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旧皇宫指示牌</h5> 走出大教堂,就看到旧皇宫,也有指示牌指引,现在国人到捷克来的人多,所以指示牌上也有中文,这方便了不少。 <br> <h5>旧皇宫弗拉迪斯拉夫大厅</h5> 旧皇宫(starý palác)是布拉格城堡中最古老的建筑物之一,1135年起,就有捷克的公主住在这里;1486年,在老城的皇宫开始往城堡搬迁,重新改造和新建的,直到1502年才建成如今的规模。<br> 皇宫内的后哥特式风格的弗拉迪斯拉夫大厅是皇宫的一大亮点,也是最为有名的。这个大厅有贝尼迪克·列特(benedikt leiter)设计。大厅长62米,宽16米,高13米,在当时是布拉格最大的大厅,也是欧洲最大的国会厅。更为奇妙的是,在如此宽度的大厅,竟然没有一根柱子支撑穹顶的肋架,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br> 大厅的墙上开有宽大窗户,阳光直接照射进来,使得大厅特别明亮;穹顶上流畅交错的花型图案有别于文艺复兴的直线形图案,显出勃勃生气;几盏枝形水晶吊灯从穹顶上垂下,雍容华贵。这个大厅以前用来举行皇帝的加冕典礼,而现在则是用作总统选举等。<br> <h5>墙上的捷克国徽</h5> 大厅的一端墙上挂着捷克方形国徽,这是大国徽。左上和右下是相同的白色双尾狮,这是波西米亚的徽记;左下和右上是两只形状相似,颜色不同的雄鹰,分别代表西里西亚(左下)和摩拉维亚(右上),也说明了捷克的历史渊源。<br> 大厅的西南角上有一扇窗户现被钉死,不能打开,那就是捷克的“第二次掷出窗户”事件,引发三十年战争的那扇窗户。还好窗户外的壕沟里满是粪堆,才保住了那几个人的命。那时的欧洲没有什么污水排放系统,这种壕沟有点像没有盖子的化粪池。而且那时欧洲人的卫生习惯也很差,有随地大小便的习惯,身上都有难闻的气味,他们都要用浓烈的香水来遮掩身上的气味。所以催生了欧洲香水业的发展,使得现在去欧洲旅游的女生都要买些香水回去。<br> <h5>议事厅</h5> 这间大厅位于弗拉迪斯拉夫大厅尽头的左边,重建于1559~1563年,最早是波西米亚王国的最高法庭,后成为议事厅。粉红色的连排长椅围绕着一把高背的金色座椅,上方是皇帝的标志~华盖,那是皇帝的座椅。现在看起来那时的议会议事比起现在却要简仆得多了。<br> <h5>圣乔治大教堂指示牌</h5> <h5>圣乔治大教堂<b></b></h5> 捷克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式教堂就是这座有着粉红色外墙的早期巴洛克风格的圣乔治大教堂。教堂始建于920年之前,在1142和1541年曾两次失火,改建成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现在看到的是在1897和1907年修缮时恢复的罗马式风格。这种风格的转换更多的是一种人的情感表达和岁月追忆,更是一种历史定位。<br> <h5>三角形屋顶上的圣乔治屠龙记浮雕</h5> 在教堂正面三角形屋顶上有一副圣乔治屠龙的浮雕。入口处的门楣上又见扬·涅波姆茨的雕像。在布拉格,到处可见此圣徒的雕像,可见他在捷克人心中的影响。<br> <h5>教堂中殿和后殿</h5> 教堂的中殿非常朴素,但半圆形的后殿却是巴洛克风格,两侧的螺旋形楼梯显得奢华,和朴素的罗马风格形成对比。楼梯前是王子波列斯拉夫二世及教堂创始人王子波利斯拉夫(Boleslav II)和弗拉迪斯拉夫一世(Vladislav I)的棺墓。 <h5>地下室</h5> 从楼梯的圆供处可以下到地下室,里面埋藏着普舍美斯(Nákupy)皇朝的皇帝们。普舍美斯皇朝是捷克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朝,它又和前面提到的那个波希米亚唯一的女大公莉布舍有些关系,她的那位精于制作门槛的丈夫音译就叫“培密索尔”。 <h5>黄金巷指示牌</h5> 出了圣乔治大教堂就看见“黄金巷”的指示牌,大多数人介绍黄金巷的时候都会用指示牌上的这张照片。这条巷子在全世界都有名,原因只有一个,巷子里的22号曾经住过现代主义文学的鼻祖,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媲美的,捷克伟大作家弗兰兹·卡夫卡(Fraz Kafka)。<br> <h5>黄金巷</h5> 这条窄窄的小巷常常是被蜂拥而来的世界各地的人挤得水泄不通,特别是在白天,22号更是门庭若市,可见对名人的敬仰,全世界的人都是一样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br> 黄金巷,这条小巷很窄,它没有黄金,两旁小楼的颜色也不是金色,而是五颜六色,游客也是各色人种。曾有过这样的传说,这里曾今住过一个杂货商,有一种魔力能将金属转化成金子,就是“点石成金”,所以这条巷子被称为“黄金巷”。其实经考证,这些比矮人小屋更适合小矮人居住的矮小的屋子最初出现于1597年,位于城堡的北墙边,用于保卫城堡卫兵中的24名射手居住,由于巷子较窄小,所以射手只能将房子建得很小。后来陆续有手工工匠和镀金匠及裁缝等手艺人搬来居住,因为有“镀金匠”住在这里,就讨了个好口彩,称这条巷为“黄金巷”。网上都说是当时的鲁道夫二世热衷于炼金术,所以众多炼金师和镀金匠就移居到这里,方便为皇帝“炼金”,久而久之这条巷就称为“黄金巷”了。其实真正为鲁道夫二世炼金的金匠和炼金师们却是从未在这里居住过,而是就住在宫廷里。<br> 几十年后,城堡的防务前移,这里也就逐渐式微,有一部分房子亦已毁坏。到17世纪中期,黄金巷仅留下了14栋房屋一直到现在。<br>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有一些不怎么知名的艺术家因为这里的房租便宜,遂搬来居住,带来了艺术气息,外墙逐渐被漆成各种颜色。卡夫卡的最小的妹妹奥特拉租住了巷内的22号“金茅阁”,卡夫卡为了躲避父母的叨扰,特别是父亲的声色俱厉,寻找一个安静的写作场所,就在妹妹这里创作。<br> 随着卡夫卡死后的出名,这巷子也跟着热闹起来,成为来布拉格的必打卡之地。政府看到了这个商机,进行统一管理,黄金巷就变成了现在游客看到的样子。 <h5>黄金巷12号</h5> 12号曾经住过捷克历史学玛兰纳(Malana)。现在展出的是一位捷克电影导演约瑟夫·卡兹达(Josef Kazda)曾在这里居住过,起居室里在放着城堡档案的胶片图像。<br> <h5>黄金巷16号</h5> <h5>黄金巷16号</h5> 16号是一家出售以木制用品为主的店铺。 <h5>黄金巷17号</h5> <h5>黄金巷18号</h5> 18号是一家独家提供手工制作的布拉格木偶和捷克木玩具的小店,门上贴的海报的两角镶着小黄花,有点小可爱。 <h5>黄金巷19号</h5> 19号门前布置得像个小花园。 <h5>黄金巷20号</h5> 20号是一家出售手绘礼物的店铺,可在网上很多人都说是出售的是锡制的布拉格小士兵,门背后贴的宣传画用捷克文和英文写得清清楚楚是“手绘礼品”,图案也看得清楚是手绘礼品,怎么会竞相说成是锡制的兵士,网上的“以讹传讹”之厉害可见一斑。 <h5>黄金巷22号</h5> 黄金巷22号“金茅阁”,曾经是卡夫卡安心创作的地方,也就是“工作室”。现在都把它说成是卡夫卡的故居,里面出售一些卡夫卡创作的书籍、画像等纪念品。<br> 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人的家庭,是家里的长子,他有二个弟弟和三个妹妹。不幸的是大弟格奥尔格(Georg)死于麻疹,小弟海因里希(Heinrich)死于中耳炎。卡夫卡从小就生活在恐惧和孤独的阴影中,这种阴影部分来自于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父亲。这种阴影一直贯穿了他的一生,........。<br> 1916年的冬天,卡夫卡的特立独行的最小的妹妹奥特拉(Otra)爱上了一个非犹太族青年,为了和父亲“抗争”,租下了黄金巷22号“金茅阁”。这间屋子很小,就一个房间,外带一个小厨房和阁楼。奥特拉添置了一些家具,准备居住。但她看到哥哥卡夫卡确实需要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就把屋子给了卡夫卡用。就这么一间小小的屋子却给卡夫卡带来了真正的幸福感,他终于可以摆脱家庭的烦扰,享受自由的创作生活。<br> 卡夫卡白天在保险公司上班,下班后回家吃完晚饭就步行到这间小屋,关上门埋头写作,一直写到深夜,他才整理好手稿,裹着一身满足的疲惫离开小屋,回家睡觉。屋子虽然很小,墙壁虽然很薄,但邻居都很安静,没有人会来干扰他。他在静寂中思考,在无声中探索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孤独,同时他也享受着一个人在文学世界里的孤独。<br> 在黄金巷22号写作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卡夫卡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还有一本《中国长城建造时》。后来他的小妹奥特拉和父亲大吵一场后毅然离家,去了姐夫卡尔·赫尔曼(Karlem Hermanem)的农场打工,卡夫卡也就离开了黄金巷22号,搬到了舍恩伯恩宫的侧厅居住。没多久他患上了肺病,发展成为喉结核,1942年6月3日,卡夫卡因肺痨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的一所疗养院,享年41岁。在最后的日子里,他虽不能说话、难以进食,但还在用小字条代替说话,修改他的《饥饿艺术家》一书;他拼尽全力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可我却要走了”!<br> 卡夫卡生前写了很多部很多部小说、散文、书信、日记,甚至还有剧本,但发表的却很少。死后,卡夫卡的一生的好朋友马克斯·布罗德(Max Široký)违背了卡夫卡要他销毁全部文稿的托付,把卡夫卡的全部文字编辑出版了《卡夫卡全集》共9卷,让全世界认识了这个用德语写作的犹太裔捷克伟大作家。美国诗人奥登说:“如果要举出一个作家,生于我们的时代,但却可以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媲美,那么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卡夫卡。”<br> 对于弗兰兹·卡夫卡和米兰·昆德拉等捷克作家,我在去捷克前是一点都不了解的。他们两人的作品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被大量的在中国出版,而我们这一年龄段的人,在那个时期正在忙于家庭和工作,能真正抽时间静下心来读一些大部头的书的人是不多的。要读的世界和中国的名著在孩提时代和文革结束后的几年内大部分都已读过和买过,对于这两位的作品还真没读过。现在年龄大了,对那些读过的名著也无法主动想起来,只是偶尔会被某些场景触发后会被动的想起来一点。前一阵看了一部浙江台的《不惑之旅》电视连续剧,看到里面的冯春生,想起了法国作家司汤达(Stendhal)写的《红与黑》中的男主角于连·索赫尔;又看到书商马列文的家庭教师简单搀扶着短暂失明的马立文,就想起了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写的《简·爱》中简·爱搀扶失明的罗切斯特在花园里散步的情形。人老了对过去的记忆的钩沉往往就是这种状态。<br>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和读者似乎全面接受了米兰·昆德拉和弗兰兹·卡夫卡,特别是昆德拉,他的作品几乎全部译成中文,成为中国流行文化的代表,这在全世界也是很少见的,这多少有些不可思议。虽然现在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带来自媒体的繁荣,纸质媒介不似以前受人追捧。但凡去到捷克旅游或旅行的人大多会说一句是看了昆德拉的书才有去捷克的冲动,这似乎成了一种时髦、一种品味,就像喝下午茶、喝咖啡成为一种优雅和一种情调,这更是不可思议。<br> 而弗兰兹·卡夫卡的作品在中国相比较于昆德拉来说受追捧的热度就要低一些,原因我想可能是因为卡夫卡的作品的风格被人接受度低一些,就如龚曙光先生说的“阴郁怪诞”的文学风格。但在世界文学史上,卡夫卡的作品却是开创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先河。<br> 我一直到在疫情期间,为了准备写捷克的游记,才开始了解昆德拉和卡夫卡,读了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邵嘉骥作的《卡夫卡传》,以及其他作者对他们的作品的介绍和评价,对他们有了初步的了解。<br> 对于昆德拉,特别是卡夫卡的作品我无法评价。但深有感触的是,卡夫卡对文学的执着和专注是无与伦比的。为了文学,他可以不要工作,不要家庭、不要娱乐、不要爱情,甚至还会放弃亲情。在他的世界里,除了文学还是文学,除了写作还是写作。<br> 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卡夫卡生前默默无名,生活也不富裕,但他生后研究他的人却是名利双收。还有就是德国人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生前可以说是穷困潦倒,常常受同为德国人的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接济,同样他生后研究他的人不仅赚得盆满钵满,而且著作等身,名扬天下。所以给人的启迪就是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不确定,但又是如此的确定,你属于哪一个。<br> <h5>罗森贝克宫指示牌</h5> 离开喧闹的黄金巷,走进游人较少的罗森贝克宫(Palác Rožmberský),罗森贝克家族在哈布斯堡皇朝时期是最大的家族。这个罗森贝克宫更多的人把它称为“罗森堡宫”,旅行社买的套票中是不包含这一个景点的,但不解的是对这个景点很难在诸多的书籍和游记中读到它,难道是不值一看吗?其实这个宫还是很有看点的。<br> 罗森贝克宫是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娅(Marie Terezie)在1755年修建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宫殿 ,修建后用作落难的贵族未婚妇女的避难之所,可以说是一所落难的贵族妇女的“贵族学院”,所以多见的是优雅之风、智性之气。<br> <h5>简朴的大厅</h5> 大厅显得异常简朴,垂下的枝形吊灯散发着些许奢华。如果没有窗户采光,看这个顶的设计犹如进入了洞穴。<br> <h5>地面的镜面反射图案</h5> 在礼拜堂地面有一面镜子,极其清晰的反射出画在墙面和屋顶的立体画,这是宫内的一大特色。<br> <h5>礼拜堂的立体画</h5> 这是在和上一张同样的位置对着顶上拍的,可以看出两张照片不论是在清晰度还是失真度上都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可见那时他们的玻璃镜面制造艺术已是多么的成熟。 <h5>画像</h5> 这是不是罗森贝克伯爵? <h5>画像</h5> 这位明媚皓齿、清新脱俗的美女是他的妻子? <h5>书房</h5> 书房有点简单,仍不失贵族气派。 <h5>书房</h5> 累了可卧榻小息。 <h5>茶室</h5> 约上三五闺蜜,穿戴整齐,喝个下午茶,虽然落难,但贵族的仪式感还是有的。 <h5>卧室</h5> 睡觉前仍不忘做遍祷告。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走出卢森贝克宫,时间已到饭店,朝外走去。见城堡外蓝天白云下一片片的布拉格红,一层层的苍翠间杂着嫩黄,一矗矗的尖塔破顶而出直入云端,“百塔之城”真是名不虚传。 <h5>餐厅的花墙 </h5>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中午就餐的餐厅外的一堵墙上挂满了火红的树叶,让人见了精神为之一振,坐在里面可以依着栏杆眺望城堡下的风景。 <h5>里希特别墅餐厅</h5> <h5>里希特别墅餐厅</h5> <h5>里希特别墅餐厅</h5> 这家里希特别墅餐厅也是网上介绍的,点了章鱼和青口、一个可可脂粉外皮的甜点和一杯苹果汁。味道还可以,我对吃不讲究。可能餐厅靠近城堡边缘了,食客很少,倒也清净。望着前方蓝蓝的天空,朵朵白云下尖塔林立,红瓦层层,一阵清风吹过,山坡间五彩的树叶摇曳着秋色;抿一口果汁,酸酸甜甜的滑过喉管,沁入体内,有一种从上到下的舒坦,一上午的凝重和敬畏,在此时得到了舒缓和释放。 <h5>南花园告示牌</h5> 城堡的南面有个南花园,告示牌上写着从 11 月 11 日至 3 月 31 日的冬季旅游季节,花园(包括鹿角护城河)关闭,我那个时候还正好开着。<br> <h5>城堡大平台</h5> 城堡大平台是观赏布拉格全景的最佳位置,站在平台上,布拉格一览无余,河流、大桥、红瓦、尖顶、蓝的天、白的云、绿的树、缤纷的叶像一幅水彩,又像一张油画铺展开来,乱花迷入眼。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h5>城堡远眺</h5> 站在城堡上眺望布拉格城还是很有看头的,特别是他的屋顶上的“天窗”是朝向一边的,这在我国称之为“老虎窗”,和我国以前的民居的天窗开在屋顶不一样,睡在床上睁眼就能看到天空的星星。他们的天窗整齐的一排,成为一道风景 。这种天窗外面看上去窗框较大,但在房间里看,其实玻璃窗是很小的。我曾在克罗地亚的“十六湖国家公园”那里住过民宿,顶楼的房间里也有这样的一扇天窗,那天下着雨,窗开着雨也飘不进来。<br> <h5>捷克玻璃器皿</h5> <h5>捷克玻璃器皿</h5> <h5>捷克玻璃器皿</h5> 兜兜转转时间也不早,想回公寓小睡一会,就此告别城堡。虽然只是匆匆浏览,但也算是到此一游,看到了许多别处看不到的东西,不虚此行了。<br> 走下山去,路过一家玻璃器皿店,捷克的玻璃器皿是很有名的,因明天就要去捷克的卡罗维发利,那里的莫泽玻璃博物馆有展出捷克的玻璃制造工艺和漂亮的制品,所以拍了两张照就走。<br> <h5> Trdlo(塔塔蜜)</h5> <h5> Trdlo(塔塔蜜)</h5> <h5> Trdlo(塔塔蜜)</h5> <h5>Trdlo(塔塔蜜)</h5> <h5>Trdlo(塔塔蜜)</h5> <h5>Trdlo(塔塔蜜)</h5> <h5>Trdlo(塔塔蜜)</h5> <h5>Trdlo(塔塔蜜)</h5> 回公寓小睡一会,又漫无目的地去查理大桥那边逛了一圈,回来看到公寓斜对面的那家卖那种像国内的蛋筒冰淇淋的小店仍然是大排长龙,也跟着排在后面买一个尝尝。<br> 这种像蛋筒冰淇淋一样的甜品是捷克的一种经典小吃,叫“烟囱蛋糕”(Trdelnik),是捷克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平民小食,亦是欧洲的十大经典小吃之一,更是在欧洲花5欧元就能幸福感满满的甜品之一。这种甜品原来叫Trdlo,翻译过来叫“布布”,称为“圆木棍面包”或“现烤面包卷”。甜品是以天然的酵母与面粉揉制后加入家传的香料慢火焙烤而成一个形似烟囱一样的面包卷,里面灌有奶油巧克力酱及水果粒,外皮上还撒有极其细小的坚果碎粒和糖霜、肉桂粉。原来卷里是没有馅的,经过吃货们的不断尝试,里面逐渐加上了各种甜的馅料,就成了现在的模样。而现在在捷克没有馅的则很少见到了,我在德国吕德斯海姆的画眉鸟巷的一家小店里倒曾看到过这种无馅的,3欧元一个。据说这种烟囱蛋糕在我们国内像上海等一些城市现在也有得买,国人根据它的外形称为“塔塔蜜”。<br> 这家店的广告上把这个烟囱蛋糕誉为“老布拉格传统”,现场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看着一个个烤焙而成,香气扑鼻的烟囱卷,再加上奶油巧克力酱及水果粒,那种色和香已经使人要流口水了,如果尝了它的味,那就堪称“色香味”具佳了。它的价格基本都在120捷克克朗一个,差不多也就是5欧元。我买了一个草莓奶油巧克力的,卷内满满的奶油巧克力酱裹着草莓果粒,最上面点缀着一颗完整的草莓,看着外形就很诱人。<div> 我也不回公寓,和众人一样拿着东看看、西看看,边走边吃。这个因为是当场烤出来的,吃上去还是热的,外皮非常脆,糖霜和着肉桂粉,甜中含着香,香中透着甜,隐隐有嚼着细小的坚果碎粒感,但里面却又非常的软润,奶油巧克力的奶香和可可脂的醇香伴随着草莓的不脆不软地嚼感有一点点凝滞的越过喉间,口中充盈着各种食物既混合又清晰的香味,虽然这些食物混合在一起,层次感却很分明,真的是有一种幸福感。等到吃完,纸桶内还留有巧克力酱。<br> 哪知这一个吃下去,竟然把我撑的再也吃不下晚饭,半夜还出现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要多垫一个枕头才能躺着睡觉。回国后跟人讲起这事,人家说这个甜品我们年纪大的人都是两个人合吃一个,你一个人吃下去怎么会不撑呢!<br> 第二天天还没亮就起来,坐大巴去捷克的温泉小镇卡罗维发利,然后再去世界十大最美小镇之一的克鲁姆鲁夫小镇,再坐着车去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在奥地利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布拉格。<br><br> 差不多十多天之后的一天下午,我从奥地利的维也纳乘坐欧洲öbb列车回到布拉格,也有很多感触,暂且不表,待写奥地利的游记再说。回到布拉格已是晚上6点。布拉格的中央火车站(Hlavní nádraží Praha)据说也是欧洲的十大最美火车站之一,可是我没停下来观赏,只是匆匆出站想打个车到旅馆。</div><div> 走出车站就是威尔逊街(Wilsonova),我订的是安盛酒店(Hotel AXA),这个区域应该算是新城了,打开GPS一看,车站离酒店仅一公里路,索性就走过去吧。沿着威尔逊街一直走到佛罗伦萨巴士总站(Autobusové nádraží ve Florencii),这个巴士站我认识,去卡罗维发利就是在那里乘坐巴士的,然后穿过马路到娜波日奇街(Na Poříčí),走不多远就是安盛酒店。<br> 这个安盛酒店我最早就订在这里住三天的,后来因为得知捷克不承认中国驾照,不租车自驾后行程有所变动,再则考虑应该离老城广场近一点,所以选在查理大桥公寓酒店。这家酒店门面不大而且还缩进街面一些,但里面却很大,欧洲一般的酒店都是这样的格局,有的时候不注意会走过的。酒店双标房含早每晚63欧元,性价比还是不错的。<br> 安顿下来已近8点,出去找餐馆吃饭。在猫途鹰APP上查了一家附近有些特色的捷克菜餐馆,具体什么名称记不得了。在欧洲,我一般找餐馆都用猫途鹰,对餐馆的评价比较客观一些。往老城方向走过去也不远,可到了那里服务员问我有没有预定,我说没有,他说你过两小时再来看看。我指着前面的空桌子说那里没有人不能让我先用么?他说客人马上就要到的。我心里在想这家店应该是不错的,应该尝尝。我说那我订明天中12点钟的,他马上在本子上记了下来。<br></div> <h5>捷克风味的浓汤</h5> <h5>捷克饺子</h5> 忽然感觉有些累,我想起先前在酒店附近也看到过一家餐厅,走进去看到有饺子,曾记得有人说过捷克的饺子较有特色,就点了饺子,再有一盆浓汤和一瓶矿泉水,花了374克朗。那盆浓汤味道倒还不错,酸酸甜甜的,里面的货色不少,饺子觉得不怎么样,有点像国内的面疙瘩,里面的馅实在太少了,我都没有吃完就走了。<br> 第二天起得较晚,在酒店用完自助早餐,想着傍晚就要坐飞机回国了,还有大半天的时间可以逛逛。原来计划是要去老城的蜡像博物馆的,但酒店的位置是在新城,来了这么几天,新城还没逛过,是不是应该去新城走走,那里的瓦茨拉夫广场,“跳舞的房子”等等都是闻名遐迩的景点。但和老城相比,后者的历经千年的岁月锈蚀、多风格建筑的色彩斑斓、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新城所无法比拟的。如果把布拉格比作一只装着稀世珍宝的手饰盒,那么老城就是盒中的一只惊艳世界、价值连城的钻戒,而新城则是尚未描金添彩的素盒。所以权衡下来,还是老城吸引着我,按计划去了蜡像博物馆。 <h5>格雷文蜡像博物馆(图片引自博物馆参观指南)</h5> 蜡像博物馆在老城广场边上的切莱特纳(celetná)街上,叫格雷文博物馆。博物馆有两层,底层是个卖巧克力的商店,二层是博物馆。楼内还有一家1930年代的巴塔鞋店。创始人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鞋履制造商托马斯·巴塔(Tomáš Bárta)。<br> <h5>巧克力小动物</h5> <h5>巧克力甜品</h5> <h5>巧克力器官</h5> 商店内出售的食品都是用巧克力做成,跟真的别无二致,就像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看到的一样,吃一块黑深林蛋糕其实就是吃了一块巧克力。更有趣的竟然用巧克力做成了性器官,我想这个在吃的时候会让人产生怎样的一种臆想?我只能贴了这么一张照片,当然还有更大尺度的不能贴,否则那些鲁迅笔下的善于无限联想的道貌岸然者会口诛笔伐,这真是现代“州官”的丑陋。真是只要有林子,无需大小,就什么鸟都有。 <h5>蜡像博物馆</h5> <h5>蜡像博物馆</h5> 走上二层就是蜡像馆,门票339捷克克朗,有免费的参观指南,不过这个指南是德文的,还夹杂着一些捷克文的人名,根本看不懂。我在写这些内容时,花了一天时间才把这德文指南翻译过来。<br> 根据欧洲相关方面开展的一项官方调查表明,欧洲最具娱乐性的蜡像展始创于巴黎。直到今天,世界著名的蜡像馆的蜡像都在这家叫“格雷文”蜡像工作室制作,比如韩国的首尔、加拿大的蒙特利尔以及捷克的布拉格的蜡像馆等。<br> 这间工作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创始人是法国人亚瑟·迈耶(Arthur Meye)。19世纪末,法国著名报纸《Le Gaulois》的创始人兼记者亚瑟·迈耶萌生了将他的报纸报道的所有名人都以三维形式立体的呈现给公众的想法,这样新闻中的名人就可以在他的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张真实的脸,一个真实的人。<br> 在亚瑟·迈耶看来,只有一个人可以帮他实现这个独特的项目,这个人就是捷克人阿尔弗雷德·格雷文(Alfred Grévin)。格雷文是捷克的一位才华横溢的绘图员、雕塑家和服装设计师,他接受了迈耶的邀请,并用他的名字~“格雷文”~作担保。格雷文博物馆最终在1882年 6 月 5 日开放,一炮走红!现在巴黎、首尔、布拉格、蒙特利尔都有格雷文蜡像博物馆。<br> <h5>玛丽莲·梦露模特(图片引自博物馆参观指南)</h5> 在格雷文工作室,做出来的人物蜡像,比例1:1,形态、神态逼真,就似一个真人站在你的面前,等待着你去和他合影;做成一个人物蜡像,要花费极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形成一个头部需要用去 5 升的蜡,每个头上需沾上多达 500,000 根单独的头发,一个专业的化妆师要在一张脸上工作 48 小时,许多历史人物的服饰是以当代设计为基础制作的,许多昂贵的配饰都是一些显赫人物提供的,当然所有权归他们所有。<br> 这个蜡像馆一共有13个展区,分别展出了捷克的历史、政治、城市、文化、科学、体育、童话等知名人物和世界知名人物的蜡像,当然人物的选取取决于个体的社会、政治、道德认同的理念,没有对与错、该与不该之分。<br> <h5>魔法实验室展区</h5> 第一个炼金术实验室是在鲁道夫二世的统治下建立的。他邀请了来自欧洲各地的顶尖天文学家和炼金术士来到他在布拉格的宫廷,从而确立了这座城市作为科学天堂的声誉。现在站在充满了瓶瓶罐罐的实验室中,跟随舞动的木偶开启格雷文的象征布拉格和捷克共和国的魔法之旅。 <br> <h5>传统的布拉格咖啡馆展区</h5> 20 世纪初,布拉格的咖啡馆是上流社会、艺术家、作家和波西米亚人的重要聚会场所,各种思想在这里碰撞,从而形成新的思想、新的理念,催生了无数的艺术杰作。现在站在这些咖啡馆之一,周围环绕的是诗人、作家、演员和画家。不过,他们永远都不会同时来到这里,但今天他们却例外了,为你!为我!为南来北往的游客!他们一起聚集在这里。 因此,游人有幸与博胡米尔·哈拉巴尔(Bohumil Harabar,捷克著名作家)碰杯或与卡雷尔·恰佩克(Karel Čapek,捷克著名作家、剧作家、科幻文学家、童话寓言家)及斯麦塔那一起品尝咖啡。与著名的捷克喜剧电影演员卡雷尔·罗登 (Karel Roden)或弗拉斯塔·布里安(Vlasta·Burian,捷克著名导演、编剧、喜剧演员)合影留念。在咖啡馆的出口,甚至遇到了好兵帅克,他还穿着第一次世界 大战时的靴子。 <h5>儿童角展区</h5> 在儿童角逗留片刻。在这里,可以坐在由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画家兹登克·米勒(Zdeněk Miler)创作的著名卡通人物小鼹鼠的敞篷车上。在这里,还会遇到卡尔·麦(Carl Mai)的世界探险小说《印第安酋长》(indický náčelník)中的酋长温内图(Winnetou),他是众多书籍和电影中的英雄,例如《银湖的宝藏》。<br> <h5>布拉格的老城街道展区</h5> 走在布拉格的老城街道会不经意的遇见弗兰兹·卡夫卡,他永远步履匆匆;在与马克斯·布罗德和其他朋友进行交谈后,他总是走这条路回到他在尼古拉斯大街的家,回到他作品中的孤独和绝望。<br> 住在附近的是捷克新艺术派艺术家阿尔丰斯·穆夏,当巴黎女演员 莎拉·伯恩哈特(Sarah Bernhardt)要求穆夏为她的戏剧《吉斯蒙达》设计海报时,穆夏一口应承。也就是这张海报,使得穆夏他一夜成名。<br> <h5>体育冠军展区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三枚金牌得主埃米尔·扎托佩克</h5> <h5>体育冠军展区 捷克著名冰球门将多米尼克·哈谢克</h5> 在体育冠军展区,有捷克和别国最伟大的运动员的蜡像。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三枚金牌得主埃米尔·扎托佩克(Emil Zátopek,捷克人,20世纪最伟大的长跑运动员,他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就赢得了奥运金牌)在等着客人一起登上领奖台。捷克著名冰球门将多米尼克·哈谢克(Dominik Hašek),捷克前男子足球运动员,现任意甲尤文图斯足球俱乐部董事会副主席帕维尔·内德文(Pavel Nedvin)和加拿大职业冰球明星韦恩·格雷茨基(Wayne Gretzky),他们也正等着游客在他们旁边摆姿势拍照。和这些伟大的运动员一起合张影,永远记住这一刻的光荣。<br> <h5>历史展区 爱因斯坦</h5> <h5>历史展区</h5> 这个历史展区同样有趣和迷人,展示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物。从捷克国家圣人圣瓦茨拉夫开始,他的形象是一尊像木偶一样的小雕像,他的脸只一闪而过。接下来,站在改革者扬·胡斯(Jan Hus)旁边,他因自己的信仰而被活活烧死在火刑柱上。或者跪在最受爱戴的捷克君主查理五世国王面前。<br> <h5>鲁道夫二世时代展区 鲁道夫二世</h5> 在这里,可以遇到鲁道夫二世国王,他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但患有妄想症,在1576年即位。此人不太喜欢政治,厌倦喧闹的宫廷生活,爱好收藏、炼金、骑马。在1583年把官邸从维也纳迁到了布拉格,1612年在布拉格逝世。<br> 在这里,不仅可以遇到鲁道夫二世国王,还会见到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偶象戈伦(goren)。据传,他是由耶胡达·贝扎勒·勒夫(Jehuda bezal'el Löw )创造的,他更广为人知的是拉比·勒夫(Rabbi Láska)。电影爱好者会记得电影“皇帝和他的面包师”中的魔像,其中他被一个名为“沙姆佛拉什(Shemhamphorash)”的小球赋予了生命。这件遗物其实是一卷羊皮纸,上面写着上帝的名字。这一卷羊皮纸现在就摊开在鲁道夫二世皇帝的面前。<br> <h5>鲁道夫二世时代展区 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h5> 约翰·阿莫斯·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ý),他是捷克17世纪新教教育家,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驱,他所著的《大教育论》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现在全球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接受幼、初、中、高等教育的四个阶段就是出于他的倡导。<br> <h5>政治家展区 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h5> <h5>政治家展区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前首相布莱尔</h5> <h5>政治家展区 默克尔、奥巴马、特朗普</h5> 人们经常发现政治既乏味又累人,政治家既睿智又卑鄙,但在这里的政治家展区里,他们什么都不是:例如,您是否知道捷克斯洛伐克的首任总统托马斯·加里格·马萨里克(Tomáš Garrig Masaryk)的个子非常高,并且有一个总是咬着指甲的坏习惯。平时根本无法见到的总统、总理等政治人物,在这里,您可以和他们“勾肩搭背”,拍拍他们的肩膀,甚至还能摸摸他们的头。无论是与现任政府首脑,如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还是第一任捷克总统瓦茨拉夫·哈维尔,都可以和他们合影留念。大家看到的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身上的这件西装是由他的私人裁缝提供给博物馆的,价值约 1,500 欧元。<br> <h5>舞厅展区</h5> <h5>舞厅展区</h5> <h5>舞厅展区 玛丽莲·梦露</h5> 在舞厅展区,可以欣赏歌手和女演员露西·比拉( Lucie Bílá )和海伦娜·冯德拉奇科娃( Helena Vondráčková )穿着她们自己提供的精美礼服。海伦娜·冯德拉奇科娃( Helena Vondráčková )最后一次穿着她的衣服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在这里,可以抚摸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那500,000根的头发,也可以搂着她或其她演员合影,这在平时尽管可以臆想,但是无法合影的。<br> 浏览完这13个展区,细细的品味,就像读完了一部捷克的社会发展简史,也是对捷克旅行的一次回顾和总结。<br><br> 对于空间,我们总能想办法去拓展,但对于时间,我们无半丁点能力抓住,半个多月的旅行就像雨燕在眼前一闪而过。记得《论语·子罕》中一句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是我当时的心情写照。<br> 离开蜡像馆,记得中午预定的那家餐馆,用完不错的午餐回酒店略微小睡了一会,退房去机场回国。<br> 再见了捷克,再见了布拉格!<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