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41~48章原文及译文

净月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一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p><p class="ql-block"> 译文:上等的贤人,根基深厚,见识超群,志量广大,所以一听到[道],就志与道合,努力去实践。</p><p class="ql-block"> 中等根基的人,见识不足,对道的认识不清楚,虽然有缘闻[道],也有慕道之心,但道心总是不能持久。</p><p class="ql-block"> 下等根基的人,见识浅薄,不知[道]为何物,且本性迷昧,贪欲享乐,所以一听到[道]就哈哈大笑。如果这些愚昧的下根人不笑的话,就不知[道]的尊贵在于何处。</p><p class="ql-block"> 所以在古时候,有些先见之明的人,立下了一些含有哲理的言词:明白大道的人,他的作为必是机智全无,意念清净,这种人大智若愚,所以从外表看来,好象很愚昧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行事的人,因为不作有为之事,不逞劳心劳力之能,事事让人三分,不敢先进于人;有道有德的人,心量广大,涵受一切,如空谷一般;心地清净的人,像明月又像莲花纯真贞洁,不计较得失是非毁誉,好象受辱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有广大德行的人,常常不自以为有德,仍然很谦虚;建立了大功德的人,不向人夸耀功德,暗地里去做,不想让别人知道。圣人品性的质地纯真,参与事物又不执着分别,在因缘中出入悠游,所以圣人的心好象是善变的,圣人的心量像虚空一样广大无边。</p><p class="ql-block"> 要完成一件大器物,必须经过很长很长的时间;天体运转的大声音,我们听不到它的声音;虚空的无限广大,我们看不到它的形体;大道善于隐藏,连个名字都没有。只有[道],常常把它的力量借给万物,资助万物,成就万物。</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二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p><p class="ql-block"> 译文:道是造化的总原理,万物的总根本,但[道]本无名,强名为[一]。由一分为二,就有了阴阳,有了阴阳,自然天地定位,就是二数。</p><p class="ql-block"> 有了二数,就有了对待,有对待必有两端,如善恶分别,有两端必有中间的中心处,所以二就开始成为三数。</p><p class="ql-block"> 所以[易经]的数理,就以[三]为生数而演变。[易经]以三为生数,一切飞潜动植,一切有形有色之物,就变化生成了。</p><p class="ql-block"> 万物都背负属于阴的形体,同时又怀抱属于阳的真性。万物得到虚空中和之气,便有生生化化之妙,道为一,一化为冲气,能调和阴阳。</p><p class="ql-block"> 人都讨厌听到孤寡不谷这些话,但是高高在上的王,却喜欢以它自称。所以事情表面上看来是受损的,实际上是得益的;事情在表面上看来是得益的,实际上是受损的。</p><p class="ql-block"> 古代圣人所教导的遗训,我也拿这个来教导别人。仗恃力量,称强霸道,向人夸耀,会不得善终。我就将这些道理,当成父亲教导我的一样,永远记住。</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三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p><p class="ql-block"> 译文:天水最柔弱的水,反而能够穿山透地。这些无形柔弱的力量,能够穿透有形的物体和有形的空间,更能支配它们。因此我才知道,这无为的好处啊!这些没有言语的教化,无为而化的力量,天下实在很少有物能比得上。</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四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p><p class="ql-block"> 译文:身外的声名,与身内真我的生命,哪一样应该亲近呢?身内真我实质的生命,与身外多余的物质,哪一样应该重视呢?得到身外的名声,与失去真我永恒的生命,两者之间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呢?</p><p class="ql-block"> 所以说,过分贪求物质与名利欲望的人,必定要劳心劳力,大费精神,可是失去越大;贪财利禄的人,必定喜爱宝贵的珍品,但是珍品越藏越多,反而招来嫉妒怨恨,身遭横祸。所以知足人的,减少贪求,便远离了羞辱侮蔑;生命安止在大道的人,不会遭到危险的祸事;像这样的人可以与天地共长久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五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p><p class="ql-block"> 译文:大有成就的人反而谦虚待人,在凡人的眼光中,好像尚未完满的样子,所以看来好象有点缺失,其实这种人,才是大有成就的人啊!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看起来好象不觉得学习,可是他的一切功用反而没有丝毫的败坏,别人反而会更尊敬他,更听从他。</p><p class="ql-block"> 能够达到功德大圆满的人,心境就像虚无一样,心里反而什么也没有得到,可是他的作用,反而生生化化,没有穷尽啊!正直的人反而能包容一切,所以有时在外表看起来,就好象受了委屈一样。巧妙的人,好象圣人的心,毫无机心,没有做作,在凡人看来,好象他们都是很笨拙的人一样。</p><p class="ql-block"> 善于辨论的人,反倒像不多说话的人。人在急躁运动的时候,虽然体内热气沸腾,暂时胜过寒冷的天气,可是毕竟不能长久。夏月暑热,热风热气熏物逼人,静坐的人,虽然不觉得烦热,一旦动起来没有不汗流满身的。所以说清净无为,万物各得其所,人民各得其归,天下自然就太平清正了。</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六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p><p class="ql-block"> 译文:天下有道的时候,国泰民安,用来战争的马都在田野之中,粪田施肥,清闲自在。天下无道的时候,战乱流连,兵马也都要生死于荒郊野外。</p><p class="ql-block"> 天下罪恶最大的,莫过于野心勃勃,欲望无边;天下凶祸最大的,莫过于心的不知足;天下最大的过错,莫过于受欲望所使,什么都想据为己有。所以知足的人,无所不足,无往而不泰然。</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七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p><p class="ql-block"> 译文:圣人不必出门,完全可以知道天下的一切事情;圣人不必打开窗户,就可以行其天道;走得越远,知道的反而越少。</p><p class="ql-block"> 所以圣人不必走遍天下,只求淡泊无欲,就可以知道一切的事情。不必视察外界,就可以说出自然法则的名目。不必去多余的造作,只要尽己之性,自然而然就能完成圣业。</p> <p class="ql-block"> 第四十八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p><p class="ql-block"> 译文:一个人如果是为了学问求知见的话,是有益的,但这种益只是短暂的。而学道就不同了,因为学道是要损去知见,除去了情欲,更要排除了妄念,所以是为道日损。</p><p class="ql-block"> 除了损去知见,情欲妄念之外,更要把人情世态及名利虚华一并丢弃,这样物我两忘,私欲尽净之后,就是达成无为的境界了。有了无为的境界,就是无所不为了。</p><p class="ql-block"> 所以要得到天下,要像尧、舜、禹用无为的心去取得。要得到天下,如果以私欲的心,或是仗恃自己的力量去取得的人,那么将不可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