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话诗——初三3班现代诗歌“活动·探究”(二)

梦回竹林

<p class="ql-block">  少年,有敏锐的观察,有细腻的心思。</p><p class="ql-block"> 他们与同伴对话,与风景对话,与诗歌对话,与内心最深处的自己对话。</p> <p class="ql-block"> 离人心上秋</p><p class="ql-block"> 强雯慧</p><p class="ql-block"> 斟一盏清酒,独上西楼。在皎洁的月光中,翻开那名为“愁”的诗集,吟出的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剪不断,理还乱”,是“只恐双溪泽猛舟,载不动许多愁”。当然,还有那名为“乡愁”的小诗,虽简短质朴,却在我心里掀起了万丈波澜。</p><p class="ql-block"> 四个小节句式整齐,颇有《诗经》重章叠句的意味,回环往复,余韵绵长。</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放在每节开头,突出了时间跨度之大,从少年到中年,愁都以不同的形式围绕在作者身边。小时候,作者上了寄宿制学校,只能与母亲通信往来,乡愁就被寄托在家书之中,小小的邮票也随着深深的思念不断变大。</p><p class="ql-block"> 婚后,作者去国外留学,对妻子的思念便寄托在那张窄窄的船票上。船票很窄,但横亘在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海洋很宽,回家的路很长。缓慢行驶的船啊,你虽在海浪中颠簸,但也有几处可供停泊的港湾;在外长期漂泊的游子啊,何时才能回到家看看新娘的笑颜?</p><p class="ql-block"> 后来,母亲死了,坟墓成为承载乡愁的第三个意象。人迹罕至的郊外,一方矮矮的坟墓,一个孤独的背影。一个在外头,一个在里头,低矮的坟墓仿佛变成了阻隔阴阳的高墙,从此乡愁再无排遣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而现在,作者被迫与祖国分别,那道海峡虽浅,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与前两小节相同的是,我在这头,他在那头,彼此之间遥不可及。与前三小节不同的是,思念的对象由人变成祖国。</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的文字,在我看来,与汪曾祺的相类似,没有夸张的抒情,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语言凝练清丽,寥寥几句,便可让你洞穿他的深情。</p><p class="ql-block"> 其实《乡愁》还有一段续作,蕴含着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祝福。呈现给大家,也算是这篇拙作的结尾:</p><p class="ql-block"> 未来,</p><p class="ql-block">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p><p class="ql-block"> 你来这头,</p><p class="ql-block"> 我去那头。</p> <p class="ql-block"> 《乡愁》赏析</p><p class="ql-block"> 陆佳佳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朗读时,我就被《乡愁》整齐的句式吸引,短句与长句交错在一起,时而紧密,时而舒缓,读起来还有回环往复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四个写时间的词语,让我觉得乡愁伴随着诗人的整个人生,充斥着他的过去和现在,而诗人的情感也由浅至深,随时间升华,从对母亲的依恋到对大陆的思念,从个人愁思到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增添音韵美的同时,又让一切都显得近在咫尺,却同诗人与母亲、新娘、大陆遥远的距离,形成了隐性的对比,看似触手可及,实则遥不可及,反衬出诗人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 几个小节的结尾,都是“这头”“那头”或“里头”“外头”,将诗人与亲人、家乡间的距离拉开,“头”即端点,更显得远在天涯,增添了诗人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诗人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乡愁分别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邮票代表家书,象征了骨肉亲情,是诗人对母亲的思念。船票象征漂泊,缓慢的行驶速度无疑拉长了对家乡的思念。坟墓,显得孤寂而凄凉,那未能尽孝的愧疚和再也无法相间的悲痛,比起前文的生离,更加沉重。最后,海峡象征着割裂,“浅浅”二字既反衬出乡愁之深,又暗含着对不再割裂的希望。四个意象使情感层层递进,由小家到大家,由个人情感到家国情怀,将诗人一生中不同阶段的乡愁展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人间芳菲四月天 雪化芽发绽白莲</p><p class="ql-block"> 尤奕宸</p><p class="ql-block">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人间四月,正值初春,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四月天便成了希望与新生。写下诗时,林徽因的儿子刚刚出生,用四月来形容一个充满朝气和希望的新生儿,再合适不过。</p><p class="ql-block"> 诗歌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又不失恬雅的四月初春图。清早的云烟缥缥缈缈,黄昏的晚风轻轻柔柔,黑夜的星子闪闪烁烁,凌晨的细雨淅淅沥沥。月光如水,笼罩万物,又点缀上“雪化后的鹅黄”“新鲜初放芽的绿”和“水光浮动着白莲”。三种颜色各有象征:鹅黄是新生,新绿即生机,白则是光明、圣洁。再加上耳畔有孩童天真的笑声,燕子在梁间的呢喃软语,真可谓有声有色,如诗如画。</p><p class="ql-block"> 最爱这首诗的音乐之美,用“变”“烟”“前”“莲”“燕”“天”等同韵字,读起来层层叠叠,循环往复。若说音韵之美是柔美,那此诗亦有交响乐一般的雄浑气势。诗歌句式工整,对仗整齐,运用大量排比,读来极有气势。其中倒装句的运用最为巧妙,将“轻”“娉婷”等词强调,将“你”姿态优美、色彩淡雅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我看》赏析 </p><p class="ql-block"> 陈姝恩</p><p class="ql-block"> 《我看》的作者穆旦,原名查良铮。1938年6月,正值20岁的他写下了这首诗。</p><p class="ql-block"> 开篇的四个“我看”既点题,又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日黄昏图:阵阵微风吹拂着青草,飞鸟展开翅膀,在夕阳的护送下飞向远方,云朵被夕阳染红,这美景连大地也深深地沉醉其中。作者在草地上漫步,看青草荡起绿潮,享受这专属于春天日落时分的宁静舒适。</p><p class="ql-block"> “揉过”一词,赋予春风以人的动作,像手指穿过头发般温柔。“低首又低首”则写出了草的软嫩,这是专属于春天的小草,带着新生的活力。</p><p class="ql-block"> 第三小节中的“你”即自然,远古的哲人对着自然感叹生命的伟大,就像此时的穆旦,面对自然感叹:鸟的歌唱,云的流动,树的摇曳,世间的一切在自然之中都是如此和谐、自由。所以,他许下愿望:“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p> <p class="ql-block"> 希望</p><p class="ql-block"> 过玫婷</p><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无数学子跟随西南联大来到云南,无数仁人志士奔赴前线作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穆旦写下了一篇希望——《我看》。</p><p class="ql-block"> 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好一幅春日美景图。图中的一切景物都化身为人:“揉过”“低首”写出春风的和煦和青草的柔软,放眼望去,如风拂水面般“荡起一片绿潮”。“吸入”将鸟儿飞向天空的举动变为被动,突出天空的高远深邃,也写出鸟儿与天空融为一体的和谐。“红晕”“沉醉”“凝望”,流云被夕阳照得粉红,大地也是一片火红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面对这春日的美景,作者开始思考:欢乐和忧戚在庞大的自然面前只是转瞬即逝。远古哲人的生命早已逝去,留下的也只是咏赞的叹息,当下的我们亦是如此。“去吧,去吧”,在自然面前,渺小人类的悲喜不值一提,让我们与自然合流,永怀希望,不惧哀愁,豁达地面对一切苦难,相信我们终将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 生命的静流</p><p class="ql-block"> 邵新颖</p><p class="ql-block"> 海子说:“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在穆旦的笔下,我看到了生命的力量,也领会到了不一样的内蒙古景色。</p><p class="ql-block"> 开篇就是对草原的描写:“悄悄揉过”体现了春风的轻柔和煦;“丰润”写出小草长势极好,“低首又低首”,是风吹草低的动态美,“荡起绿潮”,是如水的柔软,和如海的广阔。</p><p class="ql-block"> 第二小节从飞鸟写起,让读者的视角由下及上,体现空间之广。一个“吸”字,体现了飞鸟由近及远的纵深感,给画面平添了一丝灵动。“红晕”又与上文的“绿潮”形成色彩的鲜明对比。大地因凝望流云而沉醉,又因沉醉而不愿收回目光,这深情打动了诗人,却没有打动流云,毕竟这“红晕”也只是“无意”。</p><p class="ql-block"> 第三小节以感叹词开头抒发情感,这里的“你”隐喻内蒙古丰润的自然,“寂静”渲染了安宁祥和的氛围,“勃发”却给人力量的冲击,瞬间让人感到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成长。下文“热望”和“叹息”形成对比,体现哲人被美景沉醉,想要发出赞叹,却又无力描绘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生命的飞奔”,充满着力量;“坦荡地漫游”,给人无限希望。可是,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希望与哀愁交替,情感的快速转变带来冲击。</p><p class="ql-block"> 阅读之后,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命的成长和力量。在穆旦的笔下,一草一木看似柔情,却蕴含希望和力量。就像当时的社会,即使充满了黑暗,也总会有光,有火炬,将黑暗点亮,迎接黎明的到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赞歌</p><p class="ql-block"> 杨芷青</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创作于抗战时期,作者穆旦正值鲜衣怒马少年时,他跟随西南联大来到云南,看到蒙自的自然美景,写下了这首《我看》。</p><p class="ql-block"> 前两小节写作者所见之景:春风、青草、飞鸟、晴空、流云、大地。“悄悄揉过”,仿佛春风爱恋着青草,动作轻柔,珍视如宝。“丰润”一词写出青草的光滑和饱满,茂盛和生机。“低首又低首”,多次起伏,就像绿色的水波,与下文的“绿潮”呼应。</p><p class="ql-block"> 青草在地,飞鸟在天,视角由低到高。“平展”,写出鸟飞得轻松自在,像有磁性一样,被“吸入”遥远的天边。流云慢慢地红晕,“慢慢”写出时间之久,作者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中,不感时间的漫长,却知自身的渺小。</p><p class="ql-block"> 后三小节写自然的内涵之美。自然博大,包容世间万物,相比之下,个人的欢乐和忧戚何足一提?无论是远古的哲人,还是当下的自己,在广阔时空中,也只像花朵一季,燃起又吹熄。</p><p class="ql-block">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对自由、安宁、和平的渴望。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相信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