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九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xī】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p><p class="ql-block"> 译文:圣人的心,是随着百姓的心态习俗,随宜制化的。他不以己之见教人,更不以私见或是分别之心待人。</p><p class="ql-block"> 看到善良的人,或见到善良的事,圣人以仁慈之心去亲近他;看到不善的人,见到不善的事,圣人也以仁德之心去感召他。这些不善的人,因受到圣人德性感召,而归于善良,这就是圣人的德善啊!</p><p class="ql-block"> 守信的人,圣人以守信对待他们;不守信的人,圣人也以守信对待他们,那些不守信的人因受到圣人德性感召,而归于诚信,这就是圣人的德信啊!</p><p class="ql-block"> 圣人为天下的百姓做出悖理越轨的事而担忧,更感到恐惧不安。圣人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而浑浊了自己清净的性体。天下百姓都仰望着圣人,想听听他的话,想看看他的慈容。圣人看到天下的百姓,就像看到亲生的小孩一样。</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p><p class="ql-block"> 译文:人与万物一样,有出生的那天,就有死去的那天。可是人生存在生与死之间,分为三种:</p><p class="ql-block"> 第一种人,是小孩正在生长的年龄,这种现象,在十个人当中占有三个;第二种人,是老年,将死的年龄,也是十人当中占有三个;第三种人,是在中年时期就转向死亡的,像这种人,也是十人当中占有三个。</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这种人,他嗜欲太深了,自奉太厚了,常常因谋求衣食而劳累了生命,所以反而伤了生命,因此很早就归向死亡之路。</p><p class="ql-block"> 但是听说很会嗜养生命的人,这种人大概十个人中,还不到一个吧!这种人他了解真正的生死之道,所以他不属于生,也不属于死,他超越了生死的假相,所以他生在世不感到可喜,死了也不会感到悲哀,因为他领悟到真我的生命是不生不灭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人在陆地上行走,好象不会遇到犀牛老虎之类的野兽,就是遇到了,这些野兽也不会去伤害他。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慈怀爱物,就像动物园的园丁一样,了解动物的心,动物也了解他的心,所以不会伤害于他。</p><p class="ql-block"> 这种人假使走入战场,也是出入无妨,因为一个有圣德的人,不但将军敬畏于他,士兵也敬畏于他。犀牛虽然凶狠,但不会用角去攻击他;老虎虽然勇猛,不会用爪去抓挠他;连兵士作战的刀器,看到这种人,也不敢去攻击于他。为什么呢?因为圣人早已将生命托付于天地,在[我空]之下,没有死亡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p><p class="ql-block"> 译文:道是万物的母亲,万物都是从道体中出生的。万物生出来以后,还要以德去滋润它。成长以后,才有种种万物的形状。万物生长以后,才有了阳春之气的培物及寒秋之气的逼物,四时的代替成就了万物,所以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及贵重德的。</p><p class="ql-block"> 道伟大,德尊贵,却不以伟大与尊贵而自命不凡,仍然以自然处之。所以道生了万物,德滋润了万物,让它们长大,以给它们抚育。让它们成就,长养它们与覆盖它们。成就长养与抚育万物,道还不会把万物占为己有。做了大有作为的事,道不是不仗恃自己的能力。虽然是万物之主,道仍然不以主宰自居。道实在是具有极深远的至德呀!</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二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p><p class="ql-block"> 译文:天地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创造天地万物,所以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既然知道天地万物是道所生,就知晓道为母,物为子。</p><p class="ql-block"> 当你认识道以后,就要抱道不离,就是身亡的时候,也不会感到恐惧与危险,因为你已经回归到道的怀中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想让精、气、神外驰,就要塞住人的欲望之口【兑卦为口】,闭住人的大贼之门[眼、耳、鼻、舌、意]。则一辈子不必需要多大的勤劳,自然可以成就大道。如果大开欲望之门,又仗恃才能,争斗于红尘之中,那就不可救药了。</p><p class="ql-block"> 能够觉察细小事物的人,才是明白大道的人。能够守着柔弱之道的人,才是真正强胜之人。明白大道还是不够,还要回光返照,才能归于灵明觉悟之中。能够这样做的人,不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这才可以说是实行大道已经习惯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三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p><p class="ql-block"> 译文:使我有信心有智慧,能立身行于大道。我还是要戒慎小心,不要走入岐途末路。大道本来很平坦,可是有些贪妄的人,喜欢走小路。</p><p class="ql-block"> 朝纲都已经保不住了,田地都已经荒芜了,仓库的稻米已快没有了,却还是有一些贪官污吏,穿着华丽的衣服,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带着明亮的利剑,来夸耀自己的强悍。一心追求美食美酒,只顾自己财货有余,不去接济别人,像大盗一样,用非法手段获得名种财货。这样的做为,不合大道。</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四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乡,其德乃长。修之於邦,其德乃丰。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p><p class="ql-block"> 译文:善于建立道德的人,不容易被拔去,不容易被取走;善于抱住道德的人,不容易脱落。力行道德的人,死后有社稷宗庙,让子子孙孙祭祀不绝。</p><p class="ql-block"> 他的德行实行于身,所以他的善,才如此完美。一个有道德的人,修德充实于身,必能使家人得到德的余荫。有德望的人,德化于乡里之间,则乡里之间必然能够得到教化上的长处。如果德化于国家,这个国家也必然会得到兴旺。如果德化于天下,也一样能够感召天下。</p><p class="ql-block"> 所以以自身的身心体悟,去观察别人的一切作为。以自己的家庭教化,去观察别人的家庭教化。以自己的乡里教化,去观察其它的乡里教化。以自己的国家教化,去观察其它的国家教化。以现在的天下教化,去观察未来的天下教化。我何以知道天下的变化情况呢?就是从以上的这些道理里推究得来的。</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五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pìn)牡(mǔ)之合而朘【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p><p class="ql-block"> 译文:德性含藏深厚的人,就好像天真无邪的婴儿。毒虫不会螫他,猛兽不会伤害他,凶恶的野鸟不会扑抓他。婴儿虽然筋骨柔弱,当他握起小拳来,却是非常的硬朗。婴儿不知雌雄的交合,可是他的真阳之物,却能经常勃起,婴儿的真精已达到极点。</p><p class="ql-block"> 婴儿终日号哭,声音不沙哑,就是他保守太和之气,已达到极致的表现啊!能保守太和之气,就能返回先天真常之道。能够知道真常之道的人,可真是明白谁是真我的人;能保养先天太和之气,以增益长生之道的人,都是吉祥的人了。</p><p class="ql-block"> 心气浮躁,妄动暴躁,自以为很刚强的样子,其实这都是不对的举动。因为你妄动暴躁,这都是勉强的行为,总是支持不久。就好像万物的强壮终究会老了,老了不是迈向死亡之途吗?所以这些都是不合乎“道”的举动,不合乎“道”的举动,就是早日自我灭亡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五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p><p class="ql-block"> 译文:真正悟到道的人,心与道合,可是却难以用言语表达。可是偏有一些好炫耀的人,高谈阔论,这种人反而是不知“道”的人。有“道”的人,首先塞住自己的口舌纷争,关闭自己七情六欲的门(眼根是监查之门,耳朵是倾听之门,鼻根是出纳乏门,舌根是审辩之门,身根是动静之门,意根是起灭之门)。</p><p class="ql-block"> 折挫他锋芒又高傲的锐气,解脱纷扰烦恼。有德的人,他的心与众生的心,能够像灯光与灯光那样的混合;有德的人,不矜奇,不粉饰,不立异,随俗同尘,他的作为没有特殊特别,反而与人共同相处。【玄同】:玄妙合同,对事事物物没有分别。</p><p class="ql-block"> 有“道”的人,你想套交情亲近他,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同虚空,是不染情欲的;你想疏远他,也是很难的,因为他慈悲为怀,关爱世人,使人难以舍弃他的恩德;你想利益于他,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为了世人而淡然无欲,只是抱着取之众生,用之众生而已。</p><p class="ql-block"> 你想加害于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有解脱的心,能够超出生死的假相;你想贵重他,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不贪慕荣华富贵的虚名地位;你想轻贱他,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心灵中时时怀有如瑰宝般的牟尼宝珠。因此,外在的形象,以及褒贬毁誉,都不能打动他本心的自在,这才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