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满清的钱币(四)康熙三藩之乱

哈哈

撤藩之议 <p class="ql-block">三藩之乱从康熙十二年(1673年)开始,一打就是八年,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才完全结束,而且战事波及八省,是清朝早期最后一次内战,因为多尔衮以华制华,造成了许多汉族宿将,因此这次战争也是在为前期还债。</p><p class="ql-block">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与靖南王耿精忠。虽称三藩之乱,但一来各藩在其中的作用不同,参加的时间不同,二来还有许多不是三藩的叛军,因此头绪繁多,特别是平靖两藩都铸造了了精美的铜钱,故此本系列单成一章以纪之。</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清军为了能迅速征服中国,更因为满洲军队有限(不过十万),因此大量收编明军部队,其体制主要分为汉军八旗与绿营(打绿旗)。汉军八旗最主要的是前期的三王: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仲明。</p><p class="ql-block">他们三人本是当年毛文龙的部下,后来在袁崇焕死后都降了清,因为归顺早所以特别受到优待。而清军得以顺利入关、南明最终灭亡,实际上反是最后降清的吴三桂功劳最大,因此平西王反较前三藩更有实力,更受优待。</p> <p class="ql-block">利用通宝背右云,径27mm,4.7g。</p> <p class="ql-block">前文说过,那孔有德被李定国击破自杀,只女儿孔四贞逃到北京,。那孔四小姐文武全才,很得孝庄的喜爱,据说本想嫁给顺治的,但小孔老<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早就许给了孔有德部将孙龙的儿子孙延龄,因此孝庄只得</span>认她做了干女,封了公主。</p><p class="ql-block">于是那孙延龄也因此攀了皇亲成为了额附、一等男爵,不久孙延龄以广西将军的身份与孔四贞回到广西,统率孔有德的旧部。但终究定南王的字号算是没了,于是康熙年的三藩就成了在云南的平西王、在广东的平南王和在福建的靖南王。</p> <p class="ql-block">当时三藩各踞一方,掌握着自己专属的嫡系部队,而这些部队虽使用清军体制,其实却是明军的班底。当时“耿、尚二藩所属各十五佐领、绿旗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二万。” 佐领就是以前的牛录,即三百之数,这样看来平靖二藩也就一万多军队,但是这些是吃饷的,各藩还另有壮丁数万,这是军队的来源。</p><p class="ql-block">而吴三桂在顺治年间,名份上就已有了五十三个佐领。后来又以南明投降的军队分为忠勇、义勇各五营,每营1200人,而原来的明将马宝等,皆为总兵。不久又设云南援剿四镇总兵官,也用自己的死党充任。当永历被弑,南明平灭后,吴三桂为了能有更好的理由保持军力,于是两次发动对云贵土司的战争。</p> <p class="ql-block">除了军队,三藩还完全控制着地方的财权和人权。如平南王尚可喜在“广东所有大市小市之利,经藩下诸人霸占者无算”,“藩下所属私市私税,每岁所获银两,不下数百万”。而靖南王耿精忠(耿仲明之孙)“在福建横征盐课, 擅设报船,苛派夫役,勒索银米,久为民害” ,“税敛暴于闽” 。</p><p class="ql-block">当然更厉害的还是平西王吴三桂,他兼辖云贵两省,“督抚咸受节制,用人则吏、兵二部不得掣肘,用财则户部不得稽迟,所除授号曰西选。吴三桂据五华山永历帝故宫为藩府,增华崇丽。”</p> <p class="ql-block">想当年黔国公世镇云南,积累了无数的财富,现在全部被吴三桂夺取,“其藩下官兵,侵占民田, 搜为已利” 。平西王还“通使达赖喇嘛,奏互市茶马于北胜州,于西番蒙古之马,由西藏入滇者, 岁千万匹”,他还以“浚渠筑城为名,广征关市,榷盐井,开鼓铸,潜积硝磺诸禁物,重敛土司金币,厚自封殖”。</p> <p class="ql-block">利用通宝背右厘,径24.5mm,4g。</p> <p class="ql-block">三藩尾大不掉,但其实并没有什么大志向,无非就是算自己那点小账,但是他们的存在威胁帝国的统一行政还在其次,关键是太费钱啦!</p><p class="ql-block">当时户部就曾指出:“国赋不足,民生困苦, 皆由兵马日增之故,合计天下正赋, 止八百七十五万余两,而云南一省需银九百余万,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p><p class="ql-block">当然平靖二藩也挺能花,“闽浙兵晌, 以百万计”。全国的赋税“半耗于三藩”。其实天下的事不管当权派吹得多么好听,归根结底还是个钱字,因此康熙爷亲政后,三藩就成了年轻皇帝的心病。</p> <p class="ql-block">但三藩之乱的源头却是一件不大相干的事。话说那平南王尚可喜的大儿子尚之信本是个有为青年,据说他“天资高迈,饶远略,爱人礼士,夙著贤声”,而且作战英勇,“临阵遇危,嗔目一呼,千人俱废,故终身无劲敌。”不知道的还以为说张飞呢。</p><p class="ql-block">尚可喜对他很是喜爱,于是就把他送到北京,那时候汉族藩王的儿子都要在北京放人质,比如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就与康熙的妹妹建宁公主结婚。这其实是他爸的一番好意,只要不反,尚之信的未来可期。而且尚之信在担任顺治帝侍卫的时候也很得圣心,封为俺答公,这是三藩子嗣中唯一获得公爵封号的。</p> <p class="ql-block">但是年轻人就是沉不住气,尚之信很受不了满人的颐指气使,活得越来越压抑,渐渐染上了酗酒的毛病,后来竟至“坐则辄饮,饮醉则必杀人”,“每醉后,常手刃人,或缚而射之以为戏,比死乃已”。</p><p class="ql-block">当时尚之信的七弟尚之隆娶了皇室公主也来到北京,有一次两人喝酒,尚之信在酩酊大醉的情况下,竟“引佩刀刺附马,左右力救,仅不死。”顺治闻言大怒‚欲杀之,“驸马力营救,得免。” </p><p class="ql-block">因为尚之信是平南王的继承人,于是尚可喜“虑其触冒法网”,于康熙十年以年老多病为由‚疏请让尚之信回广东代理军务,尚之信就在康熙十一年正月的时候返回广东,三月开始处理平南藩旗事务。</p> <p class="ql-block">利用通宝背二厘,径28.6mm,5.1g。</p> <p class="ql-block">本来高高兴兴回到广东接印的尚之信马上发现,其实老爷子并不想放权,而是用自己的亲信金光等人遥控。这些人也是不会做人,竟然根本不把嗣王爷,放在眼里,因此尚之信觉得实在憋屈。尚之信当然气愤,“凡老王用事人,旧有不快者,小则鞭,大则杀,王无如之何。”</p><p class="ql-block">最后父子矛盾愈演愈烈,终于尚之信决定出走,“营别宅以居,号令自擅”。尚之信是正房生的,此时就把对父亲的不满发泄在他那些同父异母的兄弟身上,“以杂种呼之”,而这些事情“老王皆闻之,诸左右及诸姬人,日夜泣王前”。</p> <p class="ql-block">看到尚可喜对尚之信的爱还是多于恨,金光他们也觉得自己太傻叉了,这以后自己一定会死无葬身之地呀!于是金光向尚可喜建议道:“朝廷方嫌尾大,计莫若率诸少子及左右亲信归耕辽东,避俺答(尚之信)去,朝廷必大喜。则君臣父子之好,可两全无祸。”尚可喜无奈,“不得已用其客金光计。”</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尚可喜上疏朝廷:“臣年七十,精力已衰,愿归老辽东,有旧赐地亩房舍,乞仍赐给。臣量带两佐领甲兵,并藩下闲丁孤寡老弱,共四千三百九十四家, 计男妇二万四千三百七十五名,其归途夫役口粮,请就部拨给。”</p><p class="ql-block">尚可喜的本意显然只是想自己一个人走,而把平南藩留给尚之信,但是没想到议政王大臣会议认为“今粤省已经底定,既议迁移,似应将该藩家属兵丁,均行议迁。”此议获得了康熙的首肯,于是命令平南王撤藩“迁移”。</p> <p class="ql-block">满清朝廷对平南王的态度,使得另两藩大有兔死狐悲之感,于是吴三桂与耿精忠分别上疏要求撤藩(实为试探)。面对一下子三藩尽撤的局面,朝堂上老成持重之臣都主张缓撤,想等到第一代的兵将死后再说,毕竟时间站在朝廷这一边。</p><p class="ql-block">但是当时康熙帝不到20,小年轻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独持异议,他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这几乎就是当年袁大夫的原话。不过当时高级文官中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三人支持。</p> <p class="ql-block">利用通宝背竖五厘,径31.1mm,9.4g。</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八月,清廷命礼部侍郎哲尔肯、学士傅达礼赴云南,户部尚书梁清标赴广东,吏部侍郎陈一炳赴福建,各持敕谕,褒奖三王,并“经理各藩撤兵,起行事宜。” </p> 天下骚动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吴三桂悍然扣留天使折尔肯、傅达礼,“杀云南巡抚朱国治”, 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佯称拥立“先皇三太子”,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传檄远近,致书平南、靖南二藩及各地故旧将吏,并移檄台湾郑经,邀约响应。</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云南提督张国柱、贵州巡抚曹申吉、提督李本深等本就与吴三桂有旧,此时立即起兵响应。那云贵总督甘文焜在贵州听说吴三桂反了,一边电告川湖总督蔡毓荣,一边马上跑路,但是没想到他手下的副将江义也反了,于是甘文焜选择自杀。</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一开始说是要复明,但是因为他亲手俘杀了南明永历皇帝及太子,因此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就自称周王,以第二年为周王元年。吴三桂此时没有称帝因此没有年号,所以这个时期铸造了货币——利用通宝也不是年号钱,那是“利于民用”的含义。利用通宝有小平、折二、五厘、一分等全套种类,而各种类型中也有很多版别,如背一分就有横竖两种,而一字的写法又有繁简之分。</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造反的消息在当年十二月就传到了北京,我想当时康熙帝应该是兴奋多于忧虑。他立即停撤平靖二藩,同时削去吴三桂的王爵,以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宁南靖寇大将军进讨。作为质子的平西王世子、额驸吴应熊当然被下了大狱。当时康熙也考虑到了孔有德的余部,于是给在广西的孙延龄加官进爵,希望他不要附逆。</p> <p class="ql-block">当时吴三桂一反,天下骚动。一直隐蔽在北京的反清义士杨起隆立即起事,诈称自己是当时逃出来的朱三太子,但毕竟是在天子脚下,因此起义很快就被平灭了。到了第二年正月,吴三桂大军攻陷了湖南沅州,不久攻下了省城长沙,到了二月,吴三桂即占领湖南全境。</p> <p class="ql-block">利用通宝背竖一分,径44.5mm,13.6g。</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四川也是重灾区,四川的巡抚、提督、总兵啥的都归附了吴三桂。当然在台湾的郑经也以响应吴三桂为名,派兵攻打郑氏历来垂涎的广东潮汕地区。当时广西的孙延龄虽然被加了官,但是却不能安抚他骚动的心,于是此时杀了平时就和自己不对付的王永年等将,举兵脱离中央,宣布独立。</p> <p class="ql-block">在西南汉将处处皆反的情况下,满洲兵能派出去的已经都派出去了,于是康熙就想到了达赖。达赖一直对清廷表达忠心,因此此时康熙就派人去拉萨请援,达赖当场答应侧击吴三桂,康熙大喜。他却不知道西藏一直与吴三桂有经济往来,此时另有打算。</p><p class="ql-block">当时云南的还很有一些地区在土司的管辖之下,因此西藏的出兵侧击并不是针对吴三桂,而是那些和自己接壤的、不肯听命的少数民族土司,此时有了皇帝的谕旨更可以名正言顺地向康区进军了。</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自称总统兵马大将军,杀福建总督范承谟(范文程之子)及幕僚50余人,在福州起兵响应吴三桂。耿精忠剪辫蓄发,改换明朝衣冠,宣布复明。</p><p class="ql-block">在耿精忠反叛期间,他铸造了裕民通宝。裕民通宝与利用通宝一样,也不是年号钱,它分为小平、背一分、背壹钱三种。后来攻取浙江后,还铸造了背浙一钱,这种钱虽然也不算少,但是价钱很高,我一直没舍得买。</p><p class="ql-block">耿精忠的反叛让康熙帝大为震怒,他一面下诏削去耿精忠的王爵,并逮捕了耿精忠在北京做人质的兄弟;一面派大贝勒代善的儿子,康亲王杰书为奉命大将军,率军南下浙江,迎击进展迅速的耿军。</p> <p class="ql-block">这时一直坚定支持撤藩的刑部尚书莫洛被康熙派往陕西,以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督师诸军准备从汉中进取四川。当时的陕西提督王辅臣是平西王吴三桂的旧人,吴对其有知遇之恩,这陕西提督就是吴三桂保举的,此时当然也收到了吴三桂的劝降信。但是一来康熙一直对其抚慰有加,一来儿子在北京做人质,所以并没打算叛清。</p> <p class="ql-block">利用通宝背横壹分,径41.4mm,12.6g。</p> <p class="ql-block">但是莫洛的到来让他觉得很不爽。莫洛是满洲亲贵,一向看不起绿营,因此汉族士兵对他也非常不满。王辅臣为了各项工作没少和莫洛争执,但朝廷却严令他听莫洛调遣,后来王辅臣不得已自请调离,也没被允许。</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三年十二月,“王辅臣兵叛于宁羌州”,莫洛中鸟枪而死,次年二月兰州就被王辅臣攻陷了。王辅臣诨名马鹞子,是一员有名的上将,叛清后他不断进行攻城略地,扩大战果,相继占领了宁羌,秦州,兴安等地,与四川的吴之茂军遥相呼应。</p><p class="ql-block">王辅臣的举兵使得西北局势顿时恶化。康熙帝一边派兵增援西安等处,一面却表示出善意,称他的反叛“皆由莫洛控驭失宜,军心不服所致”,这就是把责任都推到了已死的莫经略头上。而且康熙也没有像对待吴三桂质子那样对付王辅臣的儿子王吉贞,而是把他放回,表示可以让王辅臣“仍还平凉原任。已往之事、概从宽宥。” </p> <p class="ql-block">在汉人造反的情况下,蒙古也来凑热闹。本来在太宗平灭林丹汗之后,漠南蒙古已经完全归附,被编为内蒙49旗,其中最大的仍是察哈尔部,此时的首领是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他的妈妈是清太宗的公主,因此他也是康熙的表兄弟。</p><p class="ql-block">康熙本来是希望调蒙古铁骑入关参与平叛的,但是人家自己就先叛了。康熙十四年(1675年)三月十七日,布尔尼公开起兵,并号召蒙古诸部一同举事。康熙大惊,一边安抚其它蒙古,一边命信郡王鄂札为抚远大将军,大学士都统图海为副将军出关迎敌。</p> <p class="ql-block">再说这一切的导火索尚家。康熙十三年十月,康熙诏令广东“督抚提镇以下听(平南)王节制,嗣后补授文武官员,听王候选奏闻,其一切调遣兵马及招抚事宜,亦听王酌行。”</p><p class="ql-block">康熙十四年正月,晋封尚可喜“以亲王品级顶带支俸”,并任命其次子尚之孝为平南大将军,而尚之信只被封为讨寇将军,地位反在尚之孝之下。不久,康熙又下旨命尚之孝承袭平南王爵位,这就是那最后一根稻草。</p> <p class="ql-block">虽然尚可喜矢志不渝,但毕竟已经七十多岁,身体精力都跟不上,面对郑经从东、吴三桂从西两方面的夹攻,平南军日益窘迫。康熙十五年二月,广东形势恶化,尚可喜更是重病无力控制全局,而尚之孝则正在惠州与台湾刘国轩部僵持,广州城遂处于群龙无首的境地。</p> <p class="ql-block">裕民通宝小平,径26.4mm,3.9g。</p> <p class="ql-block">前文说过,尚之信是很有点工作能力的,而且他“虽酷虐而不吝于财,有当意者赏,尝浮于所事。诸藩下月饷,经老王(尚可喜)扣克,分隶诸少子者,之信获印时尽为清出,给诸穷丁。以是诸穷丁及藩下世职,多心属之信。”而那尚之孝“贪吝过于老王,藩下诸将士弗善也。”因此尚之信在军中显然拥有优势。</p> <p class="ql-block">此时满清援军远隔千里,看来广州陷落,尚氏灭亡就在顷刻。在不断加强军事打击的同时,吴三桂不失时机地加强了对尚之信的策反工作。在家族安危,个人的荣辱等多重考量下,尚之信“欲其父尚可喜从贼,迫之不已”,但是尚可喜始终不为所动。</p><p class="ql-block">没办法之下,尚之信只得自己“约众谋逆,送印伪周,自称暂管辅德将军”。康熙十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尚之信“守其父尚可喜第‚倡兵作乱。总督金光组、巡抚咚养拒、陈洪明俱降贼。”尚可喜欲“投缳自尽,被左右救苏”,后忧愤而死。至此,三藩尽反。</p> 康熙的反击 <p class="ql-block">写道这里,反叛的各位主角都已经登场了,我们大致梳理一下。此时最大的一坨是平西王吴三桂,现在已经攻取湖南,拥有云贵川湘四省;靖南王耿精忠从福建起兵攻入浙江;平南王尚可喜据有广东;孙延龄的原定南王余部据有广西;台湾郑经登陆广东沿海;北面的王辅臣据有甘肃、宁夏、陕西一部;还有就是察哈尔郡王布尔尼。</p> <p class="ql-block">虽说此时叛军的声势浩大,但是他们却有一些致命的弱点。首先是个叛军起事的政治意义模糊,因为吴三桂当年为了讨好清廷,用弓弦绞死永历的事还历历在目,怎么也不可能被心存复国的前明士大夫忘怀,因此根本得不到天下知识分子的相应,吴三桂自己都觉得臊得慌,于是只是建周而不是复明。</p><p class="ql-block">另一个更为关键,那就是顺治后期以来,两代皇帝都很重视民生,赋税远较明、特别是晚明为低,因此人心思静,不愿打仗,因此三藩之乱中从没有什么百姓帮助叛军死守的。可以说这一次的叛乱,主要是汉族武将(军阀)的行为,因此不可能获得成功。更何况大家各怀鬼胎,根本谈不上协同作战。</p> <p class="ql-block">裕民通宝背一分,径28mm,4.6g。</p> <p class="ql-block">也许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康熙在整个事变中都显得特别坚定。无论是在初期清军节节败退,索额图等人要求皇帝杀明珠等以平息三藩乱心的时候,还是在达赖喇嘛来充当调停人,希望皇帝“裂土罢兵”的时候,康熙都严词拒绝。“以有错误, 朕亦自任”,“朕乃天下人民之主,岂容裂土罢兵!”</p><p class="ql-block">康熙一方面在战术上重视叛乱,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一方面却从战略上藐视敌人,处处显示出镇定,每天游景山,观骑射,以示胸有成竹。在康熙十三年平叛最危险的时刻,九月上谕“每日进讲”,又说:不光你们要来给我讲课,我也会发言和你们讨论。</p> <p class="ql-block">到了康熙十八年三月,三藩还未平定之时,康熙帝破天荒地开博学鸿儒科。当时,将天下荐举的博儒之士154人聚集在体仁阁会试,先搓一顿,然后发试卷,题目是“璇玑玉衡赋”。考试结果,取中一等二十名,二等三十名,俱入翰林院,有官的授侍读侍讲编修等,没官的授检讨,所有这些人都参与纂修《明史》。</p><p class="ql-block">当时除了誓死不来的如顾炎武、张鸿烈、吴元龙等;至到京而不考者如杜越、傅山等;参考却故意考不完成者如严绳孙等也都得到褒奖(当时吕留良虽一直痛骂康熙,也被容忍)。可以说,博学鸿儒科是康熙帝笼络汉族高级知识分子,稳定大局的重要举措。</p> <p class="ql-block">其实吴三桂一开始举兵反清,就抱定了“事纵不成,可画长江而国”割据目的,因此在迅速控制川湘后,吴三桂立即顿足不前。当时其部下“诸将或言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言直下金陵扼长淮,绝南北运道;或言宜出巴蜀据汉中,塞淆函自固”,但是,吴三桂却都没有应允,而是“下令诸将毋得过江”。吴三桂的小富即安,使得康熙帝可以从容地去其羽翼,各个击破。</p> <p class="ql-block">先说准备西征察哈尔的图海。图海在顺治尾康熙头的时候曾随军平定了夔东十三家,此时已经是大学士,不过一开始他也是不赞成撤藩的,这时察哈尔反了,京中已无其他大将,于是孝庄太后向皇帝推荐了图海。</p><p class="ql-block">“时诸禁旅(京营)皆南征, 宿卫尽空, 公(图海)奏请选八旗家奴之健勇者, 得数万人。”明清之际的武人集团,除了正规军外,还有很大数量的奴仆,这些人根本谈不上军纪理想,出门打仗就是为了发财,就跟后来的雇佣军一样。</p> <p class="ql-block">裕民通宝背壹钱,径37.1mm,13.9g。</p> <p class="ql-block">为了激发他们的战斗“热情”,图海允许这些人劫掠地方,于是沿途人民饱受匪兵之苦。到了察哈尔后,图海更是“激励”道:“前此所掠皆士庶家, 不足为宝, 今察哈尔承元之后, 数百年之基业, 珠玉货宝不可胜计, 汝等如能获取之, 可富贵终身也。”于是,“众踊跃从事。公率众夜围其穹庐, 察哈尔部长布鲁尼不及备, 仓促御敌。我兵无不一当百, 卒擒之。”就这样,蒙古铁骑不到一个月就被一群流氓给镇压了!</p> <p class="ql-block">察哈尔既平,康熙立刻着手对付王辅臣。本来负责进讨王辅臣的是定西大将军、贝勒董额,但是这个人根本不是王辅臣的对手,于是康熙十五年(1675)二月,康熙拜图海为抚远大将军节制西北诸军,进攻王辅臣。</p><p class="ql-block">显然征察哈尔一役使得图海加分不少,这次他上面也就没有什么虚位贵族领导。康熙比莫洛清醒地多,他知道必须以汉制汉,于是在西北重用了许多汉军将领,如张勇、王进宝等(也就是韦公爷那几个结义朋友)。</p> <p class="ql-block">当年三月,图海到达前沿阵地一一平凉, 他一反带流氓的做派,而是“明赏罚,申约束” ,对军队进行整风,不久“军威大振”。他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对平凉城进行宣传瓦解工作。</p><p class="ql-block">“仁义之师,先招怀而后攻伐,吾奉天威讨兹凶竖,无虑不克,顾念城中数万生灵,无非朝廷赤子,遭贼劫掠至此。覆巢之下,杀戮必多,俟其向化归诚,以体圣主好生之德,不更美乎?”于是“城中军民闻者莫不感泣感思,自拔以出,贼势由是日蹙。”</p> <p class="ql-block">“虎山墩者,在平凉城北,高数十仞”,正处于平凉城粮道之上,“此平凉之咽喉也。得此,则饷道绝,城不攻而下矣。”所谓“最毒无非绝粮”,王辅臣也深知其战略意义重大,所以一直派重兵把守。</p><p class="ql-block">五月,双方展开虎山墩争夺战。王辅臣率“贼万余列火器以拒师”。但图海毕竟兵多,因此展开车轮战,在清军轮番进攻下, 王军最终败退,图海遂夺得虎山墩。虎山墩一失,王辅臣完全绝望,遂于五月六日出城纳降。</p> <p class="ql-block">昭武通宝背下工,径23.5mm,3.3g。</p> <p class="ql-block">王辅臣反正是康熙平叛以来最重要的胜利,京畿地区得以完全安定,康熙遂可以全力应对南方叛军。他命令图海以新锐之师屯于陕南,作为战略预备队,随时可以挥师南下攻击四川。为了进一步分化瓦解叛军,康熙并没有马上处分王辅臣,而是“著复其原官,加太子太保,擢靖寇将军,立功赎罪”,跟随图海从事平叛的相关工作。</p> <p class="ql-block">再说在广西的孙延龄,其实孙延龄之所以有今天的地位,很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妻子,定南王的女儿孔四小姐,因此定南王旧部对他反而不怎么当回事,最后孙延龄不得不当了当甩手掌柜了,孔四贞“遂戎服绣帕首蟒衣,日击鼓升堂理军务,军士颇服”。康熙十四年(1675年)九月,孔氏旧部发动兵变,杀了孙延龄的哥哥孙延基,逼孙延龄交出兵符令箭,孔四贞得以全面指挥广西军务。 </p> <p class="ql-block">不要忘了孔四小姐另一个身份是太后的干女儿,于是此时开始谋划反正,但是广西当时完全孤悬于南方,形势颇为可虑。果然,吴三桂当知悉了孔四贞、孙延龄暗通清廷准备反正的消息后,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十二月,派其侄孙吴世琮以进兵广东为名,兵临桂林,袭杀来孙延龄及其独子,并把孔四贞压到昆明软禁起来,直到叛乱平息。</p> <p class="ql-block">吴三桂造反一开始声势很大,但是各军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王辅臣的反而复降,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吴三桂没能很好地进行接应支援。现在这种情况同样摆在耿精忠面前。经过快三年的反叛,耿精忠并没有取得多大的军事进展,而是在浙江一带与清军纠缠不清。</p><p class="ql-block">我们常说,打仗打的就是后勤,叛军可以支持粮饷的地盘毕竟和中央政府不能相比,于是军饷匮乏,士气不振。为了筹粮筹款,无论当年的郑成功还是现在的耿精忠,都得走加重地方摊派的路子,于是更失民心。</p> <p class="ql-block">昭武通宝小平篆书,径23mm,2.4g。</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清军终于攻破了福建门户仙霞关,进入福建。十月,耿精忠献出“总统将军印”,并杀范承谟以灭口,准备率水师外逃。但其亲信将领徐文焕早已暗投清军,使出浑身解数,就是不让耿精忠出城。</p><p class="ql-block">不久清军兵临福州城下,耿精忠无奈,只得肉袒衔印,率文武百官出城向康亲王杰书投降,并请保留靖南王爵,从征进剿郑经,以图将功折罪,当然康熙再次恩准。此时距尚之信反不过八个月,因此严格地说,这一段才是真正的三藩之乱。</p> <p class="ql-block">回过头再说那尚之信,他反清本就有许多被逼的成分,因此在向吴三桂输诚后一直采取首鼠两端的态度,对清军作战并不积极。而吴三桂对他也并不信任,虽然封他为辅德亲王,但是相对于给的这个虚衔,要的客氏实实在在的。</p><p class="ql-block">“三桂屡胁之信出庚岭抗大军”,“又遣马雄屯三水,索助饷银十余万”,“征兵征铜(为了铸铜钱)之使日至。”尚之信不得不“贿以库金十万,乃不复相促迫。”但不久,吴三桂“仍责之信助饷百万。”</p> <p class="ql-block">同时,吴三桂打算阴谋夺取广东,他派亲信董重民为两广总督,冯甦为广东巡抚,又派马雄驻守肇庆,大有苍鹰搏兔之势。孙延龄殷鉴不远,引起了尚之信极大的警觉。</p><p class="ql-block">那董重民到达广东后,仗着吴三桂的势力“欲夺尚盐利。”盐利是平南王府的经济命脉,夺取盐利就等于断了尚氏的经济来源,因此双方关系立刻紧张。再加上尚之信与郑经的冲突中,吴三桂偏袒郑经,因此尚之信更是愤愤不平。</p> <p class="ql-block">此时清简亲王喇布正率大军(包括耿精忠)压迫而来,而所谓的友军台湾郑经部,却只想趁火打劫。在清军强大的军事压力,以及康熙对王辅臣、耿精忠反正后的宽容态度下,使得尚之信认为,自己和福建尚氏宗族的前途只有叛吴降清。</p> <p class="ql-block">昭武通宝篆书背壹分,径34.6mm,10g。</p> <p class="ql-block">康熙十五年十二月九日,尚之信投书向喇布乞降。康熙降特旨“将尔以往之罪,并尔属下官兵,概行赦免”,“倘能相机剿贼,立功自效,仍加恩优叙。尔当益竭悃诚,勉图后效,以副朕始终曲全至宜。”康熙十六年(1677年)三月,尚之信正式投降,他将在广东的吴三桂将官一网打尽,并击败了在厦门的刘国轩。</p> 主角的谢幕 <p class="ql-block">平靖二藩的反正,使得吴三桂的军心民心受到了重挫,虽然其还拥有云贵川湘桂五省地盘,但是面对的却是一个坚定的皇帝和上下一心的中央政府。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已经67岁,距他起兵已经将近六年。</p><p class="ql-block">面对日益窘迫的局面,为了让那些跟自己造反的武将有点盼头,吴三桂于是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年号昭武,以衡州为定天府,置百官,大封诸将。由于仓促,当时他居住的大殿没有黄瓦,只能涂上黄漆。同年八月,吴三桂病死。</p> <p class="ql-block">虽然昭武只有五个月,但吴三桂仍然新铸了昭武通宝。昭武钱分大小两种,小平真篆对书,真书有光背和背工背户的,而大钱昭武通宝背壹分只有篆书。因为铸造期短,因此昭武通宝存世不多。</p><p class="ql-block">吴三桂死后,大周政权并没有崩溃,按照吴三桂的遗诏,其孙吴世璠在诸将的拥立下继位。由于前方吃紧,因此吴世璠没有去衡阳,而是选择在贵阳登基,改元洪化。</p><p class="ql-block">当时吴世璠不过十三、四岁,大权都掌握在他的岳父郭壮图手中。洪化年间铸造了洪化通宝,只有小平,也有背工背户等,另有背巨星的,非常少,花了我好多钱。</p> <p class="ql-block">到了康熙十八年(1679年),图海的西北军终于接到命令出击四川。不久后驻守湖南衡州的吴应期在勉力支持数月后,最终放弃衡州、岳州一口气逃到辰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十月,吴世璠逃往昆明。此时的吴应期见朝政为郭氏控制,就打算废黜吴世璠,取而代之。但其事不密,被郭壮图探得,于是先发处死吴应期和他的两个儿子。</p> <p class="ql-block">洪化通宝背右户,径25mm,3.9g。</p> <p class="ql-block">到了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全掌握战场主动的清军三路入滇,不久逼近省城。吴世璠年纪虽小,也不是孬种,而是坚守五华山,拼死抵抗。清军则一边猛攻,一边开始招降。</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年(1681年)十月二十二日,吴将余从龙、吴成鳌悄悄出城投降。十月二十八日,吴将准备献城,吴世璠得到这一消息,立即着皇帝服饰,登大殿,举刀自刎,享年十六岁。至此,三藩之乱平。</p> <p class="ql-block">现在康熙爷终于可以回过头来收拾那些背叛过自己的人了。当年大学士图海招降王辅臣的时候,为了消除王辅臣的顾虑,曾经“鑚刀说誓,保其无它”,但此时云南平定后,康熙令王辅臣一个人同图海赴京。王辅臣知道此行凶险,但为了不拖累图海,也就勉强从行,但走到西安后就自杀了。</p><p class="ql-block">图海回京后,对此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并说王辅臣“反非其本意”。专制者一向用得着人朝前,用不着人朝后,图海的言论一下子触怒了康熙,皇帝怒斥道:“汝与王辅臣一路人也!”图海悲愤交加,回来后“吞金而死”。</p> <p class="ql-block">再说耿精忠,他降清后一直战战兢兢,但不久仍然被部下告发“谋反”。 康熙十九年,康熙以耿精忠心存异志,诏耿精忠入觐,以负恩谋反罪革去王爵,交司法审理。 </p><p class="ql-block">康熙二十一年正月,三藩之乱彻底平息后,大学士明珠上奏说:“耿精忠负恩谋反,罪过大于尚之信。”于是康熙帝下诏将耿精忠及其心腹死党白显忠、徐文耀、王世瑜等凌迟处死,当时范承谟的儿子范时崇将耿精忠割下的肉祭奠了他的爸爸。</p> <p class="ql-block">而在康熙十九年三月,三藩之乱接近尾声的时候,忽然有人告发尚之信有不臣之心、密谋再反。于是“上命刑部侍郎宜昌阿、郎中宋俄托等,以巡视海疆赴广东察其状。” 还没到广东,就得出“尚之信蓄谋谋反久矣” 的结论。</p><p class="ql-block">四月,钦差到达广东,随即调将军赖塔率军开赴广州‚以军事力量控制整个广州城。当时尚之信左右尚有精锐八千人,但当清军包围时,尚之信“闻旨即下马、解胄,自系铁组”,完全就是自证清白的举动。随后尚之信被押回广州,不久赐死。</p> <p class="ql-block">洪化通宝背上巨星,径23.7mm,3.6g。</p> <p class="ql-block">经过八年的战争,三藩之乱终于平复,这时大臣们纷纷按惯例给皇帝上尊号。就此康熙发布上谕道:“吴三桂反叛,八年之间。兵民交困,倘复再延数年,百姓不几疲敝耶?朕自少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诿过于人耶?贼虽已平,疮痍未复,君臣宜益加修省,恤兵养民,布宣德化,务以廉洁为本,共致太平。若遂以为功德,崇上尊称,滥邀恩赏,实可耻也!”</p> <p class="ql-block">大臣们又说这次平叛真是皇帝您一个人的功劳呀,这点其实说的不算太过分。但康熙又谕曰:“吴三桂初叛时,伪札煽惑,兵民相率背叛,此皆德泽未孚,吏治不能剔厘所致。今幸地方平靖,独念数年之中,水旱频仍,灾异迭见,师旅疲于征调;被创者未起,闾阎困于转运,困苦者未苏。且因军兴不给,裁减官员俸禄,及各项钱粮并增加各项银两未复旧。每一轸念,甚歉于怀。若大小臣工,人人廉洁,俾生民得所,风俗醇厚,教化振兴,虽不上尊号,令名实多;如政治不能修举,则上尊号何益,朕断不受此虚名也。”</p> <p class="ql-block">“朕自幼读书,览古人君行事,始终一辙者甚少,尝以为戒,唯恐几务或旷,鲜克有终。宵衣旰食,祁寒盛暑不敢少间,偶有违和,亦勉出听断,中夜有几宜奏报,披衣而起,总为天下生灵之计。今吏鲜洁清之效,民无康阜之休,君臣之间全无功绩可纪,倘复上朕尊号,加尔等官秩,则徒有负愧,何尊荣之有?至于太皇太后、皇太后加上徽号,诏赦天下,理所宜然。其上朕尊号之事,断不可行。”</p> <p class="ql-block">(题图是三藩谋主吴三桂,配曲为烛影摇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