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入围作品评选结果揭晓

巴国布衣

陈文格摄影作品《人间烟火——乡村“坝坝席”的滋味》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div><br></div> 中国的聚会,仪式很重要,不同的地域,也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传统仪式都已经被简化,但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宴席,却一直占据着最核心的位置。即便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以各种由头来进行的宴席也依然存在着。城市中的宴席,通常都交给饭店来一手操办,除了菜品、设施条件上的差异性,其他方面几乎千篇一律。<div>  </div> 而在川渝地区的广大农村,宴席却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来呈现的。这种被称为“坝坝席”的传统民俗盛宴,具有一种更为古朴的风味和直接的冲击力。 每逢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生崽满十、起屋建房、乔迁新居等要办大席请客吃饭。远近乡邻亲友,男女老少前去聚会,互述衷畅,联络感情,其盛况不亚于城里餐馆。宴席一般是在房屋地坝摆开,故称坝坝席,一般都在10桌以上,也称办大席。 早前,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会在院子里砌一个土的灶台,借来村里最大的那口锅,用斧子劈柴,将各种菜放到锅里炖,像现在的酥肉,粉条,以及新鲜的时令蔬菜,炖大锅菜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男人们劈柴当大厨,女人们做切配摘菜洗菜,日常有点小摩擦的人,也都放下以前的芥蒂,感觉一片和谐。也许人们吃的并不仅仅是菜的美味,更是享受这种热闹和谐的氛围。 那时的“坝坝席”是一张四方桌配四根长板凳,坐八个人,正对门口的席位叫上席,一般是长辈、老者或有威望者就座的地方。童谣有:“上席白胡子,下席黑胡子,两边坐的是小孙子”的唱法。坐上席的人没动筷拈菜,其余人是不能动筷的,如果坐上席者开始动筷拈哪碗菜,你也只好拈那碗菜。 炉灶师傅一般是临时请来的,俗称“土厨师”、“民间厨师”。厨师在约定请客日的头一天就挑着盛装碗筷的箩筐等进村入户,随即安排布置锅灶场地,做清洗厨具、杀猪、宰禽、备料等前期工作。 办大席厨师带来的餐具不够,主人家得自筹。自家的桌凳、盆钵、碗筷不够,就得到邻里家借。在借来的东西上打上各型记号,以便归还。地方不够用了,就在空场地上临时搭个棚子作厨房、临时用泥土垒一个或者用砖头码一个,随便拆个门板作案板,用大铁铲在大铁锅中铲。 川渝地区“坝坝席”传统特色菜肴流传最广的是“九斗碗”。其原意是蒸菜的九大菜。九大菜包括: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斗”在川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大碗又叫“斗碗”,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变化,传统的“坝坝席”也越办越丰富,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办晏席的专业户。专业户不仅有有一定的厨师技能,还备置桌椅,餐具、食材,燃料等服务项目,民间称为“一条龙”服务。主人家有怕麻烦的,请客只管约定席桌标准,支付约定的餐费,一切由饮食专业服务队伍操办。菜品也不仅限于“九斗碗”,也可以有海鲜、山珍等高档菜品,招待的酒水不仅有白酒、啤酒,有的还有瓶装名酒、洋酒。香烟则是几十元一盒的品牌烟。办上百桌,请上千人吃席的壮观场面时常在乡村出现。 由于摆设宴席的地方就在主人家里,客人可以提前来到这里,借此看一看许久未见的老朋友。饭后,大家还可以继续在此处自由组织活动,是亲朋好友们极好的聚会场合。“坝坝席”和饭店餐厅里的宴席相比,无论是现场的环境条件,还是最终呈现出来的菜肴品味,水平都没那么高。但“坝坝席”毕竟比饭店、餐厅经济实惠,还热闹、喜庆、和谐,蕴含着更多的人情味,主人客人都乐此不疲,“坝坝席”也由此红红火火历久不衰。 本组图片于2014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先后摄于重庆市合川区官渡镇、钱塘镇、双凤镇,重庆市铜梁区安居镇和四川省武胜县街子镇、中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