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将军夫妇在晋察冀根据地二三事 作者 马建清

噜姥姥

<h3> 抗日战争中的父亲马龙将军1938年6月,父亲马龙随王震部队来到雁北,后调入平西挺进军六团任政委,从此,战斗和生活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他与战友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建立新中国写下了浓笔重彩。母亲耿新义河北省灵寿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3年经组织介绍与父亲结婚,夫妇俩互敬互爱相伴一生。</h3> <h3>(1942年初,父母在晋察冀结婚后的第一张照片,前排右一父亲马龙、右三母亲耿新义) 舅舅成了母亲革命的领路人“你这该死的啊!你这个杀千刀的!你自己跑出去了也就算啦,你还把你妹妹骗出去!你把你妹妹还给我啊!”姥姥踩着小脚一边追一边哭喊着。舅舅一边死命拦着姥姥,一边对着妹妹喊着:“快跑!快跑!快跑啊!”母亲一咬牙向姥姥跪下磕了三个头,抹着眼泪三步一回头向山区根据地跑去┈母亲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姥爷早年因病去世,姥姥拖带着两个孩子,哥哥耿新立妹妹耿新义,农忙之余家庭靠做些豆腐赚取微薄生计,豆腐渣也就成了一家的主要食物,为了改变命运,姥姥最终决定让两个孩子去读书,此时兄妹俩虽已是较大年纪,但对这次读书机会非常高兴和珍惜,加之聪慧学习一直走在前列。抗日战争的爆发,又让刚读到高小的兄妹俩改变了人生。1937年10月,聂荣臻率八路军一一五师一部2000余人以五台山为中心开辟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根据地。军区各部队和工作团随即会同当地组织,放手发动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各项政策,镇压一批汉奸、恶霸,改组区、村政权,建立了由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至1938年4月根据地已初具规模,受到革命队伍影响一批批有志的青年纷纷参加了革命工作,哥哥耿新立也在其中,因其有文化又心灵手巧在部队负责军工工作。这时,哥哥也萌发了把妹妹也带到部队的想法,母亲回忆说:开始是真不忍心丢下你姥姥,你舅舅反复劝导我,最后急了吼道:“哎呀,她死不了!”“走!”这样就出现了开始的一幕。舅舅也就成了母亲革命的领路人。几年之后,家中又发生一件有趣的事情,一个十二三岁姓王名宝宝的苦命男孩,是一个孤儿,孤苦伶仃心地善良,有一天他求算命先生给算算命,给他指条路,先生问了生辰八字就像模像样地给他掐指一算,告诉他到某某村,村头有一家里就剩下一个老太太,你就认她为干娘好好孝敬她,你的日子就会变好的。小男孩按照先生所指,来到姥姥的破屋子前,果然看到一位老太太,就跪下磕头认干娘!一问原来如此,也让姥姥又惊又喜。佛家讲究因果、道家讲究善缘,之后干舅舅王宝宝遵守孝道,不离不弃,勤俭持家,与舅舅和母亲亲如一家,孝敬干娘于终身。其自身也成家立业、开枝散叶、子孙孝顺,事业有成。此乃我马家耿家之福,为我族后人世代缅怀和敬仰。</h3> <h3> 给父亲的第一印象“能生孩子”艰苦的战争环境让我军部队制订了一项特殊的干部婚姻政策,简称“二五八三团”,就是干部结婚条件男同志25岁以上;参加革命工作8年以上;三年以上不知原配妻子情况以及团级以上干部,其中达到一项就可以结婚或再婚。这一规定为合理解决当时部队作战环境的风险因素和干部婚姻管理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为后来部队进城后出现的“换老婆”之风埋下了伏笔,这里暂且不表。1942年春,父亲马龙经晋察冀边区党校学习结业,调任晋察冀边区政府警卫大队任大队长。1943年初,该大队又改为军区独立团,父亲改任政委,那年32岁。之前,红军长征到达延安后父亲有过一次婚姻,后被告知该女因夫作战分离不知音信,国民党又残酷迫害红军家属,逼迫红军家属观看枪杀红军俘虏和共产党员,其又因生活困难万般无奈被迫改嫁,并留有一子为我家大哥。母亲当时在妇救会工作,主要任务是将各村各庄的妇女组织起来,作战时为部队照顾伤员、做干粮;平时为部队纺线、织布、做军鞋、军袜、手套、垫肩等等。母亲每天还能完成四两线和八尺布的任务。那时部队在有条件情况下还能给妇女们一点补贴。那年母亲22岁,虽身体矮小但体态健康,工作吃苦耐劳又识字,为人厚道热情是个典型的农村妇女。据母亲回忆说:当年在一起工作的同事,个别因恶劣的战争环境坚持不下去,早晨起来发现不见了人影,知道已悄然离队当了“逃兵”,这反让母亲暗下决心绝不退缩。使其更加坚定革命意志,不久母亲就当上了妇救会主任。</h3> <h3>(父亲与战友们的合影,左一唐子安将军时任晋察冀军区三分区参谋长,左二马龙,后排中为傅崇碧将军,其他未知)经过组织介绍,战友撮合,父母相亲,双方见面,一见如愿。在那战争年代都是穷苦人还有啥挑剔,农民出身的父亲有个媳妇就是很满意的事了,要说条件嘛?就一个“是位革命同志就行”,见到一位与自己相差十岁的大姑娘高兴的嘴都合不上了。一回来父亲就和战友们开起了“老鼠会”,父亲也毫不掩饰:“行!腚大腰圆的能生孩子,喜庆!”“哈!哈!”战友们也为他高兴。不久父母喜结良缘,结婚后父亲就把母亲接到部队,安排在卫生队工作。之后,父母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义无反顾地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先后造就了我们八个姊妹兄弟,其中因环境恶劣不幸夭折两个(一女一男),但其他姊妹兄弟(五儿一女)和大哥个个身体健康,为人热情厚道,长大后在个人问题上也均不挑剔,实在的到了家。一位阿姨还评价:“马司令员家的孩子拎着篮子就是菜!”看来根子还在“老子”身上,但姊妹兄弟们都像父母一样,夫妻之间互敬互爱相伴到老。</h3> <h3> “别叫我太太!”母亲到部队后因年纪轻,性格开朗,穿上“土八路”军装后还真有点英姿飒爽,几个女兵“一台戏”,整日嘻嘻哈哈。母亲也是穷苦人出身,从未学过医,但干起活来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照顾伤员端水喂饭处理污物从无怨言,卫生员的工作不久就能上手了。战时女卫生员们无论山高路险都和男战士们一样,冒着枪林弹雨给伤员包扎和抬送伤员。忙时随叫随到帮助做手术,当时那叫是什么手术室?什么手术?在缺医少药情况下做手术,条件好的情况给一小块“大烟土”嚼着;情况差时,在手术室里不得不死命按住无麻药做手术的伤员,血淋林的场面和痛苦的惨叫声如同“人间炼狱”,在母亲脑海里留下一生不愿回首的记忆。记得母亲给我们讲过一段故事,一次母亲正忙里忙外地照顾伤员,一位伤员疼得对她哼哼叽叽:“太太!太太!”在叫她,母亲心想我也是穷苦人,哪是地主资本家的阔太太,脸一板没好气的呛了一句:“别叫我太太!”这下不得了,传到正在慰问伤员的父亲耳朵里,父亲腾的一下火窜起来,来到卫生队部没鼻子没脸地对母亲吼起来:“不干你给我滚!”“你对伤员同志们是什么态度!”“我枪毙了你!”那样子真吓人,简直要把人给吃了一样。记得1968年,我陪母亲回老家,还翻出来当年母亲藏在姥姥家的一个破箱子,里面放着几件父亲的“八路军”军装,父亲给母亲的几封书信,还有两支小瓶针剂,后来才知道是母亲为父亲保命,悄悄藏的两支日本产的抗生素针剂。箱子里那些八路军军装都是自纺的粗布,全棉耐用又吸水,都给母亲洗好剪成一块块尿布,家里的老粗布又收集了一大包,让我扛回来给即将出生的大孙女小红用。没曾想这大孙女长大后通过自身努力当上了某市检察院的一名处长,工作起来也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身上还真有那么一股侠骨柔风之正气,多次被评为优秀检察官。我想这大侄女从小就让八路军和老区人民的尿布给兜着,长大后能不向着老百姓说话吗!</h3> <h3> “一句玩笑话”让母亲大病一场1943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有利于世界人民的重大转折。2月,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歼灭德军150万,5月美、英联军在北非围歼德、意联军25万。9月,意大利宣布投降。10月,中国远征军配合盟军在缅北反攻作战取得第一阶段胜利。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取得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胜利,从此日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我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那年4月,日军为摆脱其困境,仍不懈余力继续对晋察冀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军区迅速做出了“反扫荡”“反蚕食”作战部署,其中一部由第四军分区三十团团长马龙率队隐蔽跳出包围圈,前出至敌后沟里村一带,积极寻找战机,适时打击牵制敌人,配合“反扫荡”。此时,因军区独立团调往延安,马龙由独立团政委调任三十团团长,刚上任不久即刻带部队出发。根据地的妇女们也为出发作战的丈夫和亲人们日夜不宁。在此次“反扫荡战役”中,三十团在马龙同志带领下,群策群力、在沟里村巧妙设伏、以少胜多,完胜日伪军一个团,共俘虏伪治安军十五团团长及其下100多人,毙敌30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10多挺,长短枪300多支,子弹4000余发以及30辆大车物资。当三十团押着俘虏和缴获的物资胜利而归时,根据地军民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此战后不久父亲也直接被提为晋察冀四分区司令员)消息传到卫生队,一个“小喇叭”卫生员,看见母亲想跟她开个玩笑,就大喊一声:“团长被抓住了!”母亲闻声大惊失色,吓得脸色一下苍白,心想:“啊!老头子他┈”。“小喇叭”一看忙改口笑道:“是敌人的团长被抓住了!”母亲苍白脸色即可又转成通红,心里跟坐“过山车”一样,一下瘫坐在地上,随即高烧不退一病不起,整整躺了近半月才起了床,这时又确诊母亲已怀孕两个月多了。为此,卫生队队长把吓得直哭“小喇叭”卫生员狠狠地批了一顿,说:“这种玩笑怎么能开啊?!”“是要出人命的啊!”“要闯祸的!” 此事出了之后,部队也私下广而告之“此玩笑开不得”是“不是纪律的纪律”。</h3> <h3>时任四分区司令员的马龙“右”与政委傅崇碧将军合影</h3> <h3>时任四分区司令员的马龙“左”与参谋长盛治华将军合影 大名叫“马欧胜”小名叫“大蛋” 记得那部战争年代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革命前辈石光荣看着夫人的肚子感叹道:“这是一片多么肥沃土地啊!”这的确真实写照了我们老一辈的战斗生活,多子多福、儿孙满堂、传种接代,都是老一辈人非常欢喜乐此不彼的一件幸福事情。但在战争年代,夫妻为养儿育女往往遇到的是苦涩、艰辛和仇恨。 1944年初家中大女儿出生,仅活到一岁多,随母亲进山躲避敌情,被大雨淋透高烧不退,不幸夭折,父亲回来后心疼不已,硬汉也发出狼嚎般的哀鸣,对敌人更加仇恨。 1945年5月家中大儿子出生,父母宝贝的不得了,为起个亮一点的名字而且还要保证好养活,文化程度不高的父亲一连想了几天,此时,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欧洲战场胜利,父亲一拍大腿就给儿子起了个大名叫“马欧胜”,按照农村说法“小鸡小狗”的名字好养活,小名就叫“大蛋”,以后我们家兄弟们的小名就从“大蛋”、“二蛋”、“三蛋”等往后排。为此,我们家孩子的名字也成了晋察冀战友们中的趣谈,父母亲也毫无顾忌,心里充满着幸福。</h3> <h3>  1945年,父亲马龙与“大蛋”马欧胜合影 之后,父亲老战友韩伟军长结婚后一直膝下无子,夫妇俩不时长呼短叹,韩军长脾气更加暴躁,一发脾气夫人马阿姨只有忍气吞声。为此,父母商议把我家最标致最俊俏的“三蛋”送给韩军长夫妇,解决其夫妇膝下无子之痛。可以说前辈们在战争年代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战友之情,是人世间以命相交、生死与共、堪比兄弟还亲的血浓之情。谁知“三蛋”抱走后,母亲心痛如割、哭泣不止、精神惶惑、如得大病,大千世界母爱之心、母子之情更加难以割舍、更加难以消融。父亲与韩军长只得作罢另想他法了。好待苍天眷顾,韩军长最终喜得贵子。</h3> <h3> 马背上的“象棋兜子”</h3> <h3>  马背上的前辈们,右二母亲耿新义记得小时候就听母亲讲:你爸爸就喜欢下象棋,还做了个布兜子把象棋装在里面并拴在马背上,行军打仗走哪带哪,一有空就抓着参谋干事等和他下把棋。在艰苦环境中父亲用下象棋放松心情、活跃部队,成为他乐此不彼的一件事情。母亲还讲过一个故事:一次他的那匹日本战马在行军时不知地上见到了什么,惊的连蹦起三次把他摔了下来,父亲火了把枪拔出来“啪”的一枪把马给毙了,嘴里还骂道:嘛的!你他妈的小日本还想摔我!临走时还提醒警卫员他的象棋兜子别忘了拿。父亲这辈子就两个嗜好,一是抽烟,二是下棋,我们这些孩子都记忆犹新,只要父亲一进家门,远远的我们就可以闻到他身上的烟味,有时嫌中华烟抽的没劲,就买“工”字牌的雪茄烟抽。下班回来,他从车子里出来一看到警卫班的同志在下象棋就走不动路了,包也不放立马观战,不再下两把快棋不舒服。在家里,只要看到我们兄弟在下棋或者打牌,马上就跟上了瘾一样,高兴地走在我们边上看这看那,还不时地指点指点。我们当兵回家探亲,父亲就喜欢抓我们和他下棋,用下棋水平来检验我们在部队的进步,回想起来这到是一个很有趣的一幕。我们都知道象棋也有它的一套理论,什么布局、中局、残局,什么中局炮胜马;残局马胜炮;车马炮优于车炮炮;车炮炮优于车马马;马马炮优于炮炮马;马炮优双马;双马优双炮;孤炮不成事;单马过河九成死;残局赶紧炮回家等等口诀,这些前人总结的理论在父亲这里没有过多的挂在嘴上,他的经验和棋艺都是来源残酷的战争对他的磨炼,通观全盘、攻守兼备、小心谨慎、棋看多步、杀伐果断、永不言败。家中至今保留着父亲生前亲自选购并用了二十多年的一套象棋和棋盘,一看到这副棋子让我们似乎追溯上了父亲在战争年代中,那股棋逢对手、信步楚汉的林林总总。</h3> <h3>这副象棋整整伴随着他二十五年 母亲的“战争综合症”记得小时候母亲回忆道: “在战争年代就怕听到那个日本鬼子‘轰隆、轰隆’的飞机声,一听到这声音就吓得浑身发抖,抱着欧胜就跑,也不知往哪跑。就是那年看到日本鬼子飞机轰炸村子,一个老乡上身被炸到村东头,腿被炸到村西头吓人啊!之后听到这声音就浑身发抖!”我想按照现在说法大概就叫“战争综合症”吧!在那远去的战争年代,我军想有自己的空军或防空武器,那简直是天方夜谭,在将帅和战士们脑海中只有被敌机轰炸的惨烈场面。直至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中看到自己空军翱翔在天安门上空,我想老一辈的将帅们心情此时一定是心潮澎拜感叹万千!1950年5月,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军委决定从我军战略机动作战部队——华北野战军抽调一部组建空军、海军和公安部队。二十兵团也接到抽调一批年轻的干部补充到海军和空军的任务。兵团杨成武司令员以组织名义与所属六十七军的副军长马龙谈话,征求父亲有什么想法,是想到海军去,还是想到空军去?父亲一听一股激情涌来,没任何多想就说:“到空军去!战争年代我们吃尽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飞机的苦头,多少战士倒在敌人的飞机下,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自己的空军!” 杨司令员考虑一下后对父亲说:“还是到海军去吧,海军有潜艇,有水面舰艇,还有航空兵、岸防兵、陆战队,你今年才三十九岁,到海军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将来很有发展前途的。”父亲一想二话没说:“好!服从组织安排。”就这样,1950年7月父亲告别了老领导和老战友们,离开了战斗生活多年的晋察冀根据地,带领着全家来到了新中国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海军第七舰队任司令员(海军舟山基地前身)。记得小时候随父母来到舟山群岛,经常一有敌情我们这些家属院的孩子们就跟着自己的母亲们跑防空洞,敌机走了再出来。有一次一架超低空飞行的敌机突然从我们这些正在玩耍的孩子们头顶上呼啸而过,我一抬头敌机上的国民党徽章清晰可见,孩子们已来不及躲避。直至六十年代初,经过我英勇的“海空雄鹰团”反复作战,打下多架美蒋敌机,最终夺取了我国沿海的制空权。新中国成立后,一直过了五、六年母亲的战争综合症随着战争的远去,才逐渐、逐渐慢慢地消失了这种惧怕听到飞机“轰隆!轰隆”的恐怖声。写到这里,我想经过战争年代的军人和百姓们都期盼着永久和平,期盼着人类永无杀戮。</h3> <h3> 后 记</h3> <h3> 这是抗战胜利后的父母1977年3月,家中突然平起惊雷重大变故,父亲因公牺牲在去北京开会的途中,终年66岁。此时家中一片哀鸿,三军闻之憾叹,华国锋主席亲发唁电,晋察冀的老战友们纷纷用挽联寄托哀思。“追思父母,饮水思源”父亲留下的一条家训,“我们家没有钱、没有地,连房子家具都是公公家的,要留就给孩子们留个好身体”,母亲也时常教育我们:“别人的东西一分钱便宜也不能去占,自己的东西一分钱也不能浪费!”父母对我们姊妹兄弟从小严加管教、勤俭节约、穿着朴素、学做家务、学做农活、吃苦耐劳、身体扛造。随着成长个个参军入伍都当了海军,在部队里有志向、敢担当、能吃苦、讲团结,不久均入党提干,家中姊妹兄弟均各有建树。现在总结起父母对我们这些子女的教育方式可以概括起来说,就是“父母的关爱+中国传统农民的生活方式+战争考验过的军人+党的领导干部+跟党走的坚定信念=父母的教育方式。”现我家又有两个孙子立志祖业成为第三代海军,一位向军事干部方向发展,一位向政工干部方向发展,其中一位军校硕士生毕业后当过护卫舰舰长,被派往澳大利亚皇家海军军校进修学习,参加过我军派驻黎巴嫩维和部队的锻炼。一位当了基层部队的教导员,工作起来还真有点爷爷的处事风格,处理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诚待人、不忘原则、永不放弃,在任期间帮助部队圆满处理了一位滞留部队已转业二十多年的士官老大难问题,让领导和同志们也刮目相看。有意思的是,我家第四代里还有一位不会讲中国话的中国人,从小被父母带到澳洲,学习成绩非常好,长大后成了太姥爷的铁杆粉丝,直埋愿父母把他带出国,叫嚷着:“谁再欺负中国,我就回国帮助中国打仗!”真可为满门忠勇!全家四代同堂,个个子孝孙贤,母亲也享年95岁功成名就。父母的优秀品德永远激励着我们子孙后代,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活在我们心中。<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