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他出生在塞维利亚,一座有趣的城市,那里出名的是橘子和女人,没有见过这座城市的人真是可怜。 </p><p class="ql-block"> ——歌剧:《唐璜》</p> 行前看了N多西班牙游记,发现有意思的是,西班牙这么多城市,大家惊人一致感觉最舒适的,不是巴塞,不是马德里,而是不太为国人熟知的塞维利亚。<br> 果真,短短两天,我就不可救药地喜欢上了这座城市。<br> 你不必知道,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哥特式教堂和欧洲最古老的王宫;也不必知道,这里是当年哥伦布扬帆远航发现新大陆的起点、西班牙斗牛和弗拉门戈舞的发源地;更不必知道,拜伦的《唐璜》、梅里美的《卡门》、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故事背景就是这里。<br> 单是圣十字老城区密如蛛网、风情万种的街巷就足以让你流连忘返。<br> 你什么都不做,像一个当地人,在露天的餐吧点一杯雪莉酒,可以百无聊赖地看看街边鲜花烂漫的窗口独酌;可以羡慕嫉妒过往的帅哥美女肆无忌惮地秀着恩爱;可以沉醉迷失在阳光和酒劲混合的微醺;可以被某个街头艺人优美而略带忧郁的吉他声唤醒;可以在清脆的马蹄声中,偶尔感伤那些总是稍纵即逝的美丽光阴...... <br> 这就是塞维利亚。<br> 你若是一个人,她便是你最好的情人,若是和心爱的人一起,她便是你们最好的见证! 从巴塞飞塞维利亚,我们选择了西班牙航空晚上9点35分的航班。没想到冠以“西班牙”大名的这家航空公司竟然是一家廉航。抵达塞维利亚机场,远机位不算,竟然还没有摆渡车。一飞机的乘客拖着行李箱在地勤工作人员带领下,顶着料峭的春寒,浩浩荡荡向航站楼进发。此等“嫌贫爱富”的遭遇,让我们对塞维利亚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好在这位候客时埋头苦读的公交司机为这座城市又挣回了不少印象分。 <div> 从大巴车上下来,已是深夜,只剩下寂静冷清的街道。迷宫般的老城区、四通八达的街巷,很快就让我们和手机里的谷歌地图一起抓狂。不是巷口走到巷尾没有下榻民宿的门牌号,就是门牌号对上了却不是我们预定的那家民宿。</div><div> 正当我们流落街头、濒临绝望之际,洋雷锋出现了。一位英语和我一样烂的大叔,对着地图和我们鸡同鸭讲了半天,见我们依然一脸茫然,干脆大手一挥,率领我们走街串巷,顺利找到住地。明亮的灯光、温暖的空调,那一刻我才明白,电影里失散党员找到组织的那份激动原来都是真的!</div> 一夜美梦醒来,窗外蓝天白云,将昨夜阴冷晦暗的心情一扫而光。四处溜达一下,才明白昨夜谷歌地图发疯的缘由,两幢紧挨的房子由于开门方向不同,很容易就成了不同小巷的住户。 塞维利亚圣十字区,具有典型的安达卢西亚风格,碎石铺就的街道,刷成白色的房子,却有着阿拉伯风格的拱状窗楣,黑色铁栅栏里种植着各种颜色的花儿,花团锦簇,让整个城市到处都充满温馨。 从古老的小巷里穿梭出来,又是另一个世界。晨起跑步的男女出奇得多,给老城带来勃勃生机。 身边不时掠过骑车晨练的车队,习惯睡懒觉的我不免羡慕并惭愧。<br> <div> 铁甲威龙一般的有轨电车驶来,像微风吹过水面,搅醒沉睡的城市,隆隆开过后又很快恢复古城的宁静。</div><div> 下午去西班牙广场时出于好奇坐过一次,上车没发现售票员,一问才知道买票是在路边的售票亭,无意间“逃”了一次票,只好安慰自己:不知者不为过。真是不好意思!</div> 悠闲清静是这座古城的主旋律,当地居民没有因为游客的到来而改变自己的节奏,载着各色游客的马车不时哒哒的经过,反倒是点缀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街心广场的伊莎贝拉女王塑像。伊莎贝拉女王是西班牙人民心中的女神。她和成为阿拉贡国王的丈夫斐迪南二世携手并肩战斗,成功缔造了一个统一富饶强大的君主政体统治的西班牙。如果没有伊莎贝拉力排众议,支持哥伦布航海西行、从而发现新大陆的壮举,就不会开创西班牙最强盛的殖民时代。 塞维利亚虽然是西班牙第四大、南部地区第一大城市,但市区人口仅65万,耸立在新城区瓜达尔基维尔河畔的这座摩天大厦异常醒目,给这座古城增添了现代时尚的气息。 <div> 把橘树作为城市的观赏树种,塞维利亚可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城市。茂盛的橘子树结满了金灿灿的橘子,成熟的果实坠满一地,没人采摘,也没人捡拾,任由它自生自灭。</div><div> 漫步在瓜达尔基维尔河畔的人行道上,橘香扑鼻,清爽怡人。</div> 一座城市,要有一条河流才有韵味。塞维利亚作为欧洲对美洲惟一的贸易港口长达 300年,16-17世纪时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商城和海港,无疑,瓜达尔基维尔河功不可没。 <div> 瓜达尔基维尔河岸上的雕塑。像此类现代派作品,我鉴赏能力为零,只能凭感觉猜它像愤怒公牛的犄角。</div><div> 回国后百般搜索,才知道这是西班牙现代雕塑先锋----爱德华多·奇利达专门献给塞维利亚这座城市的得意之作。</div><div> 如此抽象另类,难怪2010年他一件价值80万欧元的铁塑作品会被没有文化的盗贼从艺术品仓库偷走,当成废铁作价50欧元卖掉。</div> 太阳初升,照在宽广清澈的瓜达尔基维尔河上,霞光艳丽,春色明媚,一叶轻舟,真是心旷神怡。 拥有一万两千多个座位的塞维利亚马艾斯多兰萨斗牛场被称为是西班牙最重要、最传统的斗牛场,对面马路旁矗立着塞维利亚传奇斗牛士Manolo Vazquez(马诺洛.巴斯克斯)左手红布、右手利剑造型的塑像。 斗牛场外等客的马车。 这座斗牛场始建于18世纪,经历120年才完工,成为塞维利亚作为斗牛发源地的象征,在全国享有极高的地位。据说,这里也是歌剧《卡门》的故事发生地。虽然没能等到斗牛季,这空荡的斗牛场依然散发着碧血黄沙的杀气。 环形看台下是一座斗牛博物馆。斗牛博物馆展出的内容与物品琳琅满目、丰富多彩。首先是对牛的介绍。从牛的分类,产地,到喂养过程,再到如何成为一头斗牛。 <div> 细心的你有没有发现墙上的牛头都没有耳朵?因为这些功勋斗牛的耳朵都奖励给了与之对阵同样牛叉的斗牛士,这是斗牛场上给斗牛士最高的奖励。</div><div> 而对公牛来说,主斗牛士刺杀牛有一定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如果超过二十五分钟或主斗牛士三次入剑都未能刺中刺死牛,现场主席将通知斗牛士,终止刺杀,不再杀戳,斗牛得以终老。</div> 海明威曾经说过:“斗牛是唯一一种使艺术家处于死亡威胁之中的艺术。”在西班牙人的心目中,斗牛士是倍受崇拜的英雄。 精工刺绣的斗牛服。斗牛服分为红、兰、绿三种颜色,其中绿色最为高贵,授予级别最高的斗牛士。 斗牛在上场前,就被拴在这里候场。在斗牛表演中,斗牛士总是拿着一块红布优雅地挥舞,以挑逗斗牛,所以很多人认为牛对红色特别敏感。实际上牛是色盲,它只会对移动的物体感兴趣,因为它感觉活动的东西对它有威胁。所以在斗牛场上,斗牛士通常需要晃动手上的布来刺激和吸引公牛的注意。 斗牛季从四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末秋初,一周一场。在每个斗牛季开始前,都会将每周出场的斗牛士安排妥当,张贴在斗牛场外。 从斗牛场出来,沿着河岸走不到十分钟,就可以看见塞维利亚的一处古迹---黄金塔,是一座十二边形的军事瞭望塔。500多年前,哥伦布率领西班牙珍宝舰队正是从这里出发,带回大量从美洲掠夺的黄金白银。今天的黄金塔是一座航海博物馆,展示古海图、古船模型及各种船头装饰。 几乎每一条街巷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享受着美食,美酒和快乐时光的人们。 <div> 湛蓝的天空,雪白的房子,橙黄的橘子,简单的底色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细致简洁。</div><div> 塞维利亚毫不吝啬她的阳光,总是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每一位热爱生活的人。</div> 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塞维利亚主教堂,原来是一座大清真寺,后被改建为天主教堂,是世界三大教堂之一。教堂在重建时,同时参照了哥特式与穆斯林风格,最终在我们眼前呈现了一个华丽并且有安达卢西亚风格的教堂。除了收藏有各种艺术珍品以外,塞维利亚主教堂还埋葬着一个举世闻名的牛人----哥伦布,他的灵柩自1898年从古巴运回西班牙后,就一直埋在这里。 教堂上午11点钟开门,下午5点停止参观。我们下午3点从河边回到教堂,立马被绕了教堂大半个圈的游客等候长队吓了一跳。 <div> 塞维利亚大教堂的正门。</div><div> 看着长长的游客队伍,贪心的我在不知道教堂关门时间的前提下做出了一个事后非常后悔的愚蠢决定:先去看另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塞维利亚王宫,再来参观教堂。</div> <div> 塞维利亚王宫就在大教堂的对面,是欧洲最古老的皇家宫殿,1987年和塞维利亚大教堂、西印度档案馆一起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div><div> 最早是摩尔人的城堡,后来是伊斯兰风格、基督教风格和哥特风格的融合,非常能够体现安达卢西亚本地区的建筑风格。后来在格拉纳达看过阿尔罕布拉宫后,我才知道这个王宫简直就是浮云,为了它,我竟然错过了大教堂的内部参观。</div><div> 今后有机会去塞维利亚又会去格拉纳达的朋友切记:在王宫和大教堂之间没有选择,只有大教堂、大教堂、大教堂!</div> 塞维利亚王宫大名叫阿尔卡萨尔宫,集宫殿与城堡于一身,现在依然是西班牙王室成员在塞维利亚的住所。 参拜大厅左边的墙上挂有一副19世纪30年代创作的《水手们的少女》,据说这幅画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关于发现美洲新大陆的画作。 参拜厅的右边墙上挂着历代西班牙皇室成员的油画像。原谅哥,实在没兴趣搞清楚他们谁是谁。 伊斯兰风格十足的王宫庭院。 参拜厅的楼上是一个挂着厚厚门帘的展厅。好奇进去,原来是一个马赛克博物馆。伊斯兰建筑富丽堂皇,内部装饰几何图案繁杂精美,靠的几乎都是马赛克的功劳。 阿方索十世将很多穆瓦希德宫殿改建成了哥特式。1364--1366年间,佩德罗一世建造了塞维利亚王宫这个王冠上的点睛之笔---美轮美奂的佩德罗宫殿,这座宫殿的中心是典雅的少女园。 少女园四周围绕着美丽的拱门,装饰着精美雅致的雕刻和瓷砖。 和基督教天主教的建筑风格不同,伊斯兰建筑不允许有人物的图案,所以它们大量采用规整的几何图案造型,圆弧,半圆,直线,垂直线体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法。使节厅的装饰就体现了这一鲜明的特点。不过有密集恐惧症的童鞋慎入。 美剧迷看到,这可能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塞维利亚王宫是这两年大热的美剧《权利的游戏》第五季多恩王国马泰尔家族皇宫庭园的取景地。花园里有喷泉、池塘、被修剪成几何图案的灌木丛以及五彩缤纷瓷砖贴面的长椅。 从王宫走马观花出来,我欣喜地发现,排在大教堂外的长队消失了。正感叹自己人品一流,大教堂五点关门谢客的消息就给了俺当头一棒。只能围着教堂走圈、阿Q一把啦。 举世闻名的希拉尔达塔位于教堂一角,建于1184年至1198年,38层近百米高,该塔的比例、装饰和颜色使其成为西班牙最完美、最杰出的伊斯兰建筑,是塞维利亚的象征。塔楼顶上有青铜制造的希拉尔达女神像,她左手握着盾牌,右手拿着一片棕榈叶,有风的时候,重达四百五十公斤的铜像会转动,成为这座城市的风向标。 夕阳下的希拉尔达塔,留给我无尽的遗憾。 哥只能眼巴巴站在这个出口,可怜兮兮地伸着脖子四处打望。 教堂外表演弗拉明戈舞蹈的卖艺人,精彩的表演引得路人阵阵喝彩。 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位于玛利亚路易莎公园的边缘,最初是为了1929年的伊比利亚美洲展览由建筑师AníbalGonzález设计建造的,是一个直径为200米由三座建筑物所形成的半圆形广场,连续不断的建筑环绕着广场边缘,可通过有许多美丽桥梁的护城河到达,广场中心是一个大喷泉。今天,广场上主要是政府建筑物。广场的墙壁上有许多壁龛,每个代表了西班牙的不同省份。在广场上也可以看到西班牙不同的建筑风格,包括哥特风格,摩尔风格以及银匠风格。(度娘百科) 上一张网上的全景图片,过过干瘾吧。 坐有轨电车无意识的逃票,还是受到了老天的惩罚。我们兴致勃勃地赶往塞维利亚西班牙广场,不料因广场整修,吃了个大大的闭门羹。这个西班牙最大、最美的西班牙广场(西班牙每个城市都有西班牙广场)与我们擦肩而过。 西班牙广场的背面,可以想见正面建筑的恢弘精美。 求哥心理的阴影面积 近在咫尺,却无缘一见。 来西班牙广场,原本是想观赏落日的余晖,此刻只能眼望它的背影和它道别。 塞维利亚的新地标-----“都市阳伞”Metropol Parasol。位于Plaza de la Encamacion的这座建筑由德国柏林J.Mayer H 建筑事务所设计,于2011年3月27日正式对外开放,容纳了多种功能,包括剧院,农贸市场,架空广场和餐厅。由波动起伏的木板组合而成的有机形态构成了整体建筑,并与周围中世纪风格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也是最具革新精神的木结构建筑。 (上图为网图)有人说这座建筑看起来像一块巨大的华夫饼,当地人很喜欢称它为“大蘑菇”。从高处俯视,我觉得它倒更像是一把抽象变形的西班牙吉他。 作为斗牛和弗拉明戈舞的故乡,到了塞维利亚,既然没赶上斗牛季,那正宗的弗拉明戈舞表演就绝不能再错过了。塞维利亚表演弗拉明戈舞的场所很多,甚至有的小酒吧和餐厅都有免费演出。我们选择了离下榻民宿不远的一家小剧场。 舞台上除了舞者,有伴奏的吉他手,还有伴唱的歌手。观众们不仅仅被时而深沉时而激情的舞蹈所吸引,也为歌者那时而苍凉时而欢快的歌声打动,忍不住不时地一起喝彩:OLE! 在弗拉明戈舞蹈中,除了歌曲、吉他和响板的伴奏外,舞者时而配合节奏拍手,时而脚踩地加强韵律。随着音乐表现的变化,舞者的肢体表现也随之哀凄、欢愉,展现出狂野美丽而桀骜不驯的舞姿。 在所有舞蹈中,弗拉明戈舞中的女子是最富诱惑力的。她不似芭蕾舞女主角那样纯洁端庄,不似国标舞中的女伴那样热情高贵。她的出场,往往是一个人的,耸肩抬头,眼神落寞。 当她真的舞起来的时候,表情依然冷漠甚至说得上痛苦,肢体动作却充满了热情,手中的响板追随着她的舞步铿锵点点,似乎在代她述说沧桑的内心往事。 第二天一早,我们就赶往塞维利亚长途汽车站,买去往科尔多瓦的车票。二月的西班牙早晚温差极大,差到15/6度以上。匆忙赶路间,看到街头这个涂鸦,心头不免满是暖意。 在长途车站旁的早餐店,我终于尝到了久闻大名的油条配热巧克力酱。西班牙油条叫 Churro,配巧克力酱就叫Chocolate con Churro。正如中国人觉得油条和豆浆是绝配一样,西班牙人认为油条就该配巧克力酱,哪怕还有牛奶和咖啡之类的选择。 塞维利亚去往科尔多瓦的往返票。哈哈,回程票有打折哦! 虽然不是高速,但路况极好,两边是连绵不断的山丘、橄榄园和葡萄园。 后来才知道,西班牙是欧洲先进的农业大国,6%的农业人口出产供应了欧盟50%的农产品,优良培育和机械化程度可想而知。而西班牙中部这块主要种植地带却长年干旱缺水,所以西班牙有除了以色列之外全球第二的滴灌和喷淋系统。 你叫这“科尔多瓦汽车站、火车站、游客中心”都行,哈哈,因为它们都在一块。 铸有科尔多瓦城徽的留泥井盖。 1984年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科尔多瓦清真寺是科尔多瓦最大的亮点,始建于八世纪,对于西班牙的穆斯林来说,科尔多瓦是仅次于麦加和耶路撒冷的朝圣之地。 <div> 穆斯林占领科尔多瓦后将当时哥特风格的天主教会改成了清真寺,之后的基督教徒重新夺回科尔多瓦,又重新改建了清真寺。</div><div> 这座结合了伊斯兰风格以及哥特式和巴洛克式建筑元素的混搭型建筑忠实记录了那一段政权和宗教交替变更的历史。了解这点,你就不会对两种宗教文化在此能如此和谐共处有丝毫惊讶了。</div> 一进大厅,850个马蹄形褐色连体拱门将正殿分成南北两部分,足以叫人眼花缭乱。拱门良好的空间透视感可以让你开始尽情欣赏这座稀有建筑。在石柱间穿行,仿佛进入了梦幻的神秘森林。 在忽明忽暗的石柱森林里穿行,行至大厅中央,你会眼前赫然一亮,一座精美的文艺复兴风格的教堂出现在面前,主座堂、礼拜堂、唱诗班一个都不少。 大清真寺和教堂和谐混搭,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卡洛斯五世国王功不可没。在教堂改建过程中,设计者对清真寺原有的伊斯兰珍贵建筑破坏过多,卡洛斯国王及时制止了这种做法:“你们为建起一些在我国到处都能见到的东西而破坏了再也无法找回的东西”。 这座伊斯兰教的大清真寺才得以保存至今,并因此留下一座伊斯兰教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并存的奇特建筑, 成为西班牙最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主座堂精美的穹顶 抬头再多看一眼<br> 唱诗班全貌,两侧半空是锃亮的管风琴。 唱诗班的椅子全是带有华贵的巴洛克雕饰的精湛工艺品。 大清真寺的大门----免罪之门。出门右转100米就是百花巷,科尔多瓦非常典型的鲜花小巷。因为季节不对,我们放弃了去这条小巷闲逛。不料后来在老城区瞎转时,误打误撞又遇上了另一个漂亮的犹太区。 大门右侧是高达93米的尖塔形钟楼,原为清真寺的宣礼塔,寺内的宣礼员可按时登楼呼唤信徒做礼拜。18世纪后,这座宣礼楼被基督教徒们改造成一座巴洛克风格的塔楼,游客可以登顶俯瞰科尔多瓦城市风光,票价3欧元。因为严格控制登塔人数,过了中午12点,我们不得不等下午2点那拨,果断放弃。 大清真寺的侧门,标志性的红白相间拱廊交错,精致的花纹雕刻。 清真寺墙角晒着太阳、卿卿我我的情侣。 大清真寺外遛狗、闲聊的当地居民。 西班牙不管城市大小,街心公园和雕塑比比皆是,提高了城市品位的同时,也让我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这座街心花园正中矗立着城市守护天使拉斐尔的纪功柱。 大清真寺靠近瓜达尔基维尔河畔的一侧。 矗立在河边的是一座高大雄伟的罗马式石门,那厚重的石料颜色和大清真寺一样呈黄褐色,透出深重的历史感,这就是著名的桥之门(Puerta del Puente)。当年曾是阿拉伯城墙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只剩下了城门,但依然显得大气巍峨,可以想见古城当年的盛况。 至今仍然在使用的古罗马桥最初建于1世纪,在13世纪到19世纪又 有不同程度的修建,大桥以巨石建筑,有16个桥孔,夕阳下古罗马桥是科尔多瓦最美丽的景色之一。 站在桥的南端,对岸的清真寺和古朴的大桥相映生辉。 桥中央的这座雕像是科尔多瓦的守护神圣拉斐尔,从雕座上的蜡烛可以看出人们对他的崇拜。 桥中拉琴卖艺的老人,琴声悠扬。 经过世世代代的维修保养,据说现在只有第14、15 两个桥拱是原物了。 据说这座破烂不堪的水车也是一处文物古迹,算是河边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吧。 沿着这条向石子路往下溜达,没想到无意间走进了科尔多瓦最大的犹太区,见识了类似百花巷的美景。失望之下有惊喜,意料之外有收获,也许,这就是自由行最大的魅力。 <div> 与安达卢西亚其他地区不同的是,科尔多瓦是一个满城花香的城市,小城的每个人都懂花、爱花、种花。这一点在犹太区尤为突出。在这狭窄、曲折的小巷中墙上挂着花,窗台摆着花,连路上都弥漫着花香。</div><div> 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热衷于装点庭院。这些世代相传的庭院,大多装修精美。色彩艳丽的瓷砖、柠檬树和橘树,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div> 上一组犹太区民居外墙花草、路灯、瓷像的拼图。 隐没在古老民居中的小巷迷宫般错综迂回,穿梭其中,青绿庭院、白墙、窗前摆放的花,所有的搭配都相得益彰。街头的露天咖啡店,一杯红酒,两三知己,就是一个下午。用“享受生活”这四个字来形容这种状态再贴切不过了。 又一个无意间,内急之下,发现了这个花园一般的小酒店。 哈哈,是花园,还是餐厅? 科尔多瓦的街头,阳光倾城,整洁安静。 就让我用塞维利亚机场的一幅城市广告来表达自己离开塞维利亚时的心情吧。<br> “ 如果你没看弗拉明戈,你应该再回来;<br> 如果你喜欢Tapas,你应该再回来;<br> 如果你爱这里的人,你应该再回来。”<br> adiós sevill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