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登车去 残躯何足惜—— 参观罗亦农生平业绩展

涟水余波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我党牺牲的第一位中央政治局常委,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去年国庆节,我去了趟湘潭县易俗河。由当地村干部引路,沿着一条狭窄的小河堤,方才找寻到雷公塘畔这块罗亦农故居遗址碑和残存的几间土砖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今年,罗亦农诞辰120周年。当地党委、政府在金霞山森林公园入口处建起了湘潭县红色教育发展中心,并在一楼辟有罗亦农生平业绩陈列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开展党员活动、红色文化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请与湘潭县红色教育发展中心联系,并按相关要求做好核酸检测、健康监测和个人防护。预约电话:0731-57777688 5885388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开馆时间(每周二至周日、周一闭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午 8:30-12:0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下午 13:30-17:0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原名善扬,字慎斋,1902年5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雷公塘一个富裕农家,进入上海外国语学社后改名“罗觉”,从莫斯科回国后改名“亦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序厅半身铜像基座前刻有生平简介,主题背景墙上有他在狱中写就的绝命诗:“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父亲罗宝仑(1882-1947)字子厚,号纯谦。务农兼做碓坊南杂生意,当过团总,管过公堂。在易俗河街上开有多家店铺,是富甲一方的乡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亲郭氏(1879-1960),信奉佛教,为人厚道、心地善良,对罗亦农质朴童心产生重要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7岁时,罗亦农在本村私塾启蒙。他聪明、好动,常与玩伴跑出学堂嘻戏玩耍,或爬树掏鸟窝,常受私塾先生责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13年,不满12岁的罗亦农被父亲送到隔江而望的下摄司向家塘郭月清书馆寄宿就读。在这里,他一改此前淘气无拘的习性,成为书馆里最用功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郭月清(1882—1939),清光绪庚子秀才。1901年在家开设湘霞学社私塾书馆,主张社会改革,提倡读书救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对郭月清的“教谈”方式很感兴趣,三年时光沉下心来在这里学到了史地、时事知识,朦胧意识到“国家危亡”,并决心将来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了勉励自己本分创业并劝喻世人善良处世、持家,他在自家门口书贴了这副对联:“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14年,罗亦农考入美国长老会在县城开办的益智学校四年制班。在这里,他积极参加校外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触犯了崇美信教、不得介入社会活动的校规,多次受到警告、训斥。1917年,他毅然退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退学及到更大城市求学的举动,被父亲视为叛逆、胡闹。为了羁绊儿子“野性”,让其“务实”“收心”,1919年春节前夕,父亲为其操办了与谢家女儿的婚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春节后,罗亦农与好友袁笃实(又名袁达时)等结伴前往长沙求学。此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夕,各校相继罢课投入爱国运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到达省城后,立即与设在船山学社的湖南省学生联合会取得联系,积极参加国货贩卖团、扺制日货等爱国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19年7月,罗亦农不顾家庭反对,历尽艰辛来到向往已久的大上海。在不断阅读《新青年》的过程中,他对杂志主编产生了由衷的仰慕并专程拜访了这位五四新文化运动旗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交谈中,他向陈独秀详细讲述自己来上海的目的和理想。陈独秀意识到罗亦农是一个不可多得且有强烈报国心的有志青年。此后,两人就像师生关系一样保持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受陈独秀影响,罗亦农与同学友人商议后,决定成立“沪滨工读互助团”。1920年6月,在法租界贝勒路吴兴里16号租了一间房,开始了工读互助的集体生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0年农历八月,陈独秀介绍罗亦农成为上海外国语学社学员。不久,他又成为学社第一批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外国语学社成立时,俞秀松任书记,罗亦农与任弼时、刘少奇等8名学员成为首批团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为:罗亦农(前排左一)与俞秀松(后排中)等在上海外国语学社期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0年3、4月,《东方杂志》等刊发1919年7月25日苏联政府发布的有关“废弃沙皇在中国境内的一切特权”的第一次对华宣言,在知识文化界迅速掀起了一股研究俄罗斯的热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1年春节前夕,罗亦农从上海回家探亲并筹措四百银元作为赴莫斯科的路费。离别前,他亲手制作了这根茶树枝拐扙陪伴母亲,以尽孝心。据说,最初拐杖长170㎝,母亲用它守望了40年,硬生生被磨到了110㎝。</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1年5月,经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介绍,罗亦农与刘少奇、彭述之、任弼时、肖劲光等搭乘日本客轮,经长崎,于7月9日到达莫斯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此时,恰逢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罗亦农、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等人被推选去列席旁听,并且在大会上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随即,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罗亦农等人列席旁听了这次国际青年的盛会。在红色之都感受到了国际共产主义的气氛,产生了强烈的革命激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为:罗亦农(中)启程赴莫斯科前,与同学柯庆施(右)和周伯棣(左)在上海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1年8月3日,罗亦农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学习。不久,他被推举为旅莫中国共青团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1年秋,瞿秋白参加完共产国际三大后,以记者身份被安排到东方大学担任翻译兼助教。罗亦农成为瞿秋白的秘书,协助他的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的英文、俄文基础比较扎实,到莫斯科后更是勤学苦练,很快就能帮助瞿秋白解决一些俄文方面遇到的困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1年冬,东方大学中国班建立中共旅莫组织,罗亦农首批由团转党,并被推举为中共旅莫组主席(后改为书记)。随后,他介绍刘少奇等人由共青团员转为中共党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2年1月21日至2月2日,共产国际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罗亦农与任弼时、肖劲光等留学生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2年暑假期间,罗亦农邀任弼时等同学赴乌克兰农村,走访农村家庭,并与他们共同生产、生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2年11月至12月,中共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会议,会后看望了东方大学中国留学生,主持中共旅莫组大会,讨论通过任弼时等8人转为中共党员,并致函中共旅欧支部,决定旅欧支部学员分批到东方大学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2年12月18日,罗亦农主持召开中共旅莫组会议,学习并讨论陈独秀带来的党的二大通过的党章,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些建议在党的三大通过的修正党章中得以采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釆纳瞿秋白关于“旅莫组的全部工作通过青年团的工作来体现,不直接出面……”等建议,明确提出“行为上自当以本组影响于青年团,不应以青年团影响于本组”。为健全组织生活,根据罗亦农提议,将支部划分为三个党小组,规定“每月开一次批评会,以相互监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时中共旅莫支部第一党小组成员,组长:罗亦农,成员:李宗武、任弼时、王一飞、萧子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2、3月间,罗亦农接到赵世炎关于“帮助与东方大学交涉办理准予发给中国旅法支部派去东方大学学习的同学入俄护照的信件”。在罗亦农等人的帮助下,4月上旬,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熊雄、袁庆云、王若飞、王凌汉、郑超龄、王圭、高风、佘立亚、陈九鼎等中共旅法支部派赴东方大学的学员顺利到达莫斯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4月28月,罗亦农召集主持中共旅莫支部党员大会,就训练问题向大会作报告。通过了原加入法国共产党的王若飞、陈延年、陈乔年,原加入德国共产党的熊雄、王圭等5人转入中国共产党,吸收王凌汉、袁庆云两人为中共预备党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时,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委员会。罗亦农为支部书记、负责全面工作,支部委员彭述之负责训练工作,支部委员赵世炎负责青年团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1月26日,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表明了孙中山公开确立联俄政策,也表明苏联政府对孙中山的支持。此后,国共合作步伐加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2日至11月底,以蒋介石为团长、共产党人张太雷、沈定一参加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一行抵达莫斯科,与苏俄商谈援助国民党和建立黄埔军校的若干事宜。罗亦农负责接待代表团在苏俄的考察事宜。在此期间,他就合作与革命问题多次与蒋介石进行交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14日,罗亦农主持召开中共旅莫支部大会,欢迎中共旅欧支部第二批派来东方大学的刘伯坚等20名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4月,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的罗亦农(左二)与任弼时(左一)、张国焘(左四)、刘仁静(左五)等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3年5月7日,旅莫支部召开临时大会,讨论《旅莫党团训练具体方案》,在思想、组织、纪律等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并着重研究了“关于党员的研究范围及供国内本党机关报的材料”等问题。罗亦农在讨论《训练部对训练的草案》时发言,建议将“工人运动”改为“工农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逝世。23日,列宁灵柩运至莫斯科工会大厦。罗亦农与中国班同学代表东方民族轮流为列宁守灵5分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为列宁守灵时佩戴的纪念章,它伴随着罗亦农从莫斯科到广州、上海,参加五卅运动,组织省港大罢工,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运动,和瞿秋白一起拟写《党纲草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元旦,罗亦农与李文宜新婚之时,他将这枚珍贵的纪念章交给妻子珍藏。没曾想,新婚三个月后,罗亦农不幸被捕,仅7天后,就被国民党当局执行枪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牺牲后,李文宜一直随身保存着这枚纪念章。46年后,她将其交给罗亦农之子罗西北。1992年,罗西北夫人赵四杰将这枚纪念章捐赠给了龙华烈士纪念馆的文物征集人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为:罗亦农为列宁守灵时佩戴的纪念章(复制品,原件藏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1月24日,罗亦农出席旅莫党团联席会议,讨论共产党与国民党联合战线问题并发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7月25日,罗亦农主持召开中共旅莫支部第四期第一次会议,通过了支部向党的四大提出的十项提案,决定派彭述之代表支部参加四大。会议选举罗亦农、王若飞、王一飞组成新的中共旅莫支部执行委员会,罗亦农为书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他在旅莫支部第二次大会上强调,我们来俄的目的是什么?不为学士、硕士的头衔,以备归国后为进身之阶的,为的是来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经验)及训练自己成为忠实死干、以革命为职业的共产主义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6月17日,中共代表李大钊、王荷波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会后,李大钊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作为东方大学中国班的负责人和中共旅莫支部书记与李大钊交往十分密切,成为其在莫斯科工作的重要助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夏秋,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干事林伟民赴莫斯科参加国际运输工人大会。罗亦农负责接待,并邀其为中共旅莫支部成员介绍中国海员罢工的情况。在苏期间,罗亦农介绍林伟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8月5日,罗亦农在旅莫支部第二次大会上的报告(复印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10月,罗亦农组织旅莫支部欢迎聂荣臻、熊味耕等第三批旅欧支部派来东方大学的20名学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在苏俄后期的部分文稿(复印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4年12月27日,罗亦农《对中央工作的意见报告》(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1月4日,罗亦农在中共旅莫支部大会上的发言《殖民地的国民革命非无产阶级指导不可》(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1月,陈独秀致信中共旅莫支部,称根据国内形势的发展,“急需得力同志能负责指导独挡一面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央与国际代表决定派罗亦农、王若飞、王凌汉、熊雄、佘立亚、李蔚农、马玉夫等7人第一批回国工作。3月12日,罗亦农告别留学、工作近四年的莫斯科动身回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回国时,旅莫支部对其的评语:“对团体极忠实,一切言论行为都能布尔什维克化,研究理论很切实,并能应用在事实上,最近更能积极活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年3月29日,罗亦农到达海参崴,听取中共海参崴小组粱柏台、何今亮(汪寿华)关于工人运动的汇报。30日,他致信王一飞、陈乔年、刘伯坚等,建议加强对海参崴工人运动的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4月中旬,罗亦农抵达上海。随即,党中央派他赴广州参加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的筹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5月1日至7日,罗亦农出席了全国第二次劳动大会并被选为中共党团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是中共党内最早认识“工农联盟”重要性的少数共产党人之一。1925年5月,他在《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指出:“工农联盟是革命成功和维持革命胜利的保障”“要完成中国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非有不与帝国主义妥协的工农阶级来担负不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5月8日,中共中央局决定:由谭平山、周恩来、罗亦农、陈延年和鲍罗廷5人组成中共中央驻粤临时委员会(简称“广东临委),代表中央就近指导广东的一切实际工作。在粤期间,罗亦农还兼任中共广东区委宣传部部长,主持中共广东区委党校工作。</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5月,滇、桂军阀杨希闵、刘振寰在英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段祺瑞策动下,趁广东革命军东征之际,发动军事叛乱,企图推翻广东革命政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面对危局,中共广东区委作出了“动员民众,督促国民政府肃清杨、刘军阀”的决定。5月31日,罗亦农发表《形势严重下之广州政府》一文,揭露军阀杨希闵、刘振寰的反革命面目及危害广州国民政府的罪行。</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5日,国民政府代理大元帅胡汉民下令讨逆,东征的黄埔军校学生军回师平乱。中共广东区委成立以罗亦农为负责人的革命委员会,指示铁甲车队配合主力作战,歼敌2万余人。于6月12日平息了杨希闵、刘振寰叛乱,广东革命政府转危为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5月30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发动下,上海工人和学生2000多人在公共租界举行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遭到租界英国巡捕血腥镇压,造成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五卅运动事发后,中共广东区委陈延年、周恩来、罗亦农等组成“临时委员会”,策划和具体领导了广东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6月2日,广州召开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大会。到会群众达一万多人,罗亦农以中共代表的身份发表演说,“影响颇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中旬,他在共青团广州地委全体会议上,报告五卅惨案的意义,并提出要扩大反帝运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6月19日,发生在广州和香港的有25万人参加的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罗亦农协助罢工委员会,解决了进入广州的20多万香港罢工工人的食宿问题。 <br></span></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省港大罢工前后坚持16个月之久,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政治大罢工。罗亦农站在斗争最前列,亲自起草传单,揭露帝国主义的罪行,启发工人群众,鼓舞工友斗志。他于1925年7月19日致陈乔年、刘伯坚、袁庆云、李秋实的信中说:“至于南方——广东,革命的空气异常浓厚”。 </span>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8月20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刺。9月18日,罗亦农写下了《廖仲恺遇刺前后的广州政局》一文,揭露国民党右派和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共同策划暗杀廖仲恺先生的大阴谋,号召广东的工农及全国的革命群众完成中国国民革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罗亦农先后发表了《“五一”纪念与农民》《形势严重下之广州政府》等一系列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中国社会、中国革命的现状,在统战工作、工农联盟、武装斗争等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的思想观点,其理论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图为:1925年《向导》周报第112、第114、第115期,刊载的罗亦农《今年五一之国际状况》《今年五一广州之两大盛举》《中国第二次劳动大会之始末》,阐述了“工人阶级不根本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便不能完全解放自己”,“工人阶级要想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就必须找他的同盟者”,进行“工农联合”的思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9月28日至10月2日,罗亦农代表广东区委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党的第四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会议总结了五卅运动以来的斗争经验,讨论了当前形势和党的任务,确定了党在革命高潮中领导工农运动的方针。根据罗亦农的报告,通过了《粤区报告决议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随着北方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教育培训干部日益紧迫。中共北方区委向中央提出成立一所党校。应李大钊的要求,中共中央决定罗亦农留京主持北方区委党校工作,并担任首任校长。</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北方区委党校课程设置教授一览表》,罗亦农教授政治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世界革命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11月7日,应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邀请,罗亦农在纪念苏俄革命八周年公开讲演大会上,作了题为《苏俄革命之根据及其在世界革命上之意义》的演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5年12月10日,罗亦农由京抵沪就任中共上海(江浙)区委书记。他秘密举办了六期党团、工会组织负责人训练班,培训骨干一百余人,发展党员人数由原来的1300人增至2500人,为上海工人的三次武装起义作好了思想、组织上的准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共上海区委成立了以罗亦农、贺昌、汪寿华为秘密总指挥的五卅行动委员会。1926年5月3</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2px;">0日,上海各界联合发起的五卅周年纪念大会在西门国民公共体育场召开,400多个团体35000人参加大会。这是上海革命运动由消沉走向复苏的转折点,大涨了上海工人阶级的志气。</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5月16日,中共上海区委发出“关于举办大规模五卅纪念运动”的通告。据《向导》周报统计,1926年6月至9月,上海工人共举行了112次罢工,参加罢工的工人累计达20余万。通过罢工斗争的实践,上海工人阶级的组织性、纪律性和政治觉悟显著提高。</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10月17日,中共上海区委召开主席团成员会议,提出成立上海市民自治政府,部署起义行动计划。会议决定罗亦农为暴动的秘密总指挥,公开总指挥为李振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同时,中共上海区委发出《上海自治市的运动计划》,这是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的纲领性文件。</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10月24日凌晨,中共上海区委领导工人举行了第一次武装起义。由于准备仓促,经验不足而失败。在起义中有100多人被捕,中共上海区委南市起义负责人奚佐尧和浦东起义负责人、码头总工会副委员长陶静轩等英勇牺牲。</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6年10月,罗亦农发表一系列文章,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11月30日,上海工人冲破禁令,自动启封,挂出牌子,恢复了被查禁的上海总工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上海工人在北伐军到达吴淞时开展罢工并发动武装起义。罗亦农立即组织召开中共上海区委会议落实,并于2月18日晚由上海总工会发出2月19日“总同盟罢工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2月11日至15日,中共江浙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郊区的真如召开。罗亦农代表江浙区委作《江浙两省政治经济状况与今后工作进行之方针》的政治报告。大会一致认为,当前的中心任务是积极准备第二次武装起义。</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2px;">2月18日,北伐军先头部队抵达嘉兴,上海守敌一片混乱。中共上海区委决定立即组织上海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准备组织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2px;">2月21日,罗亦农在《中共上海区委特别通讯(第一号)准备暴动》中指出:“目前我们唯一的重大责任,在于指示上海的市民及工人阶级创造民主的革命市政府……这个革命政府之实现是要人民共同的血战出来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2月22日,中共上海区委发出《特别紧急通告》,宣布成立上海市临时革命委员会,由汪寿涛、罗亦农、纽永建、杨杏佛、虞洽卿等11人组成。声明起义成功后,该委员会就是未来的上海市政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月20日,中共上海区委决定把总同盟罢工转变为武装起义,发出《为总同盟罢工告上海市民书》和《政治宣传大纲》,号召广大市民罢市罢课,参加夺取政权的斗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停止暴动。24日,上海总工会下达“复工命令”。</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工人两次举行武装起义,均未成功。1927年3月4日,罗亦农在《上海总同盟罢工及其前途》一文中,既总结了教训,更肯定了重要意义,鼓舞了党内同志们的战斗热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2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共上海区委召开联系会议。决定组织建立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最高指挥机关——特别委员会,由陈独秀、罗亦农、赵世炎、汪寿华、尹宽、彭述之、周恩来、肖子璋等8人组成。</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周恩来负责军事准备工作,罗亦农负责筹组新的市政府和党群工作,赵世炎负责上海区委组织工作和沪宁、沪杭两线铁路工人运动,汪寿华负责上海总工会和联络国民党、资产阶级、帮会领袖等各方势力。下设:</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军事委员会,成员:周恩来、顾顺章、颜昌颐、赵世炎、钟汝梅;</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宣传委员会,成员:尹宽、郑超麟、高语罕、贺昌、徐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2月24日至3月20日,在陈独秀主持下,特别委员会连续召开了31次会议。罗亦农与特委其他同志详细研究了各区工人纠察队的力量配备,以及敌方军警据点和力量分布情况,制定了起义行动方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3月5日,上海特别委员会决定组建5000人的工人纠察队和500人的工人武装。罗亦农亲自选拔具备军事知识的党员到各区,对工人武装进行秘密训练。 </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3月20日,北伐军进抵上海龙华,特委决定于21日发动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随即转为武装起义。<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经过30多个小时的浴血奋战,工人纠察队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取得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胜利。周恩来在党的六大作军事报告时,高度赞扬罗亦农“真是上海暴动的创造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是大革命时期中国工人运动的一次壮举,是北伐战争时期工人运动发展的最高峰,为在中国开展城市武装斗争作了大胆的尝试。</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3月22日,上海各界举行市民代表大会,选举19人组成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其中国共产党员和工人代表占10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月23日,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第一次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留影,前排右起:汪寿华、杨杏佛、王晓籁、罗亦农、王景云、何落。</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海临时市政府虽然只存在了24天,但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最早由民众在大城市建立起来的革命政权。</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到达上海。共产国际指示上海区委将工人纠察队的枪械藏起来,不要和蒋介石军队发生冲突。见到电报时,罗亦农愤怒地说:“工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数千支枪也许是可以隐藏起来,可数千名纠察队员藏到那里去?藏起来就能避免斗争和屠杀吗?这是自杀政策。”</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罗亦农决定领导上海工人英勇反击。13日,他参加总工会在青云路广场举行的10万工人群众大会并一起游行请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月14日,罗亦农召开上海各区委、各支部负责人紧急会议。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将一部分“目标太大”的同志派赴农村工作。16日,他在周恩来起草的、联名向中共中央发出的紧急意见书上署名,呼吁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通缉共产党和国民革命左派人士鲍罗廷、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罗亦农等197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罗亦农以上海区委代表身份出席并当选为中央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会议期间,他与毛泽东、任弼时等对中国时局多次进行过会谈。五大批评了党中央的右倾错误,提出了争取革命领导权等原则,但没有提出挽救革命的具体措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5月,罗亦农被任命为中共江西省委书记。他深入九江等地考察,要求每个革命同志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强立场,增强信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反动势力作斗争。经过他的努力,江西党、团组织对预防反动派袭击,做了思想、组织上的充分准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6月6日,北伐军第三军军长兼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也撕下了革命的假面具,以“参有不良分子”为由,派兵查抄总工会、农协会、学联等革命组织和进步报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叛变革命。此时,罗亦农被中央调往湖北接替张太雷担任省委书记。 <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面对逆流,罗亦农在武昌粮道街四号省委机关召开党团会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在这危机关头,不能光学狡兔东逃西躲,而应机动、灵活地与凶残的敌人作斗争。<br></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常务委员会决定,在湘鄂粤赣四省举行秋收起义。同时决定举行武汉工人总同盟罢工,以响应南昌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7月30日,武汉华界车夫5000人宣布罢工。31日,租界车夫3000余人举行同盟罢工。中共湖北省委决定将罢工扩大为武汉三镇总同盟罢工,并制定了《湖北行动大纲》。<br></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大革命失败的的关键时刻,为了纠正错误并确立党的工作方针,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扩大会议,罗亦农尖锐地批评了陈独秀和共产国际的右倾错误,并被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会后,他领导了湖北的秋收暴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七会议产生的中央政治局成员名单:</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常委:瞿秋白、李维汉、苏兆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委员:苏兆征、向忠发、瞿秋白、罗亦农、顾顺章、王荷波、李维汉、澎湃、任弼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候补委员:邓中夏、周恩来、毛泽东、彭公达、张太雷、张国焘、李立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罗亦农的主持下,省委制定了《湖北省秋收暴动计划》,决定将全省划分为武汉、鄂东、鄂南、京汉路、鄂北、鄂中、鄂西7个工作区域,各区组织特别委员会,领导农民举行暴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提出暴动首先从鄂南发动的方案,得到省委的赞成。他主持制定了详细的“鄂南暴动计划”,增派吴德峰、黄赤光赴鄂南组织特委,加强领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9日,鄂南各县开始秋收暴动。武昌大学入党的罗荣桓被省委派到崇阳县,领导当地农民的秋收暴动,组织农民武装,后转移到江西修水,与卢德铭警卫团会合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8月底,罗亦农赶到鄂南特委机关所在地蒲圻(今赤壁),召开各县党的领导人会议,决定10天内举行暴动。9月初,罗亦农再赴鄂南,亲自指挥暴动。9月8日晚,在中路铺车站截击一列武昌开往长沙的军用火车,缴获敌人步枪16支,子弹5大箱,银元一批,打响了鄂南秋收暴动第一枪。</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9月,中共黄安、麻城两县委根据湖北省委的指示,举行了秋收起义。不久,起义陷入停滞。10月中旬,罗亦农和中共湖北省委决定成立了以符向一为书记的中共黄麻特别委员会,以潘忠汝为总指挥的黄麻起义指挥部,积极进行再次起义准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3日和11日,黄麻特委先后在七里坪召开会议,决定夺取黄安县城。13日,攻城队伍控制了全城。黄陂县农民自卫军组成工农革命军鄂东军,潘忠汝任总指挥,戴克敏任党代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八七会议后,罗亦农动员了数百万农民分土地的斗争,在许多区域建立起农民游击队,扩大了游击运动。如鄂东的大冶、阳新,鄂北的黄陂,鄂西的沔阳、监利,湖南的平江、浏阳、醴陵、茶陵和华容、南县一带,为后来党领导的红色割据、创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8月2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决定罗亦农代理中央军事部部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23日,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决定,调罗亦农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成立由顾顺章、罗亦农、李维汉等4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负责筹集党的经费及保护党的负责同志等工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23日的临时政治局常委会上,罗亦农建议成立中共中央长江局,指导中部8省(先是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河南、安徽、陕西7省,后增加甘肃)工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9月28日,临时政治局常委第21次会议通过了罗亦农提出的长江局组织草案,决定罗亦农、陈乔年、任旭、王一飞、毛泽东组成长江局,罗亦农任书记兼长江局军事特派员。</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2px;">图为:中共中央长江局组织简表(1927年10-11月)</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1日,罗亦农代中央起草了《中共中央对于长江局的任务决议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0月17日,罗亦农指示江西省委应从南昌搬到吉安或万安等农民暴动中心区域就近指挥。</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支持豫南特委的意见,制止了河南省委准备盲目发起的武装暴动,转为“积极发展游击战争”。</span></h1><h1> <span style="font-size: 22px;">11月4日,中共中央决定取消长江局,调他去中共中央工作。当日,罗亦农由汉赴沪。</span> <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0月17日至28日,罗亦农与王一飞离开武汉前往长沙,出席中共湖南省委紧急会议,在会上作《中国目前革命的中心问题》的报告,改组湖南省委,王一飞任书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0月22日,中共中央发出《通告第十一号》,决定出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由瞿秋白、罗亦农、王若飞、郑超麟组成编辑委员会,瞿秋白任编委主任。</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2月3日,共青团长江局书记刘昌群、团湖北省委书记韩光汉等向中央控告罗亦农“右倾”,要求中央“彻底查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2月4日,中共中央派苏兆征、贺昌、郭亮等组成中央特别委员会前往武汉,停止了罗亦农及湖北省委的职权,通知他于13日离汉去沪。</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2月18日,在听取罗亦农的申辩意见后,中央肯定了他所实行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并给湖北特委去信,决定由中央直接主持解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告湖北同志书》,指出主张武汉暴动“不仅是一个错误且系玩弄暴动”,肯定了长江局和罗亦农停止暴动的决定“是对的,是正确的指导”。</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7年11月9日至10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罗亦农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1月14日,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会议,会议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下设党报委员会、职工运动委员会、秘书处、组织局。罗亦农任组织局主任,并参加党报委员会,开始挑起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重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央组织局下设组织科、宣传科、军事科、出版科、交通科、会计科、调查科、特务科、妇委(即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宣传部、军事部等),它把各部统合起来工作,以减轻政治局的日常行政工作,相当于现在的中央书记处。</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1月1日,罗亦农与李哲时(李文谊)结婚。这天,瞿秋白、杨之华夫妇,周恩来、邓颖超夫妇、李富春、蔡畅夫妇,还有王若飞及中央秘书处的同志们都来向他们贺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月13日,罗亦农出席临时中央政治局第8次会议,讨论筹备党的六大等问题,决定由罗亦农起草党务组织大纲,并和瞿秋白共同起草党章草案大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月15日,临时中央政治局决定:瞿秋白、罗亦农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4月2日,任弼时在中共临时政治局常委会议上传达了共产国际在三月间关于召开党的“六大”的决定,共产国际要求瞿秋白、罗亦农等立即赴莫斯科进行筹备。</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3月20日至4月上旬,罗亦农代表中央巡视湖北、湖南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4月15日,因秘书何家兴、贺治华夫妇叛变出卖,罗亦农在前往上海爱文义路戈登路中福里1239号党的接头机关,接待山东省委代表时被捕(图为:《李维汉同志谈罗亦农同志牺牲前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4月17日,《时报》关于罗亦农被捕的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4月19月,《民国日报》关于罗亦农引渡的消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在狱中写下的大义凛然的诗句:“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知止穷张俭,迟行笑褚渊。从兹分手别,对视莫潸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28年4月22日,《申报》关于罗亦农牺牲消息的报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知道身份已经暴露,敌人不会放过自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写好遗书,叮嘱爱人李哲时“读吾之书,继吾之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出席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第一次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时穿过的长衫(仿制品,原件藏于上海龙华烈士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们如果害怕,就不是一个共产党员!黑暗终将过去,胜利是属于人民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罗亦农1927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牺牲后,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布尔塞维克》第二十期发表《悼罗亦农同志》,痛惜“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最英勇的战士”,称赞“罗亦农同志的热烈的革命精神,可为中国共产党全党党员之模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同志的一生是短暂的,他以鲜血浇灌理想,用生命捍卫信仰;罗亦农同志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他用生命诠释、弘扬革命精神,永远光照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罗亦农同志是坚守理想、对党忠诚的典范。</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罗亦农同志一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从不灰心,从不消沉。他对党无限忠诚,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改其心、不移其志、不毁其节。他说:“要改造几千年的社会,自然要受很大的压迫”,“我们如害怕,就不是一个共产党”。理想之光不灭,信念之光不灭。在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罗亦农同志是践行初心、无私为民的楷模。</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罗亦农同志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当作自己的责任,关心劳苦大众的疾苦,同群众患难与共。他一生致力于领导工农运动,维护工农利益,“求得民众自由”。他曾对家人表示:“我原名罗觉,改名亦农,就是可以为工人服务,也可以为农民服务。”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罗亦农同志是勇于创新、奋力开拓的先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革命生涯中,罗亦农同志多次担负独当一面的工作,以敢于创新的政治勇气,奋力开创新局面,创造性地提出了许多符合实际的思想观点。他较早地注意到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指出:工农联盟是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的必需,也是农民求得自身解放的必由之路。他还是党内率先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领导人之一。两湖秋收起义失败后,他提出应当把党的工作中心放到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实现有政权、有武装的“割据”。他在党的建设、统战工作等方面也有诸多创新性的贡献。越是伟大的事业,越需要开拓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罗亦农同志是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勇士。</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应对各种困难挑战中,我们党锤炼了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勇于胜利的风骨和品质。这是我们党最鲜明的特质和特点。”罗亦农同志一生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从省港大罢工到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他始终坚定站在斗争的第一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指出,黑暗是暂时的,上海80万工人是杀不完的。大革命失败后,他以过人胆识,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地区,直至英勇牺牲。“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是罗亦农同志就义前留下的绝命诗,也是他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党依靠斗争创造历史,更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在新时代,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发扬斗争精神,坚定斗争意志,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罗亦农同志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懈奋斗、艰辛探索,用热血和生命留下宝贵精神财富,不断激励我们前行。对百年奋斗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奋斗历史。我们要继承和弘扬罗亦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品德和风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