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寒露节气过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人类面对气候渐冷的变化,会如何应对呢?无非天冷加衣,再冷用保暖设备。</p><p class="ql-block"> 古人比我们观察动植物在寒露时的表现更细致,比我们浪漫并富有想像力。元代文人吴澄,他观察了寒露过后,动植物的变化,著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充分体现了动植物为应对气候变化,为生存繁衍而做的不懈努力。</p> <p class="ql-block"> (一)鸿雁来宾</p><p class="ql-block"> 鸿雁又称大雁分布于中国、西伯利亚南部、中亚等地区,到我国温热带地区过冬。常栖息于平原草地边的湖泊、河流、沼泽等地。每年中秋开始迁往越冬地至寒露时最后一批。鸿雁性喜结群,特别是迁徙季节,常集成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只的大群。飞行时颈向前伸直,脚贴在腹下,排列极整齐,成‘一’字或‘人’字形,边飞边叫,声音洪亮、清晰、似‘嗯-嗯-’声,数里外亦可听见。</p><p class="ql-block"> 人们在寒露看见鸿雁迁徙这一现象,称为鸿雁来宾,即鸿雁来较温暖的地方过冬,古人称为来做客。每年往来于繁殖地和过冬地数千里,让人敬佩!</p> <p class="ql-block"> 古时鸿雁常做为游子寄托思念的载体,鸿雁传书的典故如何而来的呢?《史记》记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被长期拘留,关押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苦寒地长达19年。汉朝派使者要求释放苏武,匈奴单于却谎称苏武已死。与苏武一同出使匈奴的常惠秘见汉使,告诉苏武并没有死,并密谋计策,让汉使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射到一只鸿雁,雁足上系着一块帛书,上面说苏武在一大泽中。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诡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归汉朝。</p> <p class="ql-block"> 历代的诗人据此典故及鸿雁的迁徒习性,创造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李清照的《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p> <p class="ql-block"> 鸿雁的寓意不仅仅是寄托思念,还是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像征。古人通过观察,发现鸿雁一生只会有一个伴侣,就算遇到灾祸,其中一个不幸死了,另一个也不会“再娶”或“另嫁”,只会孤独一生,有的甚至还会殉情。因而,鸿雁的这种习性,被人们视为忠贞的象征。在婚礼时会用鸿雁当做彩礼,象征着新婚夫妇也会像鸿雁一样忠于爱情,白头偕老。</p> <p class="ql-block"> (二)雀入大水为蛤</p><p class="ql-block"> 在寒露过后,燕雀数量减少,几乎不可见。与此同时,在大海边看到很多斑纹和麻雀相似的蛤蜊。古人认为燕雀变成了海边的蛤蜊。就象虫草一样相互转化。这是古人对自然的认识,亦是生存的智慧。该飞时飞,该潜时潜。做人做事顺应变化,才是生存之道。</p> <p class="ql-block"> (三)菊有黄华</p><p class="ql-block"> 菊有黄华最早出自南北朝沈钧所作《梁明堂登歌 歌白帝辞》,诗中有“鸿来雀化,参见火斜,幕无玄鸟,菊有黄华”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寒露时节在农历九月,是菊花盛开的月份。菊花和大多数春夏盛开的花不同,菊花是反季节的花,越是霜寒露重,越是开得艳丽。常用来形容君子不畏严寒的品格。</p>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国庆假期第四日,同时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九为天数的最大数,中国人说九重天,可谓天之高,寿之长。楼外雨下的很大,但还是有喜欢茶会的朋友前来品茶。</p> <p class="ql-block"> 弹古筝的小姑娘依然认真的弹了一曲又一曲,和楼外的雨声相互呼应。也别有一番意境。</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节气在古代是指导农业生产的风向标。随着城</span>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人离农耕生活越来越远了,但节气文化需要传承。茶会秉承传播文化的宗旨,毎逢节气举行,茶会因我们的坚持而不同,也更有文化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