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讧与逃跑的永历朝 <p class="ql-block">隆武二年(1646年)年九月,隆武帝在汀州殉国的消息传到了两广等地,南明官绅不得不再次议立新君,最后大家还是以血统优先论,选择了桂王朱由榔,他也是明神宗万历的孙子。但事实证明,在领导反清的斗争中恰恰是所谓“疏藩”的唐、鲁二王更加振作,而亲近的所谓神宗子孙、福王与桂王都是窝囊废。</p> <p class="ql-block">此时原任广西巡抚的瞿式耜等人首先提议拥立朱由榔继统,而掌握地方实权的两广总督丁魁楚在得到隆武帝后确实死讯后,也同意拥立。这样,在1646年十月初十,朱由榔就任监国,据说他长得很像祖父万历皇帝朱翊钧,但水平差得可太远了。</p><p class="ql-block">果然朱由榔是个没用的东西,监国仅七天,就传来了赣州失守的消息,虽然广东肇庆与江西赣州距离很远,但却吓得小朝廷一下子逃到了广西梧州。</p> <p class="ql-block">话说当清军进入福建的时候,隆武帝的弟弟、续封唐王朱聿鐭被郑氏总兵林察护送到广州,当永历帝逃跑的时候,在广州的原隆武朝大学士苏观生就干脆援引兄终弟及之义拥立了朱聿鐭。1646年十一月初二,朱聿鐭监国,三天后就正式称帝,改明年为绍武元年,这就是所谓的绍武争立事件。</p><p class="ql-block">据说登基时因为时间太仓促,皇帝的礼服、御座啥的都没有,不得已只能找广州的戏班子借了道具。当时绍武手里也就总兵林察这一支部队,为了以壮声威,苏观生就招安了石壁、马玄生、徐贵相、郑廷球这四姓海盗,号称也有了海军。</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尔宝(宝盖下为王尔),径25.3mm,4.2g,这是最普通的永历通宝。</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初八,绍武在广州即位的消息传到广西,桂监国和丁魁楚等人才大吃一惊,知道当时仓促逃出广东有多蠢,于是为了收买广东民心,就于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改明年为永历元年。同时,永历派人去广州劝说绍武取消帝号,退位归藩。但广州的苏观生根本不听这套,他杀了永历使臣,随即调动军队攻击肇庆,打响了内战的第一枪。</p><p class="ql-block">想当年隆武鲁监国虽有争执,但也没到动武的地步,反而是现在这帮人。永历见劝说无望,便发军一万迎击。十一月二十九日,内战正式爆发,双方在广东三水交战,绍武军大败,永历军昼夜行军,直趋广州,准备毕其功于一役。而绍武总兵林察则将计就计,采取伪降诱敌深入的战术将永历军带入伏击圈,一时伏兵四起,永历军几乎全军覆没。</p> <p class="ql-block">永历即位后,开始铸永历通宝,永历钱花样繁多,流传很广。这故是因为永历朝较南明其他几朝时间较久,也是因为当时所属势力各自为政,不相统协而成。永乐通宝按大小分有小平、折二、折三;另有一个系列是背二厘、背五厘、背一分,这种其实是一种权银钱,比如二厘就是这一枚钱当银二厘,以此类推。</p> <p class="ql-block">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折钱,因为按惯例,小平钱一千文核银一两,那么二厘钱就是五百枚折银一两,实质与折二相同。另外这种背二厘钱的厘字写法很怪异,估计是和以前那种怪异的钱字(或读分)写法同一个系列。</p> <p class="ql-block">而背一分钱则有大小两种,相差很大,小的大小只跟五厘钱类似。根据大小,以及留存状态看,应该小型铸造于后。在折二钱中有一种是郑成功委托日本人帮着铸造的,是对子钱,分为篆、行、草三品,铸造的非常精美,其中草书永历通宝折二,字体大开大盍,存世特别稀少。</p> <p class="ql-block">就在永历绍武内讧的同一个时刻,清军在佟养甲、李成栋的统率下正由福建向广州赶来。李成栋利用绍武正忙于内战无暇他顾,进军途中每到一地立即封锁消息,还用缴获的南明地方印信向广州发出太平无事的塘报。十二月十五日夜,清军前锋伪装成明朝军队,出其不意地闯入广州,广州重镇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清军占领了。</p> <p class="ql-block">当时睡眼惺忪的绍武帝慌忙裹了一条被子混在乞丐当中想要蒙混过关,但哪有那么好的事?于是被清军俘获,关在东察院。当时李成栋派人送饮食,绍武说:“吾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指隆武帝)于地下。”然后自缢而死。</p><p class="ql-block">挑起内战的苏观生则在墙壁上写了“大明忠臣,义固当死”八个大字,也悬梁自尽。当然投降派更多,其中大学士顾元镜投降后还替清军起草劝降檄文,其中说:“既不能为首阳之饿夫,即当为识时之俊杰。”</p> <p class="ql-block">本来想集结军队与绍武再战的永历,突然听到了清军占领广州、绍武覆亡的消息,吓得兵也不派了,马上撒丫子走人,当然这次逃得更远,经由广西直奔湖南去了。而那永历朝首席大学士丁魁楚见形势危急,立即脱离朝廷,带着家眷和多年搜刮得来的大批金银财宝,私自乘船逃往岑溪。</p><p class="ql-block">安定下来后,他立即派人前往李成栋军中接洽投降,李成栋将计就计,许给他两广总督的职位。丁魁楚大喜,在二月间即由岑溪出降,清副将杜永和说是护送他押回广东,但是半路上就把他杀死,其家产和眷属全部落入清军之手,据说仅白银一项就多达八十余万两。</p> <p class="ql-block">永乐通宝珍宝(宝盖下为珍字),径25.1mm,4.5g。</p> <p class="ql-block">话说永历君臣准备进入湖南的时候,大学士瞿式耜坚决反对,他指出:“今移跸者再四,每移一次,则人心涣散一次。人心涣而事尚可为乎?”可是永历哪里肯听?不得已瞿式耜只好请求自己留守桂林。事实证明,清军后来只是小部队袭击了桂林,而李成栋的主力早就撤回广州去镇压陈邦彦领导的反清起义去了。</p> <p class="ql-block">广东素称忠义之乡,在明末清初的历史上出现了一批英雄人物,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南明“三忠”:陈邦彦、张家玉、陈子壮。</p><p class="ql-block">当时年已四十的陈邦彦只是个很小的官,永历二年二月他联络余龙等部义军,奋起抗清。后来余龙战死,他继续领导作战。到了九月十九日李成栋回军猛攻清远,最后城陷,陈邦彦身中三刃被俘,被凌迟处死。</p><p class="ql-block">张家玉曾在隆武朝时任郑彩部的监军,后升任礼、兵二部左侍郎,清军入闽时,他正奉命回广东招募义勇,由于张家玉原来的地位很高,因此他举义时,原来降清的明军将领纷纷响应,“各称拥众数万,一时声势颇众。”但到了永历元年十月,张家玉所率义军终因众寡不敌,被清军击败。张家玉中箭负伤后投水自尽。</p> <p class="ql-block">而陈子壮更是万历朝的探花郎,崇祯朝就官至礼部侍郎,南明诸朝授以入阁,但都没到任。他虽不出仕,但清军入广,家乡沦陷,陈子壮立即奋起抗清。当时陈邦彦曾同陈子壮密谋攻取省城,不料事泄没有成功。到了十月,李成栋大举进攻陈子壮扼守的高明县,以“大炮火药轰倒城墙”,冲入城内,陈子壮被俘,凌迟处死。</p> <p class="ql-block">回头再说永历终于逃到了全州,这里是军阀刘承胤的势力范围。刘承胤本来就是杂牌军,却被有眼无珠的何腾蛟奉为栋梁,此时也拥兵自重,为霸一方。永历迁入武冈州后,刘承胤以迎驾有功封为安国公,“政事皆决于承胤矣。”</p><p class="ql-block">永历元年(1647年)三月,清定南王孔有德率军由岳州进兵长沙,明督师何腾蛟率十数万明军闻风而逃。八月,清军到达武冈,“恭顺(孔有德,原封恭顺王)离武冈山三十里下营,(刘)承允(胤)轻骑出降。”</p> <p class="ql-block">当时刘承胤本想把永历皇帝当作投名状的,但永历帝见清军迫近,刘承胤行踪诡秘,感到大事不妙,于是在刘母出面干预下,赚开了武冈城门,逃之夭夭。但人是跑了,而象征皇帝威严的仪仗、乘舆等都来不及收拾,全部丢弃在武冈。</p> <p class="ql-block">孔有德这次进兵湖南,除了郝摇旗在桂阳、张先璧在沅州稍事抵抗外,南明将领非降即逃。据清方统计,投降的不仅有明安国公刘承胤,还有封为伯爵6人,总兵47员,副将以下将佐2000余员,马步兵近7万。</p><p class="ql-block">除了制抚堵胤锡率马进忠等部退入湘西九溪卫坚持抗清,曹志建领兵扼守湘桂交界的镇峡关外,湖南全境都被清军占领。当时郝摇旗兵单势孤,就在七月随何腾蛟由湘入桂,反而还受到了明军的阻击。</p> <p class="ql-block">瞿式耜等自命的大明忠臣对原大顺军、大西军一直怀有刻骨的仇恨(他们对清军反而宽容得多),这批鼠目寸光的顽固派,以打击排斥原农民军为最重要的使命。明军与农民军联合抗清中屡生事端,都是这批蠢猪从中作梗,终致大家一起完蛋。</p><p class="ql-block">何腾蛟在湖南拉拢郝摇旗、王进才而排挤刘体纯、袁宗第、田见秀、张鼐;瞿式耜在广西排斥郝摇旗;后来他还层阻击由湖南退入广西的李过、高一功;甚至后来还妄图挑拨大顺和大西两军的关系,真是不可救药!</p> 永历通宝背上下双星,径26.5mm,4.8g。 <p class="ql-block">这些每每口称“大义”的忠臣,对清兵的进攻束手无策,但倾轧起来却有劲的很!那么一个偏安的小朝廷,就龟缩在那么一小片土地上,居然还搞什么党争,而各地方军阀则纷纷与朝内的所谓大学士、尚书们勾结,以求私利。</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历史学家都同情永历,觉得他本质不坏,只不过不得已要依附这些人,无法自主罢了。但只要看看当年的隆武,同样受制于郑氏集团,却敢于御驾亲征,力求摆脱控制,就知道永历有多么的昏庸无能了!</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清怀顺王耿仲明等大举进攻广西全州,南安侯郝摇旗“亲统大兵出灌恢道,于兴安闻警,一面发兵扼守灌阳,一面统兵星驰援全。本月十三日辰时,同卢(鼎)、焦(琏)、滇(赵印选、胡一清)三营至脚山,离全二十里。三营由大路往全,本爵(郝摇旗自称)由小路午时抵全,至北关。</p><p class="ql-block">“虏于北门扎营,势甚猖獗。本爵身先士卒,率标镇马骑直冲虏营。虏交锋大败,奔溃北走。我兵直赶三十里,杀虏千余级,生擒二名,夺大西马三百余匹,小马无算,火炮、弓箭、衣甲、器械不计其数。”这是南明当时为数不多的胜利,而立下大功的就是被瞿式耜等斥为“闯贼”的郝摇旗。</p>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二月初一,清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兵由湖南经广西全州向桂林推进。何腾蛟惊惶失措,竟然放弃大军从兴安临阵脱逃,而郝摇旗派去会师的骑兵反而在城内陷入重围,最后全部战死。</p><p class="ql-block">郝摇旗接到报告后大为愤慨,坚决拒绝同这些所谓的“忠臣”们保卫桂林,主张永历帝立即向后方转移。当瞿式耜还力主固守待援时,永历淡淡地回答道:“卿不过欲朕死社稷耳。”二十二日上午,永历帝带着宫眷、随驾官员等离开桂林逃命去了。</p> 国姓爷 <p class="ql-block">郑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母亲是日本人田川氏,中国文献称为翁氏。天启四年(1624年)七月十四日郑成功出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川内町千里滨,直到崇祯三年他七岁时,郑芝龙才派人把他接回福建,给他取名郑森。郑森十八岁时曾参加福建乡试,虽然文采不错,但是主考官看不惯他的公子哥气,就是不让他中举。</p> <p class="ql-block">隆武帝即位之后,有一天郑鸿逵带着他的儿子郑肇基陛见,隆武顺水人情地赐郑肇基姓朱。郑芝龙听到了很羡慕,就第二天也带着郑森入见。隆武看郑森相貌堂堂,而且谈吐不俗,非常高兴,抚森背曰:“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就是说可惜我没女儿可以嫁给你呀,这显然与对郑肇基的敷衍不同。</p><p class="ql-block">“遂赐姓,兼赐名‘成功’,欲令其父顾名思义也。”(这也看出郑芝龙只想割据而龟缩不前)并且让郑森“以驸马体统行事”,不久还兼管了宗人府。从此郑森就自称和被称为朱成功、赐姓、赐姓成功、国姓成功、国姓爷、郑成功。</p> <p class="ql-block">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郑成功就开始了其军事生涯,奉命“领兵出大定关”。三月,因郑彩逗留不进,被革职,“敕国姓成功招致郑彩逃兵,毋得令其惊扰地方百姓。”同月,“催国姓成功、辅臣傅冠速出分水关,以复江省。” 不久,以“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一十三名隶陈国祚标下,听国姓成功节制。” </p> <p class="ql-block">然而郑芝龙缺决意降清,当时郑成功百般苦劝就是不听。后来郑芝龙前往福州投降时本想也带上郑成功,郑成功不肯,他在回信中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就是说您以后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儿子我也只能给您披麻戴孝了。</p> <p class="ql-block">郑芝龙被清军扣留后,郑成功和叔父郑鸿逵带了一支小部队前往金门。不久清军背信弃义,攻入安平镇,大肆抢劫淫掠,郑成功的母亲翁氏也不幸被强奸,愤而自缢,郑成功闻讯,痛不欲生,以“夷法”安葬,从此与清兵结下一天二地仇,三江四海恨!</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背二厘,请注意穿下那个像龙字的,其实是厘,径25.2mm,4.2g。</p> <p class="ql-block">自知羽翼未丰的郑成功很重视修炼内功,他广泛地召募文武人才,“识者知大可与有为,平国旧将咸归心焉。”他又凭借在隆武朝廷内的地位和郑芝龙的旧关系,招集被打散的南明兵将,不断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郑成功非常注意军事训练,他深知,己方所长是海战,然而要同优势清军作战,收复失地,必须训练步兵和骑兵,于是他组建了许多以陆战为主要任务的营、镇,“朝夕操练部伍阵法”。</p> <p class="ql-block">随着兵力的不断扩充(最多时达几十万人),粮饷问题凸显出来。虽然郑成功继承了黑社会的祖业,能通过走私换取大量外汇,但是这些金银,却不能直接作为粮食给士兵充饥,于是很多时候还需要去广东潮州、惠州地区购买。</p><p class="ql-block">买实在麻烦,所以更多的时候,则取之于所控地区的赋税。但郑成功的地盘实在太小,因此赋税就变得奇重,征税说得好听,其实就是赤裸裸的抢。因此郑成功一直不得民心,攻占的城市也很难固守。</p>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1648年)四月,总兵林察从广东逃回,报告了广西、湖广等地拥立永历帝的消息。郑成功举手加额说:“吾有君矣!” 隆武帝去世后,郑成功仍以隆武为正统,不肯与鲁王合作,直到现在遥奉永历正朔。他立即派隆武朝旧人乘船由海道前往广东,表示愿意拥戴。</p><p class="ql-block">在这之前,郑成功已经是隆武朝的忠孝伯,此时永历帝加封其为威远侯,永历七年又封漳国公,而延平王那是很后面(永历十一年)的事了。因为南明诸朝滥封公侯,因此在封王前,郑成功一直不提自己的爵衔,估计是的确看不上。</p> <p class="ql-block">随着后来李成栋的反正,随李成栋入粤的原福建郑氏旧将被遣回,这其中就有那个施琅。永历三年(1649年)十月,郑成功领军直插云霄港,从白塔登岸,三镇在左,以施琅为先锋;四镇在右,以杨才为先锋;自将中军,三路并进,清军不敌败走。此役获胜后郑军得到了王起俸、姚国泰两员擅长骑射的将领,郑成功让他们组建铁骑镇,“教以学射,教以骑马”,开始组建骑兵部队。</p> <p class="ql-block">广东潮州府是产量区,“鱼米之地,素称饶沃”,郑氏觊觎已久。当时李成栋已经反正,但郑成功仍然兵发潮州。郑军擅自派遣军队到处搜刮粮饷,遇有不肯给的,就扣上“卖国贼”的大帽子,攻城破寨,俘掠百姓。李成栋的的部将郝尚久守土有责,愤而出兵阻拦,国姓爷立即宣布“郝虏助逆,加兵擒而灭之”,肆无忌惮地大打内战。</p><p class="ql-block">就在郑军大举入粤争夺潮州府的时候,清尚可喜、耿继茂军由江西南下,于永历四年二月进抵广州城下。三月,惠州降清。郝尚久见西面已经降清,东面又遭郑成功进攻,一怒之下也投了降。清军随即会同郝尚久击败郑成功,迫使郑军退回福建铜山。</p> <p class="ql-block">永历四年七月,郑成功从广东败回,为了统一郑氏内部,遂于本年八月,以联欢名义全军到达厦门,随即将堂兄弟郑彩、郑联部全部缴械,并捕杀郑联。郑彩失去了兵权,没办法只能退休。郑成功吞并了堂兄弟的兵将、船只,又取得厦门一带具有战略意义的岛屿,实力大大增强,从而继承恢复了郑芝龙当年在郑氏集团中的领袖地位。</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折二,径27.7mm,5.2g。</p> <p class="ql-block">这年十月,郑成功为了解决军饷,决定带领主力再赴潮州,而堂叔郑芝莞负责防守厦门老巢。当时左先锋施琅认为厦门初定,主力远征非常危险,希望郑成功慎重。但郑成功认为他未战先怯,当即下令免了施琅的左先锋。这成为了郑施决裂的开始。</p><p class="ql-block">就在郑成功顺利前进的时候,清军却真的偷袭了厦门。厦门是郑氏集团的金库所在地,积累了走私来的巨额财富,这下被清军一抢而空。后来郑成功致父书中说:“掠我黄金九十余万,珠宝数百镒,米粟数十万斛,其余将士之财帛、百姓之钱谷何可胜计。”</p> <p class="ql-block">再说施琅,他在清军登上厦门岛形势极为严峻的时候,曾经率领部卒数十人奋力作战,郑成功回到厦门论功行赏,发了二百两奖金。但施琅是个恃才傲物的人,他希望的是重新获得郑成功的重用,但郑成功是个顺毛驴,对于施琅这样的,总觉得对自己不尊重,于是就是不用,反而施琅以前的部属都得到了提升,这令施琅大为不满,一气之下剃光头发,要去当和尚。</p> <p class="ql-block">当时有个叫曾德的人,原先是郑彩部下的将领,因为不法被解除了职务,后来拨给了施琅管辖。施琅被削去兵权后,曾德就利用过去的老关系投入郑成功营中充当亲随,即后来施琅所谓“恃郑氏亲昵,逃于郑所。”施琅听到消息后,非常气愤,觉得这不是树倒猢狲散吗,于是派人把曾德捉回斩首。郑成功“驰令勿杀”,施琅却悍然不顾,“促令杀之”。</p> <p class="ql-block">这事显系施琅不对,曾又不是施琅的奴仆,跳槽找工作,你施琅凭啥杀呀?郑成功见施琅违令擅杀郑氏旧将,断定他是反形已露,就在五月二十日密令各部逮捕施琅及其家属。但施琅被捕后,竟然奇迹般地逃脱并进入清境。郑成功获悉施琅投清后,怒不可遏,在七月间把其父施大宣、其弟施显处斩。施琅得知后对郑成功更是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郑氏为敌。</p> 江西反正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1648年)春节,惨淡经营的永历帝在桂林行宫接受了几个寥寥可数的臣工的朝贺。这时他手头上叫做军队的只有何腾蛟和瞿式耜两人手下的一些兵马,但除了跑步以外,就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了。于是永历帝下诏给占据四川各地的军阀封爵,YY四川仍在大明手中。</p><p class="ql-block">但就在这已经揭不开锅的时候,竟突然接二连三地传来喜报,一时间永历君臣如在梦中。首先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在江西南昌反正归明,接着三月十七日李成栋在广州反清,最后在这年十二月时姜瓖在山西大同反正。这三个事件是当年震惊全国的大变,这里分别略述梗概。</p> <p class="ql-block">金声桓原来是左良玉麾下的总兵,后来随左良玉之子左梦庚降清。清廷一向以华制华,就令金声桓率部收取江西,和金声桓同行的是原大顺军将领王体中。当时金声桓占领南昌后开始实行剃头令,王体中坚决不从,于是金声桓笼络了王体中标下游击王得仁,把王体中杀死,并兼并了王的部众。不久金、王二部平定了江西大部分地区。</p> <p class="ql-block">但自以为为清廷立下大功的金声桓仅升了一级(提督),而金想要的“节制文武”、“便宜行事”也被严拒,并且规定“剿抚机宜事关重大者,该镇应与抚、按同心商略,并听内院洪督臣裁行。”这令金声桓大失所望。</p><p class="ql-block">不久金、王与清廷委派的江西抚、按之间的矛盾升级。有一次江西巡抚差人去追要多发的饷银,王“得仁大怒,槌案大呼曰:‘我王流贼也(指闯王),大明崇祯皇帝为我逼死,汝不知耶!语汝官,无饷可得,杠得有之。’”接着就把那差官一顿胖揍。</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折二篆书,径28mm,5g。以下三品,都是郑成功所铸。</p>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1648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王得仁擒杀清江西巡按董学成、布政使迟变龙、湖东道成大业,宣布反清复明。当时清江西巡抚章于天正见风使舵投靠金、王,出任兵部尚书,其他文武或抓或降。只有一个都司柳同春(也是大顺军的)抛下妻儿老小,缒城而出逃往南京报告,后来这个人家里三十余口被杀,他还专门画了一张《异惨图》给顺治看。</p> <p class="ql-block">听到金声桓、王得仁起事的消息,永历朝廷大喜过望,立即下诏封金声桓为豫国公,王得仁为建武侯。事变后,江西绝大多数府县都闻风反正,只有赣州未下。起义成功后,金、王的决策是北上拿下九江,然后顺江而下进攻南京。但是在南昌城的金声桓听信了黄人龙说什么当年宁王江西举事就是被王阳明从赣州起兵击败的,吓得他立即调回王得仁军,并在三月上旬亲自率领主力南下进攻赣州。这个愚蠢的决策让金声桓付出了惨重的代价。</p> <p class="ql-block">赣州虽然成了一座孤城,但该城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城墙坚固,易守难攻。清军守将刘武元、胡有升等奋力顽抗,双方相持不下。闰四月初一,王得仁也带领由九江回师的主力号称十万之众来到赣州,同金声桓一道继续猛攻。金、王“重挖深濠,重筑营城,层层围困,意在不克不休。我兵内绝粮草,外无救兵,势难久待”。</p> <p class="ql-block">就在金、王大军顿兵于赣州坚城之下的时,清廷派正黄旗满洲固山额真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镶白旗满洲固山额真何洛会、降将刘良佐带领满、汉、蒙兵马从北京赶赴江西。闰四月下旬,清军进至东流县,五月初一,清军占领江西门户九江。初七,清军前锋进入南昌府境。消息传来,金、王不得不下令全军撤退,回保南昌。</p> <p class="ql-block">五月十九日,金声桓、王得仁引军返回南昌。六月初三,王得仁领精兵出城迎战南下清军,但在七里街被清军击败,退回南昌。谭泰乘胜挥军前进,在七月十日包围了南昌,同时分兵四出,扫荡外围。当时清军大肆抢掠,驱迫数以十万计的附近乡民挖掘濠沟,深广各二丈。八月初九,挖壕工程完毕。</p> <p class="ql-block">南昌城被围困日久,粮食薪柴均告匮乏,“城内绝粮半月有余,米卖银八钱一升,糠卖银二钱一升,老鼠一个卖银二钱,人吃人,不能支捱。”有些人实在熬不住,就从围城中逃出。不料清军主帅谭泰下令,不管是来降官兵,还是逃出难民,一律屠杀。</p><p class="ql-block">到了永历三年正月十九日,南昌终于失守。金声桓身中二箭投入帅府荷花池内自尽, “王得仁突围至德胜门,兵塞不能前,三出三入,击杀数百人,被执,支解。”刑前,逃往南京报信的柳同春质问道:“你为什么把我妻子杀了?”王得仁坦然回答:“是,然是该杀的。听见说你去请大兵,故此杀了。” </p> <p class="ql-block">金声桓、王得仁领导的江西反清斗争持续了将近一年,虽然在清占区获得了不小的响应,但是南明真正有点实力的,无论是湖南的何腾蛟还是福建的郑成功,没有一个主动,甚至是被动配合的,而不久跟着起事的李成栋虽然派了兵,却还是为了抢地盘。这些目光短浅之徒,只知拥兵自重,从没考虑过民族的前途,而最后自己也将同样没有前途。 </p> 广东复明 <p class="ql-block">李成栋是高杰的部将,也是从闯军中过来的人,在弘光时任徐州总兵。高杰被杀后,李成栋保着高杰的妻子邢氏(也就是闯王的前妻)投降了清朝。</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折二行书,径27.8mm,5.1g。</p> <p class="ql-block">在清廷进兵江南的过程中,李成栋起了关键作用,是嘉定三屠的凶手。他自以为功勋卓著,对主子又忠,两广总督非己莫属,没想到清廷却封辽东老人佟养甲为两广总督兼广东巡抚,此事让李极为不满。</p> <p class="ql-block">金声桓、王得仁反清归明后,李成栋认为时机成熟,决定反正易帜。四月十五日,他在广州发动兵变,剪辫易服,用永历年号发布告示,宣布反清归明。广东全省当时都在李成栋部的控制之下,因此各州县官员望风归附。同时广西巡抚耿献忠、梧州总兵杨有光、苍梧道陈轼率部也在梧州反清复明。李成栋反正比金声桓更令永历朝廷兴奋,毕竟离得近呀!</p> <p class="ql-block">广东光复之后,永历帝下诏封李成栋为惠国公,升耿献忠为兵部尚书。当时李成栋派使者迎请永历帝移跸广东,本想直接就去广州,但瞿式耜等认为朝廷若迁至广州,势必为李成栋操纵,因此表示强烈反对,最后双方各让一步,让永历帝回到肇庆居住。当时永历朝廷所有的工作重心都放在怎么回銮的事情上,根本没人想想怎么让李、金两军联动。</p> <p class="ql-block">此时正值金声桓攻赣州之时,如果李成栋率军加入,赣州必下。但李成栋却只是派了几个人去赣州劝降。等到金声桓被迫回援南昌时,李成栋才举兵攻击赣州。当时清军军力相当有限,如果李成栋能够直接去南昌解围,应该不难,但是他却仍然去打坚固的赣州,只能用想扩充地盘解释。但是他也打不下围赣州,等到清军攻克南昌的时候,金声桓的下场就轮到李成栋了。三月初四,李成栋落水而死。</p> <p class="ql-block">听到李成栋的死讯,永历朝廷本应该顺势让李的养子李元胤接管部队的,相传“元胤果断有智略,又其诸弟李元泰、李建捷皆军府要职,最称骁健。”但是善于抖机灵的忠臣们派了一个李成栋的老乡叫刘远生的去,做梦想着要接管李在广东的军政!</p><p class="ql-block">没想到李成栋的部将杜永和早有异谋,公然自立,永历朝廷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默认。当时军队私人属性特别严重,如果是李元胤前去,杜永和决不敢与争。李成栋死后,虽然杜永掌握了那颗大印,实际上根本指挥不了他那些原来的同僚,于是广东的局势从此逆转。</p>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年底,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率大军攻入广东,第二年正月初三,南雄、韶关相继失守。在肇庆的永历故技重施,再次逃跑。三月清军主力开始攻击广州城,但是广州非常坚固,一时难以得手。于是二王决定先扫清广州周边,困住城内的明军。</p><p class="ql-block">三年十一月清军准备完毕,开始调炮攻城,二十四日城破,明军顽强巷战,阵亡6000余名,杜永和见大势已去,率残部由海路逃跑。城破后,清军屠城。一位外国传教士记载道:“大屠杀从十一月二十四日一直进行到十二月五日。他们不论男女老幼一律残酷地杀死,他们不说别的,只说:杀!杀死这些反叛的蛮子。”</p> 何腾蛟与堵胤锡之死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1648年)上半年江西与广东的反正,本是永历朝廷的一大转机。然而,在窃踞督师阁部的何腾蛟的一顿骚操作下,不仅玩死了大好时机,也最终玩死了自己。这年四月二十四日,堵胤锡、马进忠曾利用孔有德等三王兵马撤出湖南的机会,收复了常德。降清的刘承胤部将陈友龙也在靖州反正归明,八月初五,陈军又攻克宝庆府。</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折二草书,径26.1mm,3.6g。</p> <p class="ql-block">正当湖南大势可为之时,一直龟缩于广西桂林的督师阁部何腾蛟也跑出来抢桃子了。五月二十七日何腾蛟带领曹志建部攻克全州并尾随清军进攻永州。尽管何腾蛟位高兵多,却庸懦无能,对永州久攻不克。当他眼看堵胤锡等接连胜利,复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的时候,竟不择手段地加以破坏。</p> <p class="ql-block">当年李承胤在武冈降清时,清廷令陈友龙进攻何腾蛟的老家贵州黎平作投名状,当时陈俘虏了何的家属,因此何腾蛟对陈友龙恨之入骨。此时为了泄私愤、争头功,何腾蛟竟然指使郝摇旗率部偷袭陈友龙。那郝摇旗长期受何腾蛟笼络,视为知己,因此当即奉命行事。在郝摇旗的偷袭下,陈友龙措不及防,全军溃败,带着残兵败将逃入广西。原被陈军光复的宝庆府等也重新被清军占领。</p> <p class="ql-block">此时,何腾蛟、堵胤锡节制的各路明军虽然趁清军主力撤出湖南的时机,收复了湘西、湘南许多州县,但除原大顺军以外其他各部兵力都很弱,一旦清军回援就根本挡不住。于是堵胤锡决定亲自前往夔东,再次邀请忠贞营进军湖南。</p><p class="ql-block">李过、高一功统率的忠贞营自两年前被何腾蛟暗算失利后,退到川鄂交界的大山区休整。这时在堵胤锡的人格感召下,再赴征程,永历二年九月即全军开赴湖南常德。十一月十一日将长沙团团围住。</p> <p class="ql-block">就在长沙指日可下的时候,那个何腾蛟又来说事了。想当年清军南下时,何腾蛟望风而,湖南全境拱手让人,这次趁清军主力撤退,何腾蛟本想把功劳据为己有,“以盖前愆”。可是由于他指挥无能,进展缓慢,却被制辅堵胤锡和忠贞营抢了先。</p><p class="ql-block">“初,忠贞至长沙攻城,已挖二窟,城内岌岌。腾蛟意:长沙自我失之,必自我复之。遂以忠贞援江(江西),候调标镇各营同进复长沙也。”就这样,堵胤锡被迫下令忠贞营于十一月十六日放弃即将攻克的长沙,怅怅然带兵东进。</p> <p class="ql-block">长沙城里的清军逃脱了覆没之灾,趁忠贞营撤围之际四出抢粮,加固城守。而此时何腾蛟拼凑的杂牌官军离长沙还远得很呢!更糟糕的是,此时清郑亲王济尔哈朗正“统兵讨湖广逆贼李锦(李过)”。</p><p class="ql-block">在忠贞营于撤离长沙后的 第二年正月,济尔哈朗大军进入湖南,何腾蛟部下诸将听到“真满洲兵”前来,一个个惊慌失措,作鸟兽散。何腾蛟身边当时只剩下马进忠部少数兵力,自知难以迎敌,也只有跑了。跑了就跑了,还不忘把全部责任都推到忠贞营和节制该营的堵胤锡头上。</p> <p class="ql-block">永历三年正月二十日,清军探知何腾蛟和马进忠正在湘潭城内,就快速行军,于<span style="font-size: 18px;">次日清晨</span>出其不意地包围了湘潭县城。马进忠见清军势大,率部南撤,何腾蛟就成了无兵之帅。</p><p class="ql-block">二十一日清军进入湘潭,何腾蛟被俘。城破后清军屠城,湘潭城中的百姓几乎全被杀光。何腾蛟被俘后,清方劝他投降,他坚决拒绝,正月二十七日被杀害于湘潭流水桥旁一个小坡下。据记载,何腾蛟就义前“惟举手拍地,呼:‘可惜!’两掌皆碎。”</p> <p class="ql-block">何腾蛟被俘后坚贞不屈,保持了民族气节,当然应当肯定,但纵观他的一生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弘光时期他受制于左良玉,无所作为。隆武时期,他伙同湖北巡抚章旷排挤大顺军余部,收罗一批散兵游勇充当嫡系,最后造成刘承胤等割据跋扈的局面。上文说过,隆武帝遇难,他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反攻湖南之役在取得节节胜利之际,作为全军统帅的他却因私愤唆使郝摇旗偷袭反正来归的陈友龙部;又为了争“复湘”首功调走围攻长沙的忠贞营,一手断送战略大局,最后身死而为天下笑。</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折三,径30mm,6.3g。</p> <p class="ql-block">清军主力到来之后,这一带的大顺军旧部被各个击破,最后袁宗第、刘体纯与辗转而来的郝摇旗率领部众由贵州转入夔东山区,长期坚持抗清斗争。而李过、高一功统率的忠贞营,缺粮短饷,在撤退途中而且竟受到南明杂牌军队的武力挑衅,当然被忠贞营击败。</p><p class="ql-block">当时广西军阀明庆国公陈邦傅正同所招“义勇”徐彪部争夺南宁,陈邦傅不敌,于是邀请李过帮助剿灭徐彪。而后又 “怂恿必正(高一功)提兵入桂(林)。”李过、高一功在南宁有了立足之地,得以休养士马,根本不赞成陈邦傅挟制朝廷、破坏抗清大局。最后被陈搞得烦了,李过直接说了句:“陈兄劝我劫驾,是将终谓我为贼也!”</p> <p class="ql-block">当忠贞营向广西撤退的时候,堵胤锡见大势已去,就带领残兵一千余人,从镇峡关退入广西,却被镇守关口的曹志建偷袭,堵胤锡父子只身逃出,跑回广东肇庆行在。在肇庆,永历帝本命他入阁辅政,但瞿式耜等人又上疏劾奏他在湖南“丧师失地之罪”。堵胤锡心情十分忧郁。</p> <p class="ql-block">十一月二十六日,堵胤锡终于心力交瘁,在浔州一病不起。临终前上遗疏说:“如国家大事,有李元胤、刘湘客、袁彭年、金堡、丁时魁、蒙正发六人作皇上腹心股肱,成败可虞,祖宗有灵,实鉴临之。臣死矣,不胜余憾云。” 堵胤锡可以说是永历内阁和封疆大吏中唯一清醒、且具战略眼光的人,他的去世是南明复兴大业不可弥补的损失。</p> 山西抗清 <p class="ql-block">在南方抗清热情复燃的时候,北方的反清运动也此起彼伏,其中姜瓖在大同的反正最具影响力。姜瓖是陕西延川县人,原是明镇朔将军、大同总兵官。1644年三月大顺军攻克太原后,他第一个投降了大顺政权。同年五月大顺军战败,姜瓖又发动叛乱,归附了清朝。</p><p class="ql-block">姜瓖自以为不费清朝一兵一卒,把大同地区拱手献给了清廷,接着又在陕西榆林击败大顺军,乃是大功一件,没想到满清不仅没有给他升官进爵,而且还说他心怀故主。</p> <p class="ql-block">永历二年十一月,蒙古喀尔喀部二楚虎尔犯边。清摄政王多尔衮决定派诸王领兵戍守大同,加强这一地区的防务。此时正值江西金声桓、广东李成栋反清之后,清廷对手握军权的汉族将领猜忌甚深之时,姜瓖遂判断满洲大军云集大同将对自己不利。于是利用大同地区的清朝官员催征粮草,百姓怨声载道之机,突然关闭城门,下令“易冠服”,自称大将军,奉永历为正溯,揭起了反清的大旗。</p> <p class="ql-block">姜瓖反清以后,一时山西、陕西许多原明将领、在野官绅都纷纷蓄发易帜,“叛者不止大同,其附近十一城皆叛。”永历四年二月,多尔衮亲自带领军队往征大同,虽然三月就因同母弟多铎患天花病重回京,但这仍是入关以来多尔衮第一次离京亲征,可见当时山西事变的影响之大。</p> <p class="ql-block">到了四、五月间,虽然清军参与征讨的王公贝勒无数,但形势仍然没有改观,当时清政廷在山西能控制的只有省会太原、临汾等几座孤城。当时清军北方全部主力几乎悉数调往山西前线,将领中更是星光熠熠,因此北京就显得特别空虚,为了防备非常,多尔衮命令在南方的清军北移。</p> <p class="ql-block">其实永历朝廷早已知道了姜瓖起事的消息,如果他们能稍微振作,挥军夹击,大事未必不成。但永历朝廷一贯只是口头复明,实际逃跑,既没有一个高瞻远瞩的战略计划,也从不做任何战术准备,只是一天天混吃等死。而这时永历君臣还完全沉浸于金、王、李、何覆亡的悲痛之中呢。</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双木日(历字中是两个木字)背五厘,径33.5mm,9.8g。</p> <p class="ql-block">永历朝廷既是这样无能,清廷就放心大胆地集中全部兵力镇压晋、陕义军。到了永历四年六月,多尔衮决定再次亲征大同。在清军差不多倾国而来的压力下,山西终于撑不住了。大同城里的粮食消耗已尽,“兵民饥饿,死亡殆尽,余兵无几”。</p><p class="ql-block">在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姜瓖部下的总兵杨振威变节。八月二十八日,杨振威带领六百余名官兵叛变,杀害姜瓖,持首级出城投降。次日,清军入城,屠城,除杨振威部外,“官吏兵民尽行诛之”。轰轰烈烈的山西抗清之火就这样被扑灭了。</p> 封秦王事件 <p class="ql-block">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自经营云南两年以来,休养士卒,积聚力量随时准备同清军作战。永历三年,孙可望决定领兵出滇,开赴抗清前线。当时孙虽为盟主,但是毕竟与张献忠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孙可望为了名正言顺地节制李定国和刘文秀,就想借助永历朝廷。</p> <p class="ql-block">孙可望派杨畏知充当使者前往广东肇庆,同永历朝廷联络,希望被封为秦王。在当时各路抗清武装之中,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实力最强,而且控制了云南全境,封不封王只是个面子问题。</p><p class="ql-block">但是永历朝廷一帮子忠臣厉言不可,说什么“祖制无异姓封王例”,更别说封一字王了。在明代,皇帝的儿子封亲王,亲王的儿子封郡王。亲王为一字,如本卷中的唐王、鲁王、桂王等;而郡王为二字王,如永历即位前是永明王,郑成功后来是延平王。</p> <p class="ql-block">杨畏知反复陈说利害,忠臣就是不听,杨畏知见封王阻力太大,不得以上疏改封孙可望为公爵,李定国、刘文秀为侯爵,以便回滇复命。当时堵胤锡还在,听说此事后知道如果这么操作,事情必定决裂,就连续上疏朝廷请封孙可望为二字王,因此朝廷同意封孙可望为平辽王。</p> <p class="ql-block">不料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庆国公陈邦傅见怂恿忠贞营劫架不成,就转而想讨好孙可望,于是利用永历帝当时乱发的空白敕书,私自填写,不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太祖爷地下有知会怎么想(梗在太祖时的空印案)!他还刻</span>了一颗“秦王之宝”的大金印,于永历三年正月派胡执恭冒充朝廷使臣,前往云南封孙可望为秦王。</p> <p class="ql-block">孙可望并不知道来龙去脉,见朝廷送来的敕书和“秦王之宝”极为满意。他安排了隆重的仪式,亲自郊迎使者,“肃然就臣礼,先五拜叩头,舞蹈称臣。受秦王封后,率其义兄弟三人并三军士卒各呼万岁后,又秦王升座受义兄弟三人并三军士卒庆贺。”然后把敕书誊黄布告云南各地,欢庆三天。谁知不久杨畏知等人回到昆明,带来了封孙可望为平辽王的敕印。孙可望大为惊异,说:“我已封秦王矣!”</p> <p class="ql-block">孙可望此时受封秦王的典礼都办了,现在要降格为二字王,处境的尴尬可想而知。他极为愤慨地说:“为帝为王,吾所自致,何藉于彼?而屑屑更易,徒为人笑。”下令把杨畏知、胡执恭都关进监狱,给朝廷送去启本说:“于某日接敕封臣秦王,于某日接敕封臣平辽王,莫知所从。”</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双禾日(历字中是两个禾字)背五厘,径31.8mm,6.3g。</p> <p class="ql-block">客观的说,此事孙可望一点责任都没有,而且大西军以其雄厚的实力,比南明那些国公们不知强上百倍,如果此时永历朝廷能从大局出发,顺势加封孙可望为真秦王,那孙一定会倾心归附。而此时,那些忠臣老爷们却深恨农民军起家的大西军,就是顽固的不封,争执到最后,还是孙可望大度。他派上疏说:“国姓岂敢冒,王封何敢承。臣等惟一意办虏,功成之日,自听公议。”把国事办完再说吧!</p> 孙可望出滇 <p class="ql-block">自从大西军离开四川、贵州进入云南后,清军也因为乏粮而撤军,川贵两地遂呈现军阀割据的局面。当时唯一被人称道的只有杨展,他是四川嘉定人,明崇祯十二年武进士,任职参将。大西军入川后他一度被俘,逃出后在叙州(今宜宾)拼凑了一支军队,后来进抵嘉定、峨眉一带。</p><p class="ql-block">在兵荒马乱、哀鸿遍野的情况下,杨展能够注重恢复生产,“遣使告籴黔楚,自绅士以下至弟子生员皆给资,农民予牛种,使择地而耕,愿从戎者补伍,百工杂流各以艺就养,孤贫无告者廪之。”是当时四川惟一自给有余的地方。就这么一个人,也在内讧中被干掉了。</p> <p class="ql-block">此时大西军由云南开赴抗清前线,必须消除内讧,稳定后方,统一军令,于是孙可望决心对南明残留武装实行收编。他利用胡执恭送来的伪敕中有“监国”、“节制天下文武兵马”字样,于是以永历年号“驰金龙牌,抄敕册文遍调土、汉官军皆为之下”,“自称监国秦王臣,布告云、贵、楚、粤诸勋镇”,听从节制。在大西军的军威下,到了永历四年(1650年)十二月,贵州全省与川南都处于原大西军管辖之下。</p> <p class="ql-block">孙可望接管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以后,采取了果断措施加以整顿,在很短时间内就把黔、川治理得井井有序。他派白文选镇守贵州,收编当地的散兵游勇。对永历朝廷滥发的文、武官员的任命书全部收缴,裁革了一大批鱼肉人民的冗官,派员“会勘平越各官,戮奸蠹民者”。同时,致力于恢复农业生产,保护商业流通。有的史籍记载,孙可望收取遵义、石阡、平溪等地以后,“安抚遗黎,大兴屯田,远近多归之。”</p> <p class="ql-block">永历四年,正当孙可望开赴抗清前线时,清军向两广地区的永历政权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十一月初四,清平、靖二藩攻占广州;次日,清定南王孔有德部占领桂林,两广地盘上的南明政权土崩瓦解。</p><p class="ql-block">当时永历朝廷的文官武将除了少数慷慨就义以外,有的躲了起来,但大多数都投降了。永历帝惊恐万状逃往浔州。而浔州守将庆国公陈邦傅决意降清,阴谋劫持永历帝献给清方作见面礼。永历得到密报,吓得不顾倾盆大雨,仓皇逃往南宁。</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三日,在南宁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永历</span>见已经山穷水尽,不得已把希望寄托于原大西军和原大顺军。此时忠贞营已撤回四川夔东,和其他大顺军聚在一起,于是放弃忠贞营等明军称号,而统称夔东十三家。</p><p class="ql-block">永历一方面派首席大学士文安之去四川督师,希望节制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川中诸将,一方面派使者封孙可望为冀王(就是不封秦王),让他派兵入卫。孙可望也是犟,说是因为用秦王名义发号施令已久,拒不受封。</p> <p class="ql-block">永历五年(1651年)二月,清军由柳州南下,南宁岌岌可危,永历朝廷覆亡在即。永历帝才在三月,不得不正式承认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知道永历是被迫的,但他自己也需要永历作为号召。于是,他采取敬鬼神而远之的策略,名义上尊奉永历年号,而正式自称秦国“国主”,在贵阳建立行营六部,从而实际上接管了永历朝廷的权力。</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背壹分大型,径45.4mm,21.9g。</p> <p class="ql-block">永历帝剩下的几个忠臣仍想牵制孙可望,于是破格让杨畏知入朝辅政。孙可望得知后大为不满,命人把杨畏知押回贵阳,责问他为什么擅自接受阁臣的职务。杨畏知镇定地回答道:既然你能接受朝廷的秦王封爵,我为什么不能接受朝廷的大学士职务呢。孙可望认定他心向永历帝,不忠于己,下令把他拖出斩首。这几年内来杨畏知和大西军一直混的不错,这时因小事被杀引起了李定国、刘文秀等众将的不满。</p> <p class="ql-block">这年十一月,清军逼近南宁,永历再次逃亡。这时所谓的永历朝廷基本上已经没有自己直辖的地区了。永历六年正月,孙可望将永历帝及其随行人员迎往贵州安隆千户所城居住,为了使名字好听一些,改为安龙府。《残明纪事》中说:“王自入黔,无尺土一民。”其实应该是:王无尺土一民,方始入黔。</p> 两蹶名王 <p class="ql-block">在当时的永历大旗之下,最重要的支柱力量是孙可望的大西军,此时已经收编了在贵州的明军,并以秦王的名义与四川诸军会盟;福建的郑成功所部;寄居在金门、厦门,后来北上舟山的鲁王张名振所部;还有就是夔东(三峡一带)十三家,包括<span style="font-size: 18px;">和他们订立了攻守同盟</span>的摇黄十三家。这其中,无疑最强大的就是控制云贵两省的孙可望。</p> <p class="ql-block">永历五年(1651年)四月,孙可望派冯双礼等率领马步军数万、战象十头先行入湘作战,一路势如破竹,在辰州与清续顺公沈永忠部相持。次年四月,李定国率部与冯双礼会师,绕过辰州转而攻克靖州、武冈等地。沈永忠求援无望,在辰州留下部分兵力后,自己于六月初二退至省会长沙,在八月初六又放弃长沙,一直逃到岳州。此时除岳州、常德和辰州外,湖南全部被明军收复。</p> <p class="ql-block">当李定国挥军入湘,收复湖南的时候,清定南王孔有德并没有感到多少压力,毕竟明军离自己还远,于是他的军队仍然散在广西各处弹压地方,而自己一心一意地在桂林做他的广西王。</p><p class="ql-block">六月二十八日,李定国率领精锐全歼湘桂门户全州的清军,才使孔有德大吃一惊,第二天他亲率桂林留守部队迎击,没想到被李定国一战击败,清军“浮尸蔽江下”。当日傍晚孔有德狼狈奔回桂林。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即进抵桂林城郊。</p> <p class="ql-block">七月初二李定国开始围城,初四中午,明军便攻破了武胜门一拥而入。孔有德见大势已去,遂在王府内自杀,当时降清的陈邦傅父子正躲在桂林,立刻被明军抓获,后被送到贵阳被孙可望剥皮实草送到各战区作为反面教材。孔有德是南明对清作战以来,清方死亡的最高级官员,引起了各界的轰动。不久李定国派兵四出,广西全境光复。</p> <p class="ql-block">此时摄政王多尔衮已在三年前去世,年轻的福临已经亲政。李定国收复湘桂以及孔有德自杀的消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大为震惊,七月十八日顺治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八旗精兵南下。这尼堪是努尔哈赤嫡长子褚英的儿子,当年清军入关时没少同大顺军、大西军作战,张献忠的死据说就是他的人所为。十一月二十二日,尼堪率军进至距离衡州府三十余里处。</p> <p class="ql-block">永历通宝背壹分小型,径35.8mm,9.3g。</p> <p class="ql-block">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但是李定国并不急躁,他先派小部队抵挡一阵,然后转身就跑。尼堪显然《三国演义》读得少,以为明军不堪一击,马上“兼程前进”,于二十三日拂晓即达衡州。李定国再次示弱,主动后撤,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终于进入了李定国的伏击圈。</p><p class="ql-block">李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清军遂全线溃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同时被明军击杀的还有一等伯程尼等人。明军士兵们争相割取尼堪首级献功,有诗为证:“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 李定国终于为自己的养父张献忠讨回了公道!</p> <p class="ql-block">亲王阵亡这在大清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顺治皇帝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因此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都受到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p><p class="ql-block">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汉族文官武将一提到满洲兵无不谈虎色变,当时投降清廷的汉官每到关键时刻都会请求清廷派遣“真正满洲”参战。如辰州总兵徐勇就说:“逆贼畏满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也。”而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两蹶名王,特别是击毙了尼堪,一举打破了 “真满洲兵”不可战胜的神话。</p> <p class="ql-block">在为李定国喝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明军在战略上的问题。本来李定国全复广西,如果乘胜向东,或可与在广东坚持斗争的大顺军余部会合,如果广东光复,那光是赋税就比云贵桂三省的总和还多。</p><p class="ql-block">虽然尼堪作为大西军的老对手,孙可望心有疑惧,寄希望于李定国的精锐之师,但孙麾下也有十万之众,完全可以分军接替李在广西的防务。孙可望长于行政,但是拙于治军,他飞书召回李定国后不久,平、靖二藩就出兵恢复了清朝对广西的统治,不禁让人惋惜。</p> <p class="ql-block">(题图是李定国两蹶名王,配曲为香山射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