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那一朵莲</b><br>刘铁汉<div><br>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br>孩提时候,小学老师饶有兴趣地领着我们一遍又一遍朗读杨万里这句名诗。那时的我还没有见过莲花,但从老师朗读的神情中,我便断定这诗是最好的诗,这花是最好的花,于是那一朵莲便在我的脑中生了根,摇曳生姿。<br> 上初中时,读周敦颐的《爱莲说》,文中写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哪里是在写莲花,一个品行端庄,气质非凡的君子形象,霎时屹立在眼前,须仰视才见。<br></div> 稍长,进入高中,语文第一课便是《荷塘月色》。教我们语文的杨老师,大概对这一篇文章情有独钟,课还没开始上,便饱含感情地将文章朗读了一遍。全班同学便无不为之陶醉、为之折服、为之倾倒。我想,除了杨老师极富感染力的朗读和朱自清深厚的文字功底,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描写对象——莲,其自身原生态的魅力。<div> 那田田的莲叶、袅娜的花朵,在牛乳般的月色下,显得别有一番情意,使作家那颗颇不宁静的心得到了抚慰,我想清华园的荷塘,定如岳阳楼前的烟波、醉翁亭旁的山水、小石潭中的游鱼,给了或失意、或迷茫的文人们不可替代的慰藉。<br></div> 时光荏苒,人到中年,一股小小的潮流,把我融入了乡村振兴的阵营。为了调整产业结构,我们村今年种植了几百亩莲,于是我对莲做了进一步的了解,莲、荷、藕、芙蓉四种名称没有主次之分。以收获莲子为目的的称为籽莲,籽莲花多籽多,一个莲房多的可结五十多颗莲子。莲子带壳从莲房中剥出,就像一颗颗褐色的宝石。公司每公斤的收购价是24元,一般亩产100公斤左右。籽莲没有鲜嫩肥大的地下茎。以收获藕为目的的叫藕莲。藕莲花和籽比较稀疏,它的养分集中在鲜嫩硕大的地下茎里,这就是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莲全身是宝,莲叶、莲房、莲花、莲藕都可入药,莲须和莲心尤为珍贵。用得最广的当然是莲肉。过去,莲子八宝粥只有皇亲国戚才能享受,如今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常备食品;出门旅行,随身携带的点心。莲藕更是常用的菜肴,藕粉是很多食品的原料。无论是籽莲还是藕莲,都有较高的经济价值。<br>种莲有较高的技术要求。每年清明前后下种,每三平米中下一节莲茎,不到两个月,这茎生发出来的新芽、新叶就将整个荷池全部覆盖。新芽向四面生发,一根地下茎一年可长到4~5米,只要水肥管理得当,它的生发力是极强的。于是,又忆起了周敦颐笔下的莲,我想所谓君子者,除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定还有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莲花是美化环境的佼佼者,以观赏为目的的称为“荷”。一个“荷”字,便让我仿佛看到了江南水塘里穿梭的渔舟,闻到了西湖上的十里荷香。而说起我最早见到荷花,是在《洪湖赤卫队》这部电影里。浩渺的洪湖上,无垠的天地之间,绿的叶、红的花随风招展,婆娑起舞,小船在荷叶间游动。人们在船上引吭高歌,让人如入仙境。那情景让我终生不忘。我记得有一位人大代表在谈到美丽乡村建设时说,要让农村民房变成客房,让田间变成花园,让劳动变成活动。乍一听感觉这话多了一点文学家的浪漫,少了几分科学家的严谨。但当我看到村里这新种的大片莲花,便觉得这位代表描述的画面离我们并不遥远。这几百亩荷花,不就是一个大花园吗?在这座荷香四溢的花园里,人们或散步、或谈天,夏夜的星空下,伴着摇曳的荷入梦,想来还带着缕缕诗意。 乡村振兴是伟大的中国梦的一部分。一个村就像一个大莲池,地底下蕴藏着向四面生发的强大活力,地面上灿烂的莲花竞相绽放,收获的便是褐色宝石般的莲子。<br> 几十年过去,那一朵莲挟着我的梦,穿过阵阵燥热的风,吹到今天,已过半百的我依然是年轻的永不停歇的追梦人。我们都是追梦人,我们要永远逐梦前行。<br>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