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篇中文字出自展馆的图像文字识别。国家版本馆,值得一去,内容丰富,长知识,拓眼见。</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版本馆,是保藏、展示国家版本资源的场馆,由中央总馆文瀚阁、西安分馆文济阁、杭州分馆文润阁、广州分馆文沁阁组成。</p><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版本馆各场馆分布于北京燕山、西安秦岭圭峰山、杭州良渚、广州凤凰山,各场馆均依山而建,采用“一总三分”馆藏体系,复制备份版本资源,实现永久保存的效果。中国国家版本馆各场馆均设置展示区、保藏区、洞藏区、交流区等,是国家版本资源总库和中华文化种子基因库,履行国家版本资源保藏传承职责。</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 版本,最初是指同一书籍的不同印本,后来则指同一类事物在不同介质上的体现形态。如先民的某一类刻符,《诗经》的某家批注,《兰亭序》的某个摹本,杜甫诗集的某个刻本,某个窑系中的一款梅瓶,某地年画里的关公形象,《共产党宣言》的某个语种译本,一个文档的每一次保存,都是各个领域、各种主题的具体版本。而每一种版本后面,又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丰富的时代信息。因此,版本是记录人类文明进步、见证社会生活变迁的丰富载体。</p><p class="ql-block"> 华夏文明孕育了璀璨夺目的中国版本文化,以长三角为核心区域的江南版本文化、是中国版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版本文化积淀丰厚,特色明显,同时它又折射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包、迭代赓续的基本特征。本展从浩如烟海的历代版本文物、文献中撷取千余件代表性实物,按照版本源流、版本内涵、版本技艺、版本审美四个主题,讲述江南版本文化故事,启发人们更加切实地感悟中华文脉、把握时代潮流。</p> <p class="ql-block"><b>一脉千秋 版本源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版本一一中华文明的印记。</span>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催生不同的版本形态。江南地区作为中华文明长江流域发源地的核心地带,版本文化源远流长、体系完备。从版本载体历史演变看,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一是以刻符、纹样、器型为主的史前时代;二是以金石文字为主的铭刻时代;三是以简、牍、帛、纸为主的写本时代;四是以雕版印刷为主的版刻时代;五是以机械印刷为主的近代版本时代。五个时代既相互承接,又各具特色,总体呈现版本载体越来越多元、内涵越来越丰富、传播越来越广泛、对社会生活影响越来越深远的历史趋势。</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史前时代 版本雏形——新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遍布江南地区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文化遗址中出士的器物,在器型、纹样图案、刻画符号等方面带有中华文明印记的版本现象与文化特征。其中,刻画符号对于中国文字的起源意义重大。</span></p> <p class="ql-block"><b>铭刻时代 版本现象一一商周至战国时期</b></p><p class="ql-block"> 甲骨文是目前能见到的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随着殷亡而消逝。金文起而代之,成为周代书体的主流。金文因铸刻于钟鼎等青铜器之上而得名,有时也称为钟鼎文。此时还有刻于石头上的文字,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石鼓文最为闻名。从文献载体来看,青铜器和刻石上的文字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版本现象,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b>写本时代 版本现象一一战国至唐</b></p><p class="ql-block"> 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中国书籍的最主要载体,简牍上的文字主要用笔墨书写而成。在纸张发明以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书籍也是以书写为主,且承袭了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这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到今日,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及书写方法,还依然存有简牍制度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b>版刻时代 版本简史一一唐末至清</b></p><p class="ql-block"> 社会经济的发展、纸张和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进,促进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增加了书籍的需求量。在印章、石碑拓印等技术的基础上,雕版印刷应运而生。经过不断发展,活字印刷、彩色套印等印刷技术不断发明,造就江南地区内涵丰富的典籍文化。此外,其他版本类型众多,形式多样,共同促进江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和文脉传承。</p> <p class="ql-block"><b>近代版本</b>1840-1949</p><p class="ql-block"> 受西方科学技术的影响,近代版本呈现出多元面貌:在技艺上,传统雕版印刷与石印、铅印等新技术并存;在内容上,传统文化著作与维新思想著作、新文学著作、译著并存。这一时期,江南维新先驱著书立说,唤醒民众,变法救国。版本见证着中华文化的变革图强。</p> <p class="ql-block"> 工程蓝图用的就是这晒蓝技术。 也可以称作蓝晒、氰版摄影,1842年由英国人发明,就是将传统感光材料的银盐换铁盐,最终呈现出蓝色的图像来。晒蓝技术最开始被用于摄影技术上,后来拓展到书籍、绘图等的制作。现在仍普遍用于工程设计施工中。</p> <p class="ql-block"><b>经部元典</b></p><p class="ql-block">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就把儒家的一些重要的典籍奉为经典,称之为经书,也成为了儒家著述的专称。在古代的四部分类法中,经部文献就是儒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对它们注释、阐述的书籍。</p><p class="ql-block"> 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p> <p class="ql-block"><b>四库全书</b></p><p class="ql-block">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始编纂,历经十余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乾隆四十九年(1784)杭州文澜阁建成。咸丰十一年(1861)文澜阁焚毁,藏书散失。丁丙、丁申兄弟抢救文澜阁遗书,共达8689本,约为四分之一。光绪六年(1880)开始重建,并把散失、残缺的书籍收集起来。1882年丁丙首倡,补抄库书,钱恂后继,主持“乙卯补抄”,再经张宗祥“癸亥补抄”,文澜阁《四库全书》才恢复旧观。</p> <p class="ql-block"><b>经书演变过程</b></p><p class="ql-block">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最权威的典籍,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基础,同时也是先秦历史、文化和思想的记录和总</p><p class="ql-block">结。</p><p class="ql-block"> “五经”到“十三经”,儒家经典数量增加和范围扩大的背后,反映了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反映出儒学研究者们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学术旨趣。儒家经典的扩展史,也是儒家经学的发展史、儒家学术的变迁史,是中国儒学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四书”则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成为自南宋至清末八九百年来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目。</p> <p class="ql-block"><b>诸子百家</b></p><p class="ql-block"> 诸子书即各个学术派别思想著作。但中国古典目录四部分类的子部典籍,远远超出诸子思想论著,宗教、科技、类书、杂著皆列于子部。大抵凡经、史、集三部无法容纳的皆入子部,以致子部典籍日益庞杂。</p><p class="ql-block"> 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p> <p class="ql-block"><b>历史文献</b></p><p class="ql-block">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惟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中国古代史学大家都具有恢宏的历史视野、正确的历史观以及高度自觉的修史使命,认为史学有益于人伦道德与政治借鉴,强调以史为镜,经世致用。</p><p class="ql-block">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p> <p class="ql-block"><b>二十六史</b></p> <p class="ql-block"><b>诗词文集</b></p><p class="ql-block"> 集部萌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之际,由《七略》中的诗赋略衍生而来。集部的实质是以诗赋为核心,以碑谦、传论等为诗赋的对应物和参照物,建构而成的一套复杂的、动态的知识体系。南方文学受《楚辞》《庄子》的影响,充满瑰丽的浪漫主义想象,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构成独特的江南文化景象。江南地区文化緊荣,人才荟萃,流派众多,诗文、书画、戏曲成就独领风骚,形成丰富的集部文献。</p><p class="ql-block"> 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p> <p class="ql-block"><b>四部分类法</b></p><p class="ql-block"> 目录是中国文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目是指篇名或书名,录是对目的说明和编次。将一批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便是目录。它具有了解古籍情况,“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是著名的目录分类法之一,体现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体系,能较好地解决繁复的古籍分类问题,至今仍被古籍图书馆(库)所沿用。</p><p class="ql-block"> 西汉成帝时,刘歆编成了中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七略》将典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并附有概论性质的辑略。西晋荀勤《晋中经薄》将六略改为甲乙两丁四部。东晋李充《晋元帝书目》,将史书、子书次序互调。这样,四部分类已见雏形。唐代《隋书.经籍志》正式标注了“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标志着四部分类法的定型。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便是四部分类法之大成。</p> <p class="ql-block"><b>版本审美</b></p><p class="ql-block"> “善本”要求内容完备、校勘严谨、写刻精湛、纸香墨润,“宋刻”“浙刻”成为后世书籍“善本”的典范,是刻书人、读书人、藏书家梦寐以求之物。在对文质相兼的“善本”追求过程中,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版本审美体系。历代藏书家通过校书、刻书、藏书等社会活动,形成了五彩斑斓的版本形式,创造出精妙绝伦、赏心悦目的版本之美。</p> <p class="ql-block"><b>版本之美</b></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书籍的版面设计,既端庄,又美观,既实用,又艺术,加上后世藏书家铃盖的闲章雅印,在传承和传播文化的同时,也体现了文人的审美追求。</p> <p class="ql-block">装帧</p><p class="ql-block">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籍材料与制作方法发生变迁,书籍的装帧形式也随之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p><p class="ql-block">我国古籍传统装帧形式主要有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p> <p class="ql-block"><b>版本文化</b></p><p class="ql-block"> 生活离不开版本,版本见证着生活。电影票、戏票、宣传画、粮票等“老票据”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真实保留了生活的记忆,也记载了世事的沧桑变迁,其丰富的内涵,具有历史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版本就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一帧帧截屏,历史记忆中的一个个闪存。</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 “江山如画里,人物更风流。”</p><p class="ql-block"> 浙江是一块蕴藏着创造智慧的文化沃土,自古有“文献名邦、人文渊数”之称。“二十五史”中,单独立传的浙江人达到2000余人,在全国各省中居于前列。</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根之于历史者深,胎之于风俗者固,因之于地理者远。”为全面系统、生动形象地展示浙江历史文化名人及其卓著功业,特举办本次展览,所展人物以具有开创性贡献和产生深远历史影响为主要遴选标准,单元划分、人物排列以史为纲,兼列客浙人物,并选入部分群体,分为融合共生(先秦至宋)、承古萌新(元至清前期)、砥砺奋进(近现代至当代)、寓浙名贤、文献传家(藏书家)五个单元。每位历史人物以画像、小传、版本信息为基本陈列单位,生动传神,确然有据。</p> <p class="ql-block"><b>良猪文化研究</b></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距今五千年,是一支处于文明前夜的史前文化。其建立在稻作农业基础之上的制陶、治玉、纺织、漆器等手工业和土木营建都极其发达,尤其是由玉、陶、漆器组构成的礼制系统,后来演变成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题通过对良渚文化考古发现进行介绍和解析,阐明良古城是中华文明最具实证性的历史起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b>南宋史研究</b></p><p class="ql-block"> 南宋史研究是浙江历史研究的强项。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开辟了南宋史研究专题,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南宋史综合性研究。本专题对南宋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涉及南宋153年间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历史人物等各个领域,确立了我国南宋史研究新标杆,使浙江成为国内南宋史研究的新高地。</p> <p class="ql-block"><b>民国浙江史研究</b></p><p class="ql-block"> 浙江在民国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专题通过对浙江辛亥革命史、民国浙江经济社会变迁史等开展系统研究,夯实了“一部民国史,半部在浙江”的学术根基,从民国时期浙江的政治军事、经济财政、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多个层面入手,对民国时期的浙江历史作深入的探讨,在国内民国史研究领域形成区域优势。</p> <p class="ql-block"><b>浙江历史文化专门史研究</b></p><p class="ql-block"> 浙江历史悠久,文化特征鲜明,历史上经济发达且长期得风气之先,多种产业均有所发展,这些优势给予了浙江丰富的专题史题材。本专题涵盖了浙江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专门史类别,从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经济等各个角度观察研究浙江历史文化,多角度揭示、提炼出浙江历史文化的本质特征。研究浙江历史专题史既是地方特色的展现,也是对整体中国历史研究的区域性学术阐述。</p> <p class="ql-block">浙江古村落研究</p><p class="ql-block"> 浙江拥有众多风格迥异的古镇古村落,它们从历史的风尘中走来,成为展示历史印记的文化遗存。本专题研究浙江古镇古村落的兴衰,古镇古村落的山水与人文景观、特色格局,古镇古村落的形成与发展因素、宗族与乡村社会、乡土建筑特色以及古镇古村落的持续发展等问题,形象地勾勒出浙江古镇古村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 <p class="ql-block"><b>浙江戏曲研究</b></p><p class="ql-block"> 浙江是戏曲大省,浙江戏曲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有“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之说。浙江的戏曲历史悠久,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一一南戏,在北宋时期形成于浙江的温州。在整部中国戏曲史上,浙江的戏曲创作和理论研究都始终有着特殊的贡献和地位,涌现出了影响深远的大家和数量繁多的作品。对浙江戏曲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无疑有利于推进文虽省的建设,提升浙江的文化软实力。</p> <p class="ql-block"><b>浙江书法研究大系</b></p><p class="ql-block"> 浙江素以文脉悠远、书风鼎盛著称,是中国书法重镇,特别是经历东晋与南宋两次衣冠南渡,浙江书家的数量和影响跃居全国领先地位。从古至今,浙江彪炳史册的书家层出不穷。本专题辑选先秦至现代浙江书法家墨迹和名碑石刻图版,全面梳理浙江书法的历史概貌、重要人物和史实,展现浙江书法的艺术风貌和学术价值,这一研究也填补了浙江书法文化典籍整理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释文:</p><p class="ql-block"> 承帝日咨,翼辅佐卿。洲诸与登,鸟兽之门。参身洪流,而明发尔兴。久旅忘家,宿岳麓庭。智营形折,心罔弗辰。往求平定,华岳泰衡。宗疏事哀,劳余神。郁塞昏徙。南渎愆亨。衣制食备,万国其宁,窜舞永奔。(据明代学者慎拟峋蝼碑释文)</p> <p class="ql-block">民国拓北宋苏轼撰并书《表忠观碑》拓本</p><p class="ql-block">长151厘米宽83.5厘米</p> <p class="ql-block"><b>近代吴昌硕篆书“鸣禽朝花”八言联</b></p><p class="ql-block">长202厘米宽42厘米</p><p class="ql-block">释文:鸣禽游鱼滋永真乐,朝花夕拾时逢灘蔓。</p><p class="ql-block">款署:砚豁先生大雅属篆,集“猎碣”字应之。时戊午展重阳,安吉吴昌硕老击,年七十有五。</p> <p class="ql-block"><b>文献古籍整理</b></p><p class="ql-block"> 本专题旨在收集、整理、出版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其中《浙学未刊稿丛编》自2016年正式启动,主要收录浙籍人士以及外省人士有关浙学的未刊稿抄本著作;“文献集成”系列将我省历代主要文献加以重新整理与出版;《浙江古代文献总目》收录了现行浙江行政区域内,现存浙籍与寓居浙江人士1912年前所撰、编、辑佚之著作以及内容为浙江的著述;民国《浙江续通志稿》由浙江通志局编纂,1914年开始,至1922年止,后书稿散落各地,对其重新编纂出版具有重要的文献保护意义。</p> <p class="ql-block"><b>国历代绘画大系</b></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缘起于“八八战略”,是习近平同志</p><p class="ql-block">2005年亲自批准,17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重大文化工程。“大系”收录了海内外265家文博机构的中国绘画精品佳作,入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珍品。已编纂出版《先秦汉唐画全集》《宋画全集》《元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共计62卷226册。她是迄今为止全世界同类出版物中藏品收录最全、图像记录最真、印制质量最精、出版规模最大的中国绘画图像文献集成。</p> <p class="ql-block"><b>浙江历史文化名人所究</b></p><p class="ql-block">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浙江从上山文化开始算起,迄今已有一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中,浙江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站在潮头引领文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就是那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名人。据粗略统计,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学家就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而在现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盖领域之广更让人印象深刻。他们的思想与成就,凝结了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文化精粹,是浙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p> <p class="ql-block"><b>浙江历代进士研究</b></p><p class="ql-block"> 浙江是科举大省。特别自南宋定都杭州之后,杭州成为全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北方士家大族大举南迁,与原两浙人融合,使得浙江迅速成为人文荟萃之地。其登科人数,跃居全国前列。隋至明清登科人数,可搜集到的约11万人左右,其中浙江进士达1.7万人以上。要了解隋唐以来浙江社会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状况以及浙江人在国家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这1万多名进士的生平经历可作为重要的观察视角。</p> <p class="ql-block"> 丁丙(1832-1899),字嘉鱼,别字松生,晚号松存,别署钱塘流民、八千卷楼主人、竹书堂主人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晚清著名藏书家。一生淡于名利,以学行著于时。藏书甚富,善搜辑杭州堂故。曾在太平天国期间抢救文澜阁《四库全书,并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一次“补书”,成为现在浙江图书馆藏文阁《四库全书》的主要基础。所辑《武林掌故丛编》六百二十二卷,至今仍是研究杭州城市史的重要资料。其主持修复或资助的杭州孔庙等建筑,现已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版本馆还是一个非常好的休闲打卡去处</p> <p class="ql-block">版本馆前面一片花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