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7~第64章原文及译文

净月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七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p><p class="ql-block"> 译文:治理国家要以正道的方法,不要用奇巧的方法。只有在用兵的时候,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取巧的方法。因治理天下,要使百姓平安无事,才能取得天下百姓的心。我为什么知道这个道理呢?就是以下的道理,给我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比如治理国家,如果发布禁忌太多的政令,就不能便民,人民就无法顺利地工作,无法顺利地工作,农工商生产就要少了,所以人民就会越来越穷。如果人民拥有太多的厉害的杀人武器,打杀的事件自然就多。因此,要治理人民,就会愈感到混乱。</p><p class="ql-block"> 如果人民有技巧的居心时,一些邪恶又奇怪的事情,就越来越多。法令设得很多的时候,就是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道德仁义失落的时候,盗贼恐怕就要越来越多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上古的圣人曾说:“只要我浑全天理,顺天应人,人民就会自我约束,自我导化;只要我虚心恬淡,不妄动,不纵欲,人民就自然归于清正;只要我不施禁忌太多的法令,去扰动百姓的清静与安宁,就是便民,然后人民自然康富。只要我不贪慕享乐,人民自然也归于淳朴。”</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八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其政闷闷,其民淳(chún)淳(chún);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耶?,正复为奇(qí),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guì],直而不肆,光而不耀。</p><p class="ql-block"> 译文:治国的方针,若能以宽大为怀的胸襟,人民反而过得淳朴安定知足。若是私智自用,严刑苛罚,人民反而狡诈多端,忧虑不安。</p><p class="ql-block"> 因此,灾祸的里面,已经隐藏了幸福的到来;幸福的里面,也潜伏着灾祸。这种祸福循环,物极必反的道理,有谁能够了解其中的究竟,有谁能在无形中去认识这些道理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人心不古,本来是正直的道理,人们都认为那是奇怪的理论;本来是善的教导,人们却认为那是妖怪的行为。世人迷昧于邪正善恶的分别,这种日子,已经很久了。</p><p class="ql-block"> 唯有圣人,他为人方正,能够在保证方正之中,又没有锐利的棱角,去割伤他人。他为人清廉,可是在处事方面,又很厚道,决不疾恶太严,或苛刻太甚。他为人正直,可是又不直率得过于放肆。他心性光明,可是决不炫耀他人。这就是圣人德性深厚的原因啊!</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九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治人事天,莫若啬(sè)。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dǐ),长生久视之道。</p><p class="ql-block"> 译文:治理世人,以及事奉上天,最好的方法,就是精神不妄泄。因为精神不妄泄,就能够心德全备,心德全备,就好像回复到自己的本性。</p><p class="ql-block"> 收敛精神这件事,就好像每天起床要穿衣服一样,是首要的事。所以起床穿衣服,也是我们早已习惯的事,而且每个人一生当中,就是不断的做。</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德性,如果能够像起床穿衣服一样,累积下来的德性,一定是深厚的。一个德性深厚的人,他要治理人,要事奉上天,就没有不能胜任的。既然是没有不能胜任的,就难以估计他力量的极限!</p><p class="ql-block"> 像这种力量难以估计的人,也就可以担任治理国家的重任了。有这种人来治理国家,就像国家的保姆一样,能够率天下以道,治理天下当然可以长久了。就好像根深蒂固的树,就能结出结实的果子。德性深厚的人,他无形的生命,可以长久地生存在人们的眼前,让人崇敬奉养朝拜,因为治国与修身是一样的道理呀!</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lì)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p><p class="ql-block"> 译文:治理国家,就好像在烹调小鱼一样,不能去翻动它,否则就会将鱼煎得破碎不堪。治理国家也是一样,不要常常去变动政策,否则人民也会被政策的变来变去而难以适应,感到烦闷。所以这都是为政的人,失去诚信,使人民对遵守法律也失去了信心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所以为政的人,如果能以“道”的无为、清正、诚信去治理百姓的话,自然能够达到和气致祥的目的。连恶鬼的作乱,也难以显出神奇的效应。非但恶鬼难以显出神奇的效应,就是威灵的神明,也不会去伤害人,因为百姓都是善人,神爱善人,无所不及,怎么会去伤害善人呢?</p><p class="ql-block"> 不只是威灵的神明不伤害人,就是圣人在世,看到人民善良祥和,他也不必慨叹【人心不古】,更不必使出【浩然正气】,去伤害一些为非作歹的伪君子。无形的鬼神,与在世的圣人,都不伤害人,这就是天下的神与人,德性感交的时候,也好像天下之人,都回归到本来的天真与纯朴,那样的祥和与清静。</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 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蓄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两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为下。 </p><p class="ql-block"> 译文:大国应该学大海的卑下自处,居于下流,才能成为百川众流交汇的归处。天下的雌性动物,常以柔弱的静定自处,却们能胜过雄性动物的刚强躁动。这就是以静定为下,反而能胜刚强躁动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大国若能以谦卑自处,以诚信有礼对小国,就可以以取得小国的信服,更能取得小国人民的归向之心;小国若能谦卑自处,以诚信有礼对待大国,就能取得大国的信任。</p><p class="ql-block"> 所以无论是大国谦下以求小国的信服,或是小国谦下以求大国的信任,大国为政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爱护天下百姓,既然天下百姓皆是安定纯朴,治理大国的使命,也算是达成了;小国治理百姓的最终目的,只不过是愿意侍奉人民,使其过得平安无事,因此他对大国的要求,也只是希望大国能将小国平等看待而已。</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大国还是小国,如果要达到这种目的,首先就要以谦卑自处。而且,最要要紧的,就是大国应该首先以谦卑低下做为模范,能够这样,天下自然太平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二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壁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 </p><p class="ql-block"> 译文:道是万物之中,最精微最奥妙的东西,善人经常视道为修身养命的至宝。就是不善的人,也会依赖道来保障自己。讲一句合于道的至善美言,就可搏取(换到)别人的钦佩。这就是说,只要你合于道行事,有尊贵的行持,就能够高人一等。</p><p class="ql-block"> 人往往有迷昧的时候,而作出不善的事,可是只要你有改过向善的心,谁不会原谅你呢?谁还会遗弃你呢?但是,最怕你的忏悔之心不诚、良知不坚、本性不不改、力行不恒,所以才会自弃弃人,为人所弃。</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如果你不以道而行,即使得到世间的一切,如拥有了至上的的王位,又设置了文武百官,前呼后拥。又拥有稀世珍宝的美玉,乘坐富丽堂皇的马车,如此的尊荣华贵,还不如体悟大道,深入道心,来得实在永恒。</p><p class="ql-block"> 所以古代的圣人,才如此的尊贵大道。这是为什么呢?无不是因为日日求于大道,日日行于大道。如果不这样做,便要背道而行,一旦背道而行,就要造下罪业了。一旦造下罪业,难道可以免受因果的惩罚吗?所以!道,实在是天下最尊贵的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三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p><p class="ql-block"> 译文:圣人处事不是为了欲望而处事,也不是为了贪得而处事,更不是为了私利而外事,纯然是为了大公无私而处事。圣人的行事,不以心机而行事,不为功业而行事,不为名利而行事;心性中纯然,虚无为怀而行事。</p><p class="ql-block"> 圣人的品味,不是为了情欲而品味,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品味,更不是为了贪欲而品味,纯然是以自然淡泊无味而品味。凡人的心灵欠缺,常常以大为小,以多为少。而圣人的心灵中一切具足,因此能以小为大,以少为多。</p><p class="ql-block"> 圣人的心灵万德具备,心中无怨。假使有人对他产生愤恨的心,他还能以德报怨,绝没有报复的心。圣人的作为,要做天下的难事,必先从容易的事情开始。要做天下的大事,必先从细小的事情开始。</p><p class="ql-block"> 圣人总是先从细小容易的事情开始做起,而不是一下就想做大事业,所以,最后根基稳固,终于能成就大事业。 一个马马虎虎点头答应的事,必然是缺少信用的。把事情看得很容易,事先一点也不准备的,到时候发生的困难反而越多。圣人在开始的时候,先把每一件事,都认为困难,事事戒慎自己,时时反省自己,最后反而天下无难事了。</p> <p class="ql-block"> 第六十四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天;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几于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p><p class="ql-block"> 译文:国家安定的时候,为政的人,容易维持治理的大事。一切纷乱的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如果有违反正常的事情,刚要发生,便能一目了然,才容易找出图谋的对策。一件事情刚要形成的开始,总是比较脆弱的;比较脆弱的东西,总是容易分化。</p><p class="ql-block"> 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尚未凝结的事物,容易分散。要做好一件事,一定要绸缪于事情未发展的开始;治理国家,要在尚未混乱之前,先做好治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一颗两人合抱的大树木,它的成长,也是从一粒细小的种子开始萌芽。一栋九层楼高的平台,也是从一畚箕[běn jī]的泥土累积起来。要走千里的路程,也是要从脚底踏出第一步。行为太任性的人,一定会失败的;太刚愎自用而缺德的人,就会失去一切。</p><p class="ql-block"> 圣人守住浑全的德性,不与人纷争,也就没有失败;不执着得失之心,也就没有失意的痛苦了。世人做事,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只因一时的松懈而遭到失败。能够将最后关头当做开始一样谨慎的人,就不会失败。</p><p class="ql-block"> 圣人所欲求的道,是一般人所不欲求的,譬如圣人欲求的是自在解脱,而不是贵重金银财宝。圣人所学的,是一般人所不喜欢学的,好比圣人所学的是内在生命的哲学,而不是追求虚荣浮华,卖弄心机。</p><p class="ql-block"> 圣人只是想回复自己的本性良知,提醒世人不要胡作非为,违背自己的良知而已。圣人将所要做的事,先去了解,先去实行,然后才能辅佐人万物回归自然淳朴。圣人的任务太大了,世人的注目也太深了,所以他更不敢胡作非为,而乱了修己治人的方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