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古城位于云南昆明之南220公里,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南诏政权于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在此筑惠历城,属通海都督。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因为当时每逢夏秋之季,坝子里溪水涨溢如海,汉语译为建水。<div>元时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次年复称建水县。</div> 唐元和年间南诏政权在此筑惠历城,城系土城。明洪武二十年,明军平定云南后设临安卫,筑临安卫城,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拓地改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div>城有四门,东叫迎晖门,南叫阜安门,西为清远门,北为永贞门。明末,西南北三楼毁于战火,仅存东城楼。</div> 建水古城的北门——永贞门。 永贞门的觐光楼,是建水古城的北城楼。《续修建水县志》曰:“望京楼,即北城楼,与南楼相对。”“望京楼”后称“觐光楼”。觐,臣民朝见君主。建水地处边疆,地方官员朝见君主非常不容易,为了表达忠心,建一座城楼,远眺北方,好像见到了自己的君主。“永贞”,就是忠贞不渝,永远忠诚于朝廷,忠诚于自己的岗位之意。 <div>建水古城的西门——清远门,也称“挹爽楼”。<br></div> 《续修建水县志》曰:“挹爽楼,即西城楼,眼界少亚朝阳楼,但亦有西来爽气之慨。”“清远”和“挹爽”的取名意境,就是清远怡然,清净爽朗,醉心于本真的自然之趣,表现了古人旷达的文化胸襟! 建水,一座“活着”的千年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地一庙,七箭之地一井。在历经十二个世纪的风霜中,保存有五十多座古建筑,被誉为“古建筑博物馆”和“民居博物馆”。 一千年的守望,因古井而有灵性。<div>没有哪一座古城像建水一样,拥有数百口古井。这些古井隐藏在古城街边巷尾,犹如深扎在古城土壤里的一丛丛根系,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建水人。建水古井既有单眼井,也有二眼、三眼、四眼相连并存的,甚至还有十二眼井,与古城老街、老巷、老宅交相辉映,可谓是“古井博物馆”。</div> “十二眼井”就在建水古城的中心大街临安路旁,距朝阳楼和朱家花园不远。十二眼井分成三排,呈弧状排列,形如折扇,所以又称扇井。如此规模宏大的水井,当为天下之最,无处可比。<br> 扇井不仅规模大,而且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内涵丰富。十二这个数字在中国往往有着特别的意义。十二年为一纪,十二月为一年,十二时辰为一天。十二眼井寓意着清水长流,万古不竭。折扇为文人所用之物,十二眼井排成扇形,寓意着建水是文献名邦,滇南邹鲁,文风兴盛,人才辈出。 十二眼井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外形美观,内涵丰富,不愧为天下井王。<br>正是有了这乳汁一般甜美的井水,建水才得以世代繁衍延续至今。正因为此,建水人对古井充满感激敬畏之心,很多古井前建有水晶宫、龙王庙,至今仍供奉着龙王。 建水古城的东门——迎晖门。 建水古城的东门迎晖门,也叫“朝阳楼城门”,占地2312平方米,城墙从南至北长77米,从东至西宽26米。城门依地势筑于高岸。 朝阳楼用48根巨大木柱支撑,分成六列阵势,每列各有8根,中间两列最粗大,直通三楼;其外两列木桩稍细,只通二楼;最外面两列柱围更小,仅支撑一楼屋檐。这种结构法具有强大的抗震性能,故前人有《登东城楼》诗称赞道:“形胜据荒陬,翻身近斗牛。东南几属国,今古一高楼。”<div><br></div> 城楼东面顶檐下,立有高约两米的“雄、镇、东、南”四块楷形体的独字方匾,为乾隆四年(1739)之夏,乾隆2年出任临安知府的浙江籍二甲进士来谦鸣所题,石屏书法家涂晫书。<div>在东面二楼顶檐下正中处,立着约2.5市尺高的“朝、阳、楼”三块楷书独字方匾,为乾隆探花(进士第三名)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出任临安知府时,于乾隆32年(1767)春所书,匾字圆润秀丽,犹如“美女簪花”,耐看悦目,实为难得的古代书法艺术珍品。<br></div> 历经600多年的朝阳楼,历经了无数兵灾战乱,饱受了50多次大小地震的颠簸,有几次全城房舍遭到严重损毁,尤其是清光绪十三年(1883年)十一月初二日之大地震。《建水县志》载:“每震时地如雷鸣,人民簸荡如载覆,见东门城楼倾侧复起数次”。然东门楼却安然无恙地挺过来了。明朝洪武二十五年铸造的那高2米多,具有很高工艺水平的大铜钟,也完好地悬挂在古楼大梁上。 朝阳楼楼阁起于两丈多高用砖石镶砌的门洞之上,楼层高24.5米,进深12.31米,面阔26.8米,五开间,三进间,迥廊周通,为三重檐歇山顶。檐角飞翘、画栋雕梁、巍峨挺拔、气势雄伟。 朝阳楼檐角挂有铜铃,每当秋风送爽,铃声在清风中清脆悦耳。春夏之间,万千筑巢于檐下的紫燕绕楼飞鸣,呢喃之声不绝于耳,景致蔚为壮观。城楼上木雕屏门雕镂精细、奇丽华贵、人物形象生动、透雕三层,堪称精品。 雍正《建水州志》载:“东城楼(朝阳楼)高百尺,干霄插天,下瞰城市,烟火万家,风光无际,旭日初升,晖光远映,遥望城楼,如黄鹤,如岳阳,实为南中之大观。”有“雄踞南疆八百里,堪称滇府第一楼”的美誉。 历史上,建水古城南、西、北三座城门均被战火损坏,只有东门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同时流传下来的,还有一曲具有彝汉文化影子,内涵建水花灯韵味的《四门调》:<br>一进东门东门尼东<br>东门尼底下卖点小花红<br>二进南门南门尼南<br>南门尼底下卖点小苤蓝<br>三进西门西门尼西<br>西门尼底下卖蓑衣<br>四进北门北门尼北<br>北门尼底下卖点小玉麦<br>从唱词“小花红、小苤蓝、蓑衣、小玉麦”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市场交易以农产品为主,反映了当时市民的艰苦生活。<div>这曲脍炙人口的建水小调,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在婚嫁、团圆、聚会等喜庆的酒宴上经久不衰,传唱至今。</div> 建水古城的南城门叫“阜安门”,也叫“环翠楼”。 据《续修建水县志》记载:“环翠楼,即南城楼,平畴绿畦,一望葱茜。”由此可知,今天的城陈路一带,当时就是碧绿的一望无际的田园和菜园。至于“阜安”的取义,即为兴旺发达,安宁祥和,表达了古代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建水,这里作为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和通向东南亚地区的国际通道,历时达7个世纪之久。 <div>历史上这里发生过多次影响滇南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div><div>1647年农民起义军大西军将领李定国曾攻破临安城;</div><div>1903年西庄荒地村人周云祥于个旧率矿工和农民起义,攻占临安城,使清廷震动;</div><div>1911年11月1日,驻临安新军和民团继昆明辛亥重九起义后,发动临安起义,并安抚四邻,滇南光复;</div><div>1916年临安及个旧、蒙自一带,共同演出了一场滇南护国保卫战。</div><div>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中共滇南地方组织从事秘密革命活动的后方根据地,由此发展和派出大批党员和“民青”成员奔赴思普地区,开辟武装斗争根据地,为配合解放大军最后解放云南作出了贡献。</div> 2022年8月9日拍摄于云南省建水古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