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基本形象

雨露心田

<p class="ql-block">  9月30日上午,9班全体学员在教室听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树人’的基本形象”的讲座。本次主讲为云南师范大学教授李长吉。</p> <p class="ql-block">  十九大报告(2017):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有着立德树人的传统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思想的源头活水,悠久的立德树人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与实践养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透视立德树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立德树人思想的本真意蕴,为理解和实践立德树人提供历史智慧。</p> 一、立德树人的思想探源 <p class="ql-block">  (一)尚德的传统(中国的根)</p><p class="ql-block"> 德是中华文明起源的引领性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原点。</p><p class="ql-block"> 伏羲画八卦(八卦的核心是德,通神明之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王推周易(天道天德)、周公制礼乐、孔子删诗书(礼崩乐坏,有德无位,六经),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作是源于对德的尊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德是古之君王禅让的考察标准。尧的德行修养:其人如天(对学生好),其知如神(读书多,有见识),就之如日(冬天看太阳),望之如云(学生不见老师,看着云想念你)。</span></p><p class="ql-block"> (二)德与才的相互依存性质</p><p class="ql-block"> (三)德是人才选用的首要条件</p> 二、立德树人的词语理解 <p class="ql-block">  (一)立德</p><p class="ql-block"> 左转:何谓死而不朽?“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p><p class="ql-block"> (二)树人</p><p class="ql-block"> 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指出,读书学习与立德修身是成为人才的两个条件:“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颜氏家训]</p><p class="ql-block"> (三)立德树人</p><p class="ql-block"> 成德达材《孟子》,进德修业《周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立德树人就是教学生学会进德修业。</p> 三、立德树人的关系分析 四、立德树人的目标指向 <p class="ql-block"> 刻苦学习,勇于吃苦</p> 五、立德树人的实践祈求 <p class="ql-block">  1.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2.教师是立德树人的首要责任人。学校有水,水为教化之流,要有钟,钟为圣人之声。木铎金声是立德树人的声音,<span style="font-size:18px;">学校可把论语设为铃声。老师硕儒,老师通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3.课程是实践立德树人的核心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4.社会的习俗风尚是立德树人的支持性条件。</span></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陈瑚认为小学要先行后知,大学要先知后行。</p> <p class="ql-block">  诗经中两首感怀人才培养的诗:“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了对兴校求学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菁菁者莪》“既见君子,乐且有仪”,“既见君子,我心则喜”,表达了当时民众对学校和君子陶冶世人,教化天下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  立德树人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反思当下教育的历史之鉴,是指引未来的方向之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需要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p>