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考现存账册多为“出入账”,有入有出,像清道光六年(1826)庆余堂这种记录雇工雇期、工价、历次支付、结余情况的《长短工账》绝少见,爰就此类名目检之各馆所藏,竟一无所获。国家图书馆藏清雍正抄本《和硕淑慎公主房屋各处修用过物料工价银钱数目总册》乃修房开支含工价信息;已故著名历史学家黄冕堂先生《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中国历代工价考·清代工价》广征博考,亦未见引及雇工账册。</p><p class="ql-block"> 本册为红格抄本,开本24.5X17.5厘米。内载孙凤山、张玉、陈环、荆山、李朝阳、李在禄、张世培、董元子、荆四子、陈印子、刘秋子、赵秉山、张景燕、老郭、老董、老孙、老刘,十七位雇工。这些雇工,大都是雇期五年、一再续雇的长工,可随时向雇主支钱,上期工钱用不完,转存下一期,老孙就属这种情况,记称其“十一月十七日上工,每年工价钱七千,去岁存钱六百八十六文,自五年长工更来。三月初一日:秫秫种,五升,二千合钱一千;四月十五日:支钱三千文;八月十五日:支钱二千文;十一月初十日:支钱五百文。十二月二十七日下工,十二个月零十天算,合钱七千零二百文。十二月初二日,支钱一千三百八十六文。”当然,也有由短工转长工者,如荆四子:“七月初四日上工,至十二月初八日,工价钱八千五。九月十一日:支钱二千文;卅日:支钱五百文;十一月初五日:支钱二千五百文。存钱六百卅文,自短工账更来。以上共支钱五千文,除工价存钱四千乙百卅文,更七年长工账。”惟惜此《账》不载工种,而审每人之工价,或二三千,或七八千,老刘居中五千五(约折合白银四两半),这表明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不一样的。另外,短工因无忙闲调节机会,普遍要比长工拿钱多,这在本《账》也可看出。</p><p class="ql-block"> “庆余堂”系大户人家,本册后页记其有“上地八七○四(亩),中地七五六四(亩),下地五一七(亩),山地二六八六(亩)”,共计土地一万九千四百七十一亩。进粮:“秫秫九十三布袋,谷九十七布袋,黄豆十一布袋零一斗,黑豆三十三布袋,绿豆四斗,红熟谷子三布袋,黍子三斗,年秫秫一布袋半,芝麻一斗一升,棉花五十四斤,麦子二十六布袋半”,不算棉花,粮食每布袋平均按150斤、每斗平均按12.5斤计算,共得三万九千八百余斤。据此,不难想见“庆余堂”家业之规模。惟不详“庆余堂”隶何户、籍何地,只知书由章丘书商售出。而章丘有清一代工商业异常发达,旧军孟、西关高、枣园史,皆称巨族。其中,有“铁盐务”之称的枣园史家,自从有乾隆朝廷做靠山,接管了章丘盐务,人丁繁盛,家业兴旺,“除大支外,逐渐派生出南院‘致和堂’,北院‘庆余堂’,西院‘强恕堂’以及‘桓远堂’等”(《章丘历史与文化·枣园史家——“一门‘三牌坊’,两朝‘铁盐务’”》),诸堂或各有侧重,主营不一,“庆余堂”似以农为业。而本册之“庆余堂”是否即史家之北院“庆余堂”,尚有待进一步考察,不能遽定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