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神秘消失的千年古“黑水国<div>2022年9月22日航拍黑水国遗址</div></h1> <h1>“沙草迷离黑水边,何王建周史无传。中原灶具长人骨,大吉铭文草隶砖。”1941年著名诗人于右任作诗描写了是甘肃河西走廊神秘消失的千年古黑水国。<div><br><div>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西天取经路过黑水国——曾引人注目。</div><div>沙草迷离的戈壁边缘,为什么河水会被称为黑水?</div><div>怎样的一座古城被人叫做黑水国?</div></div></h1> <h1> 古黑水国遗址坐落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西北17公里处。<div> 黑水国民间亦称甘州老城,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距今有4000多年的历史。</div><div>集汉唐古城、史前遗址、古寺院遗址、古屯庄、古墓葬为一体的庞大的甘州“历史古籍”。</div><div>集古代人文风光、沙丘、湖泊、芦荡、湿地为一体的河西“特色画册”,在考古界有“河西走廊文物宝地”之称。</div><div>1908年由俄罗斯考古学家和探险家彼得·科兹洛夫发现并发掘,是当时震惊中外的考古学大事件。</div><div> 2001年,古黑水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 那么神秘的黑水国是怎么自动消失的呢?<br></div><div>当地老百姓有两种传说,一种:战争使黑水国亡国。元末明初,大将军冯胜派兵围攻黑水城,沿弱水河,改道向北,导致城内无水,守军被迫弃城突围,官兵或战死或投降。百姓颠沛流离,东奔西走使其成为一座空城。加之这里的气候干旱、少雨(年仅37毫米),空气蒸发量大(年高达3706毫米),在如此干旱的条件下,不适合于人类居住。所以明朝的军队打了胜仗也没在此停留,久而久之,炎热的气候使黑河消失,沙漠蔓延这里渐成了无人之境。</div><div> 另一种:沙尘暴摧毁了这个古国。传说隋朝时,有个叫韩世龙的大将驻扎此城。一天黄昏,一位皓发白须的老人来到古城,两手空空,却沿街叫卖“枣”、“梨”,呼叫过街,便杳然消失。人们大惑不解,报知韩将军,韩世龙觉得奇怪,但很快悟出神仙指点,须要“早离”。于是当机立断,率领军民连夜弃城而去,果然半夜一次九级的沙尘暴狂风大作,摧城拔屋,一夜之间,城池便被风沙掩埋,整个国家覆灭了。<br></div><div>风沙弥漫之下的古黑水国遗址,那些残垣断壁、石磨残块,碎陶瓦片述说着曾有过的宫墙高院、歌舞、纷争......一切都已远去。<br></div></div><div> </div></h1> <h1>多少兴亡事,化作悠悠岁月里的尘与土。</h1> <h1>为何叫黑水国?传说当年在建城时因旁边有一条黑河流过。</h1> <h1> 黑河,古弱水(合黎山以北段)、黑水(一般指弱水下游黑河内蒙古段)。曾名合黎水、羌谷水、鲜水、覆表水、副投水、张掖水、甘州河。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下游有西夏黑水城遗址</h1> <div><br></div><h1> 河西走廊最大的河流弱水,因发洪水时带有黑沙而得名黑河,也因为这条黑河才有了黑水国。</h1> <h1> 黑河古称“弱水“。</h1> <h1> 弱水发源于祁连山北麓中段,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自治区三省(自治区)。<br> 在《山海经》当中,曾经也出现过“弱水”一词,这里的“弱水”,指的是某个地点。</h1> <h1> 此弱水河与“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关系?<div><br><div> 弱水三千:汉语词汇,古时许多浅而湍急的河流不能用舟船而只能用皮筏过渡,古人认为是由于水羸弱而不能载舟,因此把这样的河流称之为弱水。继尔,古文学中逐渐用弱水来泛指险而遥远的河流。<br></div><div><br></div><div> 弱水有三千华里那么长,水量非常丰沛,但只舀取其中一瓢来喝。</div><div><br></div><div>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div><div> </div><div> 一个弱水河名,可以上溯古黑水国,亦可让人想到与爱情坚定忠贞相关。<br><br></div></div></h1> <h1> 左公柳与左宗棠——一代封疆名臣,63岁抬棺材誓死收复新疆,为后世的中国守住六分之一的面积。<div><div> 左公柳是西北的塞外奇观。</div><div> 左公柳是西北这一片土地上的精神豪迈。</div><div> 当年林则徐被贬新疆,五年后1850年在回老家途经长沙时,林则徐与还是一介布衣的37岁的左宗棠在湘江的一艘船里彻夜长谈,林则徐将收集的新疆地形看了图交给了左宗棠。<br></div><div> 1866年,左宗棠以钦差大臣、陕甘总督的身份奔赴西北。到任没多久,左宗棠就在总督府的后院里栽种了许多柳树。他对同僚说,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如果不栽种绿树,将会了无生气。柳树原本生长在南方,现在将它们移植到西北地区,看能否适应当地的环境。<br></div><div>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种,左宗棠确认西北地区可以栽种柳树。<br> 在用兵西北的十几年里,左宗棠下令军队走到哪里,就把柳树栽种到哪里。</div><div> 为防止“劳民伤财”,因选择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近城道旁等地栽种柳树、沙枣树等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这样做的好处有4个。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div><div> 左宗棠奏报朝廷:从陕甘交界的陕西省长武县、到甘肃省的会宁县及其余各州、及河西走廊和新疆......栽树约200万棵。 </div><div> 左宗棠和他的湘军改写了西北风景,三千里大道,百万棵左公柳及陌上桑、沙中湖、江南景.......为西北灰黄的天际抹起了新绿。</div><div> 这新绿是垦荒,修路,挖井......改善民生。<span style="color: inherit;"> </span></div></div><div> </div></h1> <h1> 就在大佛寺附近 有很多售卖中国山水画的店,一家挨着一家,这在其它城市没见_——专售水墨山水画哦。<div> 经营着字画,也经营着古玩,浓重的河西文化气息。</div><div> 河西文化: 央视专题纪录片其中的一集《河西走廊-根脉》,讲述的就是衣冠西渡最终又回馈中原的过程,其大意是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讲述魏晋时期,中原大乱之际,河西走廊以其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庇佑了迁徙至此的一批儒家学者。儒家文化自此在河西走廊扎下根脉,并最终东渐反哺中原,成为隋唐文化和制度的重要来源。</div><div> 河西学派历经三代,其中的代表人物正是郭荷、郭瑀、刘,他们培养经学儒生无数,也为历代河西政权做出了很大贡献。</div><div> 河西地区便涌现出了一大批在学术成就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代表性人 物。如郭瑀、刘昞、索靖、索敞、索袭、索紞、索绥、张穆、张斌<br></div><div> 两千年后,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将河西文化作为隋唐文化的源头:“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隋唐统一之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起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div><div> 北魏时期,河西文化东渐与中原文化、江南文化并列成为隋唐文化的渊源之一。<br></div><div> 河西文化圈:十六国时期的两位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和昙无谶都在河西有过活动并对河西地区的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 <br></div><div> 其中临松薤谷是河西文化的渊薮之一。这里古代曾发生过"柳谷石瑞"、"临松石字"、"天马蹄迹"的传奇故事,这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在河西走廊留下的印迹,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体现了河西走廊源远流长的"天马"文化信仰。五凉时期的大儒郭瑀和刘昞隐于临松薤谷的故事,是儒学道学在河西发展的见证,彰显了五凉时期河西文化的兴盛。</div><div> 河西文化推崇“独善其身、兼济天下。”<br></div><div> </div><div> 俗话说:文运即国运,文脉即国脉<br></div><div><br></div></h1> <h1> 巍巍木塔,当年年仅19岁的马可波罗来到张掖,曾在木塔上流连忘返</h1> <h1> 张掖城内的木塔。<div> 张掖城内早年的金塔、木塔、水塔、火塔、土塔这五座宝塔,正好应了古老的“五行”之说。</div><div> 民国时期金塔殿——位于大佛寺内卧佛正殿北侧(即新迁二郎殿处)。<br></div><div> 水塔——位于城北门外三里多路的白塔寺内,又名白塔。<br></div><div> 20世纪50年代的火塔——位于城南门外崇庆寺内。</div><div> 1910年的土塔——称弥陀千佛塔,位于大佛寺内。 </div></h1> <h1>发现了这么多的古代西域货币,佐证了当时河西走廊的繁荣。</h1> <h1>博物馆内收藏的佛与飞天造像。人们将虔诚与精美专注在佛身上。</h1> <h1>交脚坐式的菩萨像源自西域犍陀罗艺术(犍陀罗是古代印度西北部,今天巴基斯坦巴沙瓦地区),特别受波斯(古代伊朗和阿富汗一带)艺术影响</h1> <h1> 张掖的山丹军马场:历朝王师远征大军从这里不断得到军马补充,祖国边陲骑兵连巡逻线上有山丹军马的足迹,对越自卫反击战补给马队有山丹军马的身影......</h1> <h1>在博馆里——大书特书的是军马!<div>可见自古皇家对军马的重视!!</div></h1> <h1> 参观张掖博物馆,馆内对山丹皇家军马场重点描述。<div> (张掖的丹霞地貌在馆内并没见到历代文人、皇家对其有多描绘,,可见如此这好看的地貌与山丹皇家马场比起来?古人觉得不顶用?</div><div> 漂亮不能当饭吃?</div></h1> <h1>四邦来朝</h1> <h1>走进博物馆,看隋炀帝登焉支山,参禅天地,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h1> <h1>博物馆收藏有黑水国的物件。</h1> 马可波罗 馆内收藏?大佛寺内的卧佛图 甘州归义与张议潮:张议潮出身沙州豪族,自少有大志。大中二年(848年),他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驱逐沙州的吐蕃镇将,遣使向唐廷告捷,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此后逐步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宣宗于沙州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率蕃汉军收复凉州,至咸通七年(866年)再收复西州、轮台、清镇等城,使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次年,张议潮入朝,拜右(一作左)神武统军,加司徒。自此留居长安。累封南阳郡开国公 [3] 。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逝世,获赠太保,<div> 张议潮收复河西诸州,使河西走廊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br></div><div> 张议潮将自己打下的那一大片江山,归唐!!<br></div><div> 有心胸、名垂青史!!!</div> 李元昊——建立的西夏国 左宗棠 进入史料錧,证明大佛寺的《西游记》人物早于吴承恩的。 <h1>张掖,是张骞、班超出使西域经过地方。<br><br>张掖,是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路过的地方。<br><br>张掖,是汉代名将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地方。<br><br>张掖,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停留一年的地方。<br><br>张掖,是隋炀帝效仿秦始皇、汉武帝参禅的地方。<br><br>张掖,是大唐宫廷名乐《霓裳羽衣曲》发源的地方。<br><br>张掖,是词牌《八声甘州》《甘破州》《甘州子》《甘州曲》诞生的地方。<br><br>张掖,是古代著名诗人李白、王维、陆游、陈子昂、陶渊明、高适、岑参、韦应物诗笔描述的地方…… <br> 张掖,作为全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西菜东运、西粮东调的战略通道,依然是连接中亚市场的桥梁,是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是新丝绸之路上耀眼的明珠。<div> 从历史看今朝——历史上采取开放包容的有汉、唐有盛世。</div><div>(相对明朝,实施海禁,战略短视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衰落....)</div><div> 所以“开放、包容”,才是大国风范。<br></div><div><br></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