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65~第72章原文及译文

净月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五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p><p class="ql-block"> 译文:古时候,了解以道治国的人,不教人民斗智机巧。而教人民纯朴敦厚,为什么呢?因为国家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人民的智谋太多。所以如果以智谋来治理国家的人,等于将人民互相斗智,一旦上下互相斗志,自然两败俱伤,国家就要乱了。</p><p class="ql-block"> 因此这种教人民斗智的办法,实在是教人民为贼呀!反过来说,倘若在上位的人不以智巧治国,人心自然纯朴,人民生活自然然安定无争,这才是国家的福祉。</p><p class="ql-block"> 所以,如果有人知道以上两种道理,就可成为治理国家的模范,能够成为治理国家模范的的人,就是有玄妙德性的人。当玄妙德性发挥到更深更远的时候,在外表看来,似乎与世俗的轨道相反,其实这正是使人民更归于纯朴,归于和谐的妙境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译文:汪洋的江海之所以能成为百川众流之王,就是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使百川众流之水,无论净秽,皆能容纳,所以才才能成为百川之王。</p><p class="ql-block"> 圣人他能够高居万民之上,就是他心口一致,而且先谦虚自己的言行,自称为下,所以,如果你也想居于另别人的先前,那么你必须先尊重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所有的人才会尊重你。反之,你轻视所有的人,所有的人就轻视你。</p><p class="ql-block"> 圣人就是知道这些道理,所以他虽然居于上位,可是他处处谦虚为怀,使居于下方的人民,都不感到威重的心理压力。所以圣人虽然居于所有人的先前,可是人民会自然的崇敬,不会去嫉妒他,或是加害他。而且天下的人都乐于推举他,而不讨厌他。这就是他不与人相争,所以天下人也就没有人能胜过他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七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 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p><p class="ql-block">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把[道]讲的很大,其实看不出[道]有什么能力,根本不像很大的样子。不错!就因为[道]很大,所以才不像任何的东西。如果它像某一种东西的时候,岂不是很久以前就被人认为那是一件很细小的东西吗?</p><p class="ql-block"> 但是在修身处世方面,我有三项要诀,只要你持有它,就是你的身中之[道]了。那就是第一:慈祥的爱心,第二:节俭纯朴,第三:不敢自高、自傲、居于别人的先前。</p><p class="ql-block"> 因为慈爱才能产生勇气,就好比一位母亲,为了儿子的生活,就背负自己责任的勇气,这就是慈爱所发挥出来的勇气。因为节俭自己的精神不妄泄,所以才能精神饱满使先天之气运转,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元神复位,然后天地任我遨游,更能发挥广大的救人救世大事业。因为谦虚卑下的美德,才能受人尊敬拥戴,像这种德性的发挥,正是大器晚成的为写照。</p><p class="ql-block"> 可是现在有人舍弃了慈祥的爱心,而好勇斗狠,且好出风头。舍弃了节俭纯朴,而荒淫无度,且浪费光阴。舍弃了谦成虚退让,而好争好斗,且瞧不起人。像这种人,就是自己想要快一点迈向死亡之路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抱着天生慈祥的正气,才是永性恒的勇气,此种勇气,才有真实的力量,以此种力量去对付逞强邪恶之辈的扰乱,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而且以慈爱来防守,就能得到巩固,因为慈爱本是上天所赋的本性,尽到天赋的本性,天下之人,就会拥护爱戴,能够得到拥护爱戴,在上位的人自然能够得到巩固的支持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八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p><p class="ql-block"> 译文:最佳的勇士,绝不会夸张自己的武力,也不会逞强好斗,更不会显出凶狠的样子。最好的战士,是时时保持太和之气,经常养精蓄锐,绝不会轻易就就暴躁发怒。</p><p class="ql-block"> 最会打胜仗的将帅,是最不想要宣布和敌人交锋打仗的。如果宣布与敌人交锋打仗,也是为了早日和平着想。最会用人的长官,常常关怀部下,为部下着想,如此的信诚关照,才能让部下信服拥戴。以上这些都是不与人相争的美德,也是用人的真正力量,这就是配合天地之德,顺其古道所表现的极致啊!</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九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攮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则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p><p class="ql-block"> 译文:军事专家有一句箴言:我不敢主动先向对方挑战,只有在对方已经开始攻击的情况下,才起而应战;我不敢以残暴好杀之心,去争强争霸,我只想保全固有的国土,使战争早日平静。</p><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的打仗,虽然国军士气高昂,可是却没有杀气腾腾的凶恶,虽然高举着臂膀,高呼着口号,可是却没有凶残暴虐的模样。虽然互相打仗,可是却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要怀恨在在心。因此这种人,不是为了好杀好战而打仗,只是为了正义,为了和平而打仗,像这种慈爱光辉的打仗,才能使军民全心全力以赴。也是胜利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这种战争,虽然手里拿着兵器,可是,这正是正义之手,不是杀人的凶手。灾祸的发生,都是好战好杀的人所引起的,而这种人,也是过分轻敌的人,殊不知轻视敌人,就是失败的主因。</p><p class="ql-block"> 因为再小的国家,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军民同心,这种力量的韧力,就远胜于凶残暴虐的好战之军。为什么呢?因为一个是顺天行事,一个是逆天行事,差别就在于此。所以说,不以好杀好战去打仗,而以顺天行事,悲悯苍生而出战的国家,它到最后,才能得到真正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吾言甚易之,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披褐怀玉。</p><p class="ql-block"> 译文:我的言论,实在很简单,你们应该最容易了解,而且又容易做到才对。可是现在天下的人,本性已经迷昧了,所以才不了解我的[道],又难以遵照我的[道]去做。</p><p class="ql-block"> 因为我所说的言论,都有个宗旨,我所说的事情,也都有个涵义。可是你们就不了解这些宗旨,又不了解这些涵义。这都是你们受到耳目见闻所染已久的原因,所以才不知道我所说的话,更不知道我所讲的道道理,更不了解我的心意。</p><p class="ql-block"> 因此,真正了解我[道]的人,的确太少了,大概是我所说的[道]太珍贵了吧!因此圣人就好像一位,身外披着破旧衣服的人,可是身内却怀有宝玉,别人怎么会知道呢?</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大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p><p class="ql-block"> 译文:已经了解[道],却认为自己还不了解[道的人,是真正了解[道]的上等人;尚未了解[道]就志得意满,而且还自吹自擂,自以为了解道]的人,就是得了高傲夸张的病症。</p><p class="ql-block"> 唯有先知先觉的人,了解高傲夸张是一种病,所以以后,才不"会再犯上这种病。圣人就是这种人,所以圣人就没有这种病,因为他知道高傲自取是一种病,所以圣人就不患这种病了。</p> <p class="ql-block"> 第七十二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是贵,故去彼取此。</p><p class="ql-block"> 译文:做什么事,都胡作非为,而且又毫无畏惧的人,比较大的灾祸很快就要降临,这正是自寻的罪恶之途,也是自寻的毁灭之路。因此你们不要把你以后的去路,狭窄起来,应该要开阔你的心胸,就好像四海皆兄弟,无处不是我的居所,无处不是是我的归处一样的广阔。</p><p class="ql-block"> 而且你们要不厌弃真我,应该赶快去修身立命,使真我,不生不死,不来不去,自在解脱。因为唯有这样不厌弃自己的真我,天地万物,也才不厌弃你。所以圣人只求明心见性,而不受外在的一切蒙蔽本性。这就是圣人爱惜真我的大生命,不受因果轮回的拘束,因此他不贵重身外的荣华富贵,以及人间的虚情假爱。这就是圣人看轻假身,而求真我的解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