出,行慈般若市中悬”等古诗句赞美大慈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始于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内的香油坊。传承至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在乾隆皇帝途经保定时,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香油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 class="ql-block">秉承古寺悠久历史,大慈阁香油选料上乘、做工严谨,以精选芝麻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艺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朴风味。大慈阁香油“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以其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秀的内在品质饱经岁月洗礼,历代薪火相传,成为古城保定传统素食文化之瑰宝。</p><p class="ql-block">顺天府大慈阁香油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香油坊历史悠久,据载始建于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张柔建造。一直以来,大慈阁香油有“观其色如琥珀,闻其香则冲鼻,馈亲友为上礼”、“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之说。</p><p class="ql-block">这“秉古寺之遗风,传庄园之佳肴”很容易引发人们探究的兴致。这古寺是哪座寺庙?这庄园又是哪座庄园?这古寺和庄园今犹在否?这香油与古寺和庄园又有怎样的联系,这里面又有怎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经考证,这里说的古寺就是保定大慈阁(也叫真觉禅寺),庄园就是保定。</p><p class="ql-block">清代王锡衮受封于保定府后,开始在保定腰山建造庄园。当时,在庄园后厨有一位姓何的小伙子,精明强干,手脚利索,白案红案都很在行,技艺与众不同。每天饭菜花样层出,味道鲜嫩清香,老幼皆宜,众人不免交口称赞。王锡衮一家久居关外,长年戎马生涯,无暇过多顾及饮食,再加之东北天寒地冻,食品种类不多,难得消受这中原内地的珍馐美味。何姓小伙子靠其出类拔萃的后厨技艺,甚得庄园主人喜欢,很快便当上了伙房的掌勺大师傅。</p><p class="ql-block">一日,王锡衮与管家谈起后厨事,管家告诉他饭菜之所以味道独特,除了菜品精细外,还缘于何姓小伙子用的小磨香油味道独特。等到王锡衮把何姓小伙子叫到跟前问起这香油技艺的来历,没想到小伙子面露难色,几番欲言又止。精明的王锡衮觉得这里面定有隐情,经多方开导和一再追问,小伙子才吞吞吐吐述说起来。</p><p class="ql-block">原来,这何姓小伙子祖居易州,其祖先张柔女婿何伯祥曾经在元朝为官。在金朝末年,国势日衰,河北一带盗寇蜂起,局势混乱。家在定兴的张柔乘机聚众结寨,张柔招兵买马,建立队伍,族党壮士纷纷响附,势力很快扩大。他的行为和势力引起金国中都经略使苗道润的注意和赞赏,发现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招为朝庭所用,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不久又提拔为青沧州防御使。而此时,何姓小伙子的先祖何伯祥就在苗道润麾下。后来,苗道润被其副将贾r陷害,张柔怒传檄苗道润的部下,发誓为他复仇,这位何伯祥想方设法得到苗道润所佩的金虎符,并把它进献给张柔。于是,众人就推举张柔代行苗道润的职权,这位何伯祥也一直跟随张柔南征北战。</p><p class="ql-block">蒙古兵出紫荆口,张柔率所部于狼牙岭迎击,马倒被俘。蒙古人知道张柔文治武功的重大价值。遂许诺承认和保留张柔在金朝时的所有职务和级别,镇国上将军拔督顺天府都元帅继续维持他在河北一带原有的“世侯”地位,对辖区继续进行统治和扩充。即集军事、行政、财政、监察等大权于一身。世侯的权力可以父去子继,兄终弟及。在自己封地内还可以开设幕府,招贤纳士。</p><p class="ql-block">大蒙古国(公元1227年),已被元蒙提拔为保州都元帅的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势力很不方便。而东面的保州城,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塞北控三关南辖九省军幾重地也,战略地位显然要比满城重要得多。这年春天,张柔移镇保州,走进顺天府这座荒芜之城十五年。他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参加施工的劳力,张柔招军民除了军队、当地民夫之外,张柔还有大批从南方来的工匠艺人。许多文人才俊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顺天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谋划。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的《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张柔在保州营建的过程中,恢复和新建15座佛寺,11座道院,4座神祠。重点创建了大慈阁,元好问《顺天府营建记》说:“独大慈阁出侯新意,尤为殊胜,金碧灿然,高出空际,唯燕中仁王佛坛成于国力,可等而上之耳。”大慈阁为官方寺庙,不同于普通寺庙。当时,张柔女婿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p><p class="ql-block">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香油坊最为出名。其香油味道独特,特色鲜明,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为大慈阁香油。</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躲避灾难。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小磨香油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何姓小伙子为生活所迫只好投奔保定腰山王氏庄园成为庄园佣工。</p><p class="ql-block">王锡衮听完这何姓小伙子的一番表述,不禁唏嘘不已,世事无常,风云变换!同时,王锡衮从他的经历中发现了商机,香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大有可为,也开始更多的关照何姓小伙子。王氏庄园发展很快,等到开始筹备香油坊时,已经人到中年的这位何姓小伙子自然而然成为大慈阁香油坊的大掌柜。</p><p class="ql-block">日月既往,不可复追。但保定腰山王氏庄园秉承的大慈阁香油却历代薪火相传,虽岁月沧桑变迁,但其古朴风味依旧飘香! 大慈阁素面始于大蒙古国张柔出资建造于(公元1227年),原产自大慈阁禅院的斋堂,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大慈阁素面起源于大慈阁禅院,传承于腰山庄园。</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素面属于佛素范畴,即寺庙里的素斋,注重清淡、善巧。</p><p class="ql-block">大慈阁素面有养眼之面、开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称。</p><p class="ql-block">养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阁素面首个标准,大慈阁素面强调外观摆型、颜色搭配。面白、汤棕,配上绿菜、番茄、香菇,增进食欲。</p><p class="ql-block">开胃之面:主要在汤料的熬制,俗话说:面在味,味在汤,汤显功。味道即王道,面汤要熬,辅以养生的枸杞、大枣、当归、姜丝等味料,经过文武火数小时的交融煮制,辅料完全释放汤中,浓醇深厚,形成大慈阁素面独具匠心之味!</p><p class="ql-block">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阁素面之面粉取自麦心而成,根根劲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阁自产的大慈阁香油、大慈阁麻酱做调味品其回味无穷! 大慈阁酱菜概况</p><p class="ql-block">大慈阁以“市阁凌霄”之美誉成为保定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阁,何曾到保定”之说。大慈阁自古为佛教圣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始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经保定,因机缘际会,大慈阁酱菜被乾隆皇帝钦点为御用膳食。</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为传统工艺酱制,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其特点甜、咸、嫩、脆,酱香浓郁。</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购进原料,务求精良,不惜重价。如收购小红萝卜,论个给价,但必须保持嫩脆。收购韭菜花,则要鲜嫩的纯花,不带花籽、花铃。但收购价格往往要高于普通韭菜花的一倍。这样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质优则无柴,食之无渣滓。</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为保证口味纯正,其售卖环节要求严格,酱菜要存放在酱缸内,售卖多少出缸多少,从出缸到顾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营养丰富、品种众多,有大慈阁酱包瓜、大慈阁酱八宝菜、大慈阁酱黄瓜、大慈阁酱子萝、大慈阁酱地露、大慈阁酱五香疙瘩头、大慈阁酱花生仁等三十个品种。其形状有条、丝、丁、角、块、片,颜色呈酱黄色或金黄色。</p><p class="ql-block">上述各种酱菜可以篓装、瓶装、袋装或再配以酱杏仁、酱核桃仁等辅菜制成什锦酱菜,其风味古朴,色、香、味、形具佳。</p><p class="ql-block">数百年来大慈阁酱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风味的优良传统,又逐步吸收南方酱菜特长,形成自己独有的生产工艺,始终保持着甜、咸、嫩、脆,酱香浓郁的老辈子口味。</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菜历史</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园的创始人是元朝蔡国公张柔部将、元朝易国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p><p class="ql-block">大蒙古国张柔于(公元1227年)建造,时任元朝保州都元帅的张柔移镇保州(保定),开始对保州城的重建。当时,张柔女婿何伯祥带领部队南征平定南宋,其弟何伯策曾经参与了大慈阁等寺庙的建筑工作,并出任管理大慈阁等寺庙的官吏。</p><p class="ql-block">在元蒙时代,僧侣、道徒皆享有政治与经济上的特殊优遇,寺庙可以获取土地及经营射利。故此,大慈阁所有不仅限于土地、山林川泽,还兼营窖冶、作坊、典库、浴堂、店舍、栈场等商业与手工业。在众多行业中,何伯策及其家族在大慈阁名下经营的酱园尤为出名。其酱小菜甜、咸、嫩、脆,酱香浓郁,久而久之,民间便呼其酱园为大慈阁酱园,呼其酱小菜为大慈阁酱菜。</p><p class="ql-block">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鉴于何姓家族在元朝为官的经历,为逃避打击,他们在无奈之下流落到易州、完州等农村。家道中落后的何姓家族,抱着“一招鲜吃遍天”的朴实观念,一直传承着大慈阁酱菜的技艺,在乡间过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由于连年战乱,何姓家族也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四年,正黄旗武官王锡衮受封于保定腰山定居,并开始兴建腰山王氏庄园,此时,何伯策的后裔凭着高超的厨艺也已成为王氏庄园伙房的大师傅。随着腰山王氏庄园的兴建,王锡衮带领族人开始经商,同时,并特意设酱园腌制酱菜售卖。王氏族人创办的“和”字商号遍布全国,他们把自己腌制的酱菜同其他货物一并通过“和”字号行销各地。由于王锡衮为人宽厚又深谙商道,“和”字号的生意如日中天。</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三十年,乾隆皇帝出巡至保定,特到当时在棉花种植、生产、纺织和加工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腰山王氏庄园的棉行观视。时值天气燥热,在用膳时乾隆皇帝食欲不振,这时王氏族人将自己腌制的酱菜呈上,乾隆皇帝食后甚喜,并对该酱菜独有的鲜、甜、脆、嫩的口味大加赞赏,遂钦点王氏庄园的酱菜作为宫廷御膳。乾隆皇帝到大慈阁上香时,特将该酱菜作为素斋赠与僧众。</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御题棉花图,该棉花图便是由当时的直隶总督方观承以乾隆此次观视王氏庄园棉行的种植、生产、纺织加工为背景组创而出的。</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为能让更多的人品尝到有着老辈子口味的大慈阁酱菜,大慈阁酱园的传人本着尊重历史才会对未来负责的态度亲自主理秘方,并在太行山下种植了数百亩绿色良田,不仅在源头上控制了酱菜选料的原始品质,而且还在腌制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工艺保持了大慈阁酱菜既有的老辈子口味。</p><p class="ql-block">大慈阁酱园概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元好问撰《顺天府营造记》载: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建造顺天军根据地保州城万卷楼书院传承高祖张良《素书》万法唯心和张说书院文化张载“程朱理学”研究</p><p class="ql-block"> 2022-04-05 07:15</p><p class="ql-block">张载创作程朱理学</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简称理学,是指中国宋末金初朝以后由程颢、程颐、朱熹、张载等人发展出来的儒学流派,认为三界唯,万法唯心造理学是宇宙万物的起源(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他有不同的名称,如天、道、德等),而且他是善的,他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仁义礼智信”,而人在世界万物财色名食睡纷纷扰扰纵横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禀赋自“理学”的本性,社会便失去“礼”,所以如果无法收敛私欲财色名食睡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古圣先贤(儒释道三学家最高修为者,人皆可达之),还可能会迷失世间,所以要修养道德、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存天理),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灭人欲,不是无欲,而是理欲合一),无意、无必、无固、无我(从“毋”变成“无”),则无论做什麼都不会偏离天道了。他还认为,由於三界唯识万法唯心理学是宇宙万物的起源,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事物的道理(格物智志),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致知)。</p><p class="ql-block">理学在中国古代又称义理之学或道学,其创始人为北宋的周敦颐、邵雍及张载。继后有程颢和程颐等人继续发展,最终由南宋末元初朱熹集其大成,因此这种理学常被称为“程朱理学”,在元朝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五十多名儒士推崇程朱理学及其后的朝代中均为国家的官方思想。</p><p class="ql-block">研究程朱理学理学的学者称为“理学家”。理学初起於北宋、盛极於南宋末与元初、延续明时代,清朝中叶以后逐渐没落。它是宋末元初期以后才发展出来的一种新儒学思想,除了传统儒学的自身更张和社会形势所迫之外,还与大量融入了儒释道老子思想。</p><p class="ql-block">1232年宋末元初张柔奉旨南征攻克汴梁时从刑场救护王鄂等五十多位儒士,张柔不贪涂金银财宝,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珍藏,大慈善家张柔管吃管住谈古论今传承程朱理学推进蒙古汉化,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载:万卷楼书院儒士们传承著名理学名家有: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杨时、罗从彦、朱熹、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王鄂、王槃、郝经、吕祖谦、陆九渊、杨简、真德秀、魏了翁、许衡、吴澄、曹端、薛瑄、吴与弼、邱浚、陈献章、王守仁、王艮、刘宗周……等。</p><p class="ql-block">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在唐代张说在保定满城抱阳山圣教寺建造书院传承儒释道思想盛行,儒家思想不再独尊於一家。</p><p class="ql-block">但是南宋的朱熹却完成了新儒学的改革。朱熹的深刻之处在于,把孔孟置于正宗,同时又把董仲舒阴阳五行,把张载、周敦颐、二程的观点,加以儒释道三学高度多元文化的哲学和道家无为的思辨精神,加以整理,小心而细致地构造出内容精深的新儒学体系。</p><p class="ql-block">儒学在世界观、方法论上的短处被克服了。这使儒释道等学说再也不会动摇它了。宋以后七百年间,程朱理学一直被历朝皇帝奉为正统,与宗法体制十分的适应。发展朱熹将儒家思想推向了更高的境界,使其成为儒家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一提到程朱理学,人们马上会想到“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在理学发达之前,“仁”是儒家中心思想,虽然是一种有等级尊卑的爱,但“仁”是以人性为基础。虽然传统儒学也主张孝道和贞洁,但其禁欲的色彩并不浓厚。</p><p class="ql-block">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以后,已带有浓厚的禁欲主义色彩。二程说:“大抵人有身,便有自私之理,宜其与道难一”,并称:“无人欲即皆天理”。朱熹用饮食为例阐述:“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子语类.卷十三》),在宋元朝以后,中国很少再出现像李白这样“狂歌五柳前”的诗人了。程颐严肃刚正,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不通人情,实为后世所见的“道学脸孔”。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程颐先生曰:「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乎哉?」,程颐则提出「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程氏遗书》卷二十二),作为衡量贤媛淑女的标准。他们的好后学朱熹(1130—1200)在〈与陈师中书〉也同意这样的说法:「昔伊川先生尝论此事,以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自世俗观之,诚为迂阔;然自知经识理之君子观之,当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主张妇女“从一而终”、压抑“人欲”。</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对儒释道的虚无主义,认为它忽略了伦理道德秩序,但同时又从道家思想里借鉴了许多关於道的论述,作为儒家形上哲学体系的材料。其实这正是儒家经典《大学》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的具体表现。</p><p class="ql-block">朱熹的思想体系博大精微,教人的方法也较为平易近人,因此能集宋代理学之大成,朱子是继孔子后,儒学集大成者。他的许多著作都是下细功夫的。他与吕祖谦共同编撰了一本著作《近思录》作为理解四子书(指周,二程,张))的阶梯,而他认为四子书是通往五经的阶梯,《近思录》曾为后世儒生必读。</p><p class="ql-block">继朱熹之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王守仁)将儒家思想再次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心学。清朝以后,“反理学”的态势一度形成。颜元此后力反程朱的守静与虚学,痛斥朱熹是“满口胡说”、“自欺欺世”,“程朱之道不熄,孔子之道不著”。他深感“误人才,败天下事者,宋人之学也”,他说:「率天下入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做弱人病人无用人,皆晦庵(朱熹)为之也!」在五四之后,知识份子极力破除“吃人的礼教”,甚至对理学有一致的观点,中国的衰落自宋开始,其中尤为一致的是,朱熹的理学是所有这些衰落的罪魁祸首。</p><p class="ql-block">程朱理学是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 《河南程氏遗书》。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p><p class="ql-block">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p><p class="ql-block">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p><p class="ql-block">朱熹还把理推及人类社会历史,认为“三纲五常”都是理的“流行”,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规范。朱熹学说的出现,标志着理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p><p class="ql-block">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元代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人文历史 |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建造保州城万卷楼书院,张柔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弘扬高祖张良《素书》和大唐燕国公张说书院文化张载程朱理学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思想研究!</p><p class="ql-block">马勇 德宏文 2021-11-21 09:05 发表于云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历史学五千年新旧朝代更迭致元朝是由兴起于漠北的蒙古族所建立。由于他们游牧民族的特征,成吉思汗尊奉长圣天法旨统一天下。以兵立国横扫欧亚六十国720民族,从而使他们主要是依靠蒙古骑兵军事征服的办法而建立统一的元朝大帝国,其文化素养在很多时候较之被其征服者可能显得落后。所以当后来横跨欧亚的帝国土崩瓦解的时候,蒙古人并没有回到先前的文化生活状态,而是不同程度地为其所征服者被汉传文化同化。</p><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府推进蒙元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p><p class="ql-block">早在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中原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就注意网罗北方顺天张柔幕府汉族五十多文人知识分子推崇程朱理学或已高度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为己用推行汉制汉法进行汉化。</p><p class="ql-block">顺天府万卷楼书院推崇程朱理学古籍《逸周书》中有关于“天地人三极系统”的深入、细致的思考和阐释。天地人三极系统各主其德、各司其职,各有其生态目标、生态取向和生态功能,它们相生相养、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好的生态思想。在天地人三极视维中,“和而不同”是儒释道三家生态思想的共同主张,贯穿于中国生态思想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同时,儒释道三家的生态思想亦各具特色:“天人合一”反映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一体的生态思想;“万物一体”体现了道家人与自然是整体的、融合的生态观念;凡生命皆“平等无所分别”则是佛家坚持的“众生体性平等”的生态主张。这正好证明,即使在生态问题上,儒释道三家也是“儒道互补”“三教合一”、互不排斥的,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生态思想有机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关键词:中国生态思想,中国文化,华夏传播,生态学,天地人三极,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文化是基因,不易改变;文明是肌肤,可以改善。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没有它,我们就是蛮族野民;中国文化是华夏子孙的护身法宝,没有它,我们就会危机四伏。中国儒释道文化、学术、艺术的综合体。解决中国问题、深化中国改革、完善中国模式、传播中国文化,一定要(儒释道)传播、学术传播、艺术传播三者互动互助、共进共演、同时发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倡导,天人合一,人天互爱,召示学术与自然、理论与实践是一体之两面,</p><p class="ql-block">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在1227年他出资建造保定城万卷楼书院,张柔奉旨攻克汴梁城时,从刑场救护状元王鄂等五十多位儒士,他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珍藏,1232年顺天张柔幕府联襟元好问、女婿郝经、郝枢、赵复、敬炫、王鄂、王槃、杨惟中等人。蒙古忽必烈通过张柔推荐五十多位儒仕教建立金莲川幕府教导忽必烈儒学,从而有助于蒙古人的汉化过程。</p><p class="ql-block">1260年顺天军张柔父子辅助忽必烈登基大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帮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顺天府程朱理学儒家学说一开始并没有受到重视,尽管元好问、赵复、姚枢、王鄂、王槃、郝经、刘因、许衡等人大力倡导程朱理学,但并未被官方予以认可。只是由于这些汉族知识分子的极力宣扬,元朝统治者便顺理成章地进一步推行汉化,适度地尊重儒学。</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本人对儒学大师尊礼有加,除了任命顺天张柔幕僚这些儒学大师担任相当重要的职位外,还欣然接受“儒教大尊师”的称号,并真诚地接受儒学知识分子向他传授的儒家“程朱理学三纲五常”“三界唯心万法唯心,正心诚意”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传承到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儒学的地位在元朝获得真正的确立,即由此开始以经义取士,程朱理学正式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元仁宗设立科举法。</p><p class="ql-block">当然,在任用汉文化知识分子参与统治的同时,元朝统治者也格外注意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与推广,逐步意识到孔孟之道有利于化民成俗。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姚枢“立学校以育才”的建议,旋即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使贵族子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随后又增设蒙古国子监,以儒家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子弟。</p><p class="ql-block">1287年,立国子监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生员,初一百二十人,后增至四百人。1313年,元仁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规定中试者可选聘为官。这既增加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仕宦途径,也使得儒家思想在蒙古、色目人中得到进一步传播。</p><p class="ql-block">国子监之外,元朝在各路府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书院活动也很活跃。书院以讲授儒家思想为中心,或以儒学讲学相标榜。当时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吴澄、金履祥、许衡等都曾在这类书院讲过学。南方的理学家在宋亡之后不愿出仕元朝,也大都退隐书院,以讲学为尚。对此,元朝统治者一般不加制止反而予以引导,并由官府委任书院的山长或直讲,从而使书院在传播理学时,也能维护元朝的统治。</p><p class="ql-block">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被大量翻译,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语译本。元文宗时,在大都建奎章阁学士院,以精通汉文化的翰林学士为奎章阁大学士,又设授经郎二员,讲授经学。凡此种种,不仅聚集了人才,而且有助于汉文经史与儒家思想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的传播与影响。</p><p class="ql-block">元朝统治者对顺天张柔幕僚儒学的推崇,主要表现为对孔孟和宋明理学的崇奉。元成宗即位时,便诏令中外崇奉孔子。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p><p class="ql-block">元仁宗时,以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许衡从祀孔子庙庭。元文宗时,遣儒臣去曲阜代祀孔子;又诏修孔庙、建颜回庙;1330年,加封孔子父母及诸弟子,如颜子、曾子、子思等,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在孔门弟子七十子之下。</p><p class="ql-block">至于元朝统治者所尊奉的儒学思想,大体说来不外乎是宋朝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是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中设问,而标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如加试《诗经》,则用朱熹的《诗集传》。加试《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实自元朝始。这样一来,程朱理学便开始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思想文化界实际上完成了从经学向理学的重大转折,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p><p class="ql-block">理学家赵复、许衡</p><p class="ql-block">元朝的重要理学家首推赵复和许衡。</p><p class="ql-block">作为南方的儒士,赵复被元朝所俘。后经姚枢的救护,被送至燕京,遂居燕京,讲学于太极书院,后隐居并终老于北方。赵复至燕京,以所学教授学子,从学者百余人。并将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之以付姚枢,解决了南北之间因道路隔绝而不通载籍带来的困难,实际上他是将程朱理学传至北方的第一人。在其之前,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只是从亡金儒士那里得到的“章句之学”,而赵复所传基本上是南方最新的学术,即程朱的理学宗旨。</p><p class="ql-block">朱熹的学术思想之所以能被元朝立为官方学术,主要还是因为赵复的传播。至于他本人的思想见解,由于史阙有间,不太明晰,大体是主张简易,以直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主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君子之学,以得圣人之心,以止于王道,而不应孜孜于流俗之事功;以国难家仇,严华夷之辨,隐居不仕,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赵复在元朝的影响颇大,尤其是他将所记程朱的诸经注释交付姚枢后,便使理学的传播有了明晰的线索可寻。姚枢退隐后,将赵复之学传授下来。北方儒士许衡、刘因、郝经等才得以阅读程朱的著作并予以研究。</p><p class="ql-block">至于许衡,实为北方的一大名儒,但其先前所受的儒学教育基本上是金之落第老儒的“句读之学”。后来,他从姚枢处得读程朱遗书,大有所得,遂与姚枢、窦默相讲习。他长期位居国子祭酒,以儒家六艺教授蒙古子弟,这对于保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他极力劝说元朝的统治者力行汉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进程。故而可以说他对元朝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宋儒的理学传播影响甚大,死后获得了从祀孔庙的殊荣。</p><p class="ql-block">许衡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许衡的学术宗旨大体上是以朱熹之学为依归。他格外重视朱子的《小学》和《四书章句集注》,强调进学的次序和践履力行。在为学方法上,强调“慎思”,以为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都可归为一个思字,“要思无邪”。在理欲问题上,他以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以为直求本心即可得天理,表现出依违于朱陆二人的思想倾向,当然也意味着朱陆的合流或者说是理学的转折。</p><p class="ql-block">理学家吴澄、刘因</p><p class="ql-block">在当时,与许衡齐名的大儒有吴澄,人称“南吴北许”。吴澄是江西人,世代业儒,自幼用力于圣贤之学,直承宋代理学的端绪,自以朱熹学术的传承者自居。其学也更加精微,尤其是他的“道统说”,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突出圣贤之传道本于天的思想。他还根据《周易》“元亨利贞”的说法,排列“道统”的历史顺序,表现了其儒学的正统思想。吴澄在儒家经学上的贡献,主要见于他所著的《五经纂言》,这部书“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特别是其中的“三《礼》”研究,实是完成朱熹的未竟之业,将《礼记》重新分类编次,从而使流传千年之久的历来号称难读的《仪礼》得见大概,确为经学史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至于其理学思想,主要以折中朱陆为特色。他说:“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学问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据此可见其对朱陆分歧的基本看法。当学者执经问难时,吴澄往往先令其主一持敬,以“尊德性”,然后令其读书穷理,以“道问学”,其意图在于使学者先反之于心,而后求之五经。其于“天道”“理气”,认为“理”在“气”中,原本不离,“理”是“气”的主宰。而又以为为学之要在于“心”,主张反之吾心,体仁之本,敬为要;用仁之用,孝为首。孩提之童无不爱亲,此“良心发见”之最先者,苟能充之四海皆准。此处的“良心发见”说,多少透露着王阳明心学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与许衡齐名并同列为“元北方两大儒”的是刘因。他终生未仕,隐居乡野,授徒以终。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习经学章句,但不满章句的训诂疏释之学,以为圣人精义绝不在于此。及得赵复所传宋儒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吕祖谦等人的著作,深为折服。以为邵雍至大也;周敦颐至精也;二程至正也;朱熹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遂转向理学,推崇邵雍和朱熹,极力发挥邵雍的“象数学”和“观物”思想。</p><p class="ql-block">至于其理学思想,虽自谓上承朱熹,属于朱学的范畴,但他在服膺程朱理学的同时,并不严守门户,实也杂入陆九渊“反求诸己”“自求本心”的思想。如言“天道”,则把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归于“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理”,认为由“理”而有世界万物和人的生命,由“理”产生伦理纲常。主张将“人欲”化为“天理”,其方法是当求于己,无待于外。其在经学上的贡献是提出“返求六经”及与此相关的“古无经史之分”的见解,以为《诗经》《尚书》《春秋》原本是史,只是后来由圣人删定才变成经典,此种议论实开明清儒家学者论经史关系之先。他一方面看到理学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理学家易患穿凿附会的毛病,即往往脱离经典原义而发空论,故而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肯定汉唐疏释的合理价值,并欲以此来纠正宋儒的空疏。</p> <p class="ql-block">顺天府万卷楼书院儒士们推崇古籍《逸周书》中就有关于“天地人三极系统”的深入、细致的思考和阐释。所谓“三极:一天有九列,表使阴阳;二地有九州,别处五行;三人有四佐,佐官维明,五示显允明所望。”(《逸周书·成开解》)其意思是,一极为天上有九星,分别主使阴阳;二极为地上有九州,分别处于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三极为人有肝脾脏肾,辅佐心官明思虑。天地人三极子系统各主其德、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进共演。先秦诸家都奉行德性优先、天地交合的原则,主张“人治百物,物德其德”“以德致物”“德以抚众”《逸周书·宝典解》,三极德性不可缺一。天有天德,地有地德,人有人德,三极有德则万物安顺、“三产”(生态生产、物质生产、生命生产)和谐,日月星辰运行、春夏秋冬交替、种管收藏诸事、生老病死代谢等都会有机协调、顺变有序。天地交合,万物通泰。“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周易·泰》)天地不交,万物否闭。“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否》)天地有“元亨利贞”之德,因而天地相交,产生生命万物,并使生命万物通泰发展,自由生长。同样,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应学习天地之“元亨利贞”,上下相交,实现心志之同。[2]</p><p class="ql-block">张立文认为:“天、地、人三极主体运行,是一个天体西移、江河东去、人贵中央、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有机性结构。”[3]《逸周书·武顺解》写道:“天道尚左,日月西移;地道尚右,水道东流。人道尚中,耳目役心。心有四佐,不和曰废。地有五行,不通曰恶。天有四时,不时曰凶。天道曰祥,地道曰义,人道曰礼。”在三极系统中,天、地、人各有其生态目标、生态取向和生态功能,它们相生相养、相互协调、和谐共处、共同构成美好的生态共同体。</p><p class="ql-block">天、地、人三极系统的运行也是有规律的,信之者昌,不信者亡。《逸周书·常训解》写道:“天有常性,人有常顺,顺在可变,性在不改。”天有恒常不变的特性,人有与生俱来的顺性,但人性易变,天性难移。既然如此,那么“不改可因”,人性就要顺应天性,不断变革,而不要逆天行事。《逸周书·宝典解》认为,对待自然规律,人要有“三信:一春生夏长无私,民乃不迷;二秋落冬杀有常,政乃盛行;三人治百物,物德其德,是谓信极。”信之则民不迷、政兴盛、物有德。正所谓“信以生宝,宝以贵物,物周为器。”“行之以神,振之以宝,顺之以事。”(《逸周书·宝典解》)只有遵循和相信自然规律,才能顺势而为、与时俱进,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抛弃。</p><p class="ql-block">《三字经》写道:“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天、地、人三极系统的核心是“天、地、人三才之道”。《周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立人之道,曰仁曰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天地人三才互动,三对两种因素互构,共同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生态、世态、心态复合有机系统。源于《周易》的“三极系统”和“三才之道”早已经同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培育了中华民族乐于与天地合一、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使得中华传统文化成为现在和未来调整、理顺、整合、改进、协调人与天地万物以及人与社会、人心与人身平衡和谐发展的智慧源泉。</p><p class="ql-block">作为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我们不仅要将“媒介生态系统”作为核心概念进行研究,而且还要将其放在中国传统的生态系统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和分析,并同世界其它国家的相关研究进行比较,从而找到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学术方位和坐标。</p><p class="ql-block">我们研究媒介生态系统当然要将“人与自然(天地)”作为两个核心要素,但又不能不考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和作用对象,所以“媒介与社会”两个核心要素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所理解的所谓媒介生态系统(media ecosystem),就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人←→媒介←→社会←→自然四者之间通过物质交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4]</p><p class="ql-block">二、“和而不同”:儒释道多元共存的生态思想</p><p class="ql-block">“和而不同”是儒释道三家生态思想的共同主张,贯穿于中国生态思想史的整个发展过程。“和而不同”意味着多元、包容、共存,即多样性意义上的和谐、平等、共处。“宇宙万物是相互依存、互相联系的过程。”[5]历史上的儒释道虽然有过冲突与矛盾,但总体上仍能相互包容、和睦相处,井水不犯河水。儒释道的“和而不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生态的特有结构,“儒以治国,道以修身,佛以养心”,生态位不同,功能性各异,三学和合相济,就像一首交响乐的三个乐章,亦或像一曲和声中的三个不同“声部”,异彩纷呈,各显神通,共同构成了中华和合生态文化的思想风景。[6]</p><p class="ql-block">如果说音乐的多样性是自然而成的,那么人类群体、文化、观念的多样性同样是天然存在的,都应该予以尊重和平等对待。庄子主张“齐物”和“道通为一”,强调万物多元而平等。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多元未必意味着意见一致和和谐共存,但在庄子看来,“百家争鸣”正是一种多元共存的思想生态。争鸣中有些人固执己见,以势压人,“是己而非人”,“成心”“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庄子·齐物论》)“成心”实际上是一种人我对立、物我对立的思维方式,容易使人陷入偏执。庄子认为,这些对立都是人为造成,并非世界原本的样态,必须消除“成心”,消除人我与物我的对立,树立一种万物共存平等的生态思想。“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庄子·齐物论》)也就是说,从道的角度看,小草和大树,丑女和美人,以及各种奇怪事物都是整体相通的,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可以说,庄子《齐物论》的“齐物”之旨,就是阐述“人物平等”、“万物平等”的观念。[7]</p><p class="ql-block">儒家同样主张求同存异、平等共存,认为万物多元乃天地所赋予。《尚书·尧典》:“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要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生态世界,就要像天地那样既可承载,亦能覆盖;又像四季交错运行,日月变换光明。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大家可以共存于天地间而互不妨害,文明的繁盛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p><p class="ql-block">“和而不同”更高境界是“和为贵”。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学而》)孟子则将“人和”看得最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为人之“和”,正是践行天地本然之道,因而也是“天下之达道”。“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荀子的“和”观念更为“现实”:“刑政平,百姓和。”(《荀子·王制》)“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荀子·天论》)董仲舒则将天道之“和”落实为人事之“和”,扩大其功用:“天有两和以成二中,岁立其中,用之无穷。”“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是故物生。”“春秋杂物其和,而冬夏代服其宜,则当得天地之美,四时和矣。”(《循天之道》)在儒家生态思想中,“和而不同”是一个完整的、从天地之道到社会生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过程。</p><p class="ql-block">佛家讲和更加系统化和生活化。梵语中“僧伽”,意译即为“和合众”[8]。佛家的“六和敬”,即“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行,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大乘义章》卷十二)“住在释家,修六和敬,所谓三业,同戒、同见、同学。”(《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卷上·受持品第七》)印顺认为:在“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是和合的表现。”[9]佛家希望人们和谐相处,“不念旧恶,不憎恶人。”(《八大人觉经》)星云大师常用文字浅显、义理清晰的“四好”开示大家:“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这“四好”不仅指明了世间做人做事的方向,也概括了“和”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形态。在佛家看来,“是缘起果”,“展转相依”,“缘”是“和”的铺垫和牵引,“和”是“缘”的结晶和果实。“谓识为缘,而有名色。名色为缘,而有六处。六处为缘,而有其触,触为缘受,受为缘爱,爱为缘取,取为缘有,有为缘生。”(《缘起圣道经》)一因一果,环环相扣,前呼后应,互动互助,共进共演。</p><p class="ql-block">儒释道“和而不同”,并不意味着“老死不相往来”,相反,“和而不同”的源流在于“和实生物”、“交而遂通”。“和实生物”、“交而遂通”意味着万物的多元恰恰要求互相接纳和欣赏;只有互相接纳和欣赏,才能进一步成就万物的生长与延续,让生态良性循环、持续发展。[10]</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儒道互补”“三教合一”现象,儒释道思想及其研究互动互助、共进共演、互不排斥也是学界公认的事实。在传播生态研究中,中国传统文化和儒释道主张遵循的总原则是“和为贵”与“忍而刚”,倡导和要求人们待人处事、吐纳言语要“温、良、恭、俭、让”,力求圆通平和,避免冲突碰撞,恪守“中庸之道”,保证适度适量、恰到好处。同时,主张讲良言、戒恶言,讲精言、戒多言,讲实言、戒浮言,讲有用之言、戒无用之言。即使在今天,这些生态原则和传播主张仍然历久弥新、让人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三、“天人合一”的儒家生态思想</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反映了儒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命运一体的生态思想。冯友兰先生从释义出发认为,“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可奈何者;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曰义理之天,乃为宇宙之最高原理。[12]《论语》中的“天”是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和命运之天。[13]“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创生性”界定“天”是指包容四时运行、创生万物的“自然之天”,“与当代环境伦理学的观点不谋而合,体现了其卓越的生态智慧。”[14]“天人合一”的“人”是自然造化的“万物之灵”。所谓“天生百物,人为贵。”(郭店楚墓竹简)“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天与人是相依相存相亲的命运共同体。人的精神标志和高贵之处是“仁”,即仁者不仅要爱人,而且要爱物、爱天地,要有大爱之心,其做人的底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正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人与自然是具有生命特征的“相生相养”的一体性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汉代董仲舒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天地人三者也均有其遵循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易·说卦》)。</p><p class="ql-block">金宋末张柔先祖张良后裔大儒张载说,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近思录拾遗》)。人要尊天、敬天而法天,知天命、畏天命而乐天命,并肩负起参赞和辅助天地万物化育的生态责任。孟子曰:“顺天者存,逆天者亡。”(《孟子·离娄上》)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滋养和回报,否则“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p><p class="ql-block">儒家将“诚”作为“天人合一”指导思想、天地万物的本性和自然界生存的本质。孟子说:“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章句上》)《中庸》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宋代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p><p class="ql-block">孔子认为,人要“乐水”“乐山”,还要主动换位思考、移情山水,将自己的道义品德投射给自然万物,使其更加美好。董仲舒认为孔子就做的很好:“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揣度)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汉书·董仲舒传》)</p><p class="ql-block">四、“万物一体”的道家生态思想</p><p class="ql-block">道家生态思想是一种无为的、整体的、平等的生态观。其核心观点是老子的“道法自然”。“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郭象和向秀在《庄子注》解释‘自然’说:‘天地以万物为体,而万物必以自然为正。自然者,不为而自然也’。”</p><p class="ql-block">[15]“不为”即“无为”、不干预、不乱来;“道法自然”是是一种无心、无欲、无为的心理,也一种自然而然、自均自成、无功任运的状态。“老子说:‘是以圣人……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这里很是明确的说‘自然’就是‘万物的自然’。‘圣人’遵循‘道’的‘无为’推行‘无为政治’,是为了辅助和配合‘万物的自然’,这就是简本说的‘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自化’与‘自然’义近,它是说‘万物’自行变化。”[16]“道法自然”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自然生态最好的尊重、爱惜和保护。人类源于自然界,就应该顺应、尊重和依赖于自然界,遵从自然之道,与自然和谐共处。</p><p class="ql-block">道家强调“道法自然”,是因为“万物一体”,世间万物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互为平等的命运共同体。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万物群生,连属其乡”,“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庄子·马蹄》,这些观点都反映出道家所坚持的“万物一体”或“物我为一”的生态观念,希望人与自然万物相互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共同生存与发展。因此,每个人都要有公心和同体观,应该做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庄子·内篇》)就是说,人与天地万物不仅是共生共存、共进共演的整体,而且还是平等的伙伴,不分高低贵贱,没有谁可以特殊。“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人应该低下高昂的头颅,放下“同天斗其乐无穷,同地斗其乐无穷”的执念,走顺天敬地、取用适度、和谐共处的生态之路。</p><p class="ql-block"> 西方许多学者很早就关注到中国道家思想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并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美国学者马夏尔说:“在公元前6世纪,中国道家已经表达了最早的、清晰的生态思想……道家提供了最深刻、最雄辩的自然哲学,首次启发了人们的生态意识。”[17]法国学者索安认为,道教是东方文化传统之一,它可以帮助人类“找到生存的方式”,使人类的“神经质自我”、“侵略性社会”和“被我们破坏的星球”更加和谐。[18]道家“万物一体”的生态思想,即使在今天仍然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p><p class="ql-block">五、“万物平等”的释家生态思想</p><p class="ql-block">释家认为,“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众生不见,若逢智风,飘荡五阴,重云灭尽,觉性圆照,焕然明净。”(《十地经》)就是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南本《涅槃经·如来性品》)。“悉有觉性”也称“正因觉性”,是指众生秉赋都潜藏着义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也指众生都有接受智慧的潜质和可能;是指有情的众生具有觉性,而低端的不能言说的无情的动植物也有觉性,正所谓“有情无情,皆是觉子”,“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慧海禅师语录·卷下》)。世界上万事万物,包括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鸟鱼虫兽、花草树木都有含蕴着佛法的某种特性,都有自己合乎佛性的内在价值和本质特性。</p><p class="ql-block">释家主张“众生体性平等”的生态观,认为“上从诸觉者,下至傍生(畜生),平等无所分别。”(《大般若经》) 每个生命既不必自卑,亦不可自傲,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地位是平等的,生命是宝贵的,都享有同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人不能因为“我执”而自以为真的是“万物之灵”“宇宙主宰”,从而为了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伤害自然和万物,将一切生物都视为供自己征服的对象和享用的资源。殊不知,宇宙间的一切生命都是平等的、有尊严的,而且是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伤害世间他物其实就是伤害人类自己。</p><p class="ql-block">所以,释家认为,人要有“慈悲心”,要善待一切生灵,戒杀、放生、吃素、节俭、报众生恩。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是指人对事物怀有的慈爱、怜悯之心。“慈悲是释道之根本”。“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智度论·二十七》)“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拔苦),称为悲。”(《释学大词典 》)慈悲天下,博爱万物。“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之慈悲,此系觉悟独具之大悲,非凡夫、二乘等所能起,故特称为大慈大悲。”(《大智度论·二十九》)</p><p class="ql-block">在释迦看来,万事万物不仅是平等的,而且都是有尊严的。汤因比说:“宇宙全体,还有其中的万物都有尊严性,它是这种意义上的存在。就是说,自然界的无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自己的尊严性。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性。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性,就等于侵犯了我们本身的尊严性。”[19]罗尔斯顿也认为:“禅宗在尊重生命方面是值得人们钦佩的。它并不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在人类与自然之间标定界限。在西方人看来,自然界并没有内在的价值,它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才逐渐作为工具的价值。自然界不过是一种有待开发的的资源。而禅学并不是人类中心论,并不倾向于利用自然,相反,释学许诺要惩戒和遏制人类的愿望和欲望,使人类与他们的资源和他们周围的世界相适应。我们知道禅宗懂得如何使万物广泛协调,而不使每一物失去其自身在宇宙中的特殊意义。”[20]因此,即使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仍然需要这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万物平等”、善待众生的生态思想。</p><p class="ql-block">六、结语: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利</p><p class="ql-block">作为天地人三极视维的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人意识到存在整体、自身和自身的界限(Grenze)。他体会到世界的可怕和自身的无力。”[21]儒释道“所有圣贤都颂扬一种同情和怜悯的精神,他们强调,人必须摒弃自大、贪欲、暴力和冷酷。”“尊重一切生命的神圣权利——而非正统的信条——即宗学。如若人们怀着善意行事,对其同伴宽大为怀,则有可能拯救这个世界。”[22]</p><p class="ql-block">天地人三极视维观强调整体、共生、协调和慈悲,认为三极合德则天地交合、万物通泰、“三产”和谐、顺变有序。天地人从来不是各自独立、互不关涉的,而是互动互助、共进共演,共同构成生态、世态、心态整体融合的有机系统。世间万物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既是互为平等的命运共同体,也是具有个性、特点和尊严的特殊个体。</p><p class="ql-block">因此,作为天地人三极关系中的重要一极,人必须客观地理性地了解、认识自然,敬畏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地利用自然和科学地保护自然,同自然保持一种良性互动、和谐平衡的生态关系,乐于与天地合一,善于同自然相谐,如此也会得到自然的呵护和滋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 邵培仁,浙江大学传播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中国传媒研究会主席,国际华莱坞学会会长,主要研究传播学、媒介管理学、文化创意产业。</p><p class="ql-block">[基金项目]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华夏传播观念研究”(16FXW002)和浙江省社科规划立项课题“华夏传播理论研究:新视野、新思维、新路径”(13NDJC169YB)成果之一。</p><p class="ql-block">[1]邵培仁:《传媒的魅力——邵培仁谈传播的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65、23页。</p><p class="ql-block">[2]邵培仁、姚锦云:《华夏传播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80页。</p><p class="ql-block">[3]张立文主编:《天人之辨:儒学与生态文明》,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31页。</p><p class="ql-block">[4]邵培仁:《论媒介生态系统的构成、规划与管理》,《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9页。</p><p class="ql-block">[5]邵培仁等:《亚洲传播理论:国际传播研究中的亚洲主张》,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85页。</p><p class="ql-block">[6]邵培仁、姚锦云:《华夏传播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75页。</p><p class="ql-block">[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上册),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41页。</p><p class="ql-block">[8]韩焕忠:《释学对中国和文化的贡献》,《中国宗学》2009年第12期,第29-31页。</p><p class="ql-block">[9]印顺:《觉法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0页。</p><p class="ql-block">[10]邵培仁、姚锦云:《华夏传播理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80页。</p><p class="ql-block">[11]邵培仁:《传媒的魅力——邵培仁谈传播的未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0-82页。</p><p class="ql-block">[1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年,第35页。</p><p class="ql-block">[13]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第10页。</p><p class="ql-block">[14]高伟洁:《秦汉时代生态思想研究》,郑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7年,第19页。</p><p class="ql-block">[15]任俊华、刘晓华:《环境伦理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探考》,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17页。</p><p class="ql-block">[16]詹石窗、谢清果:《中国道家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61-262页。</p><p class="ql-block">[17]熊铁基:《重视对道家思想中生态智慧的研究》,《人民日报》2018年07月24日07版</p> <p class="ql-block">元朝的重要理学家首推赵复和许衡。</p><p class="ql-block">作为南方的儒士,赵复被元朝所俘。后经姚枢的救护,被送至燕京,遂居燕京,讲学于太极书院,后隐居并终老于北方。赵复至燕京,以所学教授学子,从学者百余人。并将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之以付姚枢,解决了南北之间因道路隔绝而不通载籍带来的困难,实际上他是将程朱理学传至北方的第一人。在其之前,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只是从亡金儒士那里得到的“章句之学”,而赵复所传基本上是南方最新的学术,即程朱的理学宗旨。</p><p class="ql-block">朱熹的学术思想之所以能被元朝立为官方学术,主要还是因为赵复的传播。至于他本人的思想见解,由于史阙有间,不太明晰,大体是主张简易,以直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主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君子之学,以得圣人之心,以止于王道,而不应孜孜于流俗之事功;以国难家仇,严华夷之辨,隐居不仕,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赵复在元朝的影响颇大,尤其是他将所记程朱的诸经注释交付姚枢后,便使理学的传播有了明晰的线索可寻。姚枢退隐后,将赵复之学传授下来。北方儒士许衡、刘因、郝经等才得以阅读程朱的著作并予以研究。</p><p class="ql-block">至于许衡,实为北方的一大名儒,但其先前所受的儒学教育基本上是金之落第老儒的“句读之学”。后来,他从姚枢处得读程朱遗书,大有所得,遂与姚枢、窦默相讲习。他长期位居国子祭酒,以儒家六艺教授蒙古子弟,这对于保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他极力劝说元朝的统治者力行汉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进程。故而可以说他对元朝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宋儒的理学传播影响甚大,死后获得了从祀孔庙的殊荣。</p><p class="ql-block">许衡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许衡的学术宗旨大体上是以朱熹之学为依归。他格外重视朱子的《小学》和《四书章句集注》,强调进学的次序和践履力行。在为学方法上,强调“慎思”,以为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都可归为一个思字,“要思无邪”。在理欲问题上,他以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以为直求本心即可得天理,表现出依违于朱陆二人的思想倾向,当然也意味着朱陆的合流或者说是理学的转折。</p><p class="ql-block">理学家吴澄、刘因</p><p class="ql-block">在当时,与许衡齐名的大儒有吴澄,人称“南吴北许”。吴澄是江西人,世代业儒,自幼用力于圣贤之学,直承宋代理学的端绪,自以朱熹学术的传承者自居。其学也更加精微,尤其是他的“道统说”,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突出圣贤之传道本于天的思想。他还根据《周易》“元亨利贞”的说法,排列“道统”的历史顺序,表现了其儒学的正统思想。吴澄在儒家经学上的贡献,主要见于他所著的《五经纂言》,这部书“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特别是其中的“三《礼》”研究,实是完成朱熹的未竟之业,将《礼记》重新分类编次,从而使流传千年之久的历来号称难读的《仪礼》得见大概,确为经学史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至于其理学思想,主要以折中朱陆为特色。他说:“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学问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据此可见其对朱陆分歧的基本看法。当学者执经问难时,吴澄往往先令其主一持敬,以“尊德性”,然后令其读书穷理,以“道问学”,其意图在于使学者先反之于心,而后求之五经。其于“天道”“理气”,认为“理”在“气”中,原本不离,“理”是“气”的主宰。而又以为为学之要在于“心”,主张反之吾心,体仁之本,敬为要;用仁之用,孝为首。孩提之童无不爱亲,此“良心发见”之最先者,苟能充之四海皆准。此处的“良心发见”说,多少透露着王阳明心学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与许衡齐名并同列为“元北方两大儒”的是刘因。他终生未仕,隐居乡野,授徒以终。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习经学章句,但不满章句的训诂疏释之学,以为圣人精义绝不在于此。及得赵复所传宋儒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吕祖谦等人的著作,深为折服。以为邵雍至大也;周敦颐至精也;二程至正也;朱熹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遂转向理学,推崇邵雍和朱熹,极力发挥邵雍的“象数学”和“观物”思想。</p><p class="ql-block">至于其理学思想,虽自谓上承朱熹,属于朱学的范畴,但他在服膺程朱理学的同时,并不严守门户,实也杂入陆九渊“反求诸己”“自求本心”的思想。如言“天道”,则把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归于“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理”,认为由“理”而有世界万物和人的生命,由“理”产生伦理纲常。主张将“人欲”化为“天理”,其方法是当求于己,无待于外。其在经学上的贡献是提出“返求六经”及与此相关的“古无经史之分”的见解,以为《诗经》《尚书》《春秋》原本是史,只是后来由圣人删定才变成经典,此种议论实开明清儒家学者论经史关系之先。他一方面看到理学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理学家易患穿凿附会的毛病,即往往脱离经典原义而发空论,故而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肯定汉唐疏释的合理价值,并欲以此来纠正宋儒的空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学家郑玉和许谦</p><p class="ql-block">元朝著名的理学家除上述之外,还有郑玉和许谦。他们都是隐居不仕的儒家学者,思想及学术贡献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郑玉的理学思想与吴澄大体一致,折中朱陆而又有点偏向于朱熹。他以《太极图说》和《西铭》作为学问的本原,以为《太极》之说是“即理以明气”;《西铭》之作是“即气以明理”。天地之大,人物之繁,无出理气的范围,故而二书之言虽约,但天地万物无不在其间,即以理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至于谈到朱陆之间的异同,郑玉认为,两家各有利弊,陆九渊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熹之质笃实,故好邃密。各因其质之所近,故所入之途不同。至于仁义道德等方面,两人似乎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郑玉主张调和朱陆,欲吸收陆九渊的简易之说,以补朱熹后学忽视力行的毛病。他说,朱熹之学是教人为学之常,陆九渊之说是才高独得之妙。前者之流弊是缺少力行的功夫而流于空谈;后者之流弊是有点像佛教谈空说妙,而不能尽致知之功。</p><p class="ql-block">许谦乃朱熹后学,由黄榦传至何基,又传至王柏,而由王柏传金履祥至许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人又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实为宋元之际金华学派的主要成员。何基从学于朱熹及门弟子黄榦,得闻程朱学术之渊源,确守师说,是朱熹的忠实信徒。其宗旨是熟读四书,而四书又以朱熹的注释为主。以为朱熹的注释义理自足,若添入诸家的思想,反而显得“缓散”。王柏与其师不同,好问难,不太盲从,对《尚书》《诗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的解说,多有怀疑,并不认为朱注为不可更易的定本。</p><p class="ql-block">许谦</p><p class="ql-block">至于金履祥,对经史多有研究,也多有心得,毕生训释《尚书》,著有《尚书表注》,搜集旧说,损益折中,成一家之言。他如《大学》《孟子》《论语》等书,也对朱注多有核补。</p><p class="ql-block">至于许谦,则坚持朱熹门户,以为儒学传至朱熹已大体完备。他说,圣人之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人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熹。照他的说法,要理解圣人之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地读四书,故而被视为朱子学的正传。由于他讲学长达四十年,从学者千余人,对于推广和传播朱熹的学术思想功劳甚巨,在当时可与北方的理学大家许衡齐名,故有“南北二许”之称。死后被后世统治者极力褒扬,并被列为理学的正宗。所著《读四书丛说》,以阐发朱熹学术思想为主旨,并用绘图的方式以明其说,在当时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元朝儒学的基本特色,是以程朱理学为基本内容而又有所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实际上是以陆九渊的心学去补充朱熹学术思想的不足。这样一来,元代理学便呈现出调和朱陆的倾向,为此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元代理学虽然没有多少新的思想贡献,但其在理学史、儒学史上的转折意义却值得重视。</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文历史 | 元朝时期顺天张柔幕府推崇张良《素书》大唐燕国公张说张载和张栻程朱理学研究!</p><p class="ql-block">2021-11-21 09:05 发表于云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朝是由兴起于漠北的蒙古族人铁木真所建立。由于他们游牧民族以骑兵立国横扫欧亚的特征统一六十国720民族,从而使他们主要是依靠蒙古骑兵军事征服的办法而建立统一的蒙古大帝国,其文化素养在很多时候较之被其征服者可能显得落后。所以当后来横跨欧亚的帝国土崩瓦解的时候,蒙古人并没有回到先前的文化生活状态,而是不同程度地为其所征服者顺天张柔幕府儒士推崇程朱理学同化。</p><p class="ql-block">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府推进元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程朱理学研究!</p><p class="ql-block">早在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西夏和金国、1218年金国昭毅大将军张柔字德刚出生金国籍贯(1190--1268),他师从真觉禅师邱处机蔡真人教导儒释道堪测九天玄女天书兵法,积德行善为本,敬天爱民救护儒士保护中华文化书籍,追随成吉思汗统一天下,张柔北战南征消灭金国,其第九子张弘范南征贪污腐败奸臣当道残害忠良岳飞的南宋战争平定中原建立元朝大帝国鼎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大元开国元勋顺天军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出资建造军幾重地保州城雪香园万卷楼书院,招贤纳士救护儒士保护中华历史《金实录秘府图书经典》储存资料修续国史贡献!</p><p class="ql-block">我国元朝大帝国是由蒙古族铁木真统一各个部落建立大蒙古国兴起开始于漠北的蒙古族所建立称成吉思汗。由于他们游牧民族枭雄善战尚武勇猛无敌以骑兵立国的特征,从而使他们主要是依靠蒙古骑兵西征横扫欧亚军事征服的办法而建立统一的大蒙古帝国,其文化素养在中华历朝很多时候较之被其征服者可能显得落后。所以当后来忽必烈皇帝治理横跨欧亚的元朝帝国的时候,1227年蒙古汉军顺天府督元帅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他出资建造保州城雪香园万卷楼书院,1232张柔奉旨攻克汴梁时,从刑场救出状元王鄂王槃等五十多位儒士,张柔不贪涂金银财宝,他一无所取,带兵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珍藏为修续国史储存资料,大慈善家张柔招贤纳士管吃管住几十年,1253年张柔把救护五十多位儒仕介绍给忽必烈成立金莲川幕底共同辅助忽必烈推行汉制汉法进行汉化,1260年顺天张柔父子张弘彦、张弘规、张弘道、张弘基、张弘略、张弘范、张弘正、张弘庆、张弘毅等辅助忽必烈登基大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亁元定国号为大元,汉传文化对蒙古族同化。</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僚对蒙古统治者进行汉传儒学的推崇</p><p class="ql-block">早在1218年顺天军张柔追随成吉思汗和蒙哥从欧洲回师东向、征战金国中原的时候,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就注意收纳张柔推荐顺天府招贤纳士五十多位汉族儒士知识分子或已高度汉化了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以为己用成立金莲川幕府,像耶律楚材、张柔联襟元好问、女婿郝经、姚枢、赵复、敬炫、杨惟中、王鄂、王槃等人。蒙古忽必烈通过他们接触了儒学,从而有助于蒙古人的汉化过程。辅助忽必烈建立元朝的时候,顺天张柔幕府儒家学元好问、赵复、姚枢、刘因、许衡、王鄂、王槃、郝经等人大力倡导程朱理学,汉族知识分子的极力宣扬,元朝统治者便顺理成章地进一步推行汉化,适度地尊重儒学。</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本人对儒学大师尊礼有加,除了任命张柔推荐这些儒学大师担任相当重要的职位外,还欣然接受“儒教大尊师”的称号,并真诚地接受儒学知识分子向他传授的儒家“三纲五常”“正心诚意”等治国平天下的道理。</p><p class="ql-block">1313年,张柔孙子张公瑞辅助元仁宗设立科举法,儒学的地位在元朝获得真正的确立,张公瑞即由此开始以中华儒释道三学程朱理学万相唯识,万法唯有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心经义取士,程朱理学正式上升为元朝官方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张公瑞辅助元仁宗设立科举法:</p><p class="ql-block">当然,在皇帝任用汉文化知识分子参与统治的同时,元朝统治者也格外注意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与推广,逐步意识到孔孟之道有利于化民成俗。顺天张柔父子辅助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张柔幕僚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郝经“立学校以育才”的建议,旋即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使贵族子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随后又增设蒙古国子监,以儒家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子弟。1287年,立国子监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生员,初一百二十人,后增至四百人。1313年,元仁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规定中试者可选聘为官。这既增加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仕宦途径,也使得儒家思想在蒙古、色目人中得到进一步传播。</p><p class="ql-block">国子监之外,元朝在顺天府开辟万卷楼书院基础上延续各路府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书院活动也很活跃。书院以讲授儒家思想为中心,或以儒学讲学相标榜。当时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吴澄、金履祥、许衡等都曾在这类书院讲过学。</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诏令张柔第九子张弘范为江东道宣蔚使,镇国上将军拔督南征讨伐贪污腐败奸秦桧贾似道六贼当道南宋,张弘范平定中原统一天下鼎立赫赫战功,张弘范在建康(今南京)建造采石书院,张弘范在南方弘扬程朱理学家出仕元朝,未用者后也大都退隐书院,以讲学为尚。对此,元朝统治者一般不加制止反而予以引导,并由官府委任书院的山长或直讲,从而使书院在传播理学时,也能维护元朝的统治。</p><p class="ql-block">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被大量翻译,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语译本。元文宗时,在大都建奎章阁学士院,以精通汉文化的翰林学士为奎章阁大学士,又设授经郎二员,讲授经学。凡此种种,不仅聚集了人才,而且有助于汉文经史与儒家思想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的传播与影响。</p><p class="ql-block">元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主要表现为对孔孟和宋明理学的崇奉。元成宗即位时,便诏令中外崇奉孔子。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仁宗时,以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说、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许衡从祀孔子庙庭。元文宗时,遣儒臣去曲阜代祀孔子;又诏修孔庙、建颜回庙;1330年,加封孔子父母及诸弟子,如颜子、曾子、子思等,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在孔门弟子七十子之下。</p><p class="ql-block">至于元朝统治者所尊奉的儒学思想,大体说来不外乎是宋朝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是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中设问,而标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如加试《诗经》,则用朱熹的《诗集传》。加试《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实自元朝始。这样一来,程朱理学便开始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思想文化界实际上完成了从经学向理学的重大转折,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p><p class="ql-block">顺天张柔幕僚理学家元好问、赵复、许衡、敬炫、王鄂、王槃、郝经等辅助元朝的重要理学家首推赵复和许衡。</p><p class="ql-block">作为南方的儒士,赵复被元朝所俘。后经姚枢的救护,被张柔护送顺天府至燕京,</p> <p class="ql-block">1313年,元仁宗设立科举法,儒学的地位在元朝获得真正的确立,即由此开始以经义取士,程朱理学正式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p><p class="ql-block">元仁宗设立科举法。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当然,在任用汉文化知识分子参与统治的同时,元朝统治者也格外注意对儒家思想的宣传与推广,逐步意识到孔孟之道有利于化民成俗。忽必烈即位以后,接受姚枢“立学校以育才”的建议,旋即任命许衡为国子祭酒,使贵族子弟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随后又增设蒙古国子监,以儒家文化教育蒙古贵族子弟。1287年,立国子监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弟为生员,初一百二十人,后增至四百人。1313年,元仁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科举考试制度,并规定中试者可选聘为官。这既增加了汉族知识分子的仕宦途径,也使得儒家思想在蒙古、色目人中得到进一步传播。</p><p class="ql-block">国子监之外,元朝在各路府州县普遍设立了学校,书院活动也很活跃。书院以讲授儒家思想为中心,或以儒学讲学相标榜。当时一些著名的理学家如吴澄、金履祥、许衡等都曾在这类书院讲过学。南方的理学家在宋亡之后不愿出仕元朝,也大都退隐书院,以讲学为尚。对此,元朝统治者一般不加制止反而予以引导,并由官府委任书院的山长或直讲,从而使书院在传播理学时,也能维护元朝的统治。</p><p class="ql-block">金履祥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随着儒学在蒙古贵族中的传播,儒学经典开始被大量翻译,像《贞观政要》《资治通鉴》《大学衍义》等,当时都有蒙古语译本。元文宗时,在大都建奎章阁学士院,以精通汉文化的翰林学士为奎章阁大学士,又设授经郎二员,讲授经学。凡此种种,不仅聚集了人才,而且有助于汉文经史与儒家思想在蒙古和色目官员中的传播与影响。</p><p class="ql-block">元朝统治者对儒学的推崇,主要表现为对孔孟和宋明理学的崇奉。元成宗即位时,便诏令中外崇奉孔子。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元仁宗时,以宋儒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及许衡从祀孔子庙庭。元文宗时,遣儒臣去曲阜代祀孔子;又诏修孔庙、建颜回庙;1330年,加封孔子父母及诸弟子,如颜子、曾子、子思等,封孟子为“邹国亚圣公”,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以董仲舒从祀孔庙,位在孔门弟子七十子之下。</p><p class="ql-block">至于元朝统治者所尊奉的儒学思想,大体说来不外乎是宋朝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看,基本是从《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中设问,而标准答案只能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如加试《诗经》,则用朱熹的《诗集传》。加试《周易》,兼用程注及朱注。科举考试明文规定使用朱熹的注释,实自元朝始。这样一来,程朱理学便开始上升到官方学术的地位,思想文化界实际上完成了从经学向理学的重大转折,程朱理学的独尊地位开始确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学家赵复、许衡</p><p class="ql-block">元朝的重要理学家首推赵复和许衡。</p><p class="ql-block">作为南方的儒士,赵复被元朝所俘。后经姚枢的救护,被送至燕京,遂居燕京,讲学于太极书院,后隐居并终老于北方。赵复至燕京,以所学教授学子,从学者百余人。并将所记程朱所著诸经传注,尽录之以付姚枢,解决了南北之间因道路隔绝而不通载籍带来的困难,实际上他是将程朱理学传至北方的第一人。在其之前,蒙古人所接触的儒学只是从亡金儒士那里得到的“章句之学”,而赵复所传基本上是南方最新的学术,即程朱的理学宗旨。</p><p class="ql-block">朱熹的学术思想之所以能被元朝立为官方学术,主要还是因为赵复的传播。至于他本人的思想见解,由于史阙有间,不太明晰,大体是主张简易,以直求文王、孔子之用心;主张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为君子之学,以得圣人之心,以止于王道,而不应孜孜于流俗之事功;以国难家仇,严华夷之辨,隐居不仕,独善其身。</p><p class="ql-block">赵复在元朝的影响颇大,尤其是他将所记程朱的诸经注释交付姚枢后,便使理学的传播有了明晰的线索可寻。姚枢退隐后,将赵复之学传授下来。北方儒士许衡、刘因、郝经等才得以阅读程朱的著作并予以研究。</p><p class="ql-block">至于许衡,实为北方的一大名儒,但其先前所受的儒学教育基本上是金之落第老儒的“句读之学”。后来,他从姚枢处得读程朱遗书,大有所得,遂与姚枢、窦默相讲习。他长期位居国子祭酒,以儒家六艺教授蒙古子弟,这对于保存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汉族文化,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都有积极的意义。另外,他极力劝说元朝的统治者力行汉法,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进程。故而可以说他对元朝儒学的发展,尤其是宋儒的理学传播影响甚大,死后获得了从祀孔庙的殊荣。</p><p class="ql-block">许衡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许衡的学术宗旨大体上是以朱熹之学为依归。他格外重视朱子的《小学》和《四书章句集注》,强调进学的次序和践履力行。在为学方法上,强调“慎思”,以为视之所见,听之所闻,一切都可归为一个思字,“要思无邪”。在理欲问题上,他以为天理就在人的心中,以为直求本心即可得天理,表现出依违于朱陆二人的思想倾向,当然也意味着朱陆的合流或者说是理学的转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学家吴澄、刘因</p><p class="ql-block">在当时,与许衡齐名的大儒有吴澄,人称“南吴北许”。吴澄是江西人,世代业儒,自幼用力于圣贤之学,直承宋代理学的端绪,自以朱熹学术的传承者自居。其学也更加精微,尤其是他的“道统说”,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突出圣贤之传道本于天的思想。他还根据《周易》“元亨利贞”的说法,排列“道统”的历史顺序,表现了其儒学的正统思想。吴澄在儒家经学上的贡献,主要见于他所著的《五经纂言》,这部书“尽破传注穿凿,以发其蕴,条归纪叙,精明简洁,卓然成一家言”。特别是其中的“三《礼》”研究,实是完成朱熹的未竟之业,将《礼记》重新分类编次,从而使流传千年之久的历来号称难读的《仪礼》得见大概,确为经学史的一大贡献。</p><p class="ql-block">吴澄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至于其理学思想,主要以折中朱陆为特色。他说:“朱子于道问学之功居多,而陆子静以尊德性为主。学问不本于德性,则其敝必偏于言语训释之末,故学必以德性为本,庶几得之。”据此可见其对朱陆分歧的基本看法。当学者执经问难时,吴澄往往先令其主一持敬,以“尊德性”,然后令其读书穷理,以“道问学”,其意图在于使学者先反之于心,而后求之五经。其于“天道”“理气”,认为“理”在“气”中,原本不离,“理”是“气”的主宰。而又以为为学之要在于“心”,主张反之吾心,体仁之本,敬为要;用仁之用,孝为首。孩提之童无不爱亲,此“良心发见”之最先者,苟能充之四海皆准。此处的“良心发见”说,多少透露着王阳明心学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与许衡齐名并同列为“元北方两大儒”的是刘因。他终生未仕,隐居乡野,授徒以终。初从国子司业砚弥坚习经学章句,但不满章句的训诂疏释之学,以为圣人精义绝不在于此。及得赵复所传宋儒周敦颐、邵雍、二程、张载、朱熹、吕祖谦等人的著作,深为折服。以为邵雍至大也;周敦颐至精也;二程至正也;朱熹极其大,尽其精,而贯之以正也。遂转向理学,推崇邵雍和朱熹,极力发挥邵雍的“象数学”和“观物”思想。</p><p class="ql-block">刘因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至于其理学思想,虽自谓上承朱熹,属于朱学的范畴,但他在服膺程朱理学的同时,并不严守门户,实也杂入陆九渊“反求诸己”“自求本心”的思想。如言“天道”,则把自然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归于“天地之心”,“天地之心”即“理”,认为由“理”而有世界万物和人的生命,由“理”产生伦理纲常。主张将“人欲”化为“天理”,其方法是当求于己,无待于外。其在经学上的贡献是提出“返求六经”及与此相关的“古无经史之分”的见解,以为《诗经》《尚书》《春秋》原本是史,只是后来由圣人删定才变成经典,此种议论实开明清儒家学者论经史关系之先。他一方面看到理学的思想价值,另一方面也清楚地看到理学家易患穿凿附会的毛病,即往往脱离经典原义而发空论,故而主张读书必先传注而后疏释,疏释而后议论,肯定汉唐疏释的合理价值,并欲以此来纠正宋儒的空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理学家郑玉和许谦</p><p class="ql-block">元朝著名的理学家除上述之外,还有郑玉和许谦。他们都是隐居不仕的儒家学者,思想及学术贡献也不尽相同。</p><p class="ql-block">郑玉的理学思想与吴澄大体一致,折中朱陆而又有点偏向于朱熹。他以《太极图说》和《西铭》作为学问的本原,以为《太极》之说是“即理以明气”;《西铭》之作是“即气以明理”。天地之大,人物之繁,无出理气的范围,故而二书之言虽约,但天地万物无不在其间,即以理气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至于谈到朱陆之间的异同,郑玉认为,两家各有利弊,陆九渊之质高明,故好简易;朱熹之质笃实,故好邃密。各因其质之所近,故所入之途不同。至于仁义道德等方面,两人似乎并无太大的差异。因此,郑玉主张调和朱陆,欲吸收陆九渊的简易之说,以补朱熹后学忽视力行的毛病。他说,朱熹之学是教人为学之常,陆九渊之说是才高独得之妙。前者之流弊是缺少力行的功夫而流于空谈;后者之流弊是有点像佛教谈空说妙,而不能尽致知之功。</p><p class="ql-block">许谦乃朱熹后学,由黄榦传至何基,又传至王柏,而由王柏传金履祥至许谦。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四人又被称为“北山四先生”,实为宋元之际金华学派的主要成员。何基从学于朱熹及门弟子黄榦,得闻程朱学术之渊源,确守师说,是朱熹的忠实信徒。其宗旨是熟读四书,而四书又以朱熹的注释为主。以为朱熹的注释义理自足,若添入诸家的思想,反而显得“缓散”。王柏与其师不同,好问难,不太盲从,对《尚书》《诗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以及朱熹的解说,多有怀疑,并不认为朱注为不可更易的定本。</p><p class="ql-block">许谦画像。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至于金履祥,对经史多有研究,也多有心得,毕生训释《尚书》,著有《尚书表注》,搜集旧说,损益折中,成一家之言。他如《大学》《孟子》《论语》等书,也对朱注多有核补。</p><p class="ql-block">至于许谦,则坚持朱熹门户,以为儒学传至朱熹已大体完备。他说,圣人之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圣人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熹。照他的说法,要理解圣人之心,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地读四书,故而被视为朱子学的正传。由于他讲学长达四十年,从学者千余人,对于推广和传播朱熹的学术思想功劳甚巨,在当时可与北方的理学大家许衡齐名,故有“南北二许”之称。死后被后世统治者极力褒扬,并被列为理学的正宗。所著《读四书丛说》,以阐发朱熹学术思想为主旨,并用绘图的方式以明其说,在当时影响颇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元朝儒学的基本特色,是以程朱理学为基本内容而又有所发展,在发展的同时,实际上是以陆九渊的心学去补充朱熹学术思想的不足。这样一来,元代理学便呈现出调和朱陆的倾向,为此后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会和可能。因此,元代理学虽然没有多少新的思想贡献,但其在理学史、儒学史上的转折意义却值得重视。</p><p class="ql-block">来源 :国家人文历史 作者:马勇</p><p class="ql-block">编辑 :杨国芯 杨凡 审核:杨国芯</p> <p class="ql-block">一场土地流转,老郝家集体改换户籍。</p><p class="ql-block">金国仗着拳脚坚硬,多次强迫宋朝签署割地文件。相比广袤农田和不动产,人口蕴藏的红利更加巨大。</p><p class="ql-block">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物资的流通环节可以抽水。赋税和徭役的标准配置,提升王公贵胄的生活水准。</p><p class="ql-block">群雄逐鹿,问鼎中原,好像就是这么回事。</p><p class="ql-block">老郝握着书卷,走进喧闹嘈杂的办证大厅。</p><p class="ql-block">乡民们呼啦啦围过来,请他推测未来的行情走势。这位学问满腹的老者,低头填完表单后便径直离开。</p><p class="ql-block">两国皇帝达成共识,他们只是被当作谈判的筹码。自己没能力干扰朝局,却可以秉持诗书传家的习性。</p><p class="ql-block">家世业儒,匮徒不仕,教授乡里,为一郡望族。</p><p class="ql-block">老郝在陵川山区办学,不太关心外界的局势变化。他性情恬淡地研究学问,名声在三晋大地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年轻学子们慕名前来,希望得到先生的悉心指点。每次贴出公开课时间表,总会有人半夜跑来占座位。</p><p class="ql-block">一张张稚嫩的脸庞,迫切地想要拨开人生迷雾。</p><p class="ql-block">有位年仅十四岁的少年,丧父之后孤身进山求学,每次听课都会坐在第一排(见秦岭一白.元好问篇)。</p><p class="ql-block">望着精神矍铄的老先生,小元同学的内心无限崇拜。一句句振聋发聩的教诲,萦绕耳边久久未能散去。</p><p class="ql-block">汝学所以为道,非为艺能也,为修身非为禄养也。</p><p class="ql-block">1223年,金国最后一位皇帝登基。</p><p class="ql-block">宋金之间形势逆转,蒙古部落更是开挂般火速崛起。三家斗争策略不断升级,西夏也跑出来刷存在感。</p><p class="ql-block">老郝看不清局势变化,只是隐约觉得天地将会倾覆。盯着刚出生的大胖孙子,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p><p class="ql-block">就叫郝经吧,四书五经的经。</p><p class="ql-block">郝经出生在金国境内,按照主流说法应该算是宋裔。他和黄皮白心的区别,在于始终被汉家文化滋养。</p><p class="ql-block">奶水混合着家传学识,一滴滴灌入郝经的五脏六腑。身心同步的茁壮成长,让读书像吃饭般自然顺畅。</p><p class="ql-block">食物,续命或者强壮身体。</p><p class="ql-block">文化,开启或者升华心智。</p><p class="ql-block">两者结合,必然出类拔萃。</p><p class="ql-block">老郝倾尽毕生所学,常年给自己的亲孙子开小灶。从书本知识到山野奇珍,总会不厌其烦地悉心教导。</p><p class="ql-block">有人看重外界资源,容易忽略内在习惯的重要性。幼儿期塑造的良好方式,经过时间放大会异常强悍。</p><p class="ql-block">我的生命快结束了,你的却才刚刚开始。</p><p class="ql-block">1231年,蒙古三路大军灭金。</p><p class="ql-block">宋朝开会讨论救与不救,冷静分析难以抵挡复仇热情,纷纷怒吼着干死对方再说(见秦岭一白.孟珙篇)。</p><p class="ql-block">蒙宋联军携手围堵金兵,中原大地瞬间燃起冲天血火。老郝家跟着乡民逃难,跑到河南鲁山停住脚步。</p><p class="ql-block">河南是宋朝故地,却是蒙古眼里的跑马场。</p><p class="ql-block">蒙军进城后烧杀抢掠,发现百姓们躲入地窖不出来,直接架起火堆连烤带熏,那副场景宛如人间炼狱。</p><p class="ql-block">地窖的门被大火堵死,浓烟混合焦臭味让人呼吸艰难。此起彼伏的哭泣声中,一个接着一个相继倒下。</p><p class="ql-block">母亲搂着郝经瑟瑟发抖,用衣襟捂住儿子的口鼻。等到外面的嘈噪声散去,再也支撑不住而昏厥过去。</p><p class="ql-block">残活的难民清理尸体,郝经拽着母亲死死不肯撒手。他用土蜂蜜混着草汁,灌进母亲的口中现场施救。</p><p class="ql-block">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p><p class="ql-block">一阵阵剧烈地咳嗽声,母亲竟然逐渐悠悠转醒。旁边的大人看得目瞪口呆,对这位九岁小儿连连称奇。</p><p class="ql-block">郝经跟随父母走出地窖,满城惨状几乎难以直视。血水和焦土洒满残垣断壁,连块下脚的地方都没有。</p><p class="ql-block">时经九岁,人皆异之。</p><p class="ql-block">天下虽大,没有一片立锥之地。</p><p class="ql-block">郝老爹带着全家北漂,前往大蒙古国北京分部讨生活。官宦云集的顺天府,自然不容易受到战火荼毒。</p><p class="ql-block">他捡起祖传教学手艺,靠给几个贵族孩子补课为生。名望不够外加资质不全,始终在贫困线附近挣扎。</p><p class="ql-block">郝经白天出去捡柴火,卖钱换点米粮贴补家用。每到晚上便会翻开书本,阅读习惯已经融入行为意识。</p><p class="ql-block">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p><p class="ql-block">时间是考验心志的利器,读书是改变命运的捷径。两者结合所生成的力量,足够刺破层层包裹的硬壳。</p><p class="ql-block">五年光阴缓缓流逝,有些人身上并没留下多少痕迹。郝经不光长成高大青年,才华名气同步积累释放。</p><p class="ql-block">两位汉家高官听说后,邀请郝经参加文化交流活动。这场跨越阶层的相遇,将他的命运拉升数个层级。</p><p class="ql-block">张柔,攻破金国的名将。</p><p class="ql-block">贾辅,建万卷楼的名儒。</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老家被宋朝割弃。</p><p class="ql-block">他们自己曾在金国任职。</p><p class="ql-block">如今,他们是蒙古官员。</p><p class="ql-block">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p><p class="ql-block">蒙古将士瓜分金国财富,张柔和贾辅运回金国藏书。</p><p class="ql-block">金国对宋朝百般欺凌,让大宋子民们恨得牙根痒。面对融合出的文化高峰,却只能感慨历史轮转无常。</p><p class="ql-block">郝经翻开一本本书籍,嚼烂揉碎滋养着精神思想。读完万卷楼的海量藏书,掩卷之后不禁喟然长叹。</p><p class="ql-block">粲粲一代之典与唐、汉比隆,讵元魏、高齐之得厕其列也。</p><p class="ql-block">张柔向来买书不看书,感觉郝经像是行走的活字典,管吃管住还给开工资,聘请他指导儿子们的学业。</p><p class="ql-block">但凡有点空闲时间,郝经就跑去太极书院进修。理学大师赵复相当器重他,在年终评语栏里大肆表扬。</p><p class="ql-block">江左为学读书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气立于天地之间者,盖亦鲜矣。</p><p class="ql-block">有一次,郝经从太极书院回到张府。远远瞧见大门外站着一位老者,神情激切地跟门房大爷争论什么。</p><p class="ql-block">郝经听到老者想借书,而且是之前跟张柔说好的。他便不顾门房大爷阻拦,将老者带进府中找见老张。</p><p class="ql-block">张柔:《金实录》不能借!</p><p class="ql-block">老者:你上次答应过的!</p><p class="ql-block">张柔:我不知道你要修史啊。</p><p class="ql-block">老者:国亡史兴,己所当任。</p><p class="ql-block">张柔:私修国史,罪可致死。</p><p class="ql-block">老者:我元好问不怕!</p><p class="ql-block">张柔:我怕,行了吧!</p><p class="ql-block">老者:唉...</p><p class="ql-block">元好问临走时,得知郝经的爷爷正是自己的老师,诸般感慨之后说道: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p><p class="ql-block">郝经望着老者的背影,一点一点地被暮色吞噬。万千学识瞬间汇聚神府,滋生出孤独却不孤单的豪气。</p><p class="ql-block">以兴复斯文,道济天下为己任。</p><p class="ql-block">1252年,忽必烈筹建金莲川幕府。</p><p class="ql-block">黄金家族的汉化大师,深刻意识到人才比马刀管用。他征召天下各族精英,汇集到帐下担任储备干部。</p><p class="ql-block">刘秉忠、张文谦、许衡...,一位位大才争相涌入,却因为汉家身份被后世淡化(见秦岭一白.郭守敬篇)。</p><p class="ql-block">30岁的郝经,拿着推荐信前来报道。</p><p class="ql-block">忽必烈亲自进行面试,考题依然是济世安邦等国策。结合时移世易的特性,挖掘出与时俱进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郝经在外面等着叫号,看到好几位面试者当场被剁。理由是剽窃前辈著作,从标题到符号都懒得修改。</p><p class="ql-block">老子叫忽必烈,你们就以为好忽悠啊!</p><p class="ql-block">郝经凝神整理思绪,少时逃难的经历浮上心头,万卷楼和太极书院的论道,融合贯通几十条改良报告。</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听得兴高采烈,条理清晰说明逻辑感强,词句文雅反映学识精深,二者兼备必然属于特级人才。</p><p class="ql-block">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p><p class="ql-block">次年,蒙古三路大军攻宋。</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担任东路统帅,有位谋士提交九种灭宋方案。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召集大家集体开会讨论。</p><p class="ql-block">郝经的名望资历不高,在会场上发言却是相当积极,不但认为灭宋时机未到,还劝告忽必烈赶紧躺平。</p><p class="ql-block">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p><p class="ql-block">彼今未有败亡之衅,我乃空国而出,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凋弊于外。经见其危,未见其利也。</p><p class="ql-block">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控制诸道,结盟饬备,以待西师。</p><p class="ql-block">上应天心,下系人望,顺时而动,宋不足图也。</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陷入沉思,原以为郝经只是个年轻书生,没想到军事方面见解不凡,关键每句话还都踩在点上。</p><p class="ql-block">郝经看见忽必烈犹豫,直接拿出修德宣传方案。七大对策总共接近八千字,彻底打消领导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进七道议,七千余言。</p><p class="ql-block">杨惟中担任宣抚史,郝经作为二把手予以配合。俩人带着文工团搞路演,向宋人宣传蒙古的落户政策。</p><p class="ql-block">老杨内心是拒绝的,跑到边关唱歌跳舞太拉跨。他胡乱编几段工作报告,准备溜回汴京老家带薪休假。</p><p class="ql-block">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附。</p><p class="ql-block">惟中欲私还汴,经曰:我与公同受命南征,不闻受命还汴也。</p><p class="ql-block">经率麾下扬旌而南,惟中惧谢,乃与经俱行。</p><p class="ql-block">杨惟中德高望重,或许只是真的老了。</p><p class="ql-block">一切正如郝经预料,西路大军进展不顺。</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暗自庆幸,没有采用狗头军师的灭宋建议。对于同样事情的不同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p><p class="ql-block">领导做到一定层级,从解决问题上升到筛选方案。层层叠加积累出来的缝隙,或许会汇聚成倾覆的阴沟。</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读着郝经的《东师议》,洋洋洒洒数千字却行文有序,愈发觉得郝经的认知可以帮自己消除缝隙。</p><p class="ql-block">1259年,蒙古再次出兵攻宋。</p><p class="ql-block">蒙哥汗亲率西路大军,一路攻占四川大部分地区。忽必烈被指派出兵鄂州,只能对郝经的劝阻置之不理。</p><p class="ql-block">老大在前面冲锋陷阵,小弟怎能站在后面分析利害。蒙军浩浩荡荡压向南宋,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姿态。</p><p class="ql-block">征服西亚的蒙哥,暴毙在合州钓鱼城下。</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死磕鄂州城,像是一头被血火唤醒的猛兽,储备干部们拼命拽着他:你哥挂了,赶紧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眼睁睁看着即将破城,无数蒙军尸体填满壕沟,忽必烈心有不甘地说道: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p><p class="ql-block">郝经的文思如泉涌,尽力将文案控制在千字以内。忽必烈读完开篇第一段,顿时有种澄明之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名声很大,在贵族圈里的口碑较差。</p><p class="ql-block">由于钦慕汉家文化,蒙古守旧派认为他犯了路线错误。新任大汗备选名单中,阿里不哥的票数遥遥领先。</p><p class="ql-block">阿里是最小的弟弟,常年驻守大蒙古国的首都,加上“幼子守灶”的传统,很多人都想让他来继承汗位。</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矛盾,正是源于汉化政策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忽必烈站在鄂州城下,生死决战却在千里以外的老家。宋朝总指挥听说此事,派人走进蒙军大营搞慰问。</p><p class="ql-block">贾似道劝他回家奔丧,储备干部们希望他抢夺汗位。残阳如血洒满蒙宋战场,让一代雄主顿时心生寂寥。</p><p class="ql-block">汗位必须抢!到手的战利品也不能丢!</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问宋朝索要经费,贾似道连忙送来巨额财宝,陪着笑脸欢送蒙军离鄂,转身就向宋理宗大肆邀功。</p><p class="ql-block">老贾隐瞒私自议和事件,对天价开销完全闭口不提,声称是自己指挥有方,还要力保大宋王朝万世无疆。</p><p class="ql-block">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p><p class="ql-block">宋理宗夹在层层缝隙中,升任贾似道为少师兼卫国公。让文武百官排列整齐,欢迎老贾的队伍胜利凯旋。</p><p class="ql-block">贾似道觉得不够过瘾,指示御用文人编写《福华编》。书中的老贾上天入地,动不动飞进战场手撕蒙军。</p><p class="ql-block">这场儿戏的代价,最终却要由郝经承担。</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抢来汗位,大蒙古国走向分裂。</p><p class="ql-block">阿里不哥不服四哥,开展轰轰烈烈的内战活动。忽必烈深知攘外必先安内,天天祈祷宋朝不要趁机添乱。</p><p class="ql-block">为了表达和谈诚意,郝经被派往宋朝进行国事访问。翰林院学士佩金虎符,文武兼备足以完成这项任务。</p><p class="ql-block">朋友劝他不要南下,随便找个理由加以推辞。郝经仰望万里苍穹,喟然长叹道:</p><p class="ql-block">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p><p class="ql-block">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p><p class="ql-block">临行前夕,忽必烈召见郝经,询问道:朕初即位,庶事草创,卿当远行,凡可辅朕者,亟以闻。</p><p class="ql-block">郝经拿出写好的报告,呈交给内忧外困的新皇帝。十六项急需改良的政事,按照难易程度清晰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读得很认真,</p> <p class="ql-block">忽必烈亲自进行面试,考题依然是济世安邦等国策。结合时移世易的特性,挖掘出与时俱进的闪光点。</p><p class="ql-block">郝经在外面等着叫号,看到好几位面试者当场被剁。理由是剽窃前辈著作,从标题到符号都懒得修改。</p><p class="ql-block">老子叫忽必烈,你们就以为好忽悠啊!</p><p class="ql-block">郝经凝神整理思绪,少时逃难的经历浮上心头,万卷楼和太极书院的论道,融合贯通几十条改良报告。</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听得兴高采烈,条理清晰说明逻辑感强,词句文雅反映学识精深,二者兼备必然属于特级人才。</p><p class="ql-block">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p><p class="ql-block">次年,蒙古三路大军攻宋。</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担任东路统帅,有位谋士提交九种灭宋方案。他左思右想拿不定主意,召集大家集体开会讨论。</p><p class="ql-block">郝经的名望资历不高,在会场上发言却是相当积极,不但认为灭宋时机未到,还劝告忽必烈赶紧躺平。</p><p class="ql-block">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p><p class="ql-block">彼今未有败亡之衅,我乃空国而出,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凋弊于外。经见其危,未见其利也。</p><p class="ql-block">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控制诸道,结盟饬备,以待西师。</p><p class="ql-block">上应天心,下系人望,顺时而动,宋不足图也。</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陷入沉思,原以为郝经只是个年轻书生,没想到军事方面见解不凡,关键每句话还都踩在点上。</p><p class="ql-block">郝经看见忽必烈犹豫,直接拿出修德宣传方案。七大对策总共接近八千字,彻底打消领导的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进七道议,七千余言。</p><p class="ql-block">杨惟中担任宣抚史,郝经作为二把手予以配合。俩人带着文工团搞路演,向宋人宣传蒙古的落户政策。</p><p class="ql-block">老杨内心是拒绝的,跑到边关唱歌跳舞太拉跨。他胡乱编几段工作报告,准备溜回汴京老家带薪休假。</p><p class="ql-block">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附。</p><p class="ql-block">惟中欲私还汴,经曰:我与公同受命南征,不闻受命还汴也。</p><p class="ql-block">经率麾下扬旌而南,惟中惧谢,乃与经俱行。</p><p class="ql-block">杨惟中德高望重,或许只是真的老了。</p><p class="ql-block">一切正如郝经预料,西路大军进展不顺。</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暗自庆幸,没有采用狗头军师的灭宋建议。对于同样事情的不同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异。</p><p class="ql-block">领导做到一定层级,从解决问题上升到筛选方案。层层叠加积累出来的缝隙,或许会汇聚成倾覆的阴沟。</p><p class="ql-block">忽必烈读着郝经的《东师议》,洋洋洒洒数千字却行文有序,愈发觉得郝经的认知可以帮自己消除缝隙。</p><p class="ql-block">1259年,蒙古再次出兵攻宋。</p><p class="ql-block">蒙哥汗亲率西路大军,一路攻占四川大部分地区。忽必烈被指派出兵鄂州,只能对郝经的劝阻置之不理。</p><p class="ql-block">老大在前面冲锋陷阵,小弟怎能站在后面分析利害。蒙军浩浩荡荡压向南宋,摆出一副不死不休的姿态。</p><p class="ql-block">征服西亚的蒙哥,暴毙在合州钓鱼城下。</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死磕鄂州城,像是一头被血火唤醒的猛兽,储备干部们拼命拽着他:你哥挂了,赶紧回家看看!</p><p class="ql-block">眼睁睁看着即将破城,无数蒙军尸体填满壕沟,忽必烈心有不甘地说道: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p><p class="ql-block">郝经的文思如泉涌,尽力将文案控制在千字以内。忽必烈读完开篇第一段,顿时有种澄明之境的感觉。</p><p class="ql-block">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名声很大,在贵族圈里的口碑较差。</p><p class="ql-block">由于钦慕汉家文化,蒙古守旧派认为他犯了路线错误。新任大汗备选名单中,阿里不哥的票数遥遥领先。</p><p class="ql-block">阿里是最小的弟弟,常年驻守大蒙古国的首都,加上“幼子守灶”的传统,很多人都想让他来继承汗位。</p><p class="ql-block">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的矛盾,正是源于汉化政策的态度。</p><p class="ql-block">忽必烈站在鄂州城下,生死决战却在千里以外的老家。宋朝总指挥听说此事,派人走进蒙军大营搞慰问。</p><p class="ql-block">贾似道劝他回家奔丧,储备干部们希望他抢夺汗位。残阳如血洒满蒙宋战场,让一代雄主顿时心生寂寥。</p><p class="ql-block">汗位必须抢!到手的战利品也不能丢!</p><p class="ql-block">忽必烈问宋朝索要经费,贾似道连忙送来巨额财宝,陪着笑脸欢送蒙军离鄂,转身就向宋理宗大肆邀功。</p><p class="ql-block">老贾隐瞒私自议和事件,对天价开销完全闭口不提,声称是自己指挥有方,还要力保大宋王朝万世无疆。</p><p class="ql-block">诸路大捷,鄂围始解,汇汉肃清。宗社危而复安,实万世无疆之福。</p><p class="ql-block">宋理宗夹在层层缝隙中,升任贾似道为少师兼卫国公。让文武百官排列整齐,欢迎老贾的队伍胜利凯旋。</p><p class="ql-block">贾似道觉得不够过瘾,指示御用文人编写《福华编》。书中的老贾上天入地,动不动飞进战场手撕蒙军。</p><p class="ql-block">这场儿戏的代价,最终却要由郝经承担。</p><p class="ql-block">忽必烈抢来汗位,大蒙古国走向分裂。</p><p class="ql-block">阿里不哥不服四哥,开展轰轰烈烈的内战活动。忽必烈深知攘外必先安内,天天祈祷宋朝不要趁机添乱。</p><p class="ql-block">为了表达和谈诚意,郝经被派往宋朝进行国事访问。翰林院学士佩金虎符,文武兼备足以完成这项任务。</p><p class="ql-block">朋友劝他不要南下,随便找个理由加以推辞。郝经仰望万里苍穹,喟然长叹道:</p><p class="ql-block">自南北构难,江淮遗黎,弱者被俘略,壮者死原野,兵连祸结,斯亦久矣。</p><p class="ql-block">圣上一视同仁,务通两国之好,虽以微躯蹈不测之渊,苟能弭兵靖乱,活百万生灵于锋镝之下,吾学为有用矣。</p><p class="ql-block">临行前夕,忽必烈召见郝经,询问道:朕初即位,庶事草创,卿当远行,凡可辅朕者,亟以闻。</p><p class="ql-block">郝经拿出写好的报告,呈交给内忧外困的新皇帝。十六项急需改良的政事,按照难易程度清晰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读得很认真,忽然好像想起某件待办事项,他通知边关将领管好士卒,不要在访问期间爆发冲突。</p><p class="ql-block">蒙古使团缓缓南下,沿途所见大多是流离失所。郝经望着荒芜草场和农田,感慨群雄逐鹿的豪气与无奈。</p><p class="ql-block">这一年,郝经只有39岁。</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器重郝经,是觉得他才堪大用。</p><p class="ql-block">王文统作为金国宋裔,同样在蒙古担任高级职务。看见皇帝和郝经谈笑风生,经常情不自禁的眼圈泛红。</p><p class="ql-block">他也很想站在那个位置,或许时运和才华略欠火候。疯狂嫉妒盖过理性分析,正当竞争会变成插眼掏裆。</p><p class="ql-block">这一次,老王要让郝经有去无回。</p><p class="ql-block">王文统私下联络李璮,让女婿带兵在边境线上干仗,不光给兄弟们增加收入,还可以激怒宋朝杀掉郝经。</p><p class="ql-block">一箭双雕的完美计策,以老王的水平明显驾驭不了。原本为郝经定制的大坑,结果让自己直挺挺躺进去。</p><p class="ql-block">李璮向来拥兵自重,却不愿意给老丈人背黑锅。他写信劝告郝经调头回家,郝经汇报朝廷之后执意南下。</p><p class="ql-block">经至济南,璮以书止经,经以璮书闻于朝而行。</p><p class="ql-block">宋朝守将刚刚打退蒙军,就收到郝经开门和谈的书信。他们觉得其中有诈,上报给英明神武的大宋宰相。</p><p class="ql-block">贾似道正在泡功夫茶,得知蒙古要来访问顿时慌了神。如果郝经见到宋理宗,鄂州那点破事肯定被曝光。</p><p class="ql-block">无论王文统出不出手,贾宰相都会想尽办法拦截郝经。李璮后来反叛蒙古,老王因为通信记录而被诛杀。</p><p class="ql-block">水平不行,最好不要弯道超车。</p><p class="ql-block">真州招待所,全天候严密监视。</p><p class="ql-block">蒙古使团被集体隔离,稍微靠近大门就遭到厉声呵斥。郝经只能不断写信,要求当面给宋朝皇帝作报告。</p><p class="ql-block">信件被贾似道扣留,变成火盆里的一堆堆灰烬,郝经长叹道:愿附鲁连之义,排难解纷。岂知唐俭之徒,款兵误国。</p><p class="ql-block">杀不能杀,放也不敢放,那就继续扣押吧!</p><p class="ql-block">贾似道总觉得不放心,三天两头派人前来拉拢郝经。他以为只要钱财给到位,粪坑的石头都会有人说香。</p><p class="ql-block">郝经内心无比复杂,他们是同族却属于不同阵营。宋朝高位的此般作风,恐怕像宰相的蛐蛐活不了多久。</p><p class="ql-block">驿吏棘垣钥户,昼夜守逻,欲以动经,经不屈。</p><p class="ql-block">时间一天天的流逝,扣押生活越来越逼仄而焦灼。郝经约束部下的行为举止,不能辱没蒙古的国际形象。</p><p class="ql-block">有些人开始想家,有些人逐渐变得狂躁易怒。郝经听见使团成员的抱怨声,温情宽慰之后继续强化信念。</p><p class="ql-block">向受命不进,我之罪也。</p><p class="ql-block">一入宋境,死生进退,听其在彼,我终不能屈身辱命。</p><p class="ql-block">汝等不幸,宜忍以待之,我观宋祚将不久矣。</p><p class="ql-block">夜深人静,郝经也会暗自怀疑:皇帝,是不是将我遗忘了?</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征讨阿里不哥,这场内战足足打了四年之久。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三十年后才承认元朝是宗主。</p><p class="ql-block">一代雄主的地位有多高,承受失去的代价就有多大。掺杂过多私人情感,定然无力扛起九五至尊的牌匾。</p><p class="ql-block">宋朝没有趁机添乱,是元世祖最想要的结果。</p><p class="ql-block">居七年,从者怒斗,死者数人。</p><p class="ql-block">双发爆发肢体冲突,数位蒙古使团成员被打死。郝经和剩余的六位部下,被转移到新的安置点继续扣押。</p><p class="ql-block">每天望着日升月落,不知道能不能活着离开宋朝。迸发出向死而生的念头,郝经反倒逐渐变得心如止水。</p><p class="ql-block">人静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p><p class="ql-block">一生阅读的海量典籍,万卷楼和太极书院的畅然论道。剥离政务谋略的应用,露出至真至纯的学识见解。</p><p class="ql-block">郝经要来笔墨宣纸,感觉跟金国和蒙古的并无差别。脑海中汩汩渗出的才情,冲破院门弥漫至悠悠寰宇。</p><p class="ql-block">《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p><p class="ql-block">《太极演》、《原古录》</p><p class="ql-block">《通鉴书法》、《玉衡贞观》</p><p class="ql-block">书及文集,凡数百卷。</p><p class="ql-block">其文丰蔚豪宕,善议论,诗多奇崛。</p><p class="ql-block">案头堆放着百卷文集,周身内外散发出平和从容。郝经不断地蜕变升华,让众人感受到强大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残活的部下心神渐安,好像打开真正接近自由的大门。原本用来扣押的小院,颠倒过来竟然是扫盲夜校。</p><p class="ql-block">拘宋十六年,从者皆通于学。</p><p class="ql-block">1274年,元世祖南下攻宋。</p><p class="ql-block">郝经十六年杳无音讯,正是兴师问罪的绝佳借口。礼部尚书带着郝经的弟弟,直奔临安向宋度宗要说法。</p><p class="ql-block">面对元朝的气势汹汹,宋朝当即表态归还蒙古使团。赔礼道歉已经完全没用,大元皇帝要的是半壁江山。</p><p class="ql-block">贾似道之谋既泄,寻亦窜死。</p><p class="ql-block">郝经躺在真州招待所,饮食起居需要部下来照料。他可以疏通精神上的郁结,却承受不住身体上的衰败。</p><p class="ql-block">如果再被扣押三年,就能打破苏武创造的历史记录。一千多年前的汉朝使团,生存条件比郝经更加艰苦。</p><p class="ql-block">一位北上,被匈奴扣押十九年。</p><p class="ql-block">一位南下,被宋朝扣押十六年。</p><p class="ql-block">前者的阵营不同,种族不同。</p><p class="ql-block">后者的阵营不同,种族相同。</p><p class="ql-block">然而,他俩才是同一种人。</p><p class="ql-block">(见秦岭一白.苏武篇)</p><p class="ql-block">郝经想起鸿雁传书,汉朝为要回苏武还得编瞎话。自己滞留宋朝这么多年,会不会有人来为自己编瞎话。</p><p class="ql-block">一轮明月悬挂天际,皎洁光亮透过窗户洒在床沿上。郝经轻轻抚摸那片月光,若有所思般低头沉吟道:</p><p class="ql-block">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p><p class="ql-block">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p><p class="ql-block">1275年,郝经踏上回家之路。</p><p class="ql-block">十六年风云变幻,元世祖已经打造出一个超级帝国。从国家名称到迁址新都,让郝经觉得熟悉而又陌生。</p><p class="ql-block">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元朝国力俨然达到一个新高度。郝经完美错过筹建阶段,却依然被激发出暮年豪情。</p><p class="ql-block">百战归来力不任,消磨神骏老骎骎。</p><p class="ql-block">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p><p class="ql-block">岁月淹延官路杳,风尘荏苒塞垣深。</p><p class="ql-block">短歌声断银壶缺,常记当年烈士吟。</p><p class="ql-block">元世祖召见郝经,咨询政事之后送来大量封赏。钱财对郝经来说没多大用,他的身体无力承载过多活动。</p><p class="ql-block">秦岭一白带着土蜂蜜来访,郝经疲惫的双眼中闪过些许亮色,他曾在陵川大山见过爷爷养的几箱木桶蜂。</p><p class="ql-block">一白:尝尝?</p><p class="ql-block">郝经:尝尝!</p><p class="ql-block">一白:你用蜂蜜救过母亲?</p><p class="ql-block">郝经:你怎么知道的。</p><p class="ql-block">一白:正史记载的啊。</p><p class="ql-block">郝经:哈哈,现在还有人用吗?</p><p class="ql-block">一白:没了,几乎都改养活框。</p><p class="ql-block">郝经:哦,时移世易嘛。</p><p class="ql-block">一白:你的著作和名气也...</p><p class="ql-block">郝经:来来来,干了这碗蜜水。</p><p class="ql-block">同年,郝经病逝元大都,终年五十三岁,谥号文忠。</p><p class="ql-block">四年后,张弘范统领元朝水军抵达崖山。他的船上扣押着宋朝右丞相,手里拿着对方写的《过零丁洋》。</p><p class="ql-block">张弘范读罢感慨万千,派人将他请到船头观战,部将忍不住提醒道:敌国丞相,居心叵测,不可亲近。</p><p class="ql-block">张弘范摆了摆手,他很敬重眼前这位男人,只有让对方亲眼见证南宋覆灭,才有可能摧毁信念继而招降。</p><p class="ql-block">崖海漂起十万浮尸,汹涌波涛掀起冲天血浪。文天祥蹲在甲板上抱头痛哭,悲愤之情化作一首绝命长诗。</p><p class="ql-block">北兵去家八千里,椎牛酾酒人人喜。</p><p class="ql-block">惟有孤臣雨泪垂,冥冥不敢向人啼。</p><p class="ql-block">六龙杳霭知何处,大海茫茫隔烟雾。</p><p class="ql-block">我欲借剑斩佞臣,黄金横带为何人。</p><p class="ql-block">张弘范是张柔的儿子,也是郝经的学生</p> <p class="ql-block">历史学家元好问撰张柔《顺天府营造记》永载保定史册的“宣传委员”</p><p class="ql-block">2016-06-06 09:36</p><p class="ql-block">元好问撰张柔出资建造《顺天府营造记》永载保定史册,张柔原始祖轩辕黄帝五子精通星术夜观天象流星穿越弧星启迪发明弓箭战胜嗤尤统一华夏立功赐姓张名挥公封地墓葬清河,第八十世大汉留侯张良后代张浩子张宇、张悦后裔张柔传承张载程朱理学三界唯识万法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王圣立觉学、为万世开太平、1218年张柔追随成吉思汗北战南征推进五十多民族团结融合四海一家大一统,鼎立赫赫战功。</p><p class="ql-block">公元1227年的春天,大元开国元勋汝南忠武王蔡国公镇国上将军拔督顺天府都元帅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他出资规划建造保州城。</p><p class="ql-block">张柔出生金国籍贯(1190—1268年),字德刚,金朝明昌元年,出生在定兴县河内村的一个地主家庭里。他自小慷慨重义,行侠仗义除暴安良,以英雄豪侠著称,张柔聚集范阳张氏家族乡曲成立顺天张家军武装自保,迁居在北岳太行山西山东流寨聚族而居。当时北方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大军逐渐兴起并强大起来,他帅领蒙古军的铁骑部队西征统一六十国720民族,他为父复仇南征金国,多次南下攻打金朝。完颜氏自知无力抵挡蒙古人的雄兵健马,于1214年,金帝弃国捐城将国都由中都(现在的北京市)南迁汴京(现在的河南开封)自顾南逃汴梁。</p><p class="ql-block"> 金朝宫廷贵族节节败逃汴梁,无奈之下,广大人民百姓纷纷起来反抗金朝的腐朽统治,抵御蒙古兵的野蛮侵略。一些地主豪强也组织武装起来,聚众结寨,以图自保。豪侠义士张柔也开始招兵买马选练壮士,结队自卫,实力不断壮大;后来张柔被金朝看中,出任定兴令,青沧州防御使,后来官至中都留守经略使左都监行元帅府事,骠骑将军,昭毅大将军,永定军结度使。永兴二年(1218年),成吉思汗再次进攻金朝,蒙古骑兵直取紫荆关,张柔率兵迎战于狼牙岭,没想到马失前蹄被俘,成吉思汗还其旧职,张柔投降蒙古军,做了蒙古军的将领。</p><p class="ql-block"> 归顺后的张柔做了蒙古军的前驱镇国上将军拔督,他作战神勇,性格刚毅,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短短时间里,就拿下了雄州、易皱、安州、保州,然后驻兵满城,作为一个地方将领实力派,张柔在满城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以此立足。后因张柔的战功卓著,管辖领地广阔,蒙古太祖二十年,成吉思汗授张柔为任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随着政治、军事地位的提高,张柔感到满城临近西山,地区狭小,又位置偏僻,对加强东部、南部广大地区的统治和进一步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很不方便;而东面的保州城,地处平原,又为南北要塞,战略地位显然要比满城重要得多。</p><p class="ql-block"> 公元1227年的春天,张柔移镇保州,走进顺天军这座荒芜之城。他看好这块风水宝地,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开始了对保州城的重建和复兴工作。由于工程浩大,张柔出资费时长达数十年之久,动用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参加施工劳动的人,除了他的军队、当地的民夫工匠之外,张柔还有大批从南方俘虏来的工匠艺人,张柔从刑场救出状元王鄂等五十多位儒士许多知识分子,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张柔不贪涂金银财宝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珍藏为修续国史储存资料,大慈善家张柔管吃管住安置善用为顺天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策划。张柔聘请岳父营造工程专家毛正卿作了保州城重建工程的总设计师,处理最多,功劳最大。元朝著名历史学文学家、史学家元好问撰写张柔《顺天府营建记》和文学家郝经写的《临猗亭记略》中都记载了重建后的保州城,规模空前,气势宏大,幽美宜人。</p><p class="ql-block"> 张柔营造主要建筑包括:城垣四周,建筑了高大厚实的城墙,以为全城“完保屏障”。张柔在城内建造了总督都元帅宫署和张柔及其部将的私人宅邸,张柔为四位夫人还建有四座园林——李氏夫人居住寿春园(东)、毛氏夫人居住种香园(西)、马氏夫人居住雪香园(南今古莲花池)、靖氏夫人居住芳润园(北)。其中种香园是长肉的私人花园,马氏夫人育二子张弘略和张弘范居住雪香园(现在的莲池公园)所有园内都是亭、台、楼、阁、林、泉相映,碧波荡漾,鱼泳虾戏,芙蓉竞放、鸟语花香。此外,张柔还兴建寺院十五座,道观十一座,老子孔子庙,祠堂和众多的寺庙道观。城外则建有东西南北四关,盖了大量民舍,供民户居住。</p><p class="ql-block"> 特别重要的是张柔重建中的引水人城一项,特色鲜明,造福无穷。重建以前,居民以井水咸苦不能饮食叫苦不迭深感为患。张柔堪测开凿满城东面的鸡距泉和一亩泉入城,甘甜可口,适于饮用。经过前期地势勘察,然后开挖新渠,把二泉之水引入西城,再绕经东城分为两支,后“双流交贯,由小北门而出”。由于水量充足,整个水埔占了城中十分之四的地面。这不仅解决了居民的吃水问题,而且为城市绿化、美化带来了无限生机。</p><p class="ql-block"> 人们栽种树木、种植花草,挖湖建塘,种荷养鱼。著名的湖塘有南湖、北潭、西溪、柳塘、云锦口,一到夏秋之交,荷芰如绣,绽彩斗艳,整个保定城是“渊绵舒徐,青绿弥望”呈现出一片江南之胜景,美色宜人。又在四周郊野,“引蒲水为稻田”植桑种枣,发展蚕桑果木。还采取了诵商惠公改革,振兴商业。于是破败荒芜的旧保定,成为了齐鲁之富,燕南一大都会。为元明清三朝、长达三百年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这都是张柔的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 定兴人张柔最为后世乐道的事迹有二:一是攻陷金国都城,“于金帛一无所求,独人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后来全部献出,成为元朝编修《金史》的重要资料。他四处访求耆德之人以及燕赵故族五十余家,护卫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一是“以满城狭隘,徙治保州“保自兵大余;—荒废者十五年,盗出没其间”,“张柔为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不二三年间,遂熙熙然,有太平州府气象”。</p><p class="ql-block"> 戎马一生的张柔作为保州城复兴的总设计师,又是这座为战事而生的城池的宿将。公元1239年,张柔顺天军改为顺天路。1241年,“升张柔保州为顺天府,赐御衣数袭,名马二,尚厩马百”。1250年秋天,和张柔联襟同岁的元朝著名文人元好问,在他60岁那年来到焕然一新的保州城,将所见所闻,洋洋洒洒,写就《顺天府营建记》。(文静)</p><p class="ql-block">翻开各种版本的介绍保定历史文化的书籍,只要有略微详细的关于700多年前张柔为推进蒙古汉化,他出资建造保州(今保定)的内容,就会出现历史学家元好问的名字。这位被称为“一代文宗”的金元时期文坛领军人物元好问,为当年重建的保州城写下真实而生动的张柔《顺天府营建记》,永载保定史册。</p><p class="ql-block">元好问被尊为“一代文宗” 晚年曾到保定</p><p class="ql-block">张柔联襟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p><p class="ql-block">金元乱世,文人不是清高不仕就是平庸碌碌,所以诗词不成气韵,一贯湮没在浩浩的水烟里。此时独出了个元好问,就像明朝那样灰暗的年代里,却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唐寅,是老天爷的补偿。 </p><p class="ql-block">元裕之是一个才气品德俱高扬的人。他是当时的文坛泰斗,多才多艺,论起来,比唐宋时的大多人都要出色。除了长于诗文、治政有声之外,他还深于历算、医药、书法、书画鉴赏、佛道哲理等学问;他的朋友遍及当时的三教九流,上至名公巨卿、藩王权臣,下有一般的画师、隐士、医师、士人,乃至僧道、农夫等,据有人考证,其有文字可据者达500余人。所以他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还是金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先后编成了史料价值极高的《中州集》和《壬辰杂编》。他的《论诗绝句》30首,在文学批评史上很有地位。他学问深邃,著述宏富,援引后进,为官清正,不愧为金元大家,即使至明清,堪与他比肩伯仲者也难得罕有。</p><p class="ql-block">元好问晚年曾流寓于多处,其中在保州(今保定),与王鹗、郝经聚于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门下。金正大四年、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张柔在废墟上重建保州城,元好问为此写下一篇《顺天府营建记》。</p><p class="ql-block">珍贵的保定营建史料《顺天府营建记》</p><p class="ql-block">由于《顺天府营建记》全文较长,距今年代久远,且其中涉及的许多保定当年的建筑和地名,在此后的历史变迁中几经变更,甚至已不存,所以记者特别采访了我市地名文化专家郝毅生,请他为我们解读《顺天府营建记》所记录下的那一次保定重建。</p><p class="ql-block">郝毅生介绍说,保定城垣的营建经历宋、金、元、明、清五个朝代和中华民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其间宋代始建,元代又先毁后建,才奠定了今天保定旧城的基础。而保定的街巷起始于元朝,发展于明时,形成于清朝和民国时期。城垣的建筑,城内街道胡同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从元代张柔重建开始的。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详细地记述了保州重建后的情况,是保定早期城市面貌的真实写照,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保州重建后的特色、规模、布局等。为我们保定留下了珍贵的营建史料,对后世了解保定建城非常有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重建保州城有这样几个特点。</p><p class="ql-block">立足实际,全面规划。“画市井,定民居,置官衙”,“度地为势”,特别重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城的西南部,因地势关系,邻水凸出,使城的形态成靴子形。全城中心是北为衙,南为宅。东西大街贯通,南北大街错开一定距离,形成丁字街。</p><p class="ql-block">城市规模气魄宏伟,增强了城市功能。全城官、民居住坊里的规模,统一规划,分鸡泉、吴泽、懋迁、归厚、循理、迁善、由义、富民、归义、兴文10坊(“坊”是由街道分割成的一块块的居民区。到了民国初年,“坊”不过是街道行政区的名称)。在城中修复、新建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和神祠。</p><p class="ql-block">街巷依托城市,是有了城市后才出现的。重建后,城垣四面由四座城门分别对着东西南北大街。在纵横主干道的大街两侧,通过门向相同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三合院的房屋连接形成一条条宽窄不同的胡同,供车马行人出入方便,并成了连接住所与交织的主干道间的脉络。正是这一条条胡同与小街填塞才组成了坊,一片片的坊就成了城内的居民区。不论是元代土城,还是明清时期的砖城,这种网络格局数百年没有多大改变。</p><p class="ql-block">保定收高徒师徒博览万卷楼藏书</p><p class="ql-block">张柔和他的副帅贾辅“二家藏书皆万卷”,这使得元好问有机会在保定博览群书。这里又将提到保定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万卷楼。</p><p class="ql-block">保定市方志学家、原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尤文远介绍说:“万卷楼建于蒙古太宗八年(1236),是由张柔副帅贾辅建造。贾辅随张柔南下攻金,攻取河南、淮南,尽搜豫、淮书籍数以万计,运往保州。贾辅在其府第,现在的莲池北岸,建万卷楼储书。名人郝经应贾辅之邀经常居住在万卷楼旁,以阅读万卷楼藏书成为著名学者,并拜元好问为师。而元好问早年正是师从郝经的祖父名儒郝天挺。元好问和郝经在这一时期相聚在保州,同是张柔府上的名士,又成为亲密师徒。他们在保州遍游名胜古迹,吊古凭今。元好问写下《北岳》、《与同年敬鼎臣宿顺天天宁僧舍》等诗,《顺天府营建记》记录规模宏大的保州城重建;郝经则写下《临漪亭记略》、《万卷楼》记等大量诗文。师徒二人为保定留下了珍贵的史料。”</p><p class="ql-block">那一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因战乱外逃,张柔就招贤纳士,用为府中幕僚,帮助他运筹策划。在其周围聚集了包括元好问、郝经、王鹗等在内的一批名士。元好问因极高的才气而为张柔赏识,二人还沾亲,成为至友。万卷楼珍藏群书,元好问借以其中丰富的藏书,著成金诗总集《中州集》和金词总集《中州乐府》,为金代保存了可贵的文化资料。蒙古定宗后二年(1250)出版时还受到贾辅的帮助。</p><p class="ql-block">公元1257年,元好问卒于河北获鹿。在他去世后,郝经为恩师写下感情深挚的《祭遗山先生文》:“……渡南河而为名公,入京师而为名卿。张洞庭之天音,引岐山之凤鸣。方雷厉以风飞,掞鸿章而振缨。挫万象于笔端,倒河汉而一倾……”</p> <p class="ql-block">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张建业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镰先生为该书所作之序,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校勘大元开国元勋顺天军张柔十二子张弘略张弘范等师从郝經集箋注》前言</p><p class="ql-block">《郝經集校勘箋注》即將出版,在歷經十多年的整理編撰過程中,常常陷入對郝經的思考,頗多感受,不訴不足以釋懷,因作前言。</p><p class="ql-block">顺天军张柔家族推进元朝汉化研究!</p><p class="ql-block">顺天府督元帅张柔</p><p class="ql-block">2016-09-29</p><p class="ql-block">张柔出生金国籍贯(1190 —1268),字德刚,金末元初顺天府保定易州定兴(今河北徐水北)人,</p><p class="ql-block">大元国师郝经撰文《陵川集》记载:北岳顺天府张氏家族继承弘扬原始祖轩辕黄帝五子张氏挥公第八十世大汉留侯张良、迁范阳张华、张浩、张宇、大唐燕国公张说书院文化:</p><p class="ql-block">大元太师、汝南忠武王、镇国上将军拔督(英雄)蔡国公张柔字张德刚出生金国籍贯(1190--1268)范阳定兴河内村人,他曾祖父张溱、祖父张辛、父亲张福宽都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尚武崇儒家风,日夜读诵大乘经典书籍不倦,张柔从师真觉、海云、海山、海从、海隆、海永、海觉、海全,管内僧正纯琼,寺主僧纯海等高僧学习释迦学,跟邱处机蔡真人为师修周易道学、传授九天玄女军事兵法,赐授天书,共同教导张柔要积德行善为本,敬天爱民,救护中原儒士,保护中华优秀文化书籍,追随太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天下进行汉化,子孙后代将相如莲。</p><p class="ql-block">张柔公字德刚相三君,历事四朝八帝,1218年他追随太祖至世祖北战南征出生入死镇国上将军拔督柄用者五十年,统一天下畏其勇而怀其仁。张柔娶四位夫人夫人共育十二子十女,1227张柔公为推进蒙古汉化,张柔堪测北控三关南辖九省保州为顺天军根据地,他出资建造保州城雪香园万卷楼书院、1232年他兵戌镇守建筑杞州城、1252年张柔兵戌武镇建筑亳州城、1260年顺天军张柔父子辅助忽必烈登基大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忽必烈诏令张柔父子张弘略为安肃公荣禄大夫、元大都判行工程司事总指挥,张柔帅领五十多万军民建筑元大都宫城,</p><p class="ql-block">1232年张柔经常到保定满城张柔文化研究会李玉刚铁佛寺参禅发现九郝经跟随父母从陵川北渡逃迁顺天府铁佛寺读书,以砍柴为生孝敬父母,张柔特别感动接回家万卷楼继续读书,张柔攻克汴梁城时救护王鄂王槃五十多名儒士,张柔不贪涂金银财宝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从战火中救取《金实录秘府图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雪香园万卷楼书院珍藏,大慈善家张柔管吃管住几十年如一日,其联襟元好问、赵复、敬炫姚枢、王鄂、王槃、诸儒生受学以顺天府督元帅张柔第一批门生郝经王鄂、王槃等。1252年张柔公之同救护顺天府幕僚儒士郝经、王鄂、王槃等五十多名儒士都介绍给忽必烈,推崇海纳百川五十多民族融合四海一家大一统,皇上把张柔介请儒士都安排其职诗文其事,郝经曰:“昔汝南王张柔公俭碑褚渊,张柔高祖上张公讳说神道碑,姚崇同僚故刻也。矧张柔公之祖德于敬天斯民,行善积德,孝敬父母,祖传尚武崇儒家风,日夜读诵儒释道老庄大乘经典不倦,张德刚师从真觉禅师、邱处机蔡真人学习儒释道九天玄女天书兵法,教导张柔要积德行善为本,救护儒士,保州文化书籍,保护中原文明,顺应天意民心辅助太祖成吉思汗统一天下建立新朝代更替,早点结束唐末以后五十多年割拒分裂战乱局面,1213年张柔尊师命聚集范阳族人百姓成立顺天军地方武装,开始招兵买马,招贤纳士,1218年太祖为父复仇南征金国中都,金帝弃国捐城南逃汴梁,张柔战于狼牙山,由于马失前蹄被伏降蒙,成吉思汗加封张柔为镇国上将军拔督(蒙语英雄)顺天府督元帅,张柔帅领顺天军追随太祖成吉思汗北战南征攻克百城,立下赫赫战功,建有功勋,辅助太祖世祖推崇各民族团结四海一家大一统、做大中国之主、行中华文化之道,顺天张家军辅助世祖建立大中国甚重厚德功载千秋。大元幸哉!可无书乎?”郝公撰序神道碑而墓志之铭曰: </p><p class="ql-block">赤气竟天,北星斗尾。用护张柔,贞人是启。太祖取之,太宗治之。帐前异人,去诛有时。昆仑虞泉,仗节而往。饮马河源,指挥酋长。滔荡江汉,伊洛渊源。北面降虏,遂传中原。试可不违,爰立作相。始用汉人,斯民有望。化枢载转,雷雨一新。日出冰天,万象皆春。乃安三纲,乃举八柄。嘘枯为生,活我遗命。天资嫉恶,诛去三凶。精金百炼,莫当其锋。斯文不丧,衣冠是赖。又传太极,天地不环。伊予何人,佐张柔公。布宣王灵,附凤攀龙。振旅凯入,际会千载。年未中寿,遽止于此。德能及人,施必在子。刻诗贞珉,以召信史。勋功千万年,张公永存。</p><p class="ql-block">世代务农耕读忠厚仁义礼志信道德传家尚武崇儒家风。“少倜傥不羁跟随祖辈学习文治武功,爱惜读书,经韜伟略通达无碍,工善于骑马射箭,侠肝义胆,除暴安良,高尚气节,喜欢儒释道游侠”(《元史·张柔传》)。 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统一世界六十国720民族,他为父复仇帅领蒙古骑兵南征金国,特别是1214年五月金帝弃国捐城自中都(今北京)南逃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河北在战乱中盗寇蜂起,张柔聚集范阳张氏家族乡党数千家,结集在北岳太行山之西山东流寨,张柔选择壮士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成立顺天张家军进行自卫,从此形成一股远近闻名的地方势力。</p><p class="ql-block">金朝为了抵御蒙古,竭力笼络河北地方武装。金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先授张柔为定兴令,后升他为清沧州防御使,后又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1218年六月,苗道润为贾瑀所暗杀,张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军市川集会,决意复仇,得到拥戴。金廷闻知,即任张柔为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p><p class="ql-block">正当张柔集绪军队讨伐贾瑀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帅领蒙古大军已进入紫荆关。八月,张柔率军迎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成吉思汗诏张柔仍受任旧职。接着,张柔作为蒙古的部将,攻下易州(今河北易县)、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县)。贾瑀盘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断,终于投降,张柔遂剖贾瑀之心以祭苗道润。</p><p class="ql-block">这年冬天,张柔徙治满城。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张柔大军不在,帐下仅数百人,张柔排兵布阵竟以老弱妇女登城虚张声势,亲率壮士出敌后大破攻城金军,并乘胜攻克完州(今河北完县)。第二年(1219)春天,张柔进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国)、曲阳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攻打定州时,张柔与武仙之将葛铁枪战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北)。他临阵颔中流矢,击落二齿,仍拔矢而奋战获胜。武仙遣藁城令刘成进攻,张柔生擒刘成而后释放。武仙又会兵攻满城,张柔亲自登城拒战,再中流矢,但仍带伤击败攻城敌军。到这年八月,张柔再次大举进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以及许多山寨,于是“威名震河朔”。在满城,张柔“军纪严明定列数条,劝民修治耒耜,树艺桑麻”,恢复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将这里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盘。在他的治下,数千驱口被释为良民。</p><p class="ql-block">正是凭借了史天倪和张柔在河北的军力和地盘,木华黎才在1220 年经略河北西路时,迫使金真定守将武仙宣布投降。武仙投降以后,木华黎以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武仙为副。此后张柔当仍返驻满城,在1221 年曾出兵攻克中都南面的固安和信安(今河北霸县东)。在以后木华黎继续经略山东与陕西的军事行动中,张柔在军前效力。《元史》本传称张柔为“加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似未必有据,不见于其他载录。但传文称燕帅孱赤台与忌妒陷害张柔,使中都行台“幽之土室”,险遭杀害,可知他一度颇不得志,甚至处境危险。</p><p class="ql-block">1225年二月,真定武仙杀史天倪反叛,史天泽归顺求援张柔才出兵战败武仙。以后他又分遣部将攻略彰德(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以及大名府路、山东西路一些地方,这些军事行动都是在带孙和孛鲁的统率下进行的。蒙古在这年十二月授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1226年,他出兵从孛鲁攻益都,迫使李全投降。</p><p class="ql-block">1227年春,张柔以满城地窄,不能容众,移镇建筑保州城。保州在战乱中已荒废十几年,“张柔为规划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通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元史·张柔传》)。使保州重建成燕南一大都会。他自己也成为燕南的著名汉人世侯,领治城镇三十有余、军队数万、民户十万。在治理地方时,他信用儒士毛居节、贾辅等人,颇获实绩。</p><p class="ql-block">1232年张柔参加伐金,张柔升任汉军万户侯。张柔对部众下达止杀令说: “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围攻汴京,张柔军在城西北,金兵屡出接战,他横戈单骑陷阵,所向披靡。当金帝渡河企图进围卫州时,张柔等在沤麻冈(长垣西北)击败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黄河以南。1233年正月,金帝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张柔劝说崔立以汴京降,张柔入城,不贪图金银财宝而于金帛一无所取,唯独进入金国史馆,救取走《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张柔并访金国求遗耆有德儒士及燕赵故族五十余家人命令兵卒护卫送北归顺天张柔府万卷楼书院。接着,他参与进攻归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时他的军队率先攻入。在蔡州,张柔救护状元王鹗王磐,即解其缚,待以宾礼。金国士大夫都投奔到顺天张柔府,张柔救护大批儒士成为他的门下幕僚的也有南方睦名而来顺天府又一批。后来,王鹗以及郝经、乐夔、敬铉等士子成为张柔幕府中的著名人物幕僚。郝经王鹗教授张柔十二子十女读书达九年之久。一代历史学家名士元好问与张柔有联襟密切交往顺天张柔府。金亡后,张柔入朝,窝阔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战功,授以金虎符。</p><p class="ql-block">1235 年春,张柔跟随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中、东、西三路南下。这年十月,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又作曲出)所领中路军攻下枣阳时,张柔夺外城并绕出敌后立功。接着,他从太赤攻徐州与邳州(治今江苏邳县南)立功。</p><p class="ql-block">1237至1238年间,他参加了曹武(在今湖北京山东)之役、光州(今河南潢川)之役、黄州、(今湖北黄冈)之役与滁州(今安徽滁县)之役,均有战绩。攻拔滁州时,飞石中其鼻,张柔裹疮复战,率精锐先登。这时张柔主力军实际上是按照蒙古大军东略淮南的行动而转移到了东路。与此同时,他的部将何伯祥率军在德安(今湖北安陆)、郢州(今湖北钟祥)、复州(今湖北天门)以及沿江上下作战。但是这时蒙古代宋之举目标有限,只是摧毁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掠夺居民和财物,主要是一种惩罚性的军事行动,有的地方攻占以后又被宋军夺了回去。</p><p class="ql-block">1239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p><p class="ql-block">1240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p><p class="ql-block">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p><p class="ql-block">1242年张柔率军驻建筑杞州城(今河南杞县之南)。</p><p class="ql-block">1240至1242年间,张柔不止一次从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1244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泗州(在今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此后,张柔仍驻建筑杞州城,不断进扰淮西与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p><p class="ql-block">1251年,张柔辅助蒙哥即汗位后,张柔仍为军民万户。</p><p class="ql-block">1254年,他奉命移镇亳州(今安徽亳县)。张柔出资规划设计建造亳州四面皆水,他在这里“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他还在这里修复孔子庙,设学授徒。</p><p class="ql-block">1259年,蒙古大举伐宋,忽必烈诏令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后北还,命他总领蒙古汉军,在白鹿矶建城以为久驻之计,并遣将掠地千里,南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在这次伐宋战事中,他的部将张果、王仲仁列于西路军,随蒙哥征蜀;王安国、胡进、田伯荣、宋演,从宗王塔察儿攻荆山。</p><p class="ql-block">1260年,张柔辅助忽必烈登基即汗位,建立元朝,张柔奉诏班师</p> <p class="ql-block">世代务农耕读忠厚仁义礼志信道德传家尚武崇儒家风。“少倜傥不羁跟随祖辈学习文治武功,爱惜读书,经韜伟略通达无碍,工善于骑马射箭,侠肝义胆,除暴安良,高尚气节,喜欢儒释道游侠”(《元史·张柔传》)。 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统一世界六十国720民族,他为父复仇帅领蒙古骑兵南征金国,特别是1214年五月金帝弃国捐城自中都(今北京)南逃迁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河北在战乱中盗寇蜂起,张柔聚集范阳张氏家族乡党数千家,结集在北岳太行山之西山东流寨,张柔选择壮士招兵买马,招贤纳士,成立顺天张家军进行自卫,从此形成一股远近闻名的地方势力。</p><p class="ql-block">金朝为了抵御蒙古,竭力笼络河北地方武装。金中都经略使苗道润先授张柔为定兴令,后升他为清沧州防御使,后又遥领永定军节度使,又兼雄州管内观察使,权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1218年六月,苗道润为贾瑀所暗杀,张柔檄召苗氏部曲于易州军市川集会,决意复仇,得到拥戴。金廷闻知,即任张柔为中都留守,兼大兴府尹、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p><p class="ql-block">正当张柔集绪军队讨伐贾瑀时,元太祖成吉思汗帅领蒙古大军已进入紫荆关。八月,张柔率军迎战于狼牙岭,马蹶被执,遂以众降,成吉思汗诏张柔仍受任旧职。接着,张柔作为蒙古的部将,攻下易州(今河北易县)、安州(今河北安新西南)、保州(今河北保定)、雄州(今河北雄县)。贾瑀盘踞孔山抵抗,因往山下汲水之道被切断,终于投降,张柔遂剖贾瑀之心以祭苗道润。</p><p class="ql-block">这年冬天,张柔徙治满城。金真定帅武仙会兵数万来攻,张柔大军不在,帐下仅数百人,张柔排兵布阵竟以老弱妇女登城虚张声势,亲率壮士出敌后大破攻城金军,并乘胜攻克完州(今河北完县)。第二年(1219)春天,张柔进而攻拔祁州(今河北安国)、曲阳和定州(今河北定县)。攻打定州时,张柔与武仙之将葛铁枪战于新乐(今河北新乐东北)。他临阵颔中流矢,击落二齿,仍拔矢而奋战获胜。武仙遣藁城令刘成进攻,张柔生擒刘成而后释放。武仙又会兵攻满城,张柔亲自登城拒战,再中流矢,但仍带伤击败攻城敌军。到这年八月,张柔再次大举进攻,控制了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以及许多山寨,于是“威名震河朔”。在满城,张柔“军纪严明定列数条,劝民修治耒耜,树艺桑麻”,恢复了这里的农业生产,将这里建成自己的可靠地盘。在他的治下,数千驱口被释为良民。</p><p class="ql-block">正是凭借了史天倪和张柔在河北的军力和地盘,木华黎才在1220 年经略河北西路时,迫使金真定守将武仙宣布投降。武仙投降以后,木华黎以史天倪为河北西路兵马都元帅行府事,武仙为副。此后张柔当仍返驻满城,在1221 年曾出兵攻克中都南面的固安和信安(今河北霸县东)。在以后木华黎继续经略山东与陕西的军事行动中,张柔在军前效力。《元史》本传称张柔为“加荣禄大夫、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似未必有据,不见于其他载录。但传文称燕帅孱赤台与忌妒陷害张柔,使中都行台“幽之土室”,险遭杀害,可知他一度颇不得志,甚至处境危险。</p><p class="ql-block">1225年二月,真定武仙杀史天倪反叛,史天泽归顺求援张柔才出兵战败武仙。以后他又分遣部将攻略彰德(即相州,治今河南安阳)以及大名府路、山东西路一些地方,这些军事行动都是在带孙和孛鲁的统率下进行的。蒙古在这年十二月授他为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1226年,他出兵从孛鲁攻益都,迫使李全投降。</p><p class="ql-block">1227年春,张柔以满城地窄,不能容众,移镇建筑保州城。保州在战乱中已荒废十几年,“张柔为规划之画市井,定民居,置官廨,引泉入城,疏通沟渠以泻卑湿,通商惠工,遂致殷富;迁庙学于城东南,增其旧制”(《元史·张柔传》)。使保州重建成燕南一大都会。他自己也成为燕南的著名汉人世侯,领治城镇三十有余、军队数万、民户十万。在治理地方时,他信用儒士毛居节、贾辅等人,颇获实绩。</p><p class="ql-block">1232年张柔参加伐金,张柔升任汉军万户侯。张柔对部众下达止杀令说: “吾用兵,杀人多矣,宁无冤者。自今以往,非与敌战,誓不杀也。”围攻汴京,张柔军在城西北,金兵屡出接战,他横戈单骑陷阵,所向披靡。当金帝渡河企图进围卫州时,张柔等在沤麻冈(长垣西北)击败金兵,迫使金帝返回黄河以南。1233年正月,金帝奔归德(今河南商丘),张柔劝说崔立以汴京降,张柔入城,不贪图金银财宝而于金帛一无所取,唯独进入金国史馆,救取走《金实录》并秘府图书,张柔并访金国求遗耆有德儒士及燕赵故族五十余家人命令兵卒护卫送北归顺天张柔府万卷楼书院。接着,他参与进攻归德,金帝又奔蔡州(今河南汝南)。攻破蔡州城时他的军队率先攻入。在蔡州,张柔救护状元王鹗王磐,即解其缚,待以宾礼。金国士大夫都投奔到顺天张柔府,张柔救护大批儒士成为他的门下幕僚的也有南方睦名而来顺天府又一批。后来,王鹗以及郝经、乐夔、敬铉等士子成为张柔幕府中的著名人物幕僚。郝经王鹗教授张柔十二子十女读书达九年之久。一代历史学家名士元好问与张柔有联襟密切交往顺天张柔府。金亡后,张柔入朝,窝阔台大汗表彰了他的战功,授以金虎符。</p><p class="ql-block">1235 年春,张柔跟随蒙古大举伐宋,兵分中、东、西三路南下。这年十月,窝阔台第三子阔出(又作曲出)所领中路军攻下枣阳时,张柔夺外城并绕出敌后立功。接着,他从太赤攻徐州与邳州(治今江苏邳县南)立功。</p><p class="ql-block">1237至1238年间,他参加了曹武(在今湖北京山东)之役、光州(今河南潢川)之役、黄州、(今湖北黄冈)之役与滁州(今安徽滁县)之役,均有战绩。攻拔滁州时,飞石中其鼻,张柔裹疮复战,率精锐先登。这时张柔主力军实际上是按照蒙古大军东略淮南的行动而转移到了东路。与此同时,他的部将何伯祥率军在德安(今湖北安陆)、郢州(今湖北钟祥)、复州(今湖北天门)以及沿江上下作战。但是这时蒙古代宋之举目标有限,只是摧毁宋的地方行政机构,掠夺居民和财物,主要是一种惩罚性的军事行动,有的地方攻占以后又被宋军夺了回去。</p><p class="ql-block">1239年,张柔奉命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河南三十余城均属他管辖。在此后近二十年间,他为蒙古守卫河南南部与安徽西北部的防线,并不时出击威胁宋军。</p><p class="ql-block">1240年,诏令张柔等八万户伐宋,攻占寿州(今安徽凤台)。</p><p class="ql-block">1241年,保州升为顺天府,</p><p class="ql-block">1242年张柔率军驻建筑杞州城(今河南杞县之南)。</p><p class="ql-block">1240至1242年间,张柔不止一次从淮河中游渡河进略安丰(今安徽寿春)、和州(今安徽和县)、滁州、扬州等地,迫使南宋竭力加强战略要地安丰的守备。1244年,宋军收复寿州,但第二年,又被察罕与张柔的军队夺回。攻下寿州后,张柔欲留兵守城,察罕不从。在泗州(在今江苏盱眙隔淮河之北)战胜宋军后,其部下夹谷显祖得罪反诬,张柔一度被执留北方,但得到大臣们的辩白保护而度过危难。此后,张柔仍驻建筑杞州城,不断进扰淮西与淮东一些州县,对南宋的东线构成威胁。</p><p class="ql-block">1251年,张柔辅助蒙哥即汗位后,张柔仍为军民万户。</p><p class="ql-block">1254年,他奉命移镇亳州(今安徽亳县)。张柔出资规划设计建造亳州四面皆水,他在这里“葺民居,建府第,城壁悉甃以甓,又为桥梁,以通归德,人民坌集,商旅舟车往来,如承平时”。他还在这里修复孔子庙,设学授徒。</p><p class="ql-block">1259年,蒙古大举伐宋,忽必烈诏令张柔列于中军,从忽必烈渡江,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昌)。这年十一月,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讯后北还,命他总领蒙古汉军,在白鹿矶建城以为久驻之计,并遣将掠地千里,南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在这次伐宋战事中,他的部将张果、王仲仁列于西路军,随蒙哥征蜀;王安国、胡进、田伯荣、宋演,从宗王塔察儿攻荆山。</p><p class="ql-block">1260年,张柔辅助忽必烈登基即汗位,建立元朝,张柔奉诏班师。张柔至</p><p class="ql-block">郝經是蒙元時期著名的史學家、理學家、政治家、文學家,其在政治、哲學、經學、史學、文學等諸多領域,都有重要建樹;其對宋金元時期的社會變革,特別是對蒙元的社會變革,都有重大貢獻與深遠影響,因而受到古今學術界的廣泛關注。</p><p class="ql-block">一、郝經生平時代</p><p class="ql-block">郝經,字伯常,澤州陵川(今山西晉城陵川)。郝氏源出今山西太原郝莊,郝經之子采麟《郝文忠公年譜世系記》:“郝氏系出有殷帝乙,支子封于太原郝鄉,因以為姓。”五代時,其九世祖郝儀,自太原遷至潞州(今山西長治)之龍莊。八世祖郝祚,復徙澤州陵川,遂占籍定居陵川。八世祖以下,世代業儒,教授鄉里,成為一郡望族,祖父郝天挺,更為一方名儒。</p><p class="ql-block">蒙古太祖九年(金宣宗貞祐二年,宋寧宗嘉定七年,1214),蒙古再度攻金,金宣宗放棄中都燕京(今北京),遷都南京開封(今屬河南),黃河以北金朝舊地盡屬蒙古。蒙古曾兵掠陵川,郝經祖父郝天挺,因攜家離鄉,渡河避亂。郝經卷三六《先妣行狀》:郝經父母于“(金宣宗)元光元年(蒙古太祖十七年,宋寧宗嘉定十五年,1222),復渡河。冬十有一日,生經於許州臨穎(今河南許昌與臨穎)之城皋鎮。”</p><p class="ql-block">蒙古太宗四年(金哀宗天興元年,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蒙古圍金朝南京開封,金哀宗出奔,渡河欲北,至衛州(今河南衛輝)受挫,復渡河南奔歸德(今河南商丘),再奔蔡州(今河南汝南)。在金哀宗渡河欲北之際,郝經父母亦攜家北渡,流寓保定(今屬河北)。二年後的蒙古太宗六年(金哀宗天興三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聯合南宋,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盡,末帝死於亂軍,金朝滅亡。</p><p class="ql-block">郝經在保定,十二歲(或謂十六歲)始知讀書,卷二六《鐵佛寺讀書堂記》:“郝氏始自太原遷澤潞,復遷許洛,復再遷於燕趙之交,治經業儒者六世百有餘年。以及於先君,於是有經。壬辰(蒙古太宗四年,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之變,始居於保。歳戊戍(蒙古太宗十年,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先君館於保之滿城。是歳,經始知學,喜為詩文,遂決意令經為學。”郝經卷三六《先妣行狀》:</p><p class="ql-block">論史</p><p class="ql-block">天興元年(金哀宗天興元年,蒙古太宗四年,1232),河南亡,攜經北渡,居于保,繼舉彝、庸二弟。經年十有六,欲以幹蠱自任。先妣謂家君曰:“郝氏儒業四世矣,名士如元遺山者,我之自出。故家淵源,當益浚之,可自我而涸乎?今宗族之在河南者皆盡矣,惟吾獨在,有三子焉,豈非天也。使是子也而有成,不隊家聲,吾儕凍餒無憾。其或不成,亦云命矣,於吾責何有。若以利責之子而不教,是廢先世也。先世之靈,照之在上,質之在傍,將於誰而責也?”故家君感泣,爲之賦詩,有“日月儻隨天地在,詩書終療子孫貧”之句。於是命經就學,欲其先經也,乃命之曰“經。”經亦感奮,以夜繼日,或冠衣不釋,如是者有年。</p><p class="ql-block">郝經讀書於鐵佛寺,凡五年,學業有成。順天府(今河北保定)左副元帥賈輔聞其名,禮請郝經入府設館,教授諸子,凡七年。順天府元帥張柔聞其名,禮請郝經設館於帥府,教授諸子,凡一年。賈輔、張柔二府有萬卷樓,有書萬卷。郝經讀書萬卷樓,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公乃大足平生之願,卒成偉世之器。厥後,張賈子孫,皆為將相名臣,以顯於世。”</p><p class="ql-block">在賈張二府設館期間,郝經得遇元好問。舊金時,元好問之父元格曾任陵川令,元好問從學郝經祖父郝天挺,六年業成,名滿京師。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遺山元先生學于公大父,仕金為翰林知制誥,金亡不仕,往來燕趙間。一見公,奇之曰:‘子狀類先生,才識間出,家世淵源有所積而然也。’遂相與論作詩作文法,復勉公以百世遠大之業,公從先生學者蓋有年。”故而郝經詩文,頗有遺山遺風。</p><p class="ql-block">期間,郝經又遇理學大師趙復,與之談理論性。郝經曾專赴燕京(今北京)太極書院,就學趙復,遂得程朱之學正脈,因悟程朱之學精髓,而有諸多程朱之學之著述,終成元代理學大家。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記趙復對郝經的賞識:“江漢趙先生愛公文筆雄贍,練達性理,謂之曰:‘江左為學讀書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氣立於天地之間者,蓋亦鮮矣。’自是而名益重焉,諸鎮侯伯馳書交幣,各欲聘為己用,皆拒而不答。”</p><p class="ql-block">蒙古憲宗三年(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之後,郝經離開張府,先後遊學燕京,遊歷河北,遊賞河南,遊覽山東,眼界大開,胸懷大廓。留下諸多詩文,足以自成一家,當代名筆。</p><p class="ql-block">蒙古憲宗五年(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皇太弟忽必烈</p> <p class="ql-block">蒙古太宗四年(金哀宗天興元年,宋理宗紹定五年,1232),蒙古圍金朝南京開封,金哀宗出奔,渡河欲北,至衛州(今河南衛輝)受挫,復渡河南奔歸德(今河南商丘),再奔蔡州(今河南汝南)。在金哀宗渡河欲北之際,郝經父母亦攜家北渡,流寓保定(今屬河北)。二年後的蒙古太宗六年(金哀宗天興三年,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蒙古聯合南宋,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盡,末帝死於亂軍,金朝滅亡。</p><p class="ql-block">郝經在保定,十二歲(或謂十六歲)始知讀書,卷二六《鐵佛寺讀書堂記》:“郝氏始自太原遷澤潞,復遷許洛,復再遷於燕趙之交,治經業儒者六世百有餘年。以及於先君,於是有經。壬辰(蒙古太宗四年,金哀宗天興元年,1232)之變,始居於保。歳戊戍(蒙古太宗十年,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先君館於保之滿城。是歳,經始知學,喜為詩文,遂決意令經為學。”郝經卷三六《先妣行狀》:</p><p class="ql-block">論史</p><p class="ql-block">天興元年(金哀宗天興元年,蒙古太宗四年,1232),河南亡,攜經北渡,居于保,繼舉彝、庸二弟。經年十有六,欲以幹蠱自任。先妣謂家君曰:“郝氏儒業四世矣,名士如元遺山者,我之自出。故家淵源,當益浚之,可自我而涸乎?今宗族之在河南者皆盡矣,惟吾獨在,有三子焉,豈非天也。使是子也而有成,不隊家聲,吾儕凍餒無憾。其或不成,亦云命矣,於吾責何有。若以利責之子而不教,是廢先世也。先世之靈,照之在上,質之在傍,將於誰而責也?”故家君感泣,爲之賦詩,有“日月儻隨天地在,詩書終療子孫貧”之句。於是命經就學,欲其先經也,乃命之曰“經。”經亦感奮,以夜繼日,或冠衣不釋,如是者有年。</p><p class="ql-block">郝經讀書於鐵佛寺,凡五年,學業有成。順天府(今河北保定)左副元帥賈輔聞其名,禮請郝經入府設館,教授諸子,凡七年。順天府元帥張柔聞其名,禮請郝經設館於帥府,教授諸子,凡一年。賈輔、張柔二府有萬卷樓,有書萬卷。郝經讀書萬卷樓,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公乃大足平生之願,卒成偉世之器。厥後,張賈子孫,皆為將相名臣,以顯於世。”</p><p class="ql-block">在賈張二府設館期間,郝經得遇元好問。舊金時,元好問之父元格曾任陵川令,元好問從學郝經祖父郝天挺,六年業成,名滿京師。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遺山元先生學于公大父,仕金為翰林知制誥,金亡不仕,往來燕趙間。一見公,奇之曰:‘子狀類先生,才識間出,家世淵源有所積而然也。’遂相與論作詩作文法,復勉公以百世遠大之業,公從先生學者蓋有年。”故而郝經詩文,頗有遺山遺風。</p><p class="ql-block">期間,郝經又遇理學大師趙復,與之談理論性。郝經曾專赴燕京(今北京)太極書院,就學趙復,遂得程朱之學正脈,因悟程朱之學精髓,而有諸多程朱之學之著述,終成元代理學大家。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記趙復對郝經的賞識:“江漢趙先生愛公文筆雄贍,練達性理,謂之曰:‘江左為學讀書如伯常者甚多,然似吾伯常挺然一氣立於天地之間者,蓋亦鮮矣。’自是而名益重焉,諸鎮侯伯馳書交幣,各欲聘為己用,皆拒而不答。”</p><p class="ql-block">蒙古憲宗三年(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之後,郝經離開張府,先後遊學燕京,遊歷河北,遊賞河南,遊覽山東,眼界大開,胸懷大廓。留下諸多詩文,足以自成一家,當代名筆。</p><p class="ql-block">蒙古憲宗五年(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皇太弟忽必烈在開平(今內蒙古正藍旗境)金蓮川開府。諸公累薦郝經,潛邸屢召郝經。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郝經歎曰:“讀書為學本以致用也。今王好賢思治如此,吾學其有用矣!”郝經應召而北,歷燕京,出居庸,越長城,抵開平。“歲丙辰(蒙古憲宗五年,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正月,見於沙陀。上問以帝王當行之事,公援引二帝、三王治道以對,且告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之義。自朝至晡,上喜溢不惓。自後連日引對論事,甚器重之,且命條奏所欲言者。公乃上《立國規模》二十餘條,以為創法立制,必有一定規模,然後可行,故有一國規模,有天下規模,有萬世規模。當今依仿前代,建立萬世規模,皆當時天下國家大事。上復問當今急務,公舉天下蠹民害政之尤者十一條上之,切中時弊,上皆以為善。雖不能即用,至中統後,凡更張制度,用公之言十六七。”郝經卷三二《東師議》:“經自乙卯(蒙古憲宗五年,宋理宗寶祐三年,1255)十一月被旨北上,丙辰(蒙古憲宗六年,宋理宗寶祐四年,1256)正月,見於沙陀,不以鄙末,問以時事,且令便宜條奏。於是奏《立國規模》、《治安急務》,各數十條。佩筆束載,從扞牧圉,遂筦軍國機務,同諸執政奏事。凡出師利害,未嘗不反復備言。及令論定植齋奏議,乃為七道議,七八千言。愚瞽知識,亦已罄竭。”</p><p class="ql-block">蒙古憲宗九年(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蒙古三路攻宋,憲宗親帥西路軍攻略川蜀,死於合川(今重慶)釣魚城戰事。皇太弟忽必烈總理東路軍戰事,攻略荊鄂江淮,兵圍鄂州(今湖北武昌),直趨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南宋權相賈似道私請罷戰議和。郝經時任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副使,不失時機的抓住這個機遇,進《東師議》,上《班師議》,極力主張忽必烈與宋罷戰議和,退軍北還,爭奪汗位。卷三二《班師議》:“願大王殿下以祖宗爲念,以社稷爲念,以天下生靈爲念,奮發乾剛,不爲需下,斷然班師,亟定大計,銷禍於未然。先命勁兵把截江面,與宋議和,許割淮南、漢上、梓夔兩路,定疆界歲幣。置輜重,以輕騎歸,渡淮,乘驛直造都,則從天而下,彼之姦謀僭志,冰釋瓦解。遣一軍逆蒙哥罕靈輿,收皇帝璽。遣使召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諸王駙馬,會喪和林。差官於汴京、京兆、成都、西涼、東平、西京、北京,撫慰安輯。召真金太子鎮燕都,示以形勢,則大寳有歸而社稷安。”</p><p class="ql-block">中統元年(宋理宗景定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大元王朝。《元史·郝經傳》:“世祖即位,以經為翰林侍讀學士,佩金虎符,充國信使使宋,告即位,且定和議。”郝經入辭,“詔曰:‘朕初即位,庶事草創,卿當遠行。凡可輔朕者,亟以聞。’經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p><p class="ql-block">郝經留下諸多皆關蒙元建國立政大事的《立政議》、《備御奏目》、《便宜新政》等奏言,於是年四月,攜副使何源、劉仁節,參議高翿,書佐苟宗道,隨行成員,共四十人,出沙漠,過塞上,越長城,歷燕趙,經齊魯,踐蘇北,六月至安徽宿州。《元史·郝經傳》:“時經有重名,平章王文統忌之。既行,文統陰屬李璮潛師侵宋,欲假手害經。經至濟南,璮以書止經,經以璮書聞於朝而行。宋敗璮軍于淮安,經至宿州,遣副使劉仁傑、參議高翿請入國日期,不報。”郝經一行被滯留宿州,八月方在五河口渡淮,進入宋境,九月始至長江北岸之揚州附近的真州(今江蘇儀征)。</p><p class="ql-block">時南宋理宗朝權臣賈似道專政,《宋史·奸臣傳·賈似道》:“大元世祖皇帝登極,遣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經等,持書申好息兵,且征歲幣。似道方使廖瑩中輩撰《福華編》,稱頌鄂功,通國皆不知所謂和也。似道乃密令淮東制置司,拘經等於真州忠勇軍營。”郝經多次致書南宋君臣,均遭賈似道阻撓。賈似道先以李璮潛師侵宋,誣郝經使宋議和為款兵,拘禁郝經;後又稱元廷內亂,誘降郝經,又遭郝經痛斥。郝經卷三九《上宋主陳請歸國萬言書》:“説者必謂北方有故,西王爭衡,主上之立有可議,西王之勢反可興。如此而稽留,如此而待變,如此而誤執事,如此而誤兩國,豈可不爲之辨,遂使卒有誤乎?”南宋拘禁郝經於真州忠勇軍營,竟然長達十六年之久。</p><p class="ql-block">元朝曾多次遣使詣宋,問責稽留國信使郝經之由。宋人不納,遂激怒元朝文武,請求出兵伐宋。《元史·世祖紀》:中統二年(宋理宗景定二年,1261)七月,元世祖“諭將士舉兵攻宋,詔曰:‘朕即位之後,深以戢兵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務遠圖,伺我小隙,反啟邊釁,東剽西掠,曾無寧日。朕今春還宮,諸大臣皆以舉兵南伐為請。朕重以兩國生靈之故,猶待信使還歸,庶有悛心,以成和議,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載矣。往來之禮遽絕,侵擾之暴不已。彼嘗以衣冠禮樂之國自居,理當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見。今遣王道貞往諭,卿等當整爾士卒,礪爾戈矛,矯爾弓矢,約會諸將,秋高馬肥,水陸分道而進,以為問罪之舉’。”</p><p class="ql-block">南宋稽留使臣,終于激怒元世祖。《元史·世祖紀》:至元十一年(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六月,元世祖下詔滅宋:“爰自太祖皇帝以來,與宋使介交通。憲宗之世,朕以籓職奉命南伐,彼賈似道復遣宋京詣我,請罷兵息民。朕即位之後,追憶是言,命郝經等奉書往聘,蓋為生靈計也。而乃執之,以致師出連年,死傷相藉,系累相屬,皆彼宋自禍其民也。襄陽既降之後,冀宋悔禍,或起令圖,而乃執迷,罔有悛心,所以問罪之師,有不能已者。今遣汝等,水陸並進,佈告遐邇,使咸知之。無辜之民,初無預焉,將士毋得妄加殺掠。有去逆效順,別立奇功者,驗等第遷賞。其或固拒不從及逆敵者,俘戮何疑。”大將伯顏將兵伐宋,攻破鄂州,順江東下,逼近臨安。苟宗道《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既渡江,帝命兵部尚書廉希賢洎公之弟行樞密院都事郝庸等,齎詔赴杭州,問以執行人之故。宋人懼,遂禮而歸公焉。”</p><p class="ql-block">元世祖至元十二年(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郝經還國,至大都(今北京)。元苟宗道《故翰林侍讀學士國信使郝公行狀》:“夏四月,至京師。入見,帝嗟,慰勞來懇至,賜宴畢,復召入,賜坐論事。適大臣奏呈諭宋詔,草不稱旨,俾公改作,公援筆立就,帝稱善,即行之,至晡乃出。”至七月,郝經舊疾復作,“其子采麟問以後事,仍以紙筆呈公。公執筆,目半瞑,但書‘天風海濤’四字,餘無所言。少頃,終於所居之正寢,春秋五十有三,天下聞而哀之。”明年,宋朝滅亡,天下歸元。</p><p class="ql-block">郝經死後,初寄葬於保定,後遷葬于郝經封邑孟州河陽(今河南孟州)。元刊延祐本李之紹《郝文忠公陵川文集序》:</p><p class="ql-block"> 惟公挺不世出之才,蘊大有為之志,氣剛以大,學博而充。陳時政兵事,綽見經濟之能。傳《周易》、《春秋》,深探幽隱之趣。正《蜀紀》,刊前史之謬誤。移宋朝,悉和議之利害。雜著歌詩,涵泳古今,本原《騷》、《雅》,不失為奇作。使之參與廟謨,黼黻王度,斯民被澤,吾道增重也必矣。方群賢滙進之秋,乃遠涉江淮,投身虎口。及歸,年德耆劭,區宇混一,宜享安榮之樂,而大故遽及,生平抱負,竟不獲展萬一,可哀也已!然其終始大節,日光玉潔,焜耀無窮。述作之夥,刻示永久,斯可以下慰九泉矣。崇儒報功,國家盛典,獲紀其實,託名簡編之末,又何敢辭?敬為之書,以諗來者。</p><p class="ql-block"> 郝經的時代,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社會最為動亂,變革最為劇烈的時代。自晚唐五代以來,華夏大地,尤其是北方,陷入空前的社會動亂。晚唐藩鎮割據,五代頻繁更迭。趙宋雄踞中原而一統天下,契丹割據北方而南至燕雲,金源興起滅遼再滅亡北宋,南宋渡江中興而偏安江南。西夏據守西北,大理盤踞西南。爾後,蒙古崛起,統一草原,四處征戰,縱橫歐亞,先後滅亡西夏,平定金源,征服大理,窺視南宋。至郝經時代,僅有蒙古與南宋的南北對立。長期的社會動亂,興衰交替,沙陀、契丹等草原遊牧民族,相繼進入中原;金源、蒙古等草原遊牧民族,先後入主中原,打破了漢族帝王長期一統天下的傳統,開始了胡主君臨天下的歷史。草原遊牧文化大規模進入中原,極大衝擊了中原的傳統文化,使之出現長期斷裂,面臨毀滅的危機。同時草原遊牧文化又與中原傳統文化長期交織、衝撞、交流、融合,產生出一種超越夷夏胡漢的多元文化,對當時中國社會歷史的變革,文化的發展,都發生了劇烈而深遠的影響。</p><p class="ql-block">在金源、蒙古、南宋三家爭奪天下之際,古代中國已經歷經將近四百年的分裂動亂,人們迫切渴望天下的安定統一,而誰有能力結束分裂動亂,安定統一中國,就成為當時中原文人的必然選擇</p> <p class="ql-block">方志历史学家尤文远研究张柔出资建造保定顺天府督元帅总督衙门暑——张柔重建保州规划设计南宅与“北为总督衙暑”设立</p><p class="ql-block">保定方志 2020-04-26 15:24 发表于河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老保定城的城建历史上,除去北宋时李继宣来保州任知州时的那次立城肇建外,元朝时张柔对保州城的毁后重建亦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张柔的那次重建活动,被与张柔同时代的元朝大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所写的《顺天府营建记》记录了下来。文中全面记载了张柔那次对保州城的重建过程和效果,让我们因此知道了近800年前保州城曾经有过的城市布局和繁华风貌。那么,张柔重建保州后,他的都元帅衙门建在了哪里,是建在了宋朝李继宣的保州州衙所在地(即民国前的旧清苑县治)?还是另选了新址?元好问这篇文章只提到了“北衙南宅”四个字,说明张柔的衙门向北移动了,至于具体移到了保州城的什么位置?元好问没有说,这是他这篇文章让我们感到可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01</p><p class="ql-block">保州被毁和张柔其人</p><p class="ql-block">在讨论“北衙南宅”之前,我们有必要简要回顾一下张柔那次重建保州的原因和过程。 </p><p class="ql-block">自从北宋保州知州李继宣于公元992年将州衙从今保定省监狱和马庄一带迁建至今保定旧城区之后,随着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保州属宋达135年。之后,保州城属金朝管辖,这里亦成为金朝顺天军节度使驻地(为了指称方便本文统称保州)。1213年蒙古军队攻下保州城,结束了金朝对保州城达86年的管瞎。这样两朝合计,这保州城共立城221年。可见,经两朝如此慢长时间的经营,保州城应该已经布局成熟,功能完备,城防严整,是一座相对繁华的北方城市。</p><p class="ql-block"> 1213年,蒙古军在成吉思汗率领下攻金,蒙古军于同年十二月十七日到达保州城下。守城金军和被驱赶的城内百姓,纷纷登城防守抵抗。因城防严固,且有火炮,蒙古军竟久攻不下。后蒙古军搭梯强攻,城防方破。蒙古军攻入保州城后,恼羞成怒,先杀光战败的金军和抵抗的百姓,继而挨家挨户搜人,除去有技艺的工匠被缚带走外,其他老幼悉数杀尽,然后举火将所有房屋烧光。蒙古军屠城后,整座城市内血流成河,尸堆如山,城内已无一人,也无一间完整的房屋,一座经营了二百余年的城市彻底变成了一片废墟。烧杀完后,蒙军并不经营,也不停留,立即飞身上马,带上抢来的金银布帛,迅速向着下一个目标奔去。 </p><p class="ql-block">十五年后,蒙古将领张柔与这座荒废的城市发生了联系。</p><p class="ql-block">张柔雕像(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张柔是金末元初易州定兴人,其出生时,因保定地面属金朝管辖,故张柔为金朝人。此人自幼习武练棒,后乘机聚众结寨,招兵买马,成为定兴一带一支重要的武装力量。遂引起金朝统治者的重视,先是任命他为定兴县令、青州防御使等职,后来竟然官至元帅左都监,行元帅府事。 </p><p class="ql-block">后来蒙古南侵攻金,张柔率军在狼牙山一带抵抗蒙军,战斗中被蒙军俘虏,后率众降蒙。蒙古人为了笼络稳固他,承认和保留了他在金朝时的职务和待遇。易帜归蒙之后,张柔便调转枪头,向金朝的残余势力发起进攻。只两年时间就拿下了保州周边30余座由金朝控制的州县城寨。成吉思汗大喜,遂任命张柔为行军千户、保州一带都元帅。从此,张柔正式成为蒙古将领,驻地满城。 </p><p class="ql-block">张柔的指挥部驻满城达8年。由于满城地偏逼仄,不利于控制所辖地盘,也不利于指挥作战,遂有意将指挥部向东搬迁。1227年春,张柔踏上了保州城废墟,这时离保州城被毁已经十五年了,这里仍“无寸甓尺楹”,更无居民,废墟上遍地累累白骨、没腰荒草。但他看出了这是一块基业宝地,决心移镇重建这座城市。</p><p class="ql-block">02</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笔下的保州重建</p><p class="ql-block">张柔重建保州23年后,元代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于1250年来到保州,应张柔的副帅贾辅之请,写下了著名的《顺天府营建记》。为何元好问将文章的题目写为《顺天府营建记》?这是因为元朝的时候保州是“顺天路总管府”所在地,所以简称“顺天府”。 </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的这篇文章,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了解张柔其人和保定那段城建史的资料。在他这篇文章中,先简要客观介绍了张柔的个人历史,以及他重建保州的原因。接着叙述了张柔来保州立足、网罗城建人才、引水入城、挖置塘溪的过程。文章肯定了张柔在城建方面的才华和周密构思,如:“侯心计手授,具有成算。”“乃度地之势,作为新渠。”“城居既有定属。”赞扬了张柔的实干精神,如:“披荆棘、拾瓦砾,力以营建为事。”“市陌迂曲者,侯所甚恶,必裁正之。”</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文章用了很大篇幅,叙述了张柔在保州废墟上,开辟街市,建设署廨,修筑庙宇,辟建园囿方面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如“为北衙,为南宅”“为坊十”“为桥十”“为水门二”“为谯楼四”“为庙学一”“为佛宇十五”“为道院十一”“为神祠四”“为酒馆二”“为园囿者四”“为乐棚二”“为水硙者四”等等。他还开河过城,将满城之东的“鸡距泉”“一亩泉”引入城内,使“水之占城中者十之四”,以改善水质,美化环境。 </p><p class="ql-block">在记载这些功绩的同时,元好问还赞扬了张柔在保州的重建中公私分明,不给国家增加负担的自觉性。“宅侯所居,工材皆不资于官,役夫则以南征生口为之,至别第悉然”。这是说张柔在建设自己的正宅和正宅以外的别第时,都不花国家的钱,所使用的劳力也是在南方打仗时抓来的俘虏。 </p><p class="ql-block">元好问认为,张柔不仅打仗是个“当世莫及”的好手,“况乎土木之计,力有可成者,岂不游刃恢恢有余地哉?”在城市建设上也是个游刃有余的人才。因此元好问在文中最后感慨地评价张柔“侯,人豪也”。并表示“予虽老矣,如获见其成,尚能为其屡书之”。意思是,对这样一个豪杰,只要能看到他的成绩,我还可以继续为他写。</p><p class="ql-block">03</p><p class="ql-block">张柔的“北衙”在何处?</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的这篇《顺天府营建记》,对张柔在保州城内大规模重建的描述,几乎面面俱到。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描述只是说了过程、效果和数量,但对渠塘、署廨、宅第、营房、庙观等在保州城内的具体位置,他基本没有交代。比如张柔的都元帅府衙门及住宅,他只说了“北衙南宅”,可是其在保州城内的具体位置,我们从文章中就看不出来。这就给我们今天研究那时的衙门状况留下了不便。</p><p class="ql-block">保定市西大街与帅府胡同相交处东北角,</p><p class="ql-block">张柔的都元帅府衙曾建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关于张柔重建保州时安排其衙门的具体位置,从元朝之后的史乘和方志资料中,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明嘉靖《清苑县志》中出现过一次“帅府”的记载:“帅府在县治西北。”这个“帅府”的“帅”指的是何人,该志虽未提,但保定元朝后明朝前有过“帅”称并驻保定的怕只有张柔了,这样此处“帅府”当是张柔的都指挥衙署。但是,该志说的“县治西北”只是个大致的方向,具体位置在哪里并未指明。 </p><p class="ql-block">另外,清朝光绪年间编的《保定府志》中,有一张保定府城图也可分析出一点端倪。在这张图中,老保定城西部偏北的区域有一条叫“帅府胡同”的街道,具体位置在今天的唐家胡同北端以北、南起西大街、北止双彩街,总长约200余米。该胡同被冠以“帅府”名称,给我们提供了定位张柔“北衙”的重要线索。</p><p class="ql-block">保定街巷胡同的名称来历,虽然有的是约定俗成,有的是根据传说,但大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根据。“帅府胡同”的名称何时出现,光绪《保定府志》没说,但起码在光绪之前就有了。按保定地名专家郝毅生先生的观点,保定城内街道胡同的形成应该始自元代。如果保定城内的“帅府胡同”始自元代的话,那它无疑就与张柔有关了。 </p><p class="ql-block">这个胡同的位置与元好问的《顺天府营建记》中的“北衙”在方位上大致相符,也与明嘉靖《清苑县志》中说的“县治西北”方向一致。事实上,自元朝以后,这个胡同一带一直是军政衙门所在地,明朝时保定巡抚署衙门驻此,清朝时直隶巡抚、直隶总督、直隶布政使司都曾把衙门设在这里。可见其有久远的历史渊源。 </p><p class="ql-block">至于张柔都元帅府衙门的建筑结构和职能机构组成,由于资料的缺乏,我们已难知其详了。现在可以查到的典籍只有比张柔要晚的《大元圣政国朝典章》。</p><p class="ql-block">其中,“公廨”部分有:“拟定随路、府、州、司、县合设廨宇间座数目:总府廨宇,正厅,一座五间,七檩六椽。司房,东西各五间,五檩四椽。门楼一座,三檩两椽。”“按察司廨署,各官廨舍,各衙未曾定夺。”“廉访分司若与总管府设立者,拟合迁置他所为便。” </p><p class="ql-block">这些记载实在太简略了,况且还仅是介绍的建筑结构,没有内部职能机构组成的内容。不过我们从这些零星的记载中,也能看出元朝路一级总管府的衙署建筑的大概,其布局估计也是“坐北朝南,前堂后宅,左文右武,八字大门”的结构。既然是该朝的“典章”,说明是硬性规定,虽然形成的时间比张柔时期稍晚,但还是可以作为了解张柔都元帅府衙门的参考。</p><p class="ql-block">图文来源于《老保定丛书》(第一辑)——《老保定的衙门》,作者李占才,部分</p> <p class="ql-block">大元开国元勋太师汝南忠武王蔡国公张德刚奉旨南征金国汴梁时一无所取到金国史馆救取《金实录秘府图书》后张柔访金朝遗老贵族文士其联襟元好问向张德刚推荐五十四位儒士张柔从刑场救护儒士王鄂等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珍藏管吃管住三十年如一日推进蒙古汉化研究!</p><p class="ql-block">中华文明有着几千年不曾断绝的文明史,这有赖于两千余年来二十五史的接续记载,而正史的编纂有赖史料的丰沛。《金史》的编纂有不少材料本自《金实录》,当蒙古军队张德刚奉旨南征攻克金国最后的首都汴梁时,蒙古军将领张柔不与众人争抢堆积如山的金银财宝,他带人入金国的史馆将里面藏的《金实录》以及内府藏书捆绑装载车上护送北归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珍藏为修续国史储备资料载。</p><p class="ql-block">张柔字德刚金国籍贯(1190--1268)张柔和联襟元好问同龄人,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生于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金国人。</p><p class="ql-block">金宣宗兴定五年(1221年),31岁的元好问进士及第。正大元年(1224年),又以宏词科登第,授权国史院编修,官至知制诰。在金国与南宋对峙时期,元好问是北方文学的代表、文坛盟主。</p><p class="ql-block">【元朝推进蒙元汉化总导师书魂】张柔救护儒保护《金实录秘府图书护送北归顺天府:</p><p class="ql-block">《金史语解》四十六卷清光绪四年江苏书局刻本</p><p class="ql-block">《元史太祖至世祖本纪名臣事略》等史料记载,例如元苏天爵所撰《元名臣事略》卷六《万户张忠武王张德刚》中称:“壬辰,张柔帅领天兵渡河,明年奉旨攻击汴降开封时诸将争取金缯,张柔公独入史馆从战火救取收集《金实录秘府图书》。”元朝翰林院儒士王磐所撰《蔡国公神道碑》中亦称:“张柔公攻克汴梁城时一无所顾,而首取金朝实录并秘府图书,张柔又访求金国乡曲遗耆大德儒士,得户部尚书高公、乐夔、都转运使李公特立等五十余家,张柔命令护送北归顺天府万卷楼书院珍藏。其张柔英雄卓鉴伟大远识,度越侪辈远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史和元史题目中的张忠武王和蔡国公指的都是张柔,对于他奉旨南征攻陷汴梁后他全力保护儒士救取金实录秘府书籍之事为修续国史储存书籍,为后世所乐道。</p><p class="ql-block">明初朱元璋诏令宋谦等所撰《元史》中的第一传主就是《张柔传》也记载了张柔奉旨南征攻打下汴梁后张柔从刑场救护王鄂等儒士,保护收藏《金实录秘府图书书籍》的事迹:“金主自黄陵冈渡河,次沤麻冈,欲取卫州,张柔以兵合击,金主败走睢阳。其张柔劝说臣崔立以汴京降,张柔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救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访求耆德及燕赵故族十余家,卫送北归。”</p><p class="ql-block">张柔取得了金国内府所藏书籍及《实录》,先将其运回家顺天张柔幕府万卷楼书院,1260年顺天军张柔父子张弘彦、张弘道、张弘规、张弘略、张弘范等辅助忽必烈登基大汗位,根据《易经大哉乾元定国号为大元,张柔觉得推进蒙元汉化天时地利人和具足时,其晚年要退休时,张柔方将珍藏三十年《金实录》献给忽必烈元廷修续国史。</p><p class="ql-block">张柔联襟元好问得知《金实录》书藏张柔其家时,元好问希望能够借观,以此来修纂《金史》。</p><p class="ql-block">《金史》卷一二六《文艺下》中载:</p><p class="ql-block">(元好问)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已所当任。当时《金国实录》珍藏在联襟顺天张万户家万卷楼书院,乃言于张德刚也,愿为撰述,既而为保管员乐夔所沮而止,历朝皇帝诏令个人修国史者户灭九族也。好问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抅亭于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遗言往行,采摭所闻,有所得辄以寸纸细字为记录,至百余万言。今所传者有《中州集》及《壬辰杂编》若干卷。年六十八卒。篡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好问认为金人虽是少数民族,但他们却喜好汉人的典章法度,所以他很希望能靠参照《金实录》来撰写《金史》,他听说《金实录》藏在联襟张柔家中,于是他找到顺天府都元帅张柔家,希望能够翻阅这些史料。可惜有人从中作梗,使得借观金史料之事未能实现,元好问只好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史料。也许是因为没有看到《金实录》,元好问终究未能写出《金史》,只是他所搜集的其他有关金朝史实的材料成为了后人纂修《金史》的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件遗憾事同样记载于元郝经为元好问所撰的《元遗山先生墓铭》中:“每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兴,己所当为。而《国史金实录》收藏在顺天道万户张公府,乃言于张公,使之闻奏,愿为撰述,奏可。顺天府都元帅张德刚出资建造顺天府城雪香园里方开辟建筑万卷楼书馆,为人所沮而止。”</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书馆看来张柔家不仅救护收藏有《金实录》,另外还有金国史,这些第一手的材料对撰写《金史》极具价值,可惜元好问没能看到,以至于让后人也为之叹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34年,金国在蒙古和南宋的夹击下覆亡,元好问也被蒙古人囚禁。</p><p class="ql-block">对一个爱国志士而言,国破后最好的、最令人敬仰的结局,应该就是以身殉国吧。就像南宋将领文天祥那样,宁死不向元朝屈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风骨和气节。</p><p class="ql-block">但元好问选择了活着,也自然而然地担起了骂名。可是千百年后,当我们回看元好问的选择,却不由地想发出一声感叹——壮哉元好问!原来,并非只有"杀身"才能"成仁"!</p><p class="ql-block">以降求存 拯救生灵</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对待生死,有自己的原则,他说过:"死生之际大矣! 可以死,可以无死。一失其当,不以之伤勇,则以之害仁。"(《恒州刺史马君神道碑》)</p><p class="ql-block">这段话,是理解元好问金亡不死的关钥。他认为:在需要牺牲的时候选择了苟活,是失了勇气;而在需要活下去的时候选择了死亡,是违背了仁心。</p><p class="ql-block">什么是需要活下去的时候?什么又是"仁心"?</p><p class="ql-block">时间回溯到1233年正月,蒙古军围住了金国都城汴京,金哀宗出逃,汴京百姓人心惶惶。当时汴京人口有一百多万,按照蒙古人"凡城邑以兵得者悉坑之"的国策,这百万人的性命都危在旦夕。</p><p class="ql-block">民众危亡之际,"议者以为上既去国,推立皇兄荆王,以城降,庶可救一城生灵……朝士皆知,莫敢言。"(刘祁《归潜志》)</p><p class="ql-block">此时,是元好问站出来,向守城将领完颜奴申建言,他说:"死不难,诚能安社稷、救生灵,死而可也。"明确地将"安社稷、救生灵"置于个人命运之上。</p><p class="ql-block">同年四月,元好问写下《寄中书耶律公书》,向蒙古国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了五十四名中原名士,请耶律楚材予以保护和任用,使他们"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33年,蒙古军队攻占金都汴京(今开封),时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的元好问成为俘虏,被押北渡,这年他44岁。“雁雁相送过河来,人歌人哭雁声哀。雁到秋来却南去,南人北渡几时回。”(《续小娘歌》)大雁再一次寄托了元好问的心绪,国破家亡之际,个人流下的是时代的泪水。</p><p class="ql-block">《癸巳五月三日北渡》记述其北行所见:“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哭随回鹘马的红粉,那堪再问情为何物。</p><p class="ql-block">从“情为何物”“恐疑网”到“北渡几时回”,16岁、25岁到44岁,大雁在元好问作品中不同的承载,体现着岁月和时代对个人的磨砺。</p><p class="ql-block">“大船浑载汴京来”,元军将汴京里熙春阁拆解北运到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境内)建成大安阁,位于上都的宫城中心位置,是上都最重要的建筑,忽必烈在此接见过马可·波罗,接受了南宋皇帝的投降。而今走访,大安阁只余断壁残垣,讲解员能细致讲述熙春阁迁为大安阁的往事。</p><p class="ql-block">元人的诗作中也可感受大安阁当年风貌:“层甍复阁接青冥,金色浮图七宝楹。当时熙春今避暑,滦河不比汉昆明。”(周伯琦《扈从上京宫学纪事》)“大安阁下晚风收,海月团团照上头。谁道人间三伏节,水晶宫里十分秋。”(杨允孚《滦京杂咏》)</p><p class="ql-block">文字保存记忆,劫后余生的元好问把精力放到书写历史上,1235年刚获自由的他写道:“但恨后十年,时事无人知……朝我何所营,暮我何所思。胸中有茹噎,欲得快吐之……造物留此笔,吾贫复何辞。”(《学东坡移居》)</p><p class="ql-block">他说:“夫文章天地之元气,无终绝之理。”他要用笔记录下亲历的文明。《金史》说他“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度几及汉、唐,国亡史作,己所当任”。</p><p class="ql-block">1246年,元好问在《与枢判白兄书》中说,上年得足痿症,经医治仅免偏瘫,手指还发麻,但仍想去读《金实录》,依据其写史书,“惟有《实录》一件,只消亲去顺天府(今保定)一遭,破三数月功,披节每朝终始及大政事、大善恶系废兴存亡者为一书……此书成,虽溘死路边无恨矣”。</p><p class="ql-block">《金实录》是金朝官方编年体史书,本来在汴京,元将张柔抢到保定。《元史》载,张柔入城后“于金帛一无所取,独入史馆,取《金实录》并秘府图书”。</p><p class="ql-block">张柔原为金将,战败降元。据缪钺《元遗山年谱汇纂》中引资料说,元好问与张柔有姻亲关系,张柔取《金实录》,是元好问私下建议的,也算一说。张柔及其部将贾辅并不只在汴京抢书,从河朔、中原到淮南,他们每取一地,总是搜罗当地藏书,运回保定。</p><p class="ql-block">张柔和贾辅都是保定人,与元好问家乡忻州一山之隔。现在的保定城是张柔最早兴建的,当时建了四个园林,今天的莲池就是当年的雪香园。张柔安排贾辅负责具体建设,贾辅在雪香园建万卷楼,收藏抢掠来的书籍,还请文人郝经来管理藏书。而今莲池中犹有万卷楼,已是第三次建设的了。</p><p class="ql-block">1250年,61岁的元好问抱病到保定,但未能读到《金实录》,史载被乐夔所阻挠。元好问并未因此放弃写史,他说:“不可遂令一代之美泯而不闻。”他客居河北获鹿(今鹿泉),以老病之身拼力收集整理资料,著述上百万字,文卷“捆束委积,寒屋数楹”。</p><p class="ql-block">元好问未完成《金史》,但他钩沉了大量史料,为后来者写《金史》打下了基础。《金史》素称“良史”,元好问功不可没。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中说,元好问等人“心意中有一共同观念,即国可亡而史不可灭”。</p><p class="ql-block">1257年秋,在书籍“陪伴”中,元好问在获鹿寓所去世。</p><p class="ql-block">郝经是元好问老师之子,二人交好。郝经赶来处理丧事,作《获鹿新居哭元遗山》诗:“残山绕荒城,惨淡带余雪……空床一束书,不见文章伯……”。</p><p class="ql-block">当初的雁丘湮没无痕,迁建的大安阁灰飞烟灭,元好问的书却流传下来。郝经在《祭元遗山先生文》中写道:“先生虽死,文或不死,是谓亡而不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52年,元好问又觐见元世祖忽必烈,请忽必烈做"儒教大宗师"。他的种种行为受到世人非议,认为他是不忠于国、不忠于君。在《答中书令成仲书》中,元好问说自己被"百谤百骂,嬉笑姗侮,上累祖祢,下辱子孙。"</p><p class="ql-block">可元好问明白,他只有与蒙古权贵结交,才能有机会觐见最高元首,才能去说服蒙古统治者信儒道、修佛心、行仁政,这是他为"救生灵"而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在元好问觐见忽必烈之后,忽必烈于1257 年为京兆、河南之贫民代偿财赋;1259 年蒙古攻宋时,又"戒诸将毋妄杀","淮民被俘者众,悉纵之";1261年"转米万石赈饥民","禁以俘掠妇女为娼。"(《元史·本纪》)尽管这一系列善政落实时会打折扣,但也大大遏制了蒙古军的屠戮。</p><p class="ql-block">而同时,元好问向耶律楚材推荐的五十四位名士,也大多得到重用,在整顿社会秩序、恢复生产、重兴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撰写碑铭 祭奠忠烈</p><p class="ql-block">表面上看,元好问没有忠于他的金国。但在他的内心里,其实非常敬佩那些为金廷死节的忠臣义士。所以元好问为他们撰写碑文、墓志铭,不遗余力地对他们的事迹进行表彰,让历史将他们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