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本学期我园开创“教师加油站”栏目,通过好书共读的方式,与老师们共同学习赋能,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让我们一起走进《图解游戏——让幼儿教师轻松搞定游戏》,今天推出第五期游戏的本质之“如何处理游戏与课程的关系”及“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有哪些?”,老师们,一起看看吧!👀</span></p> 如何处理游戏与课程的关系?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游戏与课程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相互融合的关系。游戏可以生成课程,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更是实施课程的方法与途径。课程既是游戏的过程,又是实施游戏活动的经验整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 25, 25);"> 处理好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学会发现幼儿在游戏中的兴趣和需要,挖掘游戏中的学习生长点,发现游戏中的问题,以兴趣或问题为引子,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深度学习,构建和引发新的课程。</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例如:在户外大积木游戏中,幼儿发现“自己的建构作品总是会被推倒”,而且游戏时间结束就要将建构作品拆掉。有幼儿提出:“如果我们搭建的作品会动就好了,可以推着它玩,不玩的时候也可以推到角落,这样就不会被碰倒了。”这一兴趣点被老师发现,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建构作品怎么才能动起来呢?”接下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研究 “什么物品会动” “会动的物品有哪些特征” “建构会动的作品需要哪些材料”……在潜移默化中游戏与课程相互融合,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感知、操作和体验,获得“建构技能、分析建构作品、认知材料特性”等新的知识经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 二是要把幼儿的学习需要和兴趣适时地纳入到课程中,根据幼儿实际经验进行调整,从而生成新的游戏,使课程自然融入游戏之中,让课程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例如:随着孩子们在游戏中经验的丰富,会动的小汽车诞生了,接着出现了进化版会动的小汽车,最后利用会动的小汽车进行角色扮演。在游戏过程中,老师将孩子的需要与兴趣融入课程,在课程中又产生了新的探究活动:“还有什么会动?” “爱心小屋能动吗?” “屋子里的桌子、凳子能动起来吗?”……游戏与课程相互交织,相辅相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三是在日常活动中,关注幼儿的整体生活,抓住生活、游戏和偶发事件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最大限度地将游戏与教育因素融合在一起,用生活化、游戏化的方法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课程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和兴趣,不断帮助幼儿建构完整的经验体系。</span></p> 影响幼儿游戏的因素有哪些?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幼儿的游戏受诸多因素影响。游戏时间的长短、空间布局、空间大小,游戏材料的层次性、多样性等因素及幼儿自身的经验水平、社会关系都会影响幼儿的游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游戏的时空、游戏的材料等物质保障方面,有研究表明,幼儿高水平的游戏出现在 30 分钟以后,游戏机会与时间是幼儿开展游戏活动的重要保障。游戏场地的大小、室内还是室外、场地的结构、空间的密度等都会对幼儿游戏产生重要的影响。游戏材料也会对幼儿游戏的性质与内容产生影响。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幼关系也同样影响儿童游戏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 游戏中幼儿已有认知和个性方面,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不同,幼儿在游戏材料、环境以及教师支持等方面的需求也不相同。</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font-size: 20px;">不同个性的幼儿具有不同游戏风格,有的幼儿注意力集中、有主见,喜欢摆弄和探究实物。有的幼儿社会性取向较强,喜欢角色扮演与想象。性格活泼好动的幼儿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性格内敛的幼儿则不太容易加入同伴的游戏中。</span><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例如:大班四个孩子正在玩餐厅的游戏,他们有的忙碌着做烧烤串,有的忙碌着整理菜单,有的则在招呼客人。丁丁远远地看着他们的游戏,他一点点地走近,但当他发现老师正在看他时,又退回去了。几分钟后,他又向餐厅靠近了一点,来到餐厅游戏区域的外围,他拿起了一本菜单站在那,游戏中的一个男孩看到了,抢走他手上的菜单,说:“我要这个。”丁丁看着这个男孩,后退并离开了。他又去了美工区做美工,却不断观望着那群正在玩餐厅游戏的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案例中,老师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设置了餐厅的游戏主题,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发展游戏主题,有足够的空间开展舒适的小组游戏,这样似乎幼儿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一起游戏,但是,性格内敛的丁丁在这样的游戏环境中,虽然对游戏很感兴趣,却没有办法自己加入同伴的游戏。因此,幼儿个体经验与游戏时所遇到的挑战也会影响幼儿的游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2px;"><u>扫码可以观看本节微课</u></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55, 138, 0);"><i>🌸让你成为最懂孩子的老师!</i></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