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石门金锁”,走进“洮砚之乡”

李宏强

<p class="ql-block">  洮州八景之一的“石门金锁”位于甘肃省卓尼县洮砚镇与临潭县石门乡隔河相望的石门大峡谷,与下游的九甸峡山水相连,同属于引洮水利枢纽库区。陡峭如削的绝壁如两扇似启非启的门扇,门前台地上曾建有“山海龙王庙”,坐南朝北顺洮水流向瞻望峡口。从远处望去,庙宇形如挂在石门上的金锁,形成“锁犹在,门半启,洮水破门而北去”的自然奇观。崖上有脚印痕迹数处,传说是大禹脚踢而成,刀削处为大禹持斧劈成。另一种传说是:洮河在这里被石山所阻塞,满目汪洋,危害人民。是鲁班经过这里,用手扳住石崖,用脚踢开了峡门。石门开了,土石还壅塞着,鲁班用背斗搬运,倒在不远的地方堆成一丘,后人在这个土丘上修了一座“山海龙王庙”,这就是石门金锁的“锁”。</p><p class="ql-block"> 关于“石门金锁”,还有一种说法:在特定的时间,在晴朗的月夜,月亮倒影投射于河水之中,从一定角度看去,仿佛一把金锁悬挂于石门中间。我觉得月亮是金锁的说法更有诗意,“石门金锁”更像一幅诗情画意的水墨画和精雕细琢的“洮砚”石刻作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21年引洮大坝排空库容维修时,显露出了引洮大坝蓄水前洮河在洮砚镇的样子。</b></p> <p class="ql-block">  如今“山海龙王庙”早巳损毁无存,但是下游引洮水利枢纽蓄水后形成了高峡平湖,站在洮砚大桥上将两岸石门与水中倒影一体观看,更像一把古式的门锁,使这一景观更显壮观。 诗人陈钟秀有诗赞颂:谁劈石门踞上游,边陲万古作襟喉。任他纵有千金锁,难禁洮河日夜流。</p> <p class="ql-block">  穿过“石门金锁”顺河而下不远处,就是号称“藏王故里”的达勿村和中国四大名砚之一洮砚老坑料原产地喇嘛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洮砚老坑料产地_喇嘛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喇嘛崖附近引洮库区风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达勿村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西藏历史上先后四世摄政王出生于卓尼,因此卓尼有“藏王故里”之称。</b></p> <p class="ql-block">  藏王,西藏摄政俗称。在历世达赖喇嘛亲政之前,均由中央政府指派一名德高望重的大活佛作为摄政代其执掌政教大权,俗称“藏王”。摄政一职一般由仅次于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四大林活佛(丹吉林、策墨林、功德林和锡德林)出任,而在西藏历史上,策墨林活佛系统出任摄政的时间居于四大林活佛之最,从一世策墨林阿旺楚成至三世策墨林阿旺罗桑坚赞前后共计45年之久,期间历经六世班禅进京觐见乾隆皇帝、十世和十一世达赖的认定以及清末英军入侵西藏等历史事件,一度在西藏政教舞台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一世策墨林•阿旺楚臣(1721年-1791年),生于洮砚镇下达勿村,1762年,担任雍和宫堪布,1777年,乾隆皇帝派其离京赴藏摄政,并批准担任八世达赖喇嘛经师,一身三任,备极尊荣。这在西藏历史上非常罕见,为密切中央和西藏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做出了巨大贡献。1786年奉旨入京,接替掌管驻京喇嘛之职。随后,因西藏局势不稳,奉命再次进藏,1791年在布达拉宫圆寂,乾隆皇帝特下谕旨示哀,八世达赖喇嘛也亲率众喇嘛为阿旺楚成静坐念经。</p><p class="ql-block"> 藏王策墨林一世家族墓地现位于洮砚镇下达勿村,一世藏王圆寂后其家族将骨灰迎回故乡安葬,遂有“藏王坟”之称。遗址面积4800平方米,原有藏王寺大殿两座,骨灰盒以男左女右安葬,据传共葬一世策墨林阿旺楚臣之后的十九代家族,成为藏族群众和信徒虔诚膜拜之胜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藏王坟</b></p> <p class="ql-block">  二世策墨林•阿旺绛白楚臣嘉措(1792年-1855年),生于卓尼唐尕川村。作为西藏摄政王长达26年,是在位时间最久的摄政王。</p><p class="ql-block"> 三世策墨林•阿旺洛桑丹白坚参(1858年-1919年),生于卓尼唐尕川村,先后共摄政八年。</p><p class="ql-block"> 四世策墨林•阿旺凯珠嘉措(1921-1948年),生于卓尼奤盖族村。1924年被认定为伊犁仓活佛转世灵童,未及坐床又被十三世达赖确定为三世策墨林活佛的转世灵童,获达赖准袭策墨林摄政衔号,1925年12月,在禅定寺坐床,正式继任策墨林活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禅定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洮砚镇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图洮河从右上侧由岷县方向流入洮砚,顺左侧出石门峡流经达勿村、喇嘛崖进入九甸峡,环绕洮砚镇全境。河对岸山顶处的广阔地域就是柏林梁。洮河这边是临潭县辖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远眺石门寺村</b></p> <p class="ql-block">  石门寺,藏语称为“道卫香巴朗”,汉语意为“石门慈氏洲”,位于洮砚镇石门寺村,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兴建于藏历第十绕迥木羊年(公元1595年)。据存放在寺院东侧的石碑藏汉两文记载,创建人有“岷山卢高僧”之名,“建于明万历二十三年四月十一日”。有大经堂、药师殿、白度母殿、法王殿等9座佛殿,寺周有嘛呢经轮房及许多佛塔,鼎盛时期有僧众500余人。1958年因引洮工程民工居住和后来作为村学校,才幸免于“文革”破坏而得以保存至今,是卓尼县乃至甘南州境内藏传佛教寺院中保存最好丶最为古老的寺院之一。石门寺建筑结构奇异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经堂内残留大型壁画反映该寺有过辉煌历史,寺内树碑记载翔实表述清楚,保存的几件佛教文物尤其珍贵,这一切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藏传佛教发展变迁和文化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后因历史原因衰落。1929年,临潭人孙古海捐资重新修茸一新。1987年经卓尼县人民政府批准开放,重建了小经堂、僧舍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上图名为“立爷庙”,是阴山丶尚吾那、峡地、古路沟、古路坪、石门寺、鹿格山、小湾等地上百户张、杜二姓的家神庙。当地有张、杜不分家之说,即洮砚的张、杜二姓本是一家人。</b></p> <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将“洮砚”声名传播天下的“砚瓦匠”,还是扎根瓜州的引洮移民;无论是故土难离,坚守藏王故里的老一辈洮砚人,还是身处各地,打拼逐梦的新一代年轻人,只要说起老家洮砚,在夸赞完喇嘛崖和水泉湾一带的“洮砚老坑料”和达勿村的“藏王坟”后,都会很自豪地再问一句“我们洮砚的四大名山两大川你知道吗?”__毛家山,卡日山,别纳山,牙利山和鹿格山。两大川是寺下川、杜家川,其中寺下川是当年康熙皇帝巡访时经过的地方……年轻人滔滔不绝、绘声绘色,老者们更是泪眼婆娑,心绪难平…如今,“两大川”巳经被引洮库区淹没永远沉入了水底,当地群众被移民瓜州、重建家园。</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被“引洮库区”淹没的寺下川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被“引洮库区”淹没的杜家川旧址</b></p> <p class="ql-block">  说是“四大名山”,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声名。之所以在洮砚人心目中念念难忘,我的理解是,这些山山水水寄托的是一代洮砚人的乡愁情愫,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家园,那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灯光,都留下了一代代洮砚人太多的辛酸和汗水,回荡着一声声山歌号子的悠扬腔调和打磨砚台的光影尘烟。</p> <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之路__坑乍村新貌</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宏强,生于1970年,祖籍陕西华阴,1990年甘肃省庆阳林校林学专业毕业,甘肃省卓尼县农村能源办公室干部,卓尼县藏巴哇镇石达滩村驻村工作队队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