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数字以偶数为阴,奇数为阳,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二“九”俩阳数相重,称为重阳,又称重九。根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重阳节民俗活动内容有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其中最为盛行的是登高,故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风和日丽,丹桂飘香,十分适合于人们外出活动,重阳节登山因此成了民间百姓所喜爱的一项户外运动。<div>唐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r>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九月重阳,都下赏菊。”谓之赏菊。晋陶渊明说:“秋菊有佳色,挹露掇其英。”他还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飱秋菊之落英。”用菊花泡酒,便是菊花酒。</div><div>朱德有《赏菊》诗曰:“奇花独立树枝头,玉骨冰肌眼底收。且盼和平同处日,愿将菊酒解前仇。”<br><div>1989年,我国将重阳定为“老人节”,倡导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br></div></div>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风和日丽,丹桂飘香,十分适合外出活动,重阳节登山成了民间喜爱的一项户外运动,沿袭至今。<br>“重阳登高”所传达的尊老敬长、兄弟情谊、登高立志等美好寓意。<div>《福州地方志》述:“九日登高,以大庙山与乌石山、于山为最多,儿童放纸鸢(风筝),士大夫则仿古遗事,相约游山饮菊酒。”从前,福州每逢重阳登高赏秋的四座山分别是鼓楼的乌石山、于山,台江的大庙山,仓山的烟台山。当时,城内(鼓楼区)百姓多是登于山,南台(台江区)群众多是登大庙山。<br></div> 秋天重阳节小朋友和老人一起登高赏菊吃重阳糕 大庙路,现在白马南路上的福四中公交站。<div>马路对面就是福州第四中学。</div> 福州第四中学,在上下杭-大庙山矗立已百年。<div>大庙山在榕城南面,南临闽江,东望鼓山,北看城内,西眺旗山;大庙山,位于上杭路和延平路之间,西临大庙路(现称白马南路) 。原名惠泽山,又称南台山,山高31米。</div><div>大庙山位于福州闽江北岸不远处,环绕山麓四周的大庙路现称白马南路、上杭路、延平路都有上山的小道。</div> 福四中校门口挂着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卢嘉锡题写的校名牌。 福四中校门口聚集着等待回家的学生。<div>大庙山山名的由来,其历史文化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大庙山位于台江区上杭路、大庙路和延平路之间,面积约6公顷,山高31米。古称惠泽山,后称南台山。</div><div>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越王勾践的后裔无诸,因助刘邦灭秦击楚有功,被汉王朝册封为闽越王。无诸在山上建立一个台,作为举行仪式的场所,就是“汉闽越王台”。为了纪念无诸,在“汉闽越王台”旁边建造了闽越王庙(俗称大庙),由于人们对闽越王庙的崇拜,南台山到清代后又改称为大庙山。<br></div> 一条大庙路就在大庙山之西麓,现在改称为白马南路。左边是延平路吧。福四中校门好壮观!<div><br></div> 上杭路入口处,夜间可见大庙山上福四中灯光招牌。<div>大庙山南面山脚下,就是平行的上杭街与下杭街,隆平路将它们各切两段。与下杭路下半段紧挨着平行的是潭尾街,称“三街”。<br></div><div> 唐、五代以后,山麓江边街市兴起,称潭尾街。潭尾街西头横着一条路,是从大庙路与下杭路交叉处直到三捷透,称为“舍人巷”,而不称三保街。<br></div><div>上下杭俗称“双杭”,从小桥头到大庙路之间两条平行的横街。“杭”是从“航”音衍化的,古时闽江水于大庙山之间穿过,上下杭汇集着福州的商业与航运价值。“三通桥上走一遭,上下两杭分两端”。<br></div> 自古上大庙山有三条通道:一是从油巷下(今隆平路北端)经龙岭顶而上;二是从延平路北段,也经龙岭顶而上;三是从大庙路直接上山。<div>这里就是延平路北端的马口上去到龙岭顶。</div><div>大庙山下的龙岭顶,有新镌两副对联:一是“江潭水碧诗无尽,台榭花红意自如”;一是“龙腾巨浪开新局,岭跨长虹化坦途”。分别嵌入“台江”、“龙岭”两字。这两联是当代诗人刘长卿和陈涓音所撰。<br></div> 登上石阶近百级到了一处开阔地——龙岭顶上的小广场,百余平方米,以小石板铺就,其间还有一口三眼水井,井上有三个井眼,这叫三穿井。<div>这个广场汇聚了三条石板小路,往南一条通往上杭;往北一条便是刚才上来的,通往如今马口学军路;往西北一条通往大庙山顶。<br></div><div>早年福州重阳节是老幼同乐的节日。在60年代之前,最大的亮点就在大庙山,这一天城乡民众扶老携幼涌向大庙山,把通向大庙山的大庙前(大庙路)、油巷下(隆平路)和马口(延平路)三个路口,挤得水泄不通:或登高,或放纸鸢,或文艺表演,从早到晚。龙岭顶上下和周围小巷,游客络绎不绝。石阶上上下下、熙熙攘攘,沿途摆满地摊。肩挑、手提的小商贩早已占领了各自的地盘。</div><div>这边卖小吃、零食的:鱼丸、肉燕、煎饼、鼎边糊、炒米粉、酥糖、桂花糖、香葱肉饼、虾干肉饼、五香炒米、八果糕、蜜饯、橄榄……好像每样都是那么好吃,令人馋涎欲滴。那边卖小玩具的:各种假面具、纸糊的圆球、风车、风筝、木制刀枪、洋铁皮做的小汽车、小轮船、万花筒、大阿福……还有吹糖人的,做面团小人的,看西洋镜的。以及孙悟空、猪八戒等各种人物面具、状元帽等各种吃喝玩乐小摊位。其中九重粿(登高粿、重阳粿),十分受小孩子喜爱。小贩为吸引小孩子注意,每块九重粿还插上小三角、波浪形的彩色纸旗,有的顶端用红糖与锡纸做成一个球,风一吹特别好看。重阳当天边吃九重粿边登高,寓意久久长寿、步步高升。</div><div>延着这小集市旁的一条蜿蜒小道继续向山顶处走去,这条小路一段是石板台阶,一段是並不陡峭的斜坡,大约百来米长。在大庙山顶眺望着远处的青山和闽江上的点点白帆,感受到从未体会过的愉悦心情。<br></div> 龙岭顶往西北一条通往大庙山的石板小路,走过去还有火警瞭望台和道教的三清宫,然后才到原福四中的校门口。 大庙山山巅处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火警瞭望台,当年它是南台(台江区)的地标性建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br>旧时福州民居普遍为木质结构,百姓戏称“纸褙福州城”,常发生火灾。福州话有一句谚语:“火烧厝好看,难为东家。”<br>当年一旦不慎失火,人们便鸣锣呼救,四邻前来相帮,以减少损失。那时救火器具十分简陋,仅有水枪、手摇水泵等,效率低下,每次火灾都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div>福州最大的民间团体——福州救火联合会,1926年秋筹集款项,在大庙山修建火警瞭望台,又称警报台、钟楼。</div><div>南台大庙山地处鼓楼、仓山之间,视野开阔,选址于此有利于观察福州全城的情况。</div> 大庙山瞭望塔,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大庙山百年瞭望塔,雄姿还在! 曾经的闽越王庙(俗称大庙)。<div>可惜的是,闽越王庙于1922年因失火被烧毁。</div><div>现在,最重要的古迹闽越王庙还未重建。<br></div> 大庙山北麓龙岭顶附近,“南台”是宋代知州赵汝愚书隶体笔迹。 登高亭在福四中校园内 登高石 大庙山上最神奇的则是那块登高石。它形似馒头,一半埋在土里,一半露出地面,称“天星落地”,相传是天王星的陨石,有“人登其上可达天宇”之说。<div>每逢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人们都络绎不绝地来登高,踩登高石。</div><div>据长者说,大人在上面站一站意味岁岁长寿,前程远大、步步高升;小孩在上面站一站意味着年年长高、聪明。</div> 现在,登高石被移进福四中校内。<div>前些年校友在此捐建一座登高亭,还送上一副对联:“重阳登高眺四海”、“学子心胸怀五洲”,表达了胸怀世界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与满腔热忱的爱国情怀。<br>单单一块“登高石”的传说,就勾起不少“老福州”的回忆。</div> <div>大庙山曾被誉为“全闽第一江山”。</div><div>如今在福州四中校园内的“全闽第一江山”石碑有三四百年。<br></div> 福四中登高节在“全闽第一江山”前留影。 福四中校园内的大榕树 大庙山钓龙台。台高4丈,周围36步,台上可坐百余人。<div>传说,无诸的后裔东海王余善相信世间有龙的存在,遂突发要在山上钓白龙的奇想。因为当时山的周围还是一片汪洋,他便在山上建了一座钓龙台和一口钓龙井,天天坐着垂钓,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也有人说从白龙江钓得一头白龙,养在山岭顶的一口井内。)。<br></div><div>明末,曹学佺咏钓龙台诗云:“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祗为百龙先一钓,纷纷鳞甲载江来”。<br></div> 大庙山钓龙井<div>钓龙台之西向有钓龙井,直径1.5米,井深水清,民间传闻系“龙泉”,可祛病。<br></div> 参观钓龙井。钓龙井深20多米,井水清澈,常年不涸。 民国6年(1917年)建诗楼。大庙山上全国唯一的诗楼,楼前榕树双株,老干虬枝,日影不到。诗人萧梦馥曾书一联:“双树容听法,白云悠为怀”。诗楼外有一联:“山林一席供歌啸,城郭千家入画图。” 大庙山上还有著名的志社诗楼。<div>全国唯一的诗楼由福州志社营建,旧时是社员定期聚会之所。</div><div>横匾是清末代皇帝的老师陈宝琛的亲笔题字。<br></div><div>1994年在文物部门的批准下重修,用的也是和原来一样的石头。<br>1995年,福州四中重建诗楼。</div>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台江地区诗人于山上建“志社”。<div>志社由福州的一些诗人组成,陈宝琛、陈衍、林琴南等人是志社的领军人物。志社组成时,正是清末国家处于忧患的时期,诗人们在此以诗言志,抒发忧患。<br></div> 新建的越王台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一 “全闽第一江山”石碑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二 钓龙台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三 上操场上的榆园是大庙山十二景之四 碧光亭是大庙山十二景之五 登高亭是大庙山十二景之六 登高石是大庙山十二景之七 诗楼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八 志社为大庙山十二景之九 福建去毒社南台第一戒烟局遗址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十 达观亭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十一 骑墙榕为大庙山十二景之十二 新建越王台<div>2006年,福州四中校友在校内捐建了一座仿古“册封台”,以纪念大庙山的这段历史。<br></div> 福州市第四中学位于闽江之滨、三县洲大桥北侧的大庙山上,校内有由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所书的“全闽第一江山”古碑与末代帝师陈宝琛题写的“志社”以及“越王台”等12处文物古迹。学校依山就势,幽静层叠的自然风景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千年文脉与百十四中融为一体,是一块风水宝地吧! 行走大庙山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