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追光:捷克自由行(六)卡罗维发利

冯铮

<h5>卡罗维发利</h5> 到布拉格的第四天,按照计划是到欧洲著名的温泉小镇~卡罗维发利。卡罗维发利在布拉格以西130公里处,原本是租车自驾去的,由于捷克当局新近决定不承认中国驾照,所以我改乘大巴,当天返回。<br> 隔天的晚上,公寓老板正好过来,问问我住得感觉如何。我问他:<br> “明天一早7:30我要从弗洛伦萨大巴总站乘车去卡罗维发利,这里过去远不远?”<br> “不太远,走过去半小时就可,穿过火药塔过去。”老板又说:“可以打车过去。”<br> “那您帮我叫一辆。”<br> “可以,几点到?”<br> “6:30吧,多留点时间。”<br> “Ok."<br>  第二天,5点刚过就起床了,窗外还是黑的。梳洗后就下楼等出租车来,早饭是昨天买好的面包和牛奶,准备在车上吃。等到6:30还不见车子来,马上打了几个电话给公寓老板,结果没人接,心想不能再等了。打开GPS,跟着导航径直朝车站走去。 <h5>黎明前的查理大桥</h5> 黎明前的查里大桥静悄悄的,只有极少的行人,两旁的栏杆上一盏盏灯吐着白白的光吃力地照着桥面的石块,泛着灰褐的亮色。桥塔的身影在黎明中显得异常伟岸,拱门的后面藏着小城未知的神秘。想想在冷兵器时代,想要通过这扇拱门攻入城里是如何的不易,真所谓一人当关,万夫莫开。<br> <h5>黎明前的查理大桥</h5> 面向老城有摄影爱好者拿着三脚架准备拍摄,一条浅粉红的朝霞从建筑物后缓缓升起,描绘着布拉格的轮廓,天空开始发亮。只有在黎明时分的朝霞和傍晚落日时的晚霞能看到这种淡淡的、浅浅的、美丽的粉色,而且时间很短,晚霞时的粉色略比朝霞的时间稍微长一些,色彩也稍微浓一些。如果在海边看这种朝霞或晚霞,就如一条浅红的色带从湛蓝的海水中缓缓升起,闪耀着粉色的柔情,和蔚蓝天空中的浅红交相辉映,水天一片璀璨。 <h5>黎明前的伏尔塔瓦河岸景</h5> 伏尔塔瓦河岸旁的建筑也在晨曦中展露出她的俊美的身姿 ,古朴的街灯泛着桔黄的光映衬在打着褶皱的河水中,像倒挂的黄玉珠在晨风中娓娓闪动,诗意盎然。 <br> <h5>晨曦中的天文钟</h5> <h5>晨曦中的天文钟</h5> 此时的天文钟前空无一人,没有了白天的人头攒动和熙熙攘攘。只有当人潮退去,一切归于平静,天文钟抖落一天的尘埃,洗净铅华,不知疲倦的指针勤劳的一圈一圈地转着,发出滴答滴答的声音,向周遭的同伴倾述着千百年来的荣光和苦难、华彩和酸楚。<br> <h5>晨曦中的老城广场</h5> 老城广场一片寂静,零星起早的人匆匆的脚步声一晃而过。泰恩教堂的双塔阴森的刺向灰白的天空,街灯发出桔黄的光投射在石块路上,半明半暗,布拉格还沉浸在梦里浪漫中。 <h5>弗洛伦萨巴士总站</h5> <h5>弗洛伦萨巴士总站</h5> 到弗洛伦萨巴士总站的时候天已放亮,问了一下售票窗口,在2号站台上车,车已经停在那里,车窗上贴着目的地和发车时间的牌子。因发车的时间尚早,还不能登车,站内已络续有乘客进来。<br>  布拉格到卡罗维发利有好几家巴士公司在经营,所以它的发车班次是较多的,我乘坐的是Student Agency公司的大巴,车票我在国内就已经在该公司网站订妥,凭打印件就可乘车,不用在车站换票,票价5.9欧,用时2:15。 <h5>车站的收费厕所</h5> 欧洲的厕所一般都要付费,大多在0.5欧,当然也有收1欧的,里面是很干净的,气味也没什么。这对国人来说会很不适应,国内的厕所基本是不收费的,但里面的卫生状况就不怎么理想了,当然现在有些大厦内的厕所都是有专人定点管理,卫生状况可以和欧洲国家媲美。这个车站的厕所收10捷克克朗,也差不多是0.5欧,折合成人民币大概3元多,小便一次要花3元多还是有点贵的,但真真急的时候是没办法的,再贵也得付。我有一次驾车在上海市中心梅龙镇附近,感觉小便急了,路边不能停车,只能把车开到梅龙镇的地下停车库找厕所,出来时付了10元钱停车费,在国内对这事我一直耿耿于怀,但在国外,觉得很正常。可见环境不同,人的想法和心态也会不同。虽然停车和厕所是两回事,但这个停车费是为了上厕所而付。所以一旦有了需要,看似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事情也有了因果关系,辩证法就是这样。<br> <h5>瓦茨拉夫·哈维尔国际机场</h5> 提前一刻钟可以上车,车上除了驾驶员还有一个服务人员,我把车票打印件给他们看了一下就上车。我由于票订得早,所以座位号是3号,就在右边的第一排,前面还有一个小桌子,正好可以放东西,第二排开始就只有前面的椅背后的小桌板。他们的车也是左方向,所以我的视线非常好,没有任何遮挡。<br> 这种大把的乘坐舒适性非常好,座椅较宽敞,没有紧迫感,包裹性也很好,软硬适度,适合中长度距离的乘坐。<br> 大巴准点发车,车上人没坐满。可能时间还早,路上较空,但车子开得不怎么快,大概半小时左右,到了瓦茨拉夫·哈维尔国际机场,有人上下车。大巴在机场停了几分钟,就朝卡罗维发利开去。原来我还不知道这车到机场,这样我回国的时候可以乘这个车到机场了。<br> 卡罗维发利坐落在布拉格以西130公里的山谷之中,特普拉河汇入奥赫热河的地方,群山环抱,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捷克,也是欧洲著名的温泉小镇。<br>  捷克的温泉资源极其丰富,现在拥有35座温泉小镇,其中温泉疗养胜地就有10多座,卡罗维发利温泉是其中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一个。 <h5>卡罗维发利的“鹿跳崖”雕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h5> 卡罗维发利温泉的发现有一个小故事,按照捷克民间讲故事开头的的习惯,“从前啊,事情或许如此,又或许不是”的说法,在1350年左右,捷克国王查理四世打猎时追逐一只受伤的小鹿到这里,不料小鹿失足从山崖跌落在这里的水中,喝了几口水后,小鹿却奇迹般地快速逃走了。由此发现了这里的温泉可以治病,遂命名为“Karlsbad”(查理温泉),卡罗维发利的名字由此而来,捷克人常称为Vary。现在在山上有一尊“鹿跳崖”的雕塑可以为证。<br> <h5>卡罗维发利</h5> 大巴离开机场开上高速公路,车速明显快起来。这时服务员拿着一只水瓶和一碟小的纸质水杯给乘客倒上免费的咖啡,当然也可以不要。另外还有收费的小零食可以供应。<br> 车子在高速公路上开得异常平稳,静到几乎听不到轮胎和地面摩擦的声音,如果闭上眼睛,几乎感觉不到车在开。车子在9:40到站,有人下车,我想应该是到了,问驾驶员是不是卡罗维发利,回答是的,我赶紧下车。车子开走时我看到车上还有乘客,觉得好像不对,卡罗维发利应该是终点站,怎么会还有乘客没下车。看到人行道上有一间书报亭,有个女营业员,我走过去问:<br> “这里是卡罗维发利吗”?<br> “是的,这里就是卡罗维发利,但你要去的是里面的温泉区”。她一看我就知道我要去哪里,也许经常会有游人来问她的缘故吧。<br> “那怎么办,要怎么过去”?我有点着急地再问她。<br> “可以再乘巴士,就一个站,或者走过去,大概20分钟”。<br> 我一下子觉得有点无措,略微停顿了一会,打开地图请她在我今天要去的景点上划下圈,今天要去的莫泽玻璃博物馆在卡罗维发利的西面,离镇中心大约有8公里,比温泉区要远,而回布拉格的巴士站就在温泉区的入口,就我现在的位置应该先去博物馆,然后再到温泉区,坐巴士回布拉格方便。<br>  在手机上设定了位置,这里离开博物馆3公里不到,想拦辆的士,可等了10几分钟看不到一辆的士,决定步行过去。以目前的状态,估计半小时足够。果然跟着导航加上路标半小时不到就到博物馆。博物馆不在马路边上,而是在马路旁的一条小道走进去才能到,如果没有路标很难找到。 <h5>莫泽玻璃博物馆</h5> 莫泽玻璃公司由捷克人路德维希·莫泽(Ludwig Moser)于1857年创建于卡罗维发利,当初只是一间售卖玻璃制品的商店。在1893年时,在该镇开设了玻璃工厂,最初仅是抛光和雕刻空白玻璃件,后来才从事设计和制作自己的艺术玻璃制品。由于其设计的独具匠心和制作技艺的精湛,深得当时的奥地利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的赏识,成为宫廷的皇家官方供应商,在1907年又成为英国皇室的官方玻璃制品供应商。<br>  博物馆掩映在一片深翠的绿荫之中,等待着游人去探寻它那聚集着天地精华般迷人的水晶光华。迎面是售品馆,鹅黄色的外墙,两扇对称的门,中间是它的logo"莫泽“,展品馆则在它的右面 。 <br> <h5>莫泽玻璃博物馆</h5> 玻璃和水晶的化学成分中都有着相同的二氧化硅,水晶是二氧化硅的结晶体,而玻璃还含有其它的成分,因而水晶的纯度更高,杂质更少,硬度更硬。玻璃最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埃及就已被发现,早年的希腊、罗马的玻璃质地粗糙且不透明,在13世纪之交,意大利威尼斯的礁湖中有一个叫穆拉诺的小岛制造出了一种即结实又透明的玻璃,这个玻璃配方保密了几十年,最后泄漏到了德国的纽伦堡,并由之传播到欧洲和世界各地。<br> 现在一般把捷克的玻璃称之为“水晶”或者是“水晶玻璃”和“波西米亚水晶”,捷克的玻璃制造历史可以追溯到1000年前,波希米亚人最初却是从意大利人那里学来了玻璃制作技术,凭借波西米亚和西里西亚优质石英矿砂和橡树资源,创造出了波西米亚“森林玻璃”。在19世纪后,经科学家的不断探索,改良了化学配方,使得捷克的水晶玻璃闻名全球。<br>  捷克水晶玻璃的手工切割、雕刻、吹制、描绘,工艺精湛,品质高尚,而且设计紧跟时尚,大胆创新,无论是各式酒瓶、酒杯、灯具、人物雕像、花鸟走兽等均极具美感,出口世界各国,深受各色人等的喜爱。 <br> <h5>莫泽玻璃博物馆接待大厅</h5> <h5>莫泽玻璃博物馆接待大厅</h5> <h5>咖啡(此图片引自宣传资料)</h5> 博物馆的接待大厅很宽敞,游客不多,来此参观的都是散客,团队不会安排,当时就我一个中国人。门票80捷克克朗,提供一本宣传手册。大厅另辟一角为一个咖啡厅,咖啡40捷克克朗一杯,价格不贵吧。我走的有点累,所以先坐下来要了杯咖啡喝着,当时没拍照,现在写这些时用了张宣传手册上的图片。 <h5>博物馆水晶玻璃模型</h5> 进入展馆,有一个用水晶玻璃做的场馆模型,不同的颜色晶莹剔透。 <h5>水晶工坊的历代发展史</h5> 展馆内展示着这家水晶工坊在160多年时间里的不同的“莫泽”人的奋斗历程。 <h5>各种证书</h5> 墙上挂着不同的获奖证书。 <h5>各种展品</h5> 展馆里展出了160多年来他们制作的各种水晶玻璃精品2000多件,电视屏幕上还循环播出工坊的发展历史及水晶玻璃制品的制作过程场景。<br> <h5>彩色水晶玻璃展品</h5> <h5>彩色水晶玻璃展品</h5> <h5>彩色水晶玻璃展品</h5> <h5>彩色水晶玻璃展品</h5> <h5>彩色水晶玻璃展品</h5> 捷克的水晶玻璃可以分为白色水晶和彩色水晶。彩色水晶是在1400度的含钾玻璃液体中分别加入金银铜镁等金属,呈现出红黄蓝及玛瑙色的色谱光泽,加上设计师的非凡设计创造,从而制造出各种形状和色彩的水晶玻璃工艺品。<br> 设计和色彩在艺术发展史上曾经是对立的两面,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托斯卡纳地区的一些艺术家秉承“设计第一位”的理念,崇尚简朴、优雅的风格,而威尼斯地区的艺术家则追求辉煌绚丽,富于变化的色彩。这种对立经过百年的理论,艺术家们逐渐接受了法国人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的观点,即色彩可以赋予事物“神圣的气息”,不论那些事物是生机勃勃还是死气沉沉,色彩都能赋予设计所不能赋予的生命力。从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在1666年发现了光是由光波组成的,将一束光通过三棱镜的一个面分解成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到英国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发现红、蓝、黄三原色,使艺术家们认识到各种颜色的相互互补能更好的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效果,这是辩证对立的一个统一体。捷克的艺术家正是充分运用了这种艺术上的对立统一,并在玻璃制品上把它做到了极致,创造出了具有波西米亚浪漫神秘特色的水晶玻璃制品。<br>  现在看到的这些展品,造型既厚重又轻盈,既古朴又前卫,既平实又怪异,出常人之所想,入凡人之最爱;色彩浓妆淡抹,相得益彰,浓则斑斓绚丽,光华四溢;淡则风轻云淡,浑然天成。体现了设计者撷历史之精华,开时代之风尚,创未来之先河的高超的设计理念和技艺。 <h5>白色水晶玻璃展品</h5> <h5>白色水晶玻璃展品</h5> 白色水晶分为含铅水晶和无铅水晶,含铅水晶是在石英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氧化铅,无铅水晶是在石英砂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酸钾 。这些元素的加入使水晶玻璃产生晶莹剔透的光泽 。<br> 上面的展品是希腊神话中的“美惠三女神”,三位女神分别代表着美、贞操和爱,体现了人生的全部美好。《美惠三女神》最初出于意大利弗洛伦萨著名画家波提切利的画作《春》,后来德国著名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于1640年创作了一幅木板油画《三美神》就取材于此。<br>  现在展现在面前的这只《美惠三女神》水晶玻璃杯,较多地传承了鲁本斯笔下三位风韵可鉴的健硕少妇的性感,又把波提切利的少女的阿娜多姿的神韵融入其中,焕发着女性人体的蓬勃的生命力。略微夸张的肥臀丰乳、纤细的手指、摄魂的眼神、精致的五官、扭动的玉体、飘逸的秀发、舞动的裙摆,吹弹可破的肌肤,无不如在咫尺,触手可及,呼之即出,足见其吹制技艺的登峰造极。<br> <h5>水晶玻璃工坊制作场景(此图片引自宣传资料)</h5> <h5>水晶玻璃工坊制作场景(此图片引自宣传资料)</h5> 博物馆内有一个吹制车间,可以进去参观,并由人讲解。吹制车间的工人数占整个工坊的10%,主要是完成制品的塑形工序,后续的雕刻和打磨抛光由其他车间技师完成。由于要对水晶玻璃进行高温加热后才能吹制,所以车间内很热。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h5>可出售水晶玻璃制品</h5> 博物馆的商店里的可出售的商品可以说是每一件都是国宝级的精品。在变幻色谱的射灯照射下,水晶玻璃发出璀璨的光闪,撩起游人的购买欲,但价格却令人咋舌,而且一口价,不过可以退税。如此美轮美奂的精品也只有在此可以买到,其它地方出售的品质稍逊,过了这个村就没了这个店了。 <h5>温泉小镇</h5> 参观完博物馆,时间已到午饭时间,早上吃的早,肚子有些饿,准备尽快赶到温泉区去,看了看地图,还是有点远的。回到接待大厅请服务员帮忙叫一辆的士,不一会的士过来,大概一刻钟左右吧就到了温泉区,车费120克朗。司机是个挺年轻的小伙子,知道我是中国人后在车上和我攀谈,我也听不大懂,大概意思是介绍我可以去做一下温泉spa(其实在那里做spa都要预约,不预约基本做不到。),还可以去赌场玩一把;他还接过很多中国游客,叫我以后有中国人到卡罗维发利来游玩,需要用车可以打电话给他,给了我一张他的名片。我也只能跟他yes、ok敷衍过去。<br>  上面的照片是温泉区入口处的水晶方尖碑,也说明了卡罗维发利小镇不但有温泉,水晶玻璃也是一绝。 <h5>沿街的餐厅</h5> 找了一家沿街的餐厅,这家餐厅有中捷文对照的菜单,点餐要方便不少,不过一个人也吃不了多少,点了一个捷克传统的烤猪肉和一个牛肉蔬菜汤。烤猪肉里还有一些酸菜和馒头片,欧洲大凡有肉的菜大多会带上一点酸菜,特别在德国的餐厅这种情况更是多见,可能是要去除一些肉的油腻还是别的什么考虑,但我不太喜欢这种酸味,虽然没有我国的那个前阵子曝光的有脚丫臭的什么酸菜味,但还是觉得吃了牙齿受不了。 <h5>温泉区街景</h5> <h5>特普拉河</h5> <h5>特普拉河喷泉</h5> 自从查理四世发现这里的温泉有治疗功能后,这里逐渐成为疗养胜地,特别是欧洲各地的名人纷至沓来,贝多芬、李斯特、歌德、席勒、阿拉伯富人,甚至马克思也带着女儿来此疗养,马克思的《资本论》初稿就是在这里脱稿的。特别是彼得大帝来过后,俄罗斯的富人纷纷在此购置房产,所以在这里俄罗斯人特别多,还有越南人在这里开小店的也特别多。现在小镇的人口有8万多人;<br> 卡罗维发利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满山的鲜花璀璨、色彩缤纷;绿树漫坡,金黄熏染,虬枝深翠,丹叶玉露。特普拉河(TEPLA)在温泉区中间穿过,把温泉区一分为二,似母亲把两个子女揽在自己的左右。河两旁的街道都称为“草地街”,右岸为新草地街,左岸为旧草地街,顾名思义,新旧草地街就是建成时间的先后。<br> “特普拉河”翻译成中文就是“热河”,地下的热能酝酿了喷薄的能量,泉水从河中喷射而出,像一道道晶莹的帘幕飘拂在河上,弥散着氤氲的雾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硫磺等矿物质的味道。河水泛着深褐的酱油色,那是富含硫磺等矿物质沉积在河底,河水连年的流淌腐蚀,从而使河底的岩石变成了酱油色。这种现象好像有悖于“流水不腐”的原理,但事实就是这样,世间很多事总有例外。<br>  整个小镇有300多个小喷泉,从地下2000~3000米处喷涌而出,比较成规模的有12座。为了让居民有更好的汲取泉水的环境,在河的右岸建成了四条各有特色的温泉回廊,也为来此的游人提供了良好的观赏和取水体验。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h5>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h5> 卡罗维发利有四个不同风格、不同材质的温泉回廊,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温泉回廊是磨坊温泉回廊(Mlýnská kolonáda)。这条回廊气势恢弘,古风悠然,经典不老。全廊用大理石建造,建造于1871~1881年,由布拉格国家剧院设计师约瑟夫·季迪克(Josef Didyk)设计,后在1893年经过一次改扩建。现在这条回廊呈现的是文艺复兴风格,廊区间、柱篷间采用了罗马的黄金分割比例,延袭了古希腊经典的建筑语言,三角形的门楣、科林斯式的柱子都是典型的古希腊风格。 <br> 罗马的建筑风格是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风格的结合体,大理石的石材很好地诠释了这种古典的风格。回廊长132米,有侧廊和主廊区组成,用124根希腊科林斯式柱子支撑,廊柱上有代表12个月份的雕像。回廊内共有5个温泉取水口,图片显示的是取名“利布谢的春天”、编号为9的取水口,水温62摄氏度。回廊因地处温泉区的中心,所以游人较多。<div>  回廊的顶端外面,有一座神话沙雕,这种沙雕每个月都会更换一座。<br></div> <h5>市场温泉回廊(Tržní kolonáda)</h5> <h5>市场温泉回廊(Tržní kolonáda)</h5> 卡罗维发利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市场温泉回廊(Tržní kolonáda),这个回廊比较短,采用的是瑞士风格的木质结构,白色的装饰极其精致华美,清新脱俗。全廊的柱子、廊檐、顶棚等处像满天星一样的点缀着星芒状的雕饰,一如少女身着蕾丝花裙,给人一种眼前一亮的性感。廊内有三眼温泉,其中的一眼便是“查理四世温泉”,在回廊的一端,上面有一幅画,记述的就是当年查理四世追捕小鹿,发现卡罗维发利第一口温泉的故事,这是卡罗维发利最老的一口泉眼。<br> <h5>  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h5> <h5>  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h5> <h5>  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h5> <h5>  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h5> <h5>  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h5> <h5>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内蛇泉(hadí pramen)</h5> <h5>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h5> 在温泉区的北面有一座小型的“德沃夏克公园”,为纪念捷克伟大的音乐家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 Leopold Dvořák)而建。公园旁有一温泉回廊,称作“公园温泉回廊”(Sadová Kolonáda),当然也称为“德沃夏克温泉回廊”。这座回廊采用的是铸铁建造,洛可可式的风格,雕饰极尽华丽精致之风,茜茜公主最爱的波西米亚神秘白色的铸铁结构在夕阳下泛着淡黄色的富贵的气派,深蓝的廊顶又显得庄严凝重,一浓一淡彰显王者风范。这条回廊以前是一个音乐厅,由维也纳知名的建筑大师费尔纳尔(Fellner)和赫尔梅尔(Helmer)设计,1880年竣工。由它的历史沿革,将此称为德沃夏克温泉回廊却是非常贴切的。回廊内有15号取名“蛇泉”(Hadí pramen)的温泉及果园泉两眼温泉可以饮用,水温分别在30和42摄氏度。蛇泉的泉水就从蛇的造型口中流出,很是别致。<br>  公园温泉回廊,在四个回廊中我觉得是环境最美,造型最美的一条回廊。它在公园的边上,空间上显得大气,里面的铸铁雕塑的细腻精致,犹如皇宫里雍容华贵的美妇;走在里面恍如走在皇家花园一般,有一种神定气闲的派头。 <h5>热温泉回廊(Vřídelní kolonáda)</h5> <h5>热温泉回廊(Vřídelní kolonáda 此图片引自网络,侵删)</h5> 热温泉回廊在温泉区的南部,如果按照它的读音应该译作“瓦杰狄洛”温泉回廊,因为里面的温泉的温度较高,所以都将其称之为“热温泉回廊”,也有称为“玻璃温泉回廊”。<br> 热温泉回廊是卡罗维发利一座具有后现代感的回廊,这座回廊是在1975年为了向前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致敬而建造的一幢功能主义大楼的一部分,它的设计采用非对称形式,用全玻璃围起来封闭式的回廊,它的上部有一个折叠式的类锥体的玻璃柱顶,用以拔风,有很强的后现代的设计感。<br>  热温泉回廊内有多个泉眼,且温度较高,人们围拢在泉眼边上,吸入其散发的蒸气也能理疗身体,是回廊中的一个壮观。回廊里有一个间隙性泉眼喷出的泉水能够达到14米高,是温泉区内喷射得最高的一个泉眼。<br> <h5>新草地街</h5> <h5>新草地街</h5> <h5>旧草地街</h5> 卡罗维发利是一座充满色彩的小镇,我从下巴士起一直到莫泽博物馆,再到温泉区,就被裹挟在斑斓中,徜徉在缤纷里,沉浸在七彩下,灵魂受到光华的洗涤,心灵受到色彩的撞击。<br>  卡罗维发利是一座充满异域风情的小镇,特普拉河带着一腔热情穿镇而过,孕育着两岸兼收并蓄的文化。漫步在草地街,一幢幢风格不同、颜色不同的建筑把不同的地理、不同的艺术、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无声无息地融化在了一起,不着痕迹又艳光四射地展示着小镇悠久的历史和浪漫的气息。<br> <h5>赌场</h5> 这里有犹如宫殿般的星级赌场,就是那个的士司机叫我去赌一把的地方,但我不感兴趣,只是外面看看,没有进去。我不喜欢赌博,一直认为如果赌输了,心里不痛快;如果赢了,又伤了和气,到现在连麻将也不会搓。但又赞同出去旅行时的小赌怡性,有时在国外的赌场,自己不参与,看别人赌,从每个人的赌相可以看到人生百态,也是挺有意思的。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外国人对赌博都比较克制,他们的下注一般都不会太大,而且参与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到一定的输赢时候就会收手。当然那种赌性大的豪赌我看不到了吧。<br> <h5>自助食品车</h5> 这里的街上有自助食品购买车,这辆车里卖的是一种叫“迷你甜甜圈”的,100克朗一包,投入硬币,甜甜圈自动吐出来,方便路过的游人购买,也不失为是小镇的一种特色。<br> <h5>普普大饭店</h5> 这幢正对着特普拉河的酒店就是大名鼎鼎的普普大酒店(Grandhotel Pupp),楼顶檐口上的店招赫然在目,美国好莱坞007系列电影《皇家赌场》即取景于这座酒店。酒店的装饰极尽18世纪的奢华,如能在酒店住上一晚,体验一下酒店的富丽堂皇和温馨服务,那是非常美妙的。据说美国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拍摄灵感也来自于此。<br>  卡罗维发利不但温泉享誉世界,每年一次的卡罗维发利电影节已占有世界电影节的一席重要地位,是世界五大电影节之一。从1964年起,卡罗维发利每年的6月初举办一次的世界电影节就在普普大酒店举行,如今其规模仅次于嘎纳、威尼斯和柏林电影节。我国早年制作拍摄的电影也屡屡在卡罗维发利电影节上获奖,比如《梁山伯和祝英台》、《白毛女》、《钢铁战士》、《良家妇女》、《芙蓉镇》等。当然这些获奖,不排除那时我们都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小兄弟的因素。 <h5>歌德故居</h5> 这座位于新草地街的屋子曾被称作“三个摩尔人之屋”,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曾经在这里居住过,他的举世闻名的代表作《浮士德》就是在这里完成的。<br>  他的另一部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也是风靡全球的,我在年轻的时候曾读过,或许现在还躺在我的书柜中。当时在国内出版这本书,有过不小的争议,但还是风靡上海。其实青春期内心的骚动,是一种健康的正常的生理心理完善过程,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必视如洪水猛兽。 <h5>抹大拉的玛丽亚教堂</h5> 这是抹大拉的玛丽亚教堂,有人说是圣玛丽亚教堂。其实这是两个人。圣玛利亚是圣母玛利亚,是耶稣基督的生母。抹大拉的玛丽亚是耶稣基督的弟子,曾被抹黑过,后被教廷平反。2003年,美国作家丹·布朗出了一本叫《达芬奇密码》的书,把抹大拉的玛丽亚说成是耶稣基督的妻子。这些,我在布拉格的游记中有过较详细的描述。<br>  现在看到的这座教堂,其巴洛克的风格还是比较明显的,对称的双尖塔气势恢宏。教堂始建于15世纪初,当初为哥特式,16世纪重建成文艺复兴风格,18世纪初毁于火灾,18世纪中期,由捷克著名建筑师基兰·丹泽设计重建。在2010年的时候,教堂被评为捷克的国家文化古迹。<br> <h5>化妆品店</h5> 这是街边的一家出售化妆品的商店,里面有橄榄油、玫瑰精油、薰衣草等多种天然植物制成的化妆品,来此游玩的爱美人士多半会进去购买,或者自用,或者送人,当然价格也很美丽。 <h5>商店里出售的“温泉杯”和“温泉饼”</h5> <h5>温泉杯</h5> <h5>温泉杯</h5> <h5>温泉饼</h5> 在卡罗维发利有一种说法,卡罗维发利的温泉不仅仅是用来泡的,更多的是用来喝的。所以在各个温泉回廊都可以看到人们拿着杯子在泉眼处接温泉水,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短时间的排队。而游客接水的杯子大多是拿着在商店里买的“温泉杯”。<br> 温泉杯,是卡罗维发利特有的一种杯子,是卡罗维发利的一张名片。温泉杯是一种扁平的瓷杯,它与其它杯子的不同之处是它在手柄的上方有一个杯嘴,这样喝起水来手臂的提升幅度就会很小。在沿街的商店里都有得卖这种杯子,这种杯子造型古典华美,色彩艳丽,根据大小形状等不同价格也不一样,我化了150克朗也买了一只(见上图)。<br> 温泉水喝在嘴里似乎口感有点不怎么样,这温泉水毕竟矿物质含量高了一些,所以口感总不怎么好,于是他们又推出了一种“温泉饼”,和着温泉水一起喝,果然水的涩味就削减了很多,留在嘴里的是淡淡的杏仁香味。这种温泉饼又被称作“华夫饼”,咋看上去和北京的茯苓饼一样,但吃上去里面的馅是不同的。单买好像是10克朗一片,买一盒50克朗有6片。我单买了一片,又买了一盒带回家让家里人也尝尝这异国的零食,就是温泉水没法带回来。<br>  拿着温泉杯,喝着温泉水,吃着温泉饼,可以说这是卡罗维发利最美的绝配。<br> <h5>圣灵三位一体雕塑圣柱</h5> 位于市场广场的圣灵三位一体圣柱雕塑由捷克雕塑家奥斯瓦尔德·约瑟夫·文达(Oswald Joseph Venda)于1716年制作,为巴洛克风格。作品取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的奠基人马萨乔(Massccio,这是他的画名,或者叫绰号)在1425年画的教堂湿壁画《圣三位一体》。所谓“三位一体”是基督教的一种教义,就是上帝只有一个,但包括圣父、圣子(耶稣基督)和圣灵。这一教义是基督教中一条极为重要的教义,有不少的画家会画到这一题材。我最近在网上看一“西方艺术史”讲座中读到,在1443年,弗洛伦萨的画家菲利波·里皮(Filippo Lippi)在他的画作《天使报喜》图中,就用了“三点一线”的画法将《圣三位一体》中的圣父、圣子和圣灵串联起来,中间的一只白鸽代表圣灵,而圣子则还在圣母玛丽亚的腹中。<br>  卡罗维发利在欧洲当时流行时间长达300年的鼠疫中没有受到感染,所以当时在卡罗维发利的弗朗奇谢克·波赫姆(Franchišek Bohem)牧师用此圣柱敬献上帝,进行了圣柱奉献仪式,以感恩上帝保佑卡罗维发利没发生鼠疫病。 <h5>新草地街</h5> <h5>新草地街</h5> <h5>新草地街</h5> <h5>拉普特河</h5> <h5>拉普特河</h5> <h5>新草地街</h5> <h5>新草地街</h5> 特普拉河两旁的新旧草地街上的房子都不太高,3~4层楼,铺面都是一些商店,其中不乏奢侈品中的大牌,而楼上多为民居或酒店和民宿。历史上的不少名人来此居住过,因此有的民宿就打出名人的招牌,以此来吸引游客,比如莫扎特民宿等。这些房子的风格大多为巴洛克式,还有一些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或其他的样式。虽然有些年头了,但仍然颜色亮丽,幢幢不撞色,且外墙整洁,不留斑点,这既和那里的空气洁净有很大关系,也是经常维护所致。<br>  住在屋里的人,站在窗前,眼下的特普拉河水弯弯,泉水从河中喷涌而出,一湾河水,两眼喷泉,湿湿的空气,润润的乔木,河边的树叶从褐色转向金黄,即错综又清晰;推窗远望,悠悠蓝天,碎碎白云,秋高气爽;层林尽染,片片深绿,簇簇棕黄,点点烁金,重重似画,叠叠如屏。不难想象,倚窗人此时的心情该有多愉悦!<br> <h5>旧草地街</h5> <h5>新草地街</h5> 街边有许多长椅,每个长椅上基本都有人坐着,大部分是镇上的居民或是来此小住一二天的游客。他们或是三两聊天,或是手拿温泉杯,或是嘴衔温泉饼,或是看着手机,或是闭目养神,任秋日的太阳恣意挥洒,凭彩色的轻风抚摸缭绕。看游人悠悠,听泉声汨汨,沫阳光暖暖,品泉水涩涩,咀馅饼糯糯,享人生日日。 <h5>山坡上的浪漫帕斯金酒店</h5> 沿着山坡的台阶走上去,两边有很多酒店旅馆和SPA馆,我看见一座叫“城堡温泉医疗水疗中心”,较有气派,走进去问前台没有预约可不可以做SPA,回答是否定的。我在大堂里东看看西看看,水疗的项目还真不少,我拿了一张中心的德语宣传资料,上面密密麻麻写了很多水疗项目及价格,借助手机上的翻译字典,还是看不大懂。在写这篇游记时,我静心地把这几页宣传资料看了一下,对这里的医疗水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br>  卡罗维发利的温泉医疗水疗,一般分为体检过的与未体检过的两类,两者水疗的项目大致相同,所不同的在于每次的时间的长短以及短期治疗和较长期治疗。项目一般有全身或局部按摩、反射按摩、水下按摩、氧疗、电雾化吸入、超声吸入、干或湿二氧化碳浴、珍珠浴、矿泉浴、香薰浴、脸颊冲洗、牙龈冲洗、生物灯、克奈普水疗(冷热水交替刺激脚底涌泉穴,根据德国人塞巴斯蒂安·克奈普(Sebastian Kneipp)创造的冷水刺激身体的疗法演变而来)、肺穿刺、沼泽包、石蜡、电疗。林林总总不下几十种水疗项目,每一种项目都有相对应的适应症和水疗时间。每个项目的收费从近100克朗到600多克朗不等,时间也从10分钟到30分钟不等,对一些经体检过的确定有一些疾病的还开设门诊一周水疗或短期单次水疗,有些项目还有20%的优惠。另外还有包房,分为高中低三种档次,还有家庭套餐,当然价格略贵,在几千克朗,各有所需吧。 <h5>载人的马车</h5> 两匹马拖着四轮马车载着游客“得得”而来,时光斑驳着岁月的划痕,现代的路面飘荡着旧时的回音,驮马依旧,鞍上人非,夕阳斜斜,马蹄声声。<br> <h5>民间画师</h5> 在德沃夏克公园旁的铁栏杆边,一位民间画师正在为一位女子画像。我发现请画师画像的都是女子,男人大概怕羞,不会去画,这也符合人的天性。 <h5>德沃夏克公园</h5> <h5>德沃夏克公园</h5> 在温泉区的入口处有一个小型的公园,称之为“德沃夏克公园”。安东·利奥波德·德沃夏克(Anton Leopold Dvořák)是捷克的著名音乐家,与斯麦塔纳同为捷克民族音乐的奠基人。德沃夏克曾先后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的教授和院长,他在20岁时开始创作,先后创作了9部交响曲,最著名的是《来自新大陆》。《来自新大陆》交响曲曾伴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曲中表现的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激起了无数游子的共情,经过填词后的主题曲,成为游子抒发乡愁的思乡曲。<br> 秋天的公园秋色浓郁,色彩斑斓,草坪上一片葱翠,一片棕黄,点点金色闪烁其间,一阵风起,吹皱一毯缤纷。我静静地坐在长椅上,望着夕阳下的大树,枝叶变幻着四季的多彩,像一首老歌吟唱着人生的起承转合。我们这一代人,就像泛着淡棕色的枝叶进入了年轮的深秋,偶尔在夕阳的抖落中飘散出点点淡金。<br>  园内草坪中一老妪款款而来,靛青色的上衣褪去韶华在夕阳下辉映着如茵的芳草;飘雪的白发浸润在晚霞的金色中,散发着如银般的华光;健硕的步伐迈出了人生的淡泊;左手提着一只塑料袋,右手拿着刚弯腰捡起的一只饮料空瓶,原来这是一位环保老妇。待她走近,见那只塑料袋的底部微微隆起,我站起来对她竖起了拇指,她起皱的眉宇间闪露出莞尔的闲定,瞬间我有些感动,忽然想起了叶帅的诗句:“满目青山夕照明”。 <h5>小镇一角</h5> 时间一晃就到归时,我乘上了傍晚6:00的巴士返回布拉格,用时和来时一样2:15,巧的是我的座位仍是3号。晚霞覆盖了波西米亚平原,大巴穿梭在粉红的霞光中。我闭目回放着今天的所见,卡罗维发利,他的建筑,风格和谐;他的温泉,水汽氤氲;他的色彩,艳光四射;他的风貌,低调奢华。<br>  在我写这篇的时候,想起了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的男女主人公托马斯和特蕾莎最后离开布拉格来到卡罗维发利的乡下,虽然没有了都市的繁华,但来到了一个人间仙境,获得了自由的空气和精神的独立,就如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Petofi Sandor)在诗歌《爱情和自由》中说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