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5年前的那个秋天,有幸走入太谷师范。在那里,度过了三年难忘的时光。就现在而言,国家已经努力提高大学普及率,一纸中师文凭根本算不了什么。可在当时,能够进入高中,人数毕竟是少数。当年国家为了解决农村师资短缺的问题,设立了许多的中等师范学校,允许初中毕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就参加工作,并给予事业编制待遇。这样一来,有效的缓解了农村师资不足的现实困难。这对于许多学习优异而又家庭困难的农村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条很不错的出路。当然,能够进入师范学校学习的学生,学习能力,成绩,每一样都可谓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之初,初中毕业上中师,是不少优秀学生的选择,只有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才能考入中等师范学校。而且中师学生学习非常扎实,“可以说‘吹拉弹唱’什么都行”,也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大放异彩。那时候,一个村子里谁家的娃能够考入师范学校,也算是光耀门楣的一件事,做父母的特别自豪。只因其困难程度几乎等同于现在进入985,211一样,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相比,差距极大。正所谓是千军万马闯过独木桥。按照官方数据,1980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后,1988年全国中师学校数量达到1065所,1995年有897所,在校学生人数高达80多万。在改革开放后的20余年间,中师培养了数以百万计合格毕业生。直到2008年中等师范学校缩减至192所,高师院校则增至139所,中师学校在“撤并挂升”的转型改制中逐渐退出教育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初入师范的大门,那座书形的校门就映入眼帘,象征着“腹有诗书气自华”,意在教育她的每一位学子努力学习,不断提升自我。成长为合格的农村小学教师。</p> <p class="ql-block"> 让每位太师学子不能忘怀的,就是校园东侧那座巍巍矗立的白塔,还有塔上各个檐角挂着的铃铛。随风飘荡的铃声,常常回响在那个校园里,伴着当年美好的回忆刻在了脑海里。</p><p class="ql-block"> 而年少的我们,也努力吸收着种种营养,同学们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刻苦学习一切知识,那一段只争朝夕的日子,恍如昨日。而美好的一切也无时无刻不在涤荡着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努力学习真善美,不断提升自我。我们中的很多人,也把“为人师表今日始”做为自己的座右铭。</p> <p class="ql-block"> 闲暇之余,我们也会利用周六日的时间,在太谷城里走一走,逛一逛。那时的东海市场,书香气息特别浓,是我们常去的地方。那时的电影院,新华书店,也是同学们节假日常去的地方,用现在的话说,算是“网红打卡地”吧。</p> <p class="ql-block"> 始终记得,那时的我们,每天早晨六点出早操,春夏秋冬,风雨无阻!三条路线,每周轮换。最喜欢的是跑出校园那一条。黎明之前,走过昏暗的巷子,有户人家大概是有上学的学生吧,每天早上都会亮着灯,虽然昏黄,却总感觉特别温暖,特别亲切,似乎看见了家里父母早起的身影,下地劳作了一辈子,从来都是早早起床,也是这样,早早的就会亮着一盏灯。</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灯是人间的第二个月亮,却不知是否有人知道,那些年,那个“月亮”也曾温暖了一个孩子的心。</p> <p class="ql-block"> 出了校门,往南过了十字路口,继续南行,交叉路口右拐,在路南有个小诊所。在我几次骨折后,都是在那里医治的。记忆里,总有正骨水抹在患处的那种味道,那种淡淡的草药味。</p><p class="ql-block"> 当然,现在那个诊所已不在了。她搬到了金谷大道上,名字也改成了太谷红十字骨科医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