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山西(第一辑):洪洞县大槐树寻根

长安🐎

<p class="ql-block">有人用这样四句话评价山西:</p><p class="ql-block">华夏名人出三晋,</p><p class="ql-block">华夏文脉在三晋,</p><p class="ql-block">华夏财富汇三晋,</p><p class="ql-block">华夏人气看山西。</p><p class="ql-block">此言极是。山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尧、舜、禹都曾建都晋南,其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今年夏天我们的三晋自由行,不仅见识了四处著名晋商大院恢宏的建筑艺术,了解了众多晋商辉煌的贸易创业史,欣赏了深沉厚重的文化遗产,沿途还游览了几处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位于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便是其中的一个。</p> <p class="ql-block">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在我国很多地区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有人统计,百家姓中有三分之一的姓氏起源于山西洪洞县。于是,这里自然成为海内外游子追怀祖先之地,而大槐树则成为华人老家的一种图腾。</p> <p class="ql-block">  今天,请随我们一起走进这个被誉为“华人老家,根祖圣地”的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进行一次寻根之旅。</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根雕大门。它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造型古老沧桑,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千百万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区大门,迎面是景区标志性景观之一的“根字影壁”。巨大的隶体“根”字由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题写,字体苍劲有力,饱含浓浓桑梓之情和思乡之意。</p> <p class="ql-block">跟随着导游,我们首先参观了“移民古迹区”。这个景区沿线分别佈置着几组雕像群,它们从几个侧面形像地展示出明代洪洞大槐树移民迁徙运动始末全过程。</p><p class="ql-block">雕像1:“朝堂决议”。</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中原地区饱经战乱,水、旱、蝗、疫连年发生,使得该地区人丁稀少,赤地千里。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采纳众人建议,做出了从人口众多的山西向中原地区移民的决策,于是一场历经数朝,长达50余年的移民运动高潮便从洪武初年开始。</p> <p class="ql-block">雕像2:“大槐树下”</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反映了当年在大槐树下移民情景。移民局设在洪洞县城驿道旁的广济寺,临别之时移民折下槐枝,取出随身饰物,挂在槐树上以示牵挂。</p> <p class="ql-block">雕像3:“解手、背手、连手”</p><p class="ql-block">相传在迁民路上,官府怕人逃跑,于是把人双手捆绑起来,穿在一根绳子上押解上路。因路途遥远,难免要上厕所,久而久之,人们就将上厕所简化为“解手”,流传并沿用至今。由于移民手臂长时间被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以后迁民们大多习惯了背着手走路,其后便沿袭了“背手”这一习惯。</p> <p class="ql-block">在迁徙过程中,移民们手背手,手连手,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相邻人渐熟知,到了目的地成了患难知己,“连手”便成为亲蜜朋友的代名词。可以说,这些独特的词语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语言。</p> <p class="ql-block">瞧,真的是“活学活用”的典型范例,景区内所有的 卫生间均被冠名为“解手场”。</p> <p class="ql-block">雕像4:“讲不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这组雕像描绘了移民到达迁入地后安居乐业的情景。当年迁来的青年已是白发苍苍,子孙绕膝,暮年的他正在槐树下给后代讲述移民往事。</p> <p class="ql-block">看过了这些生动逼真的雕像群之后,我们来到了一座五间三开一启的彩色过厅,门厦砖瓦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着两首七律诗,抄写如下,请你自己来解读它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其一</p><p class="ql-block">生生死死说前因,</p><p class="ql-block">同是杨侯国里人。</p><p class="ql-block">莫道源渊无考证,</p><p class="ql-block">私家记述最为真。</p><p class="ql-block"> 其二</p><p class="ql-block">曲燕豫鲁并滁和,</p><p class="ql-block">异派同源认未讹。</p><p class="ql-block">故老相传谈轶事,</p><p class="ql-block">问君足指果如何。</p> <p class="ql-block">穿过彩色过厅,只见左手路旁矗立着一排长20多米,高约5米的巨型浮雕墙。原来,这是根据明代迁民历史记载和民间传说创作的大型“移民浮雕图”。</p> <p class="ql-block">浮雕整体采用青铜铸造,以书画卡卷形式再现了洪洞大槐树移民初起、别离故土、迁徒途中的悲状情景。图中涉及60多个人物,15个场景,绘画语言生动,的确是一件艺术珍品,给游人留下了深深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一座高大的彩绘牌坊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据介绍,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和“荫庇群生”。它们的意思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名。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和芸芸众生。</p> <p class="ql-block">请注意,眼前这座“家”字景墙也是景区一绝。它和大门入口处的“根”字影壁如双似对。其高5.8米,长10米,景墙主体为中间的“家”字题刻,由著名书画家、洪洞县人董寿平题写。两边篆体的“故乡”、“故土”与中央的“家”字互为映衬,意义深遂。</p> <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传说中的当年古大槐树处,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碑亭。假如当年的那棵古槐还活着,它应该有1800多岁了。导游介绍,清顺治八年(1651年)汾河发大水,古槐树被洪水冲毁而消失。这座碑亭是民国三年(1914年),当地几位曾为官之人在古大槐树原址上修建的一个遗址纪念碑,上书“古大槐树处”,背面刻简述移民事略的碑文。为使它乡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周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碑亭。如此说来,这几位官宦真的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虽然第一代古槐已经看不到了,但由它滋生的二代槐树已有400多年的树龄了。它们仍然生机勃勃,枝叶茂盛。</p> <p class="ql-block">这是由二代槐树同根滋生的三代槐树,距今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还有一棵千年古槐真根。经专家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远在明代之初,移民之前。槐根高6.2米,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因为表面被涂了一层防腐漆,所以它的颜色变了。看着这棵古槐树根,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当年的它又会是怎样一棵高大、茂密的大槐树呢?</p> <p class="ql-block">一排槐木化石立在千年槐根对面,它们身上留下了往日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古槐根旁边矗立着一座石经幢,它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当年广济寺的唯一遗物,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为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型,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目睹了这些千年树根、百年古树和其它种种遗迹、遗物,让人感叹不已,移民先祖的苦难史与奋斗史在这些物件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在“仿一代大槐树”下的广场观看了一场名为《大槐树移民》的实景演出。它表现的是明初官府在大槐树下强制移民的历史情节,以及先祖们被迫远赴他乡的悲状情景。演员们的认真,剧情的生动,让每一位游客感触良深,大家为精采的演出热烈鼓掌。</p> <p class="ql-block">演出小广场北侧,便是在旧址上重建的广济寺。广济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18年),寺庙规模宏大,香客络绎不绝。由于该寺紧邻驿道,便作为当时官府办理移民事务的场所,因而成为明代大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如今重修的广济寺古朴庄严,气势恢宏,殿宇巍峨,错落有致。</p> <p class="ql-block">进入广济寺,首先见到的是山门。山门是寺院正面楼门的称呼,过去寺院多居于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有三个门,所以又称“三门”。门殿内多供奉弥勒佛、韦陀及四大天王,威仪万千,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寺院内的大雄宝殿,也称大殿,它是所有佛教寺院的核心建筑,一般殿内供奉释迦牟尼,而释迦牟尼德号“大雄”,因此称其为“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的三佛塑像和十八罗汉塑像,人物造型逼真,表情丰富生动。</p> <p class="ql-block">寺院内中心处,屹立于莲花宝座上的观音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结束了“移民古迹区”的参观后,我们来到“祭祖活动区”,首先去看看“献殿”。献殿位于“根”字影壁正后方, 在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之上。其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为一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与其后面的仿明戏台连为一体,高度、跨度均为三晋之首,外型华丽壮观。</p> <p class="ql-block">古代时期,献殿是举行祭祀活动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主要活动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走近细看,摆放在巨大的供桌之上各类祭品可真不少,既有三牲(猪、牛、羊)之首,也有各种时令果蔬,还有十盘特肴以及手工制作的花样面点。如此丰盛的祭品,昭示着移民后裔对先祖的崇敬之意。</p> <p class="ql-block">“献殿”大堂内两侧,还陈列着一些有关祭祀活动的物品。这里摆放的是先祖神牌神位乘坐的两顶與轿。</p> <p class="ql-block">另外一侧,两个杨侯大鼎内分别盛放着五色土和四海水,代表着广袤的华夏大地和奔腾的大江大河。</p> <p class="ql-block">“献殿”背面,是一座仿明代的戏台。每年清明节,景区都会举办大规模的“寻根祭祖大典”,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31届,而且大典活动已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在这座戏台上,进行大典中的各种祭祖表演。</p> <p class="ql-block">戏台北面,则是一个占地几千平方米的祭祖广场,也是每年大槐树祭祖活动的主场地。据介绍,每次基本祭祖内容包括以下九项:</p><p class="ql-block">迎请神主,敬香通神,</p><p class="ql-block">典帛安神,传肴佈供,</p><p class="ql-block">奠酒献礼,敬致祝文,</p><p class="ql-block">拜神祈愿,饮福受胙,</p><p class="ql-block">鞠躬辞神。</p><p class="ql-block">(下图选自网络照片)</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北行进,沿台阶而上。鲜花丛中,一本翻开的书本模型之上,“家国情槐”四个红色大字特别醒目。台阶正上方,是一排三殿的仿明代建筑“祭祖堂”。“祭祖堂”为整个园区的核心,它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占地约6160平米。</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正殿上檐悬挂着“崇宗尊祖”的匾额,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p> <p class="ql-block">大殿内中央最高牌位处,摆放着“顕大槐树移民先祖之神”的牌位。两侧共设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四周还有手绘的52幅移民壁画。它们不仅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祖先的敬仰,而且突出了“祭祖”的主题,因而被誉为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走进这里,只见炉香袅袅,香客们在认真地寻找自己姓氏祖先牌位,寻根问祖,饮水思源。</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东西两侧偏殿的下层分别设置为“移民实证展览馆”和“中华姓氏苑”。</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位于“祭祖堂”东侧偏殿底层的“移民实证展览馆”,它展出了许多在洪洞县及周边地区搜集到的大明时代移民实证实物。包括朝廷官府的实证,民间生产、生活的实证物品,历史纪念的实证,以及一些场景雕像等,用这些可见的事实来印证60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移民史实。</p> <p class="ql-block">进入实证展览馆大厅,迎面是一座明太祖朱元璋的金色座像。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在他即位之初,便着手恢复经济。面对中原地区人口骤减、荒无人烟的局面,他听取户部郎中刘九举等人奏议,下发从山西向中原地区大移民的圣旨,使得明初社会生产迅速恢复,经济呈现繁荣之象。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革除弊政,使得天下大治,史书称“洪武之治”。这一时期也被认为是延续了七百多年的整个移民运动的高潮。</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份明代移民执照实物。据考证,移徙时执照并非移民人手一份,而是由带队官员持有,为所辖移民办理所有手续,并负责交接事项。移民办理完迁移手续之手,便踏上外迁征途。</p> <p class="ql-block">馆内还陈列着一方大明皇帝颁佈圣旨时用的宝玺“永乐御笔之宝”,不知是否真品。但又一想,即便是赝品,也十分难得见到。</p> <p class="ql-block">展品中还有一些明代迁民所使用的生活用品,如锅盖、茶壶、提篮、抿擦子等。这里展出的每一件器物都是当时移民真实生活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祭祖堂”西侧殿下层是“中华姓氏苑”。在这里游人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姓氏来源、发展演变的历史,並认识全国56个民族用过的11969个姓氏。同时,通过大量图片、实物介绍了姓氏郡望、堂号、堂联、家训等姓氏文化。可以说,它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关于中华姓氏传承和延续方面的相关知识。</p> <p class="ql-block">最后参观的景区为“民俗游览区”。散布在这里各具特色的建筑,包括明代四合院、喜庆婚礼院、打麦场、槐乡味道,构成了一个仿明朝时代的民俗村。游客在这儿可以亲身体验到明代农家日常生活的场景,品尝到当地一些特色饮食。</p> <p class="ql-block">在“民俗游览区”的洪崖古洞旁,我们还观看了一场名为《铁锅记》的实景剧。该剧讲的是洪武年间,洪洞县槐树庄刘家三兄弟应朝廷诏命,迁徙屯垦。离别之际,他们将自家铁锅砸破,一分为三,做为日后回乡相认凭证。二十年后,刘家后人按约在大槐树下对锅相认,回乡团聚。这个故事突出表明了移民后裔永远不忘寻根问祖和对先祖亲人的思念。 </p> <p class="ql-block">至此,祭祖园主要景点已经参观完毕。返回入口的路上,只见名为“莲花塘”的湖面上,几只小船在绿水中游戈。站在湖边,望平湖倒影,波光粼粼,好一派平静、祥和的夏日盛景,它与刚刚目睹过的移民迁徙之悲壮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  四个多小时的“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之行终于结束了。回想一路所见所闻,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洪洞大槐树是中华根祖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祭祖园则用它独有的景观景物完整地记述了当年移民历史,折射出明代社会变革,以及中华民族融汇壮大的发展历程,让游客亲身感受到移民文化、姓氏文化、语言文化的真实内涵。可以说,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做好了“华人老家”这篇大文章,它让遍布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的大槐树移民后裔都向往这个魅力十足的“根祖圣地”!</p> <p class="ql-block">“走千里走万里我回故乡,</p><p class="ql-block">大槐树还等候在大路旁。</p><p class="ql-block">捧起一把热土泪花花淌,</p><p class="ql-block">梦幻里温馨像我一样。</p><p class="ql-block">啊,故乡的大槐树,</p><p class="ql-block">大槐树的故乡,</p><p class="ql-block">根深地牢风雨长浸,</p><p class="ql-block">你就在子女怀抱的心坎上。”</p><p class="ql-block"> — 选自歌曲《大槐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