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十月四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所以将九月初九称为重阳或重九。又因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且“九九”与“久久”同音,所以赋予重阳节天长地久,健康长寿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 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宋。据史料记载,上古时代有在秋季举行丰收祭祀天帝,祭祀祖先的活动。古人在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祭祖,感谢天帝祖先的恩德。这是重阳节作为秋季丰收祭祀活动而存在的原始形式。在历史的演变中,重阳节杂糅了多种民俗,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据现存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代重阳节就有祭祀、登高、赏菊、食菊等民俗。所以古来重阳节又称“菊花节”。</p> <p class="ql-block"> 菊素有“延寿客”、“延龄药”的美誉,养眼,养生,养心。中医认为,菊花味甘苦,性微寒,白菊花清肝明目,黄菊花祛毒散火,菊花气味芬芳,可制成菊花茶,酿成菊花酒,做成菊花糕、菊花饼。最早的食菊记录始见于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离骚》中的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苏东坡《后杞菊赋》“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清朝诗人、画家郑板桥的“白菜青盐糙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是诗人恬淡清雅,与世无争的生活写照,更被后来的健康饮食专家们奉为养生圭臬。</p> <p class="ql-block"> 世人种菊、饮菊、食菊,也赏菊、咏菊、颂菊。因菊花在秋意渐浓,百花趋于凋零之时傲霜怒放,历代文人墨客借咏菊花之品性,喻自身之情怀。菊文化不仅见于炊烟之中,庭院之间,更是见诸于端砚徽墨、宣纸湖笔。菊花和梅、兰、竹一起被誉为“”花中四君子”,被画之,颂之,成为一种情感的寄托,反复歌咏,传唱至今。</p> <p class="ql-block"> 人们爱菊,爱菊的恬静淡泊。菊花有“花中隐士”的美称。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世俗喧嚣,归隐田园,返璞自然的宁静祥和跃然纸上。 </p><p class="ql-block"> 人们爱菊,爱菊的清雅素淡。黄巢《菊花诗》里说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香气清淡,即使是满园的菊花,也只有在西风吹来时,才闻得到清幽的香气,蝴蝶都不曾眷顾。</p><p class="ql-block"> 人们爱菊,爱菊的冷傲高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的花期在萧瑟的秋季,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霜斗寒,次第开放。不与百花争香,不与群芳斗艳。没有牡丹雍容,没有玫瑰馥郁,独自婷婷,无忧无惧,别样的风采令世人赞叹。</p><p class="ql-block"> 人们爱菊,爱菊的风骨卓然。很多菊花凋谢后是抱枝自枯,一般花瓣儿不会落下。所以宋代诗人朱淑真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诗句,南宋郑思肖也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都是以菊花的品性表达自己的坚贞不屈。</p><p class="ql-block"> 世人于菊,始终怀有一份独特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重阳前后,寥廓清秋,正是菊花绽放之际,清丽淡雅,芳姿高洁。菊花的风雅,穿透千年的时光,依旧滋养着今天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后记:我也喜欢菊花,便种菊,赏菊,拍菊,写菊,喜欢喝菊花茶,做菊花馒头,更是将自己的网名取名“人淡如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