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续3)

王明明

<b>此篇的照片摄于2008~2012年之间</b> <b>隆昌公寓打卡</b><div><b>隆昌公寓位于上海市隆昌路362号(靠近平凉路,轨交12号线隆昌路站),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b><br></div> <b>整个公寓如同一座古罗马斗兽场似的方筒形建筑,房团团围住,犹如“围城”一般。站在院中仰望,形同坐井观天的青蛙。<br>网友调侃其《功夫》里面的猪笼城寨的翻版。</b> <b>在隆昌公寓内有两座电梯,这在当时的中国大概也是寥寥无几。这里也曾经是上海乃至中国首先使用煤气和自来水的住处。</b> <b>长长的走廊围绕整个楼层。</b> <b>隆昌公寓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据说是英国人设计的,初名葛兰路巡捕房,为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办公地点,当时为囚禁犯人设立的铁窗,如今印迹依存。</b> <b>解放后,巡捕房南侧成为杨浦区公安分局办公场所,隆昌公寓则成为公安分局职工宿舍。</b> <b>楼梯内侧是大小不一如同笼子般的住家。屋与屋的间隙很小,密密麻麻地排列着。随着入住人口不断加增,家家几乎都把厨房挪到走廊里,还在过道处加建了房屋,以增加住房面积,演绎出上海蜗居的生活状态。</b> <b>还有更典型的特征是公寓里的晾衣竿,稀稀拉拉布满整个院子,在小广场,毗邻楼层间,甚至房屋间都伸展开来大小长度不一的竹竿,挂满了床被和衣服,在整个大院中错综复杂,处处可见。</b> <b>走廊中的厨房</b> <b>整亇建筑似回字形,仿佛象亇城堡,有点象福建土楼的建筑。</b> <b>站在回字广场间,仿佛井底观日月。<br>花花草草向阳开,诉说历史在变迁。</b> <div><b>再来看看原卢湾区的的思南路、皋兰路。<br></b></div><b>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兰路。</b><div><b>东西走向,东到复兴公园,西至瑞金二路,长278米。</b></div> <b>思南路</b> <div><b><br></b></div><b>皋兰路1号</b><b>张学良故居 </b><div><b>张学良故居是一所西班牙式的花园洋房,屋顶是用红瓦所装饰的,墙壁外围则是乳白色的,屋檐下还有一些精巧的装饰物,整座建筑显得格调雅致,富有情趣。张学良在1935年第三次来上海时就住在这样的一座洋房里。<br><br></b><div><b><br></b></div></div> <b>皋兰路2号,原卢湾区复兴公园,富有法式情调的小公园,旧称“法国公园”。</b> <b>皋兰路16号,原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砖混结构,1932-1934年建造)。“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1999年,作了大修,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之后也变成过会所,餐厅,现为思南书局。</b> <b>皋兰路18号,虞洽卿的故居,当年名闻上海滩的商界领袖人物。<br><br></b> <b>皋兰路21弄英国式花园住宅,砖木结构,坡屋顶错落组合,富于变化,立面露明木构架,强调清水红砖和仿石墙面的材质对比。</b> <b>皋兰路上的老洋房</b> <b>皋兰路28号汉院<br>汉院的前身是爱国人士银行家宋汉章的故居,宋汉章曾于1912年任中国银行行长。<br>1920年代建,建筑形体组合丰富,红瓦坡屋顶,屋面出挑深远。深色卵石墙面,转角、门套、分层线脚等处用红色清水砖砌筑。</b> <b>皋兰路31号第四聋校</b> <b>皋兰路11号现为思南路幼儿园。</b> <b>尽管这里名人云集,但这么多年以来,皋兰路一直就这样静静的隐藏在繁华的身后,默默保持着它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原貌。在这条狭窄而僻静的小路里,悄悄绽放着繁花与诗歌。</b> <b>再来看看思南路<br>1914年,在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扩张的当年,公董局修筑了这条马路。为纪念在1912年8月13日去世的法国著名音乐家Massenet而命名为Massenet,Rue(马斯南路)。</b><div><b>说起上海的思南路,“优雅”是它的代名词,马路两侧都是高大的法国梧桐和老式花园洋房。思南路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一条法租界街道,全长1400米。<br></b></div> <b>孙中山故居</b> <b>原卢湾区22中学,现为向明中学初中部。</b> <b>41号 华拉斯住宅(Wallace Residence)今上海市文史馆.</b> <div><b><br></b></div> <b>72家房客</b> <b>马路两侧满是阴翳的法国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拥有当年法租界上小马路的共同特征外,还有着不同于其它马路的独特吸引力:二十几幢花园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样式——是城市历史的活话本。<br></b><br> <b>73号——(周公馆)西班牙式楼房</b>,<b>原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 今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b> <b>作为上海11个历史风貌保护区之一,思南路记录着当年花园洋房的“原生态”:过了皋兰路开始,一直到建国路,走在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月。</b> <b>再来逛逛四川路</b> <div><b>四川路多伦路文化名人一条街、海上旧里。</b></div><div><b>尽管这条路不长,仅有550米,却遍布着鲁迅、茅盾、郭沫若瞿秋白等文学巨匠以及丁玲、柔石等左联作家的文化活动轨迹,而名闻遐迩的公啡咖啡馆、汤恩伯公馆等数十种不同风格的建筑依存于此,现今还有不少博物馆、艺术馆,古玩字画、书屋文苑等,可以说是文化气息非常浓郁。使得多伦路成为海派建筑的“露天博物馆”。</b><br></div> <b>123号老电影咖啡馆,座落在一幢小洋房内,店内店外都坐了不少客人,门口的卓别林像也是非常显眼,一楼放映机有时会放些老电影,在这里,很多经典电影可以在这里回味。午后阳光来这里喝喝咖啡,三五知已聊聊天,仿佛时光可以停留在这一刻……</b> <b>鸿德堂,屋顶外观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结构。作为基督教堂,外观采用中国传统的殿宇风格,还是不多见的。五个金字“上帝爱世人”闪着耀眼的光芒,似乎在述说着什么……</b> <b>山阴路大陆新村<br>鲁迅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时光。鲁迅从广州迁来上海后,在横浜路、景云里都居住过,后来经内山先生介绍,搬来这里居住,邻居中有茅盾和瞿秋白等。</b> <b>祥德路76弄老洋房</b> <p class="ql-block"><b>甜爱路一条甜甜蜜蜜浪漫的爱之路。</b></p> <b>淮海路上的旗袍秀</b> <b>休息一下,稍后回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