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莱山区第五小学片区开展了本学期第一次片区教研活动。</p><p class="ql-block">活动时间:2022年9月29日</p><p class="ql-block">活动地点:院格庄中学</p><p class="ql-block">活动主题:“新课标·新方向”系列研讨活动——“数与代数”专题</p><p class="ql-block">参加人员:第五小学、官庄小学、院格庄中学、朱塂堡小学数学老师</p><p class="ql-block">本次活动由高萍副校长主持,根据片区教研配档计划,本次教研活动先由院格庄中学李金美老师和朱塂堡小学刘亚群两位老师现场讲课,其他学校老师评课,最后由高萍副校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李金美老师授课</b></p> <p class="ql-block">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是哪个数?从这个问题出发,李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展开了对数的探究。首先通过平均分,找到了红点对应准确的数值,由此开始引入对整数计数单位的回顾。接着,金美老师通过继续由点找数,启发孩子不断地去细分单位,将线段不断放大,单位“1”被平均分的份数一次次增加,老师将抽象的小数放在了0-1这条线段上。</p> <p class="ql-block">这一个点代表的是哪个数呢?孩子们积极思考,通过前面同类型问题,学生不难想到可以将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0份,一份就是十分之一,记作0.1,从0到这个点有几份就表示有几个0.1。让学生再去看数轴,看看还能找到哪些小数,最后通过观察、归纳出0.1就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p> <p class="ql-block">探究了一位小数,接着金美老师带领同学们通过一次次将线段放大,又找到了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并且引导孩子们总结出了它们的计数单位。最后李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小数的发展历史,孩子们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奇妙的符号语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刘亚群老师授课</b></p> <p class="ql-block">亚群老师讲的是三年级上册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她准备充分,考虑到了三年级孩子的思维水平特点,给孩子准备了小棒等学具。</p> <p class="ql-block">以学具为依托,学生先根据算式428÷4,摆一摆,分一分,在分的过程中孩子们由2个十不够平均分成4份,从而想到了把2捆小棒打开,变成20根,也就是把2个十转化成20个一,从而可以继续平均分成4份。通过这里的操作活动,学生会明白如果十位中十的个数小于除数,就说明十不够平均分了,那么每一份就分不到十,这为后面的的竖式计算,商的中间(十位)写0做了充分的铺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说课、评课</b></p> <p class="ql-block">两节课结束后,老师们齐聚一楼阶梯教室,先是聆听了两位老师的说课,他们结合新课标中“数与代数”这一领域的相关要求,简明扼要的介绍了这节课的设计思路,也提出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惑。</p> <p class="ql-block">之后各学校代表畅所欲言,发表了对这两节课的一些看法,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收获。两节课都有值得思考和修改的地方,也有值得学习的巧妙之处,两位老师均表示此次备课、磨课、讲课过程是一次锻炼,更是一种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活动总结</b></p> <p class="ql-block">最后,由高萍副校长作本次活动总结,希望片区的每一次教研都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解锁出新的、更有深度的教学设计的可能性。最后愿我们五小片区的老师们能依托片区教研,携手共进,共同进步,像一棵树一样,向下、向深扎根,向上、向高生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