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岩古寺 聆听千年禅音

w j

<h3>  2022年10月2日,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带着期盼,带着虔诚,我参加了由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总队组织的《走进华岩寺,聆听千年禅音》的公益活动。</h3> <h3>  度娘说:“华岩寺始建年代无史可考,清康熙、道光和同治年间,相继培修扩建,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分大寺、小寺。<br>  大寺殿堂建筑系传统庭园式砖木结构建筑群,分为前、中、后三殿堂,即大雄宝殿、圣可祖师堂和观音堂。<br>  寺左侧为接引殿。大雄宝殿内的十六尊者木浮雕,为各寺院所少见。小寺即华岩洞,与大寺隔湖相望,为华岩寺之祖庙。”</h3> <h3> <br>  入寺就是大慈大悲的佛祖释迦牟尼圣像金佛,高16米,内部以钢架结构为支撑,佛身为2毫米厚的铜板锻造而成,通体贴24K纯金金箔,用去黄铜100吨,南京造好,重庆现场拼装。<br>  为解决日晒雨淋,风化锈蚀难题,贴金时采用高科技纳米技术,以保证佛像金身不坏。</h3> <h3>  金佛底座是一个八角楼,室内为万佛殿,供奉小金佛,外墙上则是分别用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的6个佛祖故事,浓缩了释迦牟尼出生,成佛,布道,直至圆寂的生平。<br>  八角楼内装藏器物有佛教经书、金银珠宝和法器,林林总总,足足有两卡车之多。<br>  金佛身后,立着6根石质经柱,6000多字的整部金刚经雕刻其上;金佛面前的拜佛广场,两侧树木枝繁叶茂,左高右低,用园林手法,构成了左青龙、右白虎的护法阵势。</h3> <h3>  冰锅和薇姐早已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带上耳麦,在等待道坚法师的间歇,冰锅滔滔不绝地给我们普及古建常识…</h3> <h3>  今天给我们讲解的是义务导览糖玲妹妹,她每周都会到华岩寺做义工,听说她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仍坚持做义工,我心生敬佩…</h3> <h3>  在山城重庆,华岩寺的荷花美名远扬,今年夏天的并蒂莲,被我遗憾错过…</h3> <h3>如今,只有睡莲静静挺立水中…</h3> <h3>如今,还有蔷薇在阳光里怒放…</h3> <h3> 华岩寺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全寺由大老山(待漏山)的华岩洞、接引殿和华岩寺建筑群三部份组成;环寺又有:天池夜月、曲水流霞、帕岭松涛、远梵霄钟、疏林夜雨、双峰耸翠、古洞鱼声、寒岩喷雪等八景,岗峦起伏,群山如莲,被誉为巴山灵境,川东第一名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h3> <h3>  “ 接引”为佛教用语,是引导,教导的意思,相传,在释迦牟尼未出世前,世间已有佛的出现,这个佛就是&quot;接引道人&quot;,便是释迦牟尼前的佛祖…<br>  而今,华岩寺接引殿承担着引导众生觉悟的重任…</h3> <h3>  自明之圣可祖师始,华岩寺接引殿常掩千日禅关,锤炼学人无数,更有华岩寺先哲觉初大师,创办华岩佛教小学、川东佛教联合中学、华岩佛学院,被后人誉中国佛教教育体系第一人。故而“解行相资,学修并进”,传为华岩家风。<br>  上任主持心月大师率徒众苦心经营,再现空前丛林风范,弘法利生,不遗余力;现任主持道坚法师更关注引导众生觉悟,开展更接地气并为光大群众接受的听禅,打坐,抄经,拓经等活动,弘扬佛教正义…</h3> <h3>  倚着接引殿的红墙,我在秋光里沉思…</h3> <h3>  拿出随身携带的抹布,轻轻擦拭文保牌上的灰尘,文保人对文物的敬畏之心彰显无遗。</h3> <h3>  拉开大红的横幅,我们在文保志愿者的大家庭里,学习知识,结识同好,其乐融融…</h3> <h3>  脚踩一路莲花…</h3> <h3>  绕湖来到对岸的华岩洞…</h3> <h3>  华岩寺因寺南侧有一华岩洞而得名,民间传说古洞中石髓下滴成水花,故称华岩;或曰清初僧人圣可挂锡于此,夜梦五色莲花大如车轮,因有华岩之名。</h3> <h3>  现在的华岩洞庙为心月法师于1998年拆后按原貌重建,“华岩洞”洞匾由赵朴初手书。</h3> <h3>  《华岩寺志》载,华岩洞庙历史渊源流长,为华岩寺的祖庙,高岩百丈形似象笏,岩下古洞天成 ,洞庙依势而建,以梁为界,内进由巨岩环抱,庙洞一体,梁外则飞檐高耸,腾越于运雾之中,庙因洞名,傍岩临湖,蔚为奇观。</h3> <h3>  明万历年间,泸州无权和尚来到华岩洞,夜诵“华严”,结洞为庵,取名叫《湫隘寺》。<br>  湫者,龙潭也。杜甫诗云:“南有龙兮在山湫”。无权和尚将此庵取名为“湫溢寺”,把自己的修道生涯和龙直接捆绑在一起。<br>  于是,后人在右侧石壁上刻了“有龙则灵”四个大字,临近看去,洞口虽小,但深不可测,内通阴河,直达朝天门两江汇合处,上接“九龙坡”,下连“望龙门”,并与南岸“龙门浩”隔江相望,再与江北“龙头寺”相连。<br>  相传,蒋介石喜欢到此寻找龙脉…</h3> <h3>  今欣逢盛世,华岩寺在方丈道坚大和尚住持下,秉持华岩家风、弘法利生、广行善道,古朴的华岩禅寺,得以兴旺与发展,在新世纪广施法雨,以晨钟暮鼓为大众祈福纳祥。</h3> <h3>  </h3> <h3>  出得华岩洞,闻桂子飘香,好一个心旷神怡…</h3> <h3>  佛家信奉过午不食,11:30准时吃斋饭…</h3> <h3>  止语进食…</h3> <h3> 白米饭,茄子🍆 南瓜🎃 小白菜,西红柿🍅 黄花汤,挺不错的八元素餐…</h3> <h3>  斋饭不许浪费,我相信,倒剩菜剩饭就是倒掉自己的福分…<br>  洗完碗,有序放回消毒柜…</h3> <h3>  华岩寺设有拓经室,今日不知何故闭室,也好,留点遗憾,下次再来…</h3> <h3>  现在是12:30,距1:30佛教博物馆开馆还有整整一小时,刚好可以到抄经室抄一遍硬笔《心经》…</h3> <h3>---文军沐手敬书于华岩寺</h3> <h3>  据九龙坡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出版的《巴山名景华岩寺》记载:抗战期间,为了祈求国泰民安,蒋介石同国民党要员林森、冯玉祥、刘湘等都到华岩寺拜过佛,华岩寺专辟海云楼接待,海云楼本为文人会集地,却因抗日之需而成为官厅。<br>  居正、戴季陶等在华岩寺常住办公达三年之久,如今,林森、戴季陶、刘湘所书匾联尚存 因此,华岩寺也是重要的抗战遗址之一。</h3> <h3>  令人欣喜的是 华岩寺还有一个华岩寺古籍善本修复中心…</h3> <h3>  陈俊峰,本次活动最小的孩子,妈妈带他参加,成功地在心里播下保护文物的种子,活动结束后,孩子已报名参加文保志愿者的培训班,希望获得持证资格,喜欢这个孩子…</h3> <h3>  这个满头银发的婆婆,七十多岁了,柱着拐棍,和女儿女婿一同参加活动,抄经室里的长者,我爱这个婆婆…</h3> <h3>  华岩寺的石碑随处可见,数量之多,令其他寺庙不能望起项背…<br>  石碑或为名人题刻,或为赞美华岩寺的诗词,道坚法师倡导将有关华岩寺的一切以石刻的方式铭记在石碑之上…</h3> <h3>  在全国11家佛教博物馆中,华岩佛教博物馆是唯一一个由寺院自己组建的博物馆…<br>  这个博物馆隐藏在300平米的藏经楼内,馆小宝贝多,令我惊叹,有机会还会再来细细评鉴…</h3> <h3>大藏经</h3> <h3>马家窑彩陶</h3> <h3>水晶塔佛舍利</h3> <h3>琉璃碗</h3> <h3>曹衣带水的佛陀石刻</h3> <h3>莲花石函</h3> <h3>镇馆之宝-贝叶金经</h3> <h3>博物馆的廊道云影流动</h3> <h3>活动群一直热闹非凡,有这样一群同好…</h3> <h3> 我亦然很知足<br>(图片资料为:和田玉的蜘蛛和足,寓意“知足”)</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