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要硬 软件不软

叶. 知秋

<h3> 这些年来,随着教育投入的逐步增加,学校办学的硬件条件有所改善甚至有质的跃升。建新楼或对旧楼“穿衣戴帽”;运动场、操场改塑胶;传统的投影机升级为“一体机”;音乐、美术、书法、国学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录播教室、VR教室、比特实验室、创客教室也陆续建成,一间就是几十万元;还有3D打印机,一买就是几台。就是十几个学生的村小,设备也配得不差,有的学校连高大上的钢琴也配上了。<br> 学校条件的改善是应该的,尤其是我们这样一个欠发达省份,基础弱,欠账多,办学条件跟发达省市没法比。所以,政府投入资金改善硬件设施,我们很愿意为之鼓与呼。即便如此,我们的办学条件仍有相当的差距,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大投入。<br> 本文只是从“关系”的角度来谈,“硬件”与“软件”该怎么匹配。要说明的是,“软件”包括很多方面,如育人理念、学校文化、管理水平、教师精神状态等等,但最重要的恐怕还是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了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的论断。因工作关系,我跑中小学算是比较多的,发现很多学校的“硬件”经常是在“睡大觉”,门锁闭的时间比开着的时间要多。校长领着我们参观,走到实验室门口,门锁着,打电话叫人来开门,等了老半天,终于有人来开门了。走到功能教室门口,门又锁着,校长又吩咐随行人员打电话叫人开门(管理口子不一样,钥匙在不同的人手上)。我说“别叫吧,就不看了”,但校长很想将好东西示人,我也就“恭敬不如从命”耐心地等候。等进到里面,用手一揩,一层灰尘。在国外,学校的设备是满负荷使用的,第一节课1班,第二节课2课……人休机不休,而我们很多设备是装门面的,是为评估备的,是给专家看的,是作炫耀用的。大家都知道,电子设备不使用,放几年也就坏了。我们一方面是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教育设备严重浪费。<br> 当然,这也怪不得校长,因为没人用,没人会用,没时间用。先说“没人用”,现在考试考的多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需要实验、验证、探索、证明,教师心想既然如此我干嘛要弄得那么麻烦?做实验吧,得事先准备,事中监管,事后收拾,工作量要增加很多。再说“没人会用”,VR教室、比特实验室、3D打印,不是所有教师都用得来的,还不说这些,就是教室普遍装备的“一体机”,恐怕也只是用到其中的投影功能而已。最后说“没时间用”,教师们都忙着“填表”“开会”“做材料”“迎检”“比赛”“展示”“创文明城时上街值日”甚至暑期去水边值班“防溺水”去了,谁有时间琢磨这些东西?没人用、没人会用、没人有时间用,最后的结果就两个字----“浪费”!<br>  我一直以为,办学条件要改善,但最需要处理好的是“硬件”与“软件”的关系。要像重视“物”的投入一样,将多一些钱用在人身上,改善教师的工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对全球教育行业的调查显示,中国在岗教师的平均年薪为6971美元,在被调查的国家中排名垫底,仅为比利时的1/7、美国的1/6、巴西的1/3。咱们暂且不作国别比较,就说与国内公务员相比,因为我们几乎所有的相关文件都是说“教师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现实是“工资”确实不低于公务员,问题是“收入”远低于他们,每到年底,公务员忙着拿“综治奖”“文明奖”“节能奖”时,教师基本上就是个“局外”的“看客”。<br> 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立德树人”的质量。教师走进教室,充满激情地投入教学,跟消极被动地投入教学,效果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们很难想像,一个灰头土脸的教师,走上讲台能够充满激情地对待孩子,这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是时候该从“关系”的角度来多考虑“硬件”与“软件”的关系问题了,硬件要硬,软件不软,方为真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