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国庆节前的两三天,因办事途中稍有空余时间,恰巧距离公园不远,于是有闲一探因整体移动门楼而登上热搜的迎泽公园。</p><p class="ql-block"> 说来惭愧,作为一名货真价实的老太原人,竟然在公园整体改造完成五年之久都没有涉足其中😥。公园虽因改造被盛赞无数,终究敌不过几年紧张的生活和些许的不在意,反倒因为近而远离了我要去看看的冲动。前些日子公园内的“文物”大象滑梯,引无数同龄中年人竟相忆童年,也引得近在咫尺却时隔多年的我,想一探究竟。</p> <p class="ql-block"> 那天是从中医院对面的东门顺脚走进的。东门楼没有太大的改变,依然是旧时的样子,走过蓝底鎏金字的“唐风晋韵”牌楼,就像一道屏障瞬间隔离开了历史与现实,繁华与喧嚣,园内路旁原有的玉器古玩字画花鸟鱼虫店,一律被眼前郁郁葱葱的树木替代,顿觉宁静和安然,一道门楼,一侧是悠悠闲步,一侧是匆匆脚步(想起了半月前就曾匆匆行走在对面的中医院内),真是一样时空两种闲愁。</p> <p class="ql-block"> 顺着石板路前行到尽头,是古色古香石门石座的晋商会馆(太原晋商博物馆),这是改造前就存在的建筑,但明显的修葺一新了,可无论是新是旧,我是的的确确没有进去过,带着游览的心情和想法想看看内部,无奈疫时代要求2日内核酸检测结果,恰巧超了一天,无缘探路只好在门口溜达一圈吧:前门正中石刻“晋商会馆”,左右门楣刻“履中”“蹈和”,大门两侧上手方石刻“精忠贯日”下手侧楷书“大义参天”,中规中矩体现着山西商人的堂堂正正和气谦逊的待人处事哲学。一副蓝底楹联“本是豪杰作为 只此心无愧圣贤 洵足配东国夫子”“何必仙佛功德 惟其气充塞天地 早已成西方圣人”分列左右,说尽了关公的忠义千秋和晋商文化诚信重义的商业核心理念。</p> <p class="ql-block"> 看过会馆门口,满园游的话一算时间不太可能,竟不知道该向左走向右走了,凭借心中熟悉的老方位,还是觉得把重头戏放在公园的东北方向,于是拐向了右侧园径。</p><p class="ql-block"> 原有的熟悉被陌生代替,满眼的绿色看不到之前印象中的地标,一条蜿蜒的绿色地坪漆休闲道曲曲折折地穿行在林间,像进了森林里似的,头顶喜鹊喳喳地飞过,不时的看到小鸟在林间跳跃觅食嬉戏,还真有一种远离都市投身郊外的感觉,我置身其间居然迷迷糊糊的有点找不着北了,心想要去看看藏经楼在哪里,是不是还得问一下路呢?😓</p> <p class="ql-block"> 走着走着终于看到了一座老相识——“木香院”牌楼,唤起了一点点的方位感,当初这里是一片健身器材区,旁边是各种瓷娃娃涂色等儿童活动区,现在的眼前却是这样一种幽静平和的氛围,本想东进再一探幽深,还是时间不允许,我知道离这不远的藏经楼吸引得迈步西行了。</p> <p class="ql-block"> 左走右拐的就这么抬头一望,多年以后我第一眼遇见的藏经楼就这样突现眼前:掩映在两侧葱茏的松柏间,一下子还看不到全貌,好像犹抱琵琶半遮面,又好像还比印象中小了许多,游人也不似从前那样的熙熙攘攘和周边热热闹闹的儿童嬉闹玩耍,就像走近了一座隐居山间的古刹,不急不躁安安静静。</p><p class="ql-block"> 疾步奔向主楼,就豁然开朗了起来,也高大起来,仔仔细细的看,四重屋檐大小相隔,“藏经楼”牌匾悬挂正中,此时感觉正如左右楹联所书: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顺着主楼绕行一圈,这里留下过自己的童年,<span style="font-size: 18px;">思绪翻飞</span>落眼在左右两座石狮上,原来的它们是那么的高大令人生畏,记得当年被抱上基座合影,脸上假笑着心里却惧怕着,留下了一张生怕掉下来的瑟瑟发抖照。现在它们“变小”了也“变老”了,斑驳了岁月模糊了容颜,多处的修补痕迹显出了沧桑和风雨,威风凋谢,随着岁月的增长隐身在了茂盛的树木中休憩着。</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的北面正中,悬挂着“古藏经楼”匾,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藏经楼和古藏经楼两个名称?藏经楼是什么时候建造的?到底是读cáng经楼还是zàng经楼?</p><p class="ql-block"> 借机我就借花献佛吧:</p><p class="ql-block"> 藏经楼始建于1185年,康熙朝1674年和乾隆朝1777两次重修,原建于太谷县资福寺,是寺中建筑群的一部分,主要是用于收藏放置和研读佛教经典的地方。由于其建筑风格是两层四檐的重檐结构,梁思成先生曾经实地考察后赞叹其精美和独特,在文物史上也是罕见的一种建筑方式。可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资福寺大部分毁于战火,留下来的藏经楼在解放后也是岌岌可危。1952年太原市为市民修建迎泽公园,在商讨公园主建筑物问题时有领导提出将太谷的资福寺的藏经楼搬迁到迎泽公园的建议,于是1961年启动了文物搬迁性修复,经过文物专家的悉心整理和细心拆装,以及二汽单位的大力配合,克服诸多困难,终于将藏经楼整体迁至太原市中心,取名“藏经阁”。由于公园的娱乐性和佛家的庄重性不符,于是藏经楼内存放的珍贵的文物典籍全部迁往太原市上马街的崇善寺保存和研究,藏经阁改名为藏经楼至今。所以,古藏经楼的意思是告诉大家她是从太谷请来的贵宾,藏经楼是她现在的本名。</p><p class="ql-block"> 另外,她真正的读音应该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zàng经楼,因为佛家是将一切佛教经典有组织有系统地汇集起来的佛经总集,简称为《藏zàng经》,所以这里的藏不是收藏的意思,而是佛经总集的意思。记得不要再读错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令人汗颜的是我一直以为藏经楼是直接修建在迎泽公园的,没想到还有这么一段精彩的历史,包括楼北侧“</span>云晴当槛碧,山晓入楼青”的楹联都是康熙帝为承德避暑山庄题词引用至此的,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p> <p class="ql-block"> 藏经楼的东北方向就是这次的目的地之一~大象滑梯了。大象滑梯是上至六零后,下至壹零后童年记忆的一部分,她历经70年的风雨相伴,依然服务着一辈又一辈一代接一代的孩子们,真不知现在见惯了各种大型游乐设施的孩子们,为啥对她依然情有独钟热情不减。<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的大象经过加固修复和保护,</span>外围用水泥封包加固了,象鼻子的滑梯部分早已加装了光滑闪亮的不锈钢板,滑梯末端放置了细沙坑防止孩子们磕碰怼伤,但是大象眼睛👀被修画得有点痴眉钝眼的,少了当年的灵动与调皮,大象还是那个大象,但已不是原来小时候的记忆中模样:那时的她还年轻,印象中整体是一块大石头雕成的,那个滑梯鼻子是被磨得溜光锃亮的石头,看起来有整体感,颜色上没有鼻子和身体之分,也就是不锈钢和水泥这么大的反差感(或许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但所有这些依然挡不住一波接一波的孩子争相玩耍。看着他们乐此不疲的一趟趟的钻进去滑下来,还真想体验一把,就是不知道大象还能不能塞得下这早已长大的身躯😂</p> <p class="ql-block"> 大象年轻的时候是70后80后的童年时代,那时的她是唯一在公园的大型玩具,承接着络绎不绝的孩子们,那时的儿童<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除了这个游乐设施别无</span>他求,所以大象几乎成为每一个70后的童年记忆;大象中年时,基本上是90后00后的童年期,那时的公园引进了各种各样的游乐设施,单在大象周边就五颜六色高高低低的布满了旋转木马、小飞象、碰碰车、飞椅、森林飞鼠等各式设备,俨然一个游乐场,大象置身其中显得无足轻重,公园也足够的嘈杂纷乱,各种吸引孩子们眼球的玩具和小商小贩混杂着,你玩你的我赚我的,所以90后00后对大象的情感微乎其微;2016年的这次整体改造,真是彻头彻尾的改头换面,大象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保留了下来,或许是考虑到大象年龄大了,不仅给她留了宁静的空间,而且整个公园完全走向了绿化美化接近自然的园林风格,不过度人工修造,以人为本增加了许多供游人休息的石凳、条椅,三步一座五步一休,巴适得很~😎。</p> <p class="ql-block"> 告别大象,继续寻找下一个公园记忆,没有找到迎泽湖边的游船码头,却在原来大致位置的地方拔地而起了一座八角望湖楼,名曰“观澜阁”。虽然它长着一副传统古建的模样,但实实在在的是一座现代新作,门楣题字“公园礼物”并辅之以“TAIYUAN PARK GIFT”,这就有点中西医结合的味道了😂,好在造型不错,供游人取个景拍个照还是蛮适合的。值得一提的是观澜阁前后左右的四幅楹联,分别为左宗棠的“风月同天—若教闲里功夫到;始觉胸中度量宽”,“立品当如山有岳;持身要比玉无暇“;宋代大诗人苏轼的“祥开百世—万里烟波濯纨绮;千章杞梓荫云天”及魏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时契幽怀同静气;因观流水悟文情”。所以,明显的感到这次修建改造,融入了很多文化元素,公园既有江南秀色,又具北方雄姿,把山西文物大省的特色凸显无余。</p> <p class="ql-block"> 沿湖边北行,又遇到一座凉亭,名曰“清和”,造型简单,单顶六角飞檐下只容得一张石桌和三四个石凳,这个小亭子可不能小觑,它可不是改建中新建的的“中西结合产物”,而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角色:据说它来自五一路上的一座民国时期豪宅内的私家花园,解放后随着旧城改造和新城扩建,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空间和作用,于是整体搬迁过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待考证),清和亭</span>不再供专人享用,而是服务于全体市民了,所以她也再次焕发了生机和光彩,再加上苏轼的“眼净尘空无可扫”“水清石瘦便能奇”诗句为上下楹联,更增添了东坡居士那种为民排忧解难与民同甘共苦的精神力量。</p> <p class="ql-block"> 迎泽公园的美景,不夸张地说真是三步一景五步一画,基本上转个身走几米就能移步换景,园林设计的很是精巧和谐,看看这阳光大草坪、雪松大花坛、紫藤花架,就连一株株挂满海棠果的小树都能自成风景美不胜收,尽皆引人驻足观赏。</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公园网红正门“锦绣太原”门楼,虽然走到此处还在施工期间,但还是得说说这座建于2010年的新大门,它是仿明清建筑风格,以北京雍和宫的东西牌楼为蓝本设计修建而成,总重量达600余吨,<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22年8月</span>因配合城市地铁建设,工程师们因用轮滑平移的办法实施门楼整体南移24米而成为网红门。</p><p class="ql-block"> 那么有谁还记得之前那个大门的模样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当天由于时间余额不足,不得不中止了意犹未尽的乐游园,望着波光粼粼的迎泽湖,看着导览图上尚未踏足的公园景点,真是生出了恋恋不舍之情,太想继续一览所留遗憾了,遥想着当年的公园长廊、七孔桥、南湖乐园、牡丹园都不知道变成了什么景色,且把念想当期待吧……</p> <p class="ql-block"> 从辅门出来,就像从梦中苏醒即刻回到了现实,适逢国庆前夕,望着对面太原地标性的八角大楼———迎泽宾馆和满街飘扬的五星红旗,心中的幸福感还是油然而生的,如果和平有颜色,我相信就是那抹中国红,如果幸福也有颜色,也将是这抹中国红!</p> <p class="ql-block"> 本打算国庆期间再去公园一饱眼福,奈何天公不作美赶上了秋雨绵绵,期待能早日再去打卡,有兴趣的就来迎泽公园,找找这些隐藏在林间的小可爱们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