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人徐之元(芷沅)的田黄治印

中国艺术馆

<p class="ql-block">徐之元字少農,號芷沅。新安(今安徽歙縣)人。工篆刻。光緒三年(1877)輯自刻印成《聽松别館印存》。另輯有《聽松别館圖書集存》。</p> <p class="ql-block">清代文人徐之元的田黄治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下名石有很多种,玛瑙、翠玉、琥珀、雨花石等均可列入其中,有的以纹理奇美取胜,有的以色泽独特夺冠,有的以造型怪异称雄。而寿山田黄石的与众不同在于,不仅其石色绚烂多彩、奇异流丽,还在于其可以篆刻印章或雕刻工艺品,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还是一种艺术性的收藏品,富有观赏性的特性。2020年的艺术收藏市场,“石”显得分外亮眼。北京保利拍卖十五周年庆典拍上,先后有几方古石和古画高价落槌,一方由清代流传下来的名为“锁云”的灵璧石以1345.5万元刷新了中国古典赏石拍卖成交纪录;明代宫廷画家吴彬所绘的《十面灵璧图》,以5.129亿元(含佣金)成交。田黄在明清时期就备受篆刻家、收藏家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甚至帝王将相也趋之若鹜。像我们的乾隆皇帝就以田黄石祭天是借助最神圣的天然材质来表示对"天"的崇敬。田黄作为我国特有的“软宝石”之一,产量极其有限,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田黄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田黄的质地优劣悬殊,价值高低差异极大,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作为五千年文化传承的泱央之国,不仅只是瓷器方面有作为,大自然的产物寿山石也是一种。田黄是石中之王,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达官贵人、富商巨贾的追捧,而“黄金易得,田黄难求”,“一两田黄三两金”等民间说法也使田黄的尊贵地位得到凸显,甚至让田黄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为何?我们知道在清代文人手中,再珍贵的材质也是创作的材料,而不会是羁绊,所以当时所篆刻的印章都是灵魂所在。中国人有玩石的悠久历史和传统,唐代白居易就喜欢奇石,把太湖石“待之如宾主,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宋代,玩石出现了高峰,艺术家皇帝宋徽宗痴迷于太湖石、灵璧石,大兴土木造就园林,名曰“艮岳”,“岳”就是用这些奇石堆叠而成的假山。“书画学博士”米芾也因玩石出名,不仅见石就拜,还与石称兄道弟。画史上,《米芾拜石图》就有不少。到清代,文人的玩石风尚不仅有奇石,还出现了新面貌,成为中国书画发展与改革的强大动力。乾嘉时期,翁方纲不仅在金石考证和诗文创作上引领文化界,还因喜欢奇石和阮元等人兴起了“玩石热”,著成《石画记》一书,被学者评为“堪称中华古代赏石谱录之殿军者。”中国篆刻艺术的两大高峰是战国秦汉和明清。明代开启了文人治印的先河,清代乾嘉时期,文人篆刻艺术极大繁荣,流派印开始出现,丁敬开创浙派,用切刀法治印,“开千百年印学之奇秘”。“西泠八家”之一的黄易与翁方纲近三十年的艺术交游就是以互相寄赠金石拓片、印章等内容组成。印章是翁方纲金石研究的组成部分,他撰有《跋古龙骧将军印册》《跋王兰亭印册》《跋子鱼印》《跋左忠义公六印》《跋文三桥印》等一系列文章,其中在《跋古龙骧将军印册》中有这样的记载:据《听松别馆印赏》载,徐之元,[清],字山人,又作山蕴,福建人。清贡生,性耿直和易,博于文辞,风度潇洒。曾州州府文幕,因家乡其地产田黄寿山佳石,遂从事篆刻,追隶汉,兼擅南北两派。章法匀正,刀法峭拔,尤喜刻隶为长。所作刻品与刻工著名于时。</p><p class="ql-block">像清代中晚期徐之元篆刻的龙龟神灵并刻用印,取其石才质地凝结纯净,色泽古雅饱满,器型周正大方,雕工细腻入微,章体与印钮比例自然和谐,再加上通体呈黄中透红的熟栗之色,沉稳中隐然有王者贵胄风范,气质之雄浑超迈,实非一般俗物所能比拟,显然是一件精益求精的佳作!</p><p class="ql-block">清代是中国金石学大兴的时代,以石为载体的各种艺术品成为乾嘉学者或欣赏或研究的对象。在此洪流之下,中国的书画发展进行着巨大的变革,“金石气”成为品评文人书画印的一个重要因素。他在方寸之间展现气象万千的石与刀的独特艺术,龙龟竞寿的寓意中可以看出,他在石材上镌刻优雅的文字,也能寄情于斯的精神家园和追求与龟同寿的意境。从一块石上,我们不仅可以管中窥豹,看出清代文人雅士追求天然奇石的审美趣味,还能从与石相关的书画、碑刻、砚台、印章中,看到一个充满细节与温度的清代金石学世界。</p><p class="ql-block">徐之元的金石刻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