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姨耄耋爱劳动</p><p class="ql-block"> 儿时听母亲讲:我外婆生於光绪二十七年,一生坐了十三个月子,育有十四个娃(一个双胞胎),一生吃斋念佛,含辛茹苦,到新社会仅剩下三男三女,其它八个夭折在旧社会。</p><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流逝,星移斗转,多数舅姨以作古逝去,眼下只剩有她姊妹俩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小姨今年八十有整,思维敏捷,脚腿麻利,身体硬朗。</p><p class="ql-block"> 大姨命好,深居闹市,教书育人,姨夫为官,俩人教子有方,儿女们事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大姨已八十有七,行动自如,生活亦能自理,偶尔独自上街转转溜达,兼顾采买一些基本生活用品,倒也悠然自得。</p><p class="ql-block"> 小姨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的人,饥荒年代正值青春年少,由于劳力不足,家境贫寒,为求学及生计没少受罪。</p><p class="ql-block"> 她们那一茬人干事时正处在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荒唐年代。她也和当时轰动一时的返乡典型吕玉兰、邢燕子、侯隽、郭凤莲……等先进人物一样,从学校返乡参加农业生产,成为一名公社社员。她们都是当年农业战线上的“铁姑娘”。</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她不计个人得失,能吃苦耐劳,婚后舍小家,顾大家,和男人们一样,拼搏在农业第一线上,“巾帼不让须眉”,手提肩挑,苦干巧干重整河山,誓叫日月换新天。</p><p class="ql-block"> 小姨是千千万万个“铁姑娘”的一员。她和众多姐妹一样,战天斗地,耕耘收获,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这一方黄土地,现在看来,她的作为与贡献决不输以上列举的几位劳模。她算是一粒埋在黄土高原下金子,只是沒有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她平凡淡定,政治上缺少敏锐度,只知埋头拉车且顾不上抬头看路;站位不高,正能量上缺少抱负;她腼腆害羞且行事善良,也就站不到风口浪尖上,更谈不上作为一旗帜哗啦啦作响。</p><p class="ql-block"> 所以她达不到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条件,在冲锋陷阵做出表率。她只能是算滴在大海里的一滴水,埋在浩翰大漠里的一粒沙子。</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小姨和上面的几位劳模的质上区别。试想,这些劳模只所以以能成为社会的典型,除了她们的个人才干出众外,若是少了推手和没有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铺垫与烘托,她们岂不是无源之水,空中阁楼。</p><p class="ql-block"> 可以肯定的说,在为国家贡献的价值上和社会作用的认可上,小姨和她们精神享受和荣誉流芳应该是等价同值的!</p><p class="ql-block"> 小姨生於咸阳周陵,嫁在马庄村,姨夫为工匠。俩人一生育有两男两女,如今已是四世同堂,儿女事业有成,孙子从戎报国,复员后已成为致富的佼佼者,有两个已是中共党员。多名重孙已入中学唸书且学业有成。</p><p class="ql-block"> 进入耄耋之年,小姨理该歇下颐养天年,但她仍脚手不闲,积发挥余热,传帮带的把一些失去传统工艺教给年轻人,为当地的乡土文化遗产保留、传承再做贡献。</p><p class="ql-block"> 祝愿小姨及她们那一辈为国家做出奉献的人幸福、健康、长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